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文华,字殿琛,河北深县(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曾经任教于天津北洋法政学校、京师清华学校一清华大学前身一、天津中华武士会一总教习一、京师尚武学社(总教习)、京师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前身)、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等。刘殿琛先生的父亲刘奇兰,是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的高足。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是我国近代的武术名著之一。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布局宏大,立论精辟。其上卷总论部分的丹田论、炼气说、运动筋肉说、六合论、七疾论、起落钻翻横竖辨等已成为形意拳理论宝库中的经典文献。其下卷分论部分的五行拳、十二形拳、剑法、枪法总结,虽说文字简短,然而直达形意原理的核心,对学习者具有不可忽视的提示和点化作用。
作者简介
王银辉,1965年生,山西省汾阳市人,教师,大学学历。1982年,师从同村王文彬先生学习山西形意拳,1986年,正式递帖拜师。得传以来,三十余年练习不辍。雅好文史,博览兵法、武术典籍,擅长以数学、力学、哲学解读武术,曾在《武林》《武魂》《精武》等杂志发表作品多篇,部分文章至今在网上被多处转载,广受网友推崇。2014年出版《车氏樊系形意拳》,读者反映良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吾友刘子殿琛,少壮习形意拳,甚有声名。其术得自家传,而远宗忠武拳式,殆即世所称少林正宗。
——王道元
★今有形意拳术大家刘殿琛先生,得家传之精奥,不自秘密,著书行世,具有普及全国之愿心,形意拳之精华尽发泄于是书,诚为学者之终南捷径也!
——江寿祺
★余荐刘君担任教授,全校生徒翕然从之。课余练习,未或稍懈。吾国拳术之施于学校,殆以此为嚆矢焉。国体变更,民气勃腾,尚武之风,应时而起。
——张恩绶
目录
上卷 总论
第一章 丹田论
第二章 练气说
第三章 运动筋肉说
第四章 六合论
第五章 七疾论
第六章 起落攒翻横竖辩
第七章 椿法
下卷 分论
第一章 拳论
第一节 五行拳
第二节 十二形拳
第三节 进退连环拳
第二章 剑论
第一节 五行剑
第二节 十二形剑
第三节 进退连环剑
第三章 枪论
第一节 五行枪
第二节 十二形枪
第三节 进退连环枪
前言/序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合了传统文化中哲学、天文、地理、兵法、中医、经络、心理等学科精髓,它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独到阐释,它的技击方法和养生理念,在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独放异彩。
随着学术界对中华武学的日益重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应国内外研究者对武学典籍的迫切需求,于2015年决策组建了“人文·武术图书事业部”,而该部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纂出版“武学名家典籍”系列丛书。
入选本套丛书的作者,基本界定为民国以降的武术技击家、武术理论家及武术活动家,而之所以会有这个界定,,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中、西文化日渐交流与融合,传统武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干预了近现代中国武术的走向。
这一时期,在各自领域“独成一家”的许多武术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武学思想及实践,对当时及现世武术的影响深远,甚至成为近一百年来武学研究者辨识方向的坐标。这些人的“名”,名在有武术的真才实学,名在对后世武术传承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各种武学著作堪称“名著”,是中华传统武学文化极其珍贵的经典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前,“武学名家典籍”丛书,已出版了著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武学教育家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形意拳家薛颠先生的《形意拳术讲义(上下编)》《象形拳法真诠》《灵空禅师点穴秘诀》,李存义先生的《岳氏意拳五行精义》《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三十六剑谱》。刘殿琛是清末民初的形意大家刘奇兰之子,刘奇兰又是形意拳宗师李洛能的高足,故而刘殿琛的形意拳得自家传。同时,刘殿琛还将形意拳带入北洋法政学堂、京师第四中学、清华学校,因此可以说,他又是一位形意拳教育家。本书出版于民国九年(1920年),布局宏大,立论精辟,是近代武术名著之一,呈现了百年前的河北派形意拳面貌。
这些名著及其作者,在当时那个年代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时隔近百年之后,它们对于现阶段的拳学研究依然具有指导作用,依然被武术研究者、爱好者奉为宗师,奉为经典。对其多方位、多层面地系统研究,是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传统武学价值,更好地继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丛书由国内外著名专家或原书作者的后人以规范的要求对原文进行点校、注释和导读,梳理过程中尊重大师原作,力求经得起广大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再现经典。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将是一个展现名家、研究名家的平台,我们希望,随着本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的陆续出版,中国近现代武术的整体风貌,会逐渐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的面前;我们更希望,每一位读者,把您心仪的武术家推荐给我们,把您知道的武学典籍介绍给我们,把您研读诠释这些武术家及其武学典籍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我们相信,“武学名家典籍”丛书这个平台,在广大武学爱好者、研究者和我们这些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会越办越好。
中国武术文化瑰宝:形意拳精粹传承 引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智慧。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内家拳种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精妙的技击法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武术界独树一帜。它讲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追求“拳法之理,心法之宗”,是历代武学大家毕生钻研的宝贵财富。 形意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形意拳的起源,一般认为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由河南洛阳人姬隆凤(又名姬公)所创。姬隆凤曾游学武当,得遇异人,习得一套拳法,后人称之为“心意六合拳”。此拳以“心意”为核心,强调身、意、气、力、形的统一。到了清代,河北深县(今深州市)的李老能(字菲甫)继承并发展了心意六合拳,将其精炼为形意拳。