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志远,汉族,1946年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7岁开始习武,师承王宝燮(保还)、傅钟文、沈寿、赵安洲、徐德成等宗师,几十年如一日,追随诸恩师左右,锲而不舍,钻研太极拳及内家拳拳术,又十分注重拳学理论的研究,深得诸恩师厚爱器重,精心亲授真传太极拳、刀、剑、杆(枪)、推手及散手五功,以及张松溪、王征南派内家拳术,成为嫡传杨式太极拳和内家拳的衣钵传人。
为弘扬发展太极拳和内家拳事业,在傅钟文和沈寿老师的倡导下,于1983年创立宁波永年太极拳社,随之又亲手创立香港永年、日本永年、山东永年及香港内家拳学院。于2010年创立了全国第1家傅钟文拳学专业委员会,现任会长,及以上各院、社永远名誉会(社)长等职。
先后被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聘为中学教师太极班导师做“品质圈”顾问,同时被聘为课程发展处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办的教师太极班主讲导师,及基湾学校太极亲子班导师。被香港“舞林舞蹈学院”聘为太极动律教授,被“钱秀莲舞蹈团”聘为《武极》系列动律顾问,被浙江万里学院太极拳协会聘为总顾问,被《武当》杂志聘为常务理事及特邀编委。
自永年拳社和傅钟文拳学会及内家拳学院创立以来,荣获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重大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奖牌400余枚,教授学员数万人,为太极拳和内家拳的事业、为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志远先生敏思勤学,心勤笔健,其发表论文难计其数。著作的《杨式太极拳宝典丛书》,是迄今杨式太极拳著作中较为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的著作。丛书之一《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之二《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之三《杨式太极刀》、之四《杨式太极剑诠释》都已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及台湾大展出版社出版。曾被《武当》杂志评为:全国十大作者、全国十佳武术人物、中华武当内家拳史论专家、中华武当杨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和当代武林名家等。
自2015年2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由世界太极拳网和《中华武术》《武当》《武魂》等著名武术杂志联合举办的“我*喜爱的中华太极人物”网络评选活动,历时半年,在海内外太极拳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王志远先生以高票当选“我*喜爱的中华太极人物”和太极文化传播人物二大奖项,并荣获“杰出贡献奖”。正如武术界所评述:王志远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名副其实、文武双全的太极拳大家。因此被认定为“嫡传宗脉”和“钟文之光”而誉满武林。
作者简介
王志远,汉族,1946年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7岁开始习武,师承王宝燮(保还)、傅钟文、沈寿、赵安洲、徐德成等宗师,几十年如一日,追随诸恩师左右,锲而不舍,钻研太极拳及内家拳拳术,又十分注重拳学理论的研究,深得诸恩师厚爱器重,精心亲授真传太极拳、刀、剑、杆(枪)、推手及散手五功,以及张松溪、王征南派内家拳术,成为嫡传杨式太极拳和内家拳的衣钵传人。
为弘扬发展太极拳和内家拳事业,在傅钟文和沈寿老师的倡导下,于1983年创立宁波永年太极拳社,随之又亲手创立香港永年、日本永年、山东永年及香港内家拳学院。于2010年创立了全国第1家傅钟文拳学专业委员会,现任会长,及以上各院、社永远名誉会(社)长等职。
先后被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聘为中学教师太极班导师做“品质圈”顾问,同时被聘为课程发展处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办的教师太极班主讲导师,及基湾学校太极亲子班导师。被香港“舞林舞蹈学院”聘为太极动律教授,被“钱秀莲舞蹈团”聘为《武极》系列动律顾问,被浙江万里学院太极拳协会聘为总顾问,被《武当》杂志聘为常务理事及特邀编委。
自永年拳社和傅钟文拳学会及内家拳学院创立以来,荣获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重大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奖牌400余枚,教授学员数万人,为太极拳和内家拳的事业、为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志远先生敏思勤学,心勤笔健,其发表论文难计其数。著作的《杨式太极拳宝典丛书》,是迄今杨式太极拳著作中较为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的著作。丛书之一《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之二《杨式太极拳诠释·练习篇》、之三《杨式太极刀》、之四《杨式太极剑诠释》都已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及台湾大展出版社出版。曾被《武当》杂志评为:全国十大作者、全国十佳武术人物、中华武当内家拳史论专家、中华武当杨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和当代武林名家等。
自2015年2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由世界太极拳网和《中华武术》《武当》《武魂》等著名武术杂志联合举办的“我*喜爱的中华太极人物”网络评选活动,历时半年,在海内外太极拳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王志远先生以高票当选“我*喜爱的中华太极人物”和太极文化传播人物二大奖项,并荣获“杰出贡献奖”。正如武术界所评述:王志远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名副其实、文武双全的太极拳大家。因此被认定为“嫡传宗脉”和“钟文之光”而誉满武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杨式太极推手与散手概述
