本书在《瑜伽经》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经次序,并且依据惯例附上经句的号数。每句经文先是中文的直译,跟着是以罗马字母根据国际标准梵文注音显示的梵文经句原文,以及经句的逐字释义。由于经經句的原文极其精简,所以最后再將经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后,重新用中文把经句表述一次。这样做,更能连贯经文意思,读者也能更轻易了解整句经文的意旨所在。
这样,以课堂授课方式诸字解释经文,使人们更容易读懂《瑜伽经》。
斯瓦米·韦达(Swami?Veda?Bharati),是來自喜马拉雅山的瑜伽大师、禪修者、詩人、學者。1933年出生于印度一个哲学思想浓厚的梵语家庭,自幼在家中学习,未入读正式学校。9岁即能为人讲解派坦伽利的《瑜伽经》,并能应听众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经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讲。14岁起,就广受各方邀请,在印度的大學巡回讲授梵文哲学经典。先后获得伦敦大学文学学士、硕士,荷兰文学博士学位,接着开始前往前往世界各地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非各大洲。1981年,斯瓦米?韦达接过上师拉玛大师斯瓦米拉玛(Swami?Rama)的衣钵。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詩凱詩成立了拉瑪禅修学院(Swami?Rama?Sadhaka?Grama),接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近年來提倡对禅定做科學的探索,并与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合作,在神经生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实验。
《瑜伽经》第一篇纲目
【译者前言】《瑜伽经》不是圣经
开经吉祥颂
前言
陈明意旨第1经
定义第2~4经
心地、心念以及摄控第5~11经
两种法门第12~16经
首瑜伽和次瑜伽第17~19经
方法手段第20~22经
便捷法门第23~29经
障碍以及伴随障碍第30~31经
克服障碍:净化以及稳固心地的方法第32~40经
各种三摩钵地:融合与三摩地第41~51经
【附录1】数论哲学概要
【附录2】清明愉悦心
编译本书的因缘
斯瓦米韦达回忆他当年第一次为人讲解《瑜伽经》的时候,只有九岁。其后几十年间宣讲《瑜伽经》不知几多回,觉得见解成熟了,于是开始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一九八六年,他五十三岁,出版了英文版的《帕坦迦利瑜伽经第一篇释论》,全书厚达五百页,是以诠释《瑜伽经》最权威的威亚萨所写的注疏为主要依据,此外还旁征博引了古代所有注释名家的见解,并且一一加以对比评述。光是他列出的“参考书目”就有洋洋八页。至于“词汇索引”的部分则更是长达五十八页,俨然是一部《瑜伽经》梵文术语的小辞书!
他的上师斯瓦米拉玛在为该书第一版写序的时候说道:
“乌夏部艾瑞亚博士(斯瓦米韦达出家前的本名)以非常学术性的手法写了一本瑜伽经释论,对于古代注释有兴趣的研究学者以及学生,无疑将因此而受惠良多。艾瑞亚博士既是位学者,也是位禅定有成的人士。本书对瑜伽经的注解和阐释方式既清晰又高明,我还未见过能出其右者。”
二〇〇一年,斯瓦米韦达出版了《帕坦迦利瑜伽经第二篇释论》,全书共八六〇页,延续了《第一篇释论》严谨的体例。与此同时,他已经着手改写十五年前出版的《第一篇释论》,因为他收集到新的材料,也有了些新的体会。他幽默地说,这一回我想自己大概才算是真懂了。二〇一四年底,新版的《第一篇释论》出书,内容比旧版增加了一半,变成了一部八三〇页的巨著。而《瑜伽经第三篇释论》也完成写作,进入了校稿阶段。此时斯瓦米韦达已经八十一岁,健康情况日益恶化,警讯连连。他仍然拖着极度衰弱的身体,开始写作《瑜伽经》最后的第四篇的释论。可惜这个心愿无法完成。二〇一五年七月,斯瓦米韦达舍弃了肉身。
《瑜伽经释论》是斯瓦米韦达生前最着重、用力最深的著作,无疑是认真研究《瑜伽经》之人所必备。但是由于全书广征博引诸家之言,加上他对经文任何一字都不轻易放过的谨慎态度,短短三、五个字所构成的一句经,他解释起来往往会用上三、五十页的篇幅,令一般读者只有望而兴叹。若要把这套书翻译成别的文字,势必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是否会被“市场”所接受也不无疑问。笔者曾经向斯瓦米韦达表达了这些顾虑,他也有所感叹,只说,这套书也许需要组织一个团队,以机构之力来从事翻译比较合适。
不过,斯瓦米韦达年幼即能教授《瑜伽经》,其后毕生治《瑜伽经》,实修实证,集修行者、学者、出家人于一身,这样的人物已经十分罕有。更难得的是,他秉承了喜马拉雅瑜伽传承,得到传奇人物大师斯瓦米拉玛之加持,成为大师的传法弟子。所以如果不能够早日将他的教导介绍给中文读者,毕竟是件憾事。
喜马拉雅瑜伽讲求实修,斯瓦米韦达说,唯有经过实证而来的知识才是真知,否则只是空谈理论。他说,如果没有自己亲自实证过的,就不会拿出来示人。《瑜伽经》既然是部修行的宝典,其中幽深的义理也只有过来人才能明白。例如斯瓦米韦达在《第二篇释论》关于呼吸“住气”的部分,就指出某些论者可能没有实证到那个地步,因此所作的解释就未必能让人信服。
二〇一五年六月,笔者不经意翻找出一片斯瓦米韦达讲解《瑜伽经》第一篇的录音光盘,是他于二〇〇六年在印度的学院内为初级班的学生授课留下的纪录。他说这只能算是小学三年级程度的《瑜伽经》入门课。笔者反覆听了几遍,灵机一动,这岂不正是回答了心中那个悬念?更精彩的是,斯瓦米韦达在讲课时,逐字逐句带领学生以梵文诵念经文的部分都录了下来,因此就把诵读经文的录音抽出来制作成光盘附在书中。印度传统上学习任何经典,都是由听闻朗读开始,然后才是阅读,因为音声的效应大过文字。我们纵然不懂梵文,可是如果能听闻原音,尤其是大师的语音,自己试着跟着发音,就会觉得经句的文字多了一分生命力,对经文就会有另一个次元的体验。这是个很微妙的经验,读者一试便知。
因此,本书不是斯瓦米韦达所着《瑜伽经释论》巨著的翻译,而是取材自他二〇〇六年授课的录音,再加以编辑整理翻译成中文,只能算是个简明版的《瑜伽经》述要。
前面提到过,《瑜伽经》属于“事”门,是应用的学问,它所依据的“理”门,理论的部分来自数论哲学。斯瓦米韦达一再强调,如果不先了解数论哲学,就不容易学习《瑜伽经》。所以笔者摘要翻译了斯瓦米韦达的“数论哲学略讲”授课纪录(讲课年代不详),置于正文之前。
本书《瑜伽经》正文部分的编排完全遵循原经的次序,并且依惯例附上经句的号数。每句经文先是中文的直译,跟着是以罗马字母根据“国际标准梵文注音”(I.A.S.T.)显示的梵文经句原文,以及经句的逐字释义 ① 。由于经句的原文极其精简,所以最后再将经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后,重新用中文把经句表述一次。