李老能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入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理论,以及十二形(龙、虎、熊、猴、鸡、马、燕、鹗、鹰、蛇、鲧、鹤)的象形动作,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化,技击更加实战化。 李老能的传人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郭云深、宋世荣、刘奇兰、孙禄堂、尚云祥等,他们各自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共同推动了形意拳的普及与发展。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其“郭氏形意”强调刚猛迅捷;宋世荣精于五行炮,以“打、领、起、落、闭”五法变化无穷;刘奇兰以“连珠炮”著称,风格圆活劲利;孙禄堂融合形意、八卦、太极,开创了孙氏太极拳,同时也在形意拳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贡献;尚云祥以“半步架子”为代表,风格沉稳有力。 形意拳的核心理论与技击精髓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其最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五行生克: 形意拳将五行理论融入拳法,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的动作,可以相互生克,构成无穷的变化。 金: 刚猛,如崩拳,势如金刚怒目,力重势沉。 木: 舒展,如劈拳,势如古木参天,力求长远。 水: 柔韧,如钻拳,势如蛟龙入水,巧变灵活。 火: 烈性,如炮拳,势如烈火燎原,迅猛急切。 土: 浑厚,如横拳,势如大地承载,稳固厚重。 五行之间的相生(如木生火)和相克(如金克木)关系,指导着拳法的使用和变化,使得形意拳的技击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2. 十二形意: 形意拳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提炼出相应的动作特点,用于模仿和训练。 龙形: 变化莫测,舒展迅捷。 虎形: 勇猛霸道,扑食之势。 熊形: 沉稳厚重,吞吐有度。 猴形: 灵活敏捷,蹿蹦跳跃。 鸡形: 独立有力,冠顶之劲。 马形: 奔跑有力,疾驰如飞。 燕形: 盘旋飞掠,身法轻灵。 鹗形: 锐利攻击,俯冲之势。 鹰形: 伺机而动,爪形有力。 蛇形: 蜿蜒曲折,缠绕之劲。 鲧形: 浑圆饱满,蓄力待发。 鹤形: 挺拔优雅,独立之姿。 十二形意的模仿,不仅使拳法动作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动物的特定运动模式,来体悟和训练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身如形意,意随心动”的境界。 3. 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最基本、最重要的桩功,也是一切拳法的基础。它被誉为“形意拳之根基”,是练习者进入形意拳门径的第一课。三体式看似简单,实则内含乾坤。其基本姿势要求:一腿在前,屈膝弓步,脚尖稍内扣;另一腿在后,伸直微屈,脚尖点地;身体正直,腰背挺拔;两臂分势,一臂前伸,一臂护胸,掌(或拳)形各异,但整体要求“头容正直,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脊直腰圆”。 “三体”的含义,通常解释为“身、手、步”三者的统一;也有说是“精、气、神”三者的合一;更有说法是指“心、意、劲”三者的圆融。无论何种解释,都强调了三体式在形意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长期练习三体式,可以达到: 桩基稳固: 训练下盘力量和稳定性,为发劲打下坚实基础。 身法协调: 培养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为打出精准有力的招式做准备。 内劲养成: 逐渐激发和培养内劲,使身体产生浑圆、弹性的力量。 意念集中: 训练意念的集中与导引,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要求。 三体式的变化无穷,在站桩的基础上,通过微小的调整,可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攻防招式。 4. 精气神统一: 形意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助势”,将意念、精神与身体的运动紧密结合。练习者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将意念注入到每一个动作中,通过意念的引导,调动全身的“气”与“力”,从而发出刚猛而又不失圆活的招式。这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是形意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征。 5. 刚柔相济,内外兼修: 形意拳既有刚猛迅捷的风格,又不失柔韧的变化。它要求练习者在追求力量和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弹性的发展。内在的“意”、“气”、“神”与外在的“形”、“力”、“步”相互配合,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形意拳的训练方法 形意拳的训练方法系统而严谨,主要包括: 1. 基本功训练: 桩功: 以三体式为核心,辅以其他桩法,如坐盘、单腿独立等,旨在增强下盘力量,培养内劲,稳定心神。 八字功: 结合五行八卦,训练身体的八个基本方向和力的运用。 身法训练: 强调身体的转动、屈伸、提压等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如“十二趟身法”。 2. 套路练习: 五行拳: 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是学习形意拳的基石,通过反复练习,体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十二形拳: 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丰富拳法内容,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进阶套路: 如“五行连环”、“八式连环”、“杂式锤”等,这些套路在基本拳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组合,更具实战性。 3. 对练与实战: 单式对练: 针对特定的拳法或攻防组合进行一对一的练习,如“劈拳对练”、“崩拳对练”等。 套路对练: 将套路中的招式融入对练之中,模拟实战情景。 散手搏击: 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后,进行无限制的自由搏击,检验和提高实战能力。 形意拳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它更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哲学思想: 形意拳的五行理论、阴阳学说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养生之道: 形意拳注重意念的调控和气息的吐纳,长期练习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达到“以武养生”的目的。 道德修养: 形意拳强调“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要求习武者“德为先”,以武止戈,惩恶扬善。 民族精神: 形意拳所展现的刚毅、勇猛、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品格的体现。 结语 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技击法门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它不仅为无数习武者提供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弘扬。深入探究形意拳的奥秘,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