第二章 杨式太极推手简介
一、定步推手
(一)定步单推手
1.单手平圆推手法
2.单手立圆推手法
3.单手侧圆推手法
(二)定步双推手(四正推手)
二、活步推手
(一)合步步法
(二)套步步法
三、大捋(四隅推手)
第三章 杨式太极散手对打简介
第四章 杨式太极散手对打诠释
一、散手对打谱
二、散手对打图解与注释说明
后记
杨式太极拳推手与散手诠释(练习篇)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技艺。其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阴阳相济、刚柔并蓄的理论体系,以及舒缓流畅的运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而作为太极拳技击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手与散手更是将理论付诸实践,是检验真功、提升境界的关键环节。 本书《杨式太极拳推手与散手诠释(练习篇)》正是致力于将杨式太极拳深邃的技击原理,通过推手和散手的具体练习,以一种清晰、系统、可操作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也非仅仅是动作招式的堆砌,而是聚焦于“练习”,旨在帮助习练者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运用太极拳的技击精髓。 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各大流派中最为普及和传承有序的一支,其动作舒展大方,劲力沉稳,尤其在推手和散手的应用上,体现出“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至高境界。然而,许多习练者在掌握了套路动作后,往往会遇到瓶颈,对于如何将套路中的劲力转化为实际的攻防技艺感到迷茫。推手,是连接套路与散手的桥梁,它在固定或半固定的运动模式下,让习练者体验“听劲”、“懂劲”、“沾黏连随”等关键概念;散手,则是推手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与灵活运用,是将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在无限制的自由对抗中得以展现。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众多杨式太极拳名家和资深教练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心得。我们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讲解深入浅出,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同时,本书的另一个核心特点是强调“练习”本身。太极拳的奥秘,不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而在于身体的每一次感知,每一次发力,每一次卸力。因此,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文解析、动作分解、练习方法、常见误区纠正等形式,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踏上推手与散手的实践之路。 我们深知,学习推手与散手,需要耐心、毅力,更需要正确的方法。许多人在推手中容易陷入“死力”对抗,或者在散手中失于“乱打”,这往往是因为对太极拳的“懂劲”与“舍己从人”的原则理解不足。本书将重点阐释这些核心概念,并提供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帮助习练者打破思维定势,真正体会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本书共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推手基础——筑牢根基,感知劲力 在正式进入推手练习之前,对太极拳的几个基本功进行巩固和强化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 桩功的再认识与深化: 尽管各位习练者可能已经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站桩方法,但在此部分,我们将重点强调站桩对于推手和散手的特殊意义。站桩不仅仅是为了稳定下盘,更是为了培养“根基”,让身体形成一个整体,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化解力量。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桩法的要领,以及如何通过站桩来感知和积蓄“内劲”。 听劲的感知与训练: “听劲”是推手练习的入门,也是太极拳技击的关键。没有听劲,就无法感知对方的来力方向、大小、快慢,也就无法做到“懂劲”。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简化的练习,如“试按”、“两人配合的静力感知”、“两人配合的微动力感知”等,帮助习练者逐渐培养对对方劲力的细微感知能力。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接触的部位,通过身体的放松和灵敏性来捕捉对方的意图。 引进落空与沾黏连随的初步体验: 在听劲的基础上,我们将开始接触“引进落空”和“沾黏连随”的初步体验。这包括在对方发力时,如何做到身体不顶抗,而是顺势引进,使对方的力落于空处。同时,也会引导习练者体会如何让自己的身体与对方的身体保持自然的连接,而不是僵硬的对抗。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推手技法的核心。 基本推手招式的分解练习: 本部分将选取杨式太极拳推手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几个招式,如“捋”、“挤”、“按”、“进步推”、“退步推”等,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练习。我们会逐一解析每个招式的手型、身法、步法、劲力发出的方向和时机。特别强调的是,本书将着重讲解每个招式在实际运用中的“点”,即发力的瞬间和角度,以及如何与对方的动作形成互动。例如,在讲解“捋”时,不仅会告诉你如何向侧后方捋对方的手,更会告诉你如何顺应对方的下压或前推之势,以及在捋的同时,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对对方的控制。 第二部分:推手进阶——理解劲力,知己知彼 在掌握了基本推手招式后,本书将引导习练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实践。 