在斯瓦米韦达的讲解部分,某些名词术语会出现重复引用梵文原文的情形,这并非是编辑不够严谨,而往往是因为他在讲课的时候直接使用梵文名词,或者是他同时用了英文的翻译以及梵文原文。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些名词的印象,笔者也就重复引用。还有一个原因是,书中名词的中译对笔者是个极大的考验,笔者的译法可能大有商榷余地,只有多多保留原文以便方家检视,省却些前后翻找之苦。
本书的编译法是一次尝试之作,如果于读者学习《瑜伽经》尚有助益,是译者之幸,不负斯瓦米韦达所遗教诲。若有任何缪误,自然尽是笔者之疏失。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过相当程度的保留,总担心会遇到过于空泛或矫饰的辞藻堆砌。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力量在于其毋庸置疑的实在感——它谈论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如何在这个当下、在呼吸之间,去感知和转化我们自身的状态。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炼金术师般的技艺,能将最纯粹的理念提炼出来,并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书中的节奏感也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会让你感到压迫,反而会随着阅读的深入,你的心跳似乎也慢了下来,进入了一种更和谐的频率。这种同步感,正是优秀身心指导著作的标志。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告诉你机器(你的身心系统)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校准,以便发挥其最佳效能。
评分这部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探索空间。你可以在不同的章节中找到与你当前状态产生共鸣的片段,并且每一次重读,都会因阅历的增长而产生新的理解层次。这种文本的“活性”是我非常赞赏的一点。它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引导。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常常会巧妙地引用一些看似无关,实则对理解核心主题大有裨益的侧面观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就像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航行,不断有新的岛屿浮现。那些关于“专注力”与“内在统一性”的讨论,尤为具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浪费和分散宝贵的内在资源,并开始尝试进行更有意识的收敛。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触动非常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更像是一份心灵的地图。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了那些看似晦涩的古代文本迷宫,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仿佛作者早已预见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挣扎。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心智的某种拓展或视野的延伸。特别是对于“心”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内在的觉察来达成某种更高层次的安宁与整合,那些阐释让我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慢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词汇和概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深厚的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既尊重传统又不失批判性思维的态度,使得整本书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对于任何渴望在纷繁世界中寻找立足之点的灵魂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稳固的灯塔。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境。阅读的体验是那种渐入佳境的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位博学的老者身边,他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提问和引人深思的描述,激发你自身去探索和发现真理。我喜欢作者对于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对话。书中对生命中那些普遍存在的执着与焦虑的描述,精准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仿佛作者直接窥探到了我内心的幽微之处。这种精准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深刻体察。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空气似乎都变得清新了一些,这种精神上的“清理”效果,是很多其他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给予了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一种全新的稳定感。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把真正的钥匙,去解锁那些我们自己设置的内在障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超越”这一概念时的务实态度——它不是要你逃离现实,而是让你更深入、更清醒地活在现实之中。书中的语言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锤子,敲击在心智的砧板上,去芜存菁。对于那些在传统灵性探索中感到迷失,或者希望有一种扎实理论基础来支撑自己日常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让人确信,内在的秩序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可以通过系统性、有智慧的努力逐步达成的实在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