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花诗丛 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

蓝色花诗丛 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布莱克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布莱克
  • 浪漫主义
  • 预言诗
  • 英国文学
  • 艺术
  • 灵性
  • 象征主义
  • 经典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2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94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8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十八世纪后期一位杰出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画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现实社会的批评。《诗的素描》标志着高倡“理性”、安于现状的假古典主义诗歌的结束和崇尚热情、想象,要求干预生活的革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诗的素描》展开了一个少年时代的极乐世界,诗人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青春的欢欣和少女的爱情。“欢乐”的主题在《天真之歌》里继续发展,布莱克的笔下不仅出现了唱着快活歌曲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也出现了穿着可喜的衣裳的羔羊、快快活活的鸟雀。《天真之歌》不仅歌颂了心灵的纯洁境界,而且道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批评。诗人对英国社会的抨击在《经验之歌》里有了正面的表现。在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的布莱克的一些诗作里面——选集中把它们归在杂诗里——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批评也很明显。布莱克到了晚年则又表现了倒退一步、回到一般人道主义的倾向。
  从布莱克的全部著作来看,诗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同情,对于英国现状的尖锐批评,对于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对于大同世界的衷心向往,对于劳动、艺术、和平的讴歌以及表现在诗创作上的瑰丽的想象、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不愧为英国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先驱。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D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Z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诗作有诗集《诗的素描》《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布莱克的诗摆脱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的诗作画品表现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目录

诗的素描
咏春
咏夏
咏秋
咏冬
给黄昏的星
给清晨
歌(我在田野里快乐地游荡)
歌(我的倦慵之姿和微笑)
歌(爱情与和谐拉手)
歌(我爱快乐的舞蹈)
歌(记忆呵,到这儿来)
狂歌(狂暴的风在哭喊)
歌(刚离开露湿的山)
歌(披着灰衣的晨曦刚走在路上)
给缪斯
捉迷藏
牧人之歌
老牧人之歌
天真之歌
序诗
牧童
歌声荡漾的青草地
羔羊
黑小孩
花朵
扫烟囱的孩子
小男孩的迷失
小男孩的寻获
欢笑的歌
摇篮曲
神圣的形象
升天节


保姆之歌(青青的草地上听到孩子们的声音)
婴儿的快乐

别人的痛苦
经验之歌
保姆之歌(每逢山谷里有孩子们的低语)
苍蝇
老虎
小姑娘的迷失
小姑娘的寻获
土块和石子
流浪儿
升天节
毒药树
天使
病玫瑰
古诗人的声音
我可爱的玫瑰树
向日葵啊!
百合花
爱神的花园
一个男孩子的犯罪
婴儿的悲哀
小学生
伦敦
一个女孩子的犯罪
扫烟囱的孩子
摇篮曲
杂诗选
黎明
野花之歌
年轻的爱
鸟之恋
梦乡
致巴兹先生
流浪人
悲哀之歌
天真的预言
在一株桃金娘树的树荫下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两个宝座
两种财富
笑与颦
天使与魔鬼
泰晤士和俄亥俄
被玷污的圣所
老和尚
永远的福音(摘译)
你的腰身怀满着种子
让巴黎的妓院开放吧
时机
爱的秘密
意愿和方法
爱神丘比特
威廉·邦德
玛丽
断简残篇 附(嘉言选)
断简残篇
嘉言选