懂劲的养成与运用: “懂劲”是比“听劲”更进一步的境界,它意味着不仅能感知到对方的力,更能理解对方力的性质、意图,并能根据对方的变化做出最恰当的反应。本部分将通过大量的变化练习,如“一人变招,另一人随应”、“听打结合的练习”、“两人配合的预判与反击”等,来帮助习练者养成“懂劲”的能力。我们将解析如何通过对方微小的身体变化来预判其下一步的动作,以及如何在对方的招式未完成之前,就已经找到了破绽。 拆解与应用: 推手并非死记硬背的招式套路,而是对技击原理的灵活运用。本书将选取一些常见的推手“套路”或“拆解”,如“二人推手定式变化”、“三人推手”等,来讲解如何将单个招式融会贯通,形成连贯的攻防转换。我们将重点解析在这些拆解中,如何通过一招的变化引发对方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利用对方的反应来占据主动。 化劲与发劲的配合: 推手中,“化劲”与“发劲”是相辅相成的。在防守时,我们需要将对方的来力化解于无形;在进攻时,我们需要以最有效的劲力将对方发出。本部分将深入讲解如何做到“化劲”不丢,即在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依然保持与对方的连接,并伺机发力。同时,也会讲解如何将“缠丝劲”、“螺旋劲”等内劲通过推手过程中的身体协调,转化为具有穿透力的“发劲”。 不同劲力的体验与区别: 杨式太极拳推手中,会涉及到多种劲力的运用,如“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本书将通过具体的练习,让习练者亲身体验和区分这些劲力的细微差别,并理解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例如,在推“挤”时,是向前逼进的劲;在推“按”时,则是向下沉的劲。通过对比练习,让习练者深刻理解“劲”的丰富内涵。 第三部分:散手初步——实战演练,检验真功 当习练者对推手有了较为扎实的掌握后,便可以开始接触散手练习。散手是对推手技艺的升华,它更强调灵活性、实效性和对抗性。 散手基本规则与安全原则: 在开始散手练习之前,安全是第一位的。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散手的基本规则,如打击的有效部位、禁击部位、犯规行为等。同时,也将强调散手练习的安全原则,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保护好自己和对方,以及如何在练习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如何处理。 推手与散手的衔接: 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如何将推手中的“听劲”、“懂劲”、“化劲”、“发劲”等原理,自然地过渡到散手的攻防对抗中。我们会设计一些“半散手”的练习,即在推手的框架下,引入有限的攻击动作,让习练者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体验散手的变化。 常见散手攻防组合的练习: 本部分将选取一些杨式太极拳在散手中常用的攻防组合,并进行分解和练习。例如,如何利用对方的出拳,进行捋、挤、按,并顺势进行反击;如何利用对方的近身,进行靠、肘,并伺机摔法;如何应对对方的腿法,并巧妙化解。每一种组合都将详细解析其中的原理和要点。 步法与身法的灵活运用: 在散手中,步法和身法的灵活机动是至关重要的。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步法练习,如进退步、闪转腾挪、配合攻防动作的步法变化,以及身法的配合,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等,来帮助习练者提升在对抗中的反应速度和移动能力。 实战心态的培养: 散手练习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态的博弈。本书将引导习练者在练习中培养沉着冷静、不骄不躁、不畏不惧的实战心态。我们将通过一些情景模拟练习,让习练者在压力下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四部分:常见问题与提高建议 在练习过程中,习练者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本部分将归纳总结一些在推手和散手练习中常见的误区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提高建议。 练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剖析: 例如,“力气大但打不出去”、“容易被对方带动”、“听不清对方的劲”、“摔不倒对方”等。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指出问题的根源。 提高练习效率的方法: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练习时间?如何让每一次练习都更有收获?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如“意念引导练习”、“镜像练习”、“录像分析”等。 如何寻求指导与交流: 学习推手和散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同道的交流。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老师,如何与同道进行有效交流的建议。 长期练习的规划与展望: 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书也将为习练者提供一个长期练习的规划思路,帮助习练者明确学习目标,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 结语 《杨式太极拳推手与散手诠释(练习篇)》的编写,是我们对杨式太极拳技击精髓的一次梳理与传承。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那些渴望在推手与散手领域有所突破的朋友们,一本贴心的助手和指引。 请记住,太极拳的真谛,在于“练”。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的实践,心灵的体悟,才是通往真正理解的唯一途径。愿本书能够激发您对推手与散手练习的热情,并在您的太极之路上,为您点亮一盏明灯。 愿您在练习中,体会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智慧,领略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最终达到人拳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