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成长的育儿类书籍可谓车载斗量,各路理论常常令家长觉得无所适从,而这本书体现了典型的实用细致的日式风格,把发展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融合在对“社交关联语”的解读当中,对家长来说非常接地气,极具操作性。而书中的漫画,会令80后家长倍感亲切,绘者所描摹的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那些令人抓狂的生活场景与烦恼,会激起为人父母者会心的共鸣。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教育感悟书,作者将自己40多年的教育点滴汇集一起,绘者用亲身经历描绘与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情境,二者相结合,以专题的形式解读教育规律和方法,让父母理解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社交关联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的26句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话语,涵盖了生活中的诸多场景,能帮助孩子识别自我,增强孩子的社会性,让孩子学会在家庭以及社会团体中如何合理自处,并及时地告知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沟通应以充分的爱为前提,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生活,让教育和引导充满童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赢得孩子的合作。
汤汲英史 Eishi YUKUMI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公益社团法人、儿童教育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语言、听觉能力康复师,精神保健康复师。早稻田大学兼职讲师。
著有《任性的孩子》《发育发展促进练习法》《逆转心态的22 个词语》《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明快,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温暖、亲近的感觉,这一点非常符合它所要传达的主题。我第一眼被吸引住的,是封面上那几句似乎是孩子口吻说出的话,真实又带着点小小的困惑,立刻勾起了我作为家长那种既想理解又时常感到无力的复杂心情。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内页的排版非常舒服,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耐心和理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误区。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她的观察和心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不得不回想最近一次和孩子交流时的场景,然后陷入沉思:我真的有在“听”吗?那种感觉就像是照了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平时忽略掉的、有些粗糙的交流方式。这本书的引入点非常自然,没有生硬地抛出理论,而是从日常的琐碎小事切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沟通视角。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启示。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中最基础的要素——连接与尊重。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关注孩子是否“听话”了,而是更在意他是否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内在世界。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在日常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明显的轻松和愉悦。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多用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并且更愿意为孩子的“不完美”找寻背后的理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提升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觉察力”。它不是一本读完一次就能束之高阁的书籍,更像是我们育儿过程中的一本“常备手册”,每当感觉自己又快要陷入无效沟通的怪圈时,随便翻开一页,总能从中找到一两句能立刻拉回正轨的清醒之言。这份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一时的“妙招”来得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负面情绪和冲突时的态度。很多育儿书在谈到冲突时,往往会强调“控制局面”或“树立权威”,但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如何与孩子共同“穿越”这些情绪的迷雾。它没有回避孩子发脾气、说谎或者表现出抗拒的时刻,反而把这些视为宝贵的沟通契机。这种坦诚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因为这意味着我不需要追求一个“完美”的、永远听话的孩子形象。书中的一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像是多年来困扰我的心结被轻轻解开了一样。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越是急切地想让孩子“好起来”,孩子反而越是固执地停留在负面情绪里。作者用非常温和且有力的语言,鼓励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再伸出手去牵引孩子。这种“先稳住自己”的建议,对于时常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心理支点。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是那种带着温度的、富有画面感的叙述。它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大量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书中描述孩子在表达需求时那种笨拙和别扭的样子,活灵活现,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正是我家孩子每天上演的“小剧场”。这种细腻的观察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工作一天后疲惫不堪地拿起书,也不会感到阅读负担。它更像是睡前的一杯热牛奶,温和地滋养着我们略显干涸的育儿心田。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界限感”的探讨也极其到位,它平衡了“接纳”与“规范”之间的微妙关系,教我们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那个最舒服的平衡点,既不溺爱,也不压抑。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育儿中最难掌握的部分,而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参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问题-答案”的僵硬模式,而是用一种更具叙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展开。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解决问题导向”的沟通习惯。过去,我总觉得沟通的目的是要快速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达成我的目标,所以语气往往带有指令性。然而,这本书巧妙地引导读者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沟通”,其实只是我们单方面的“输出”,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表达他的真实感受。书中对于“倾听”的探讨尤其深刻,它不只是指耳朵在听,更是指用心去感受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例如,书中提到的一种暂停和确认对方感受的方法,我尝试应用到我家孩子对玩具不肯分享的场景中,效果立竿见影。那种不需要指责,就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愿意配合的转变,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深信不疑。它教我们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法,是真正站在孩子的世界里看问题的那种同理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