精彩书摘

  《诗的素描》(1783)是布莱克生平正式出版的唯一诗集;他后来的诗集,多数经他亲手刻印,并不能算是出版物。这部诗集的问世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高倡“理性”、安于现状的假古典主义诗歌的结束和崇尚热情、想象,要求干预生活的革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般文学史家虽然把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诗集》(1798)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但也承认布莱克的《诗的素描》已经表现了革命浪漫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热情的讴歌和瑰丽的想象;入世的精神和改革现状的要求。
  《诗的素描》的前半部展开了一个少年时代的极乐世界。诗人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青春的欢欣和少女的爱情。这里当然也有苦恼,但那只是失恋者的自怨自艾,与现实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种肯定生活、赞美欢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理性”的约束,教会所强加于人们头上的禁欲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布莱克认为“活着的事物都是神圣的”,“热情是永恒的欢乐”。这种肯定人生的入世思想在布莱克后来的著作中与反对暴君、同情革命的立场有密切的联系。在布莱克眼中,压迫人民的暴君就是压制真情流露的所谓“理性”或教会;他所赞扬的热情,不仅是男女之情,也是生活的热情、革命的热情。
  这个“欢乐”的主题在《天真之歌》(1789)里继续发展。布莱克的笔下不仅出现了唱着快活歌曲的牧童,在青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也出现了穿着可喜的衣裳的羔羊、快快活活的鸟雀。“欢笑的歌”名副其实地集合了万物欢笑的大成。
  但是《天真之歌》还有更进一层的思想。布莱克在更早的一篇诗中说过:“天真是冬季的袍子”,可以御寒。换句话说,“天真”——人类在没有遭受经验玷污以前的心灵状态,也就是宗教上所谓伊甸乐园——就是可以御寒的热,就是对于万物的爱,就是诗人心目中体现“爱,仁慈,怜悯,和平”的耶稣。同时布莱克所崇奉的耶稣又是人化的上帝,而不是抽象的偶像;他认为只有人才能体现耶稣的种种美德。这里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与信奉上帝的唯心思想结合了起来;这里也就隐伏着布莱克思想中的长处和弱点。人道主义使布莱克敢于批评当时英国的不人道的社会,甚至大胆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政权;但是到了晚年,唯心思想又在改革现实的企图(例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遭到失败的影响下迫使布莱克退守“忠恕之道”的防线——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倒退到一般的人道主义。
  再往深处看,《天真之歌》不仅歌颂了心灵的纯洁境界,而且道出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批评。“天真”世界(或理想世界)所以值得赞美,无非因为“经验”世界(或现实世界)十分丑恶。布莱克在一片欢乐之中确实没有忘记现实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战乱连绵(先是英帝国干涉美国革命的战争,接着进攻法兰西共和国,与拿破仑作战),民不聊生,许多妇女被迫为娼,许多小孩被出卖做童工。《天真之歌》里的“黑小孩”虽然怀着美好的幻想,希望在“学会承受爱的光芒”以后跟“白得像天使”的英国小孩取得平等地位,但他对现实世界总不免感到一丝怅惘:“我却黑黑的,仿佛失去了光明。”当然在这本诗集里,布莱克对于现实社会的批评还很隐约,还是潜流。
  诗人对于英国社会的抨击在《经验之歌》(1794)里有了正面的表现,《经验之歌》开始作于一七八九年,但是到一七九四年才刻印出来。这个时期正是英国连年对法国用兵,国内对资产阶级革新派的迫害变本加厉,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年代。诗集引导我们走进阴暗的街道、教堂和学校,去看看大英帝国的君主和教会如何摧残着年轻的一代,那些“伦敦城里的花苞”!扫烟囱的小孩在《天真之歌》里还存着美好的幻想,但他在《经验之歌》里的短短十二行诗简直是字字血泪,句句控诉。你看他对君主和教会的讽刺是多么尖锐:
  因为我快乐,又跳舞又唱歌,
  他们以为并没有错待我,
  因而去赞美上帝、牧师和国王,
  这些人把我们的惨状说成是天堂。
  以“升天节”为题的诗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各有一首。我们最初在《天真之歌》读到它时,以为诗人是在歌颂教会收容孤儿的慈善事业,现在读到《经验之歌》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神圣的星期四”——升天节——看到忍饥受寒的上万儿童集会礼拜,感谢天主之恩,一点儿也不神圣;原来领着孩子们走进圣保罗教堂的白发教士的手就是“冰冷的放债的手”;原来孩子们谢主圣恩的如大风般升起天空的歌声就是这儿所说的“颤声的喊叫”。
  “伦敦”不愧是这个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批评的总结。诗人走过“专用”的伦敦街头,看见行人个个愁容满面,扫烟囱孩子的哭声“震惊每一座污黑的教堂”;他听到被骗作战的兵士的叹息和被迫为娼的女子的控诉。这样“经验”世界中的人就与“天真”世界中的人对立起来:“残酷,嫉妒,恐怖和隐秘”代替了“爱,仁慈,怜悯,和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坏品质只是钢铁时代人的特征而不是以耶稣为本的理想人的本色;就在这个区分之中,布莱克保持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














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 一、 导读 威廉·布莱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与炽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非凡的视觉艺术家,一位充满先知般洞察力的思想家。他的诗歌,如同一颗颗深埋的种子,历经时间的洗礼,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悸动。《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便是这样一份精心打磨的呈现,它试图为读者搭建一座桥梁,通往布莱克那既矛盾又统一、既黑暗又光明、既破碎又完整的灵魂世界。 这份诗选并非对布莱克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经过审慎的遴选与编排,旨在勾勒出他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个关键的面向。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在“天真的预言”之下,涌动着的、对人类命运、社会秩序、精神自由的深刻反思。那些看似童谣般的短句,却往往蕴含着对现实的尖锐批判;那些神话般的意象,又指向了超越尘世的永恒真理。 “蓝色花”作为诗丛的名称,寓意着一种纯净、深邃、带点忧郁的美,也象征着某种理想的、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天真的预言”,则点出了布莱克诗歌的独特气质:他以孩童般的纯粹视角,去审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污浊,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仿佛一个天真的孩子,却说着最深刻、最令人警醒的预言。 这份诗选的编排,力求呈现布莱克诗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从早期充满田园诗意的《天真之歌》,到后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与社会批判的《经验之歌》以及那些更加晦涩难懂的“预言书”,我们试图捕捉布莱克思想轨迹的演变,以及他诗歌风格的每一次跃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呈现,让读者能够体味布莱克诗歌的精妙之处,理解他如何在一个被工业革命的洪流裹挟、理性主义泛滥的时代,坚持对想象力、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颂扬。 二、 诗歌的宇宙:从天真到经验的辩证旅程 布莱克的诗歌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对于“天真”(Innocence)与“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概念的深刻辩证。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如同光明与黑暗的共存,如同新生与衰老的循环。《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这两种状态的旅程,去感受布莱克如何从一个纯净无暇的世界,走向一个充满苦难与试炼的现实,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天真。 1. 天真的花园:纯粹与渴望 诗选的开篇,我们会步入布莱克笔下的“天真”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阳光、鲜花、孩童欢笑的理想国度。在这里,上帝的仁慈无处不在,自然的和谐令人陶醉。布莱克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孩童纯真的心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与感激。 例如,在《羔羊》(The Lamb)中,诗人以孩童般的口吻,向一只可爱的羔羊发出询问:“小羊,小羊,你在哪里?/是谁给你这般性情?/是你,就是那一位,/和我一样,也称为‘子’。” 这样的提问,天真而纯粹,它不仅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更是对造物主慈爱的追问。布莱克在这里,将羔羊的纯洁与耶稣基督的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神圣的和谐。 再如《歌曲》(Song),“我睡着了,我的心却醒着。/我听到了那敲门的声音,/我最亲爱的,快开门。/我的爱,你何必躲藏?” 这种甜蜜的渴望,纯粹的爱恋,都构成了“天真”世界中美好的一面。布莱克认为,这种天真的状态,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禀赋,它代表着一种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粹灵魂。 然而,即使在“天真”的世界里,也潜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布莱克的天真并非愚昧,而是洞察力的萌芽。他笔下的孩童,虽然对世界充满善意,但他们也开始感知到世界的不完美,开始对那些“经验”世界的阴影产生朦胧的警觉。 2. 经验的迷宫:堕落与挣扎 当读者翻过“天真”的篇章,便会步入“经验”的世界。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工厂的烟囱吞吐着黑烟,城市的街道充斥着贫困与压迫,孩童的脸庞蒙上了疲惫与绝望。布莱克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病,以及理性主义对人类精神的压抑。 《伦敦》(London)是布莱克对工业化都市最直接、最深刻的控诉。“我走过泰晤士河岸的每一条街道,/我看见了街道上的每一个面孔,/我看见了每一个面孔上的痛苦的印记,/我听见了每一种声音,每一次哭泣。” 他用“痛苦的印记”、“恐惧的呼喊”来形容人们的境遇,揭示了在表面繁荣的城市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不公与精神压抑。 布莱克对童工的关注尤为令人动容。在《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Chimney Sweeper)中,那个被卖入火场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如同他被弄脏的身体一样,充满了悲凉。“我还是个孩子,他把我卖掉,/我的父母把我扔进泥泞。/我穿上黑衣,每天工作,/我在烟囱里爬来爬去。” 布莱克并没有回避这些残酷的现实,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被剥夺了童年与希望的痛苦。 “经验”的世界,是理性与秩序的牢笼,是欲望与压抑的战场。布莱克认为,当人类过度依赖理性,忽视情感与想象力时,便会走向堕落。他批判那些僵化的宗教教条,那些束缚人性的道德规范,它们如同无形的枷锁,将人类推向痛苦的深渊。 3. 辩证的超越:重塑的天真 然而,布莱克的诗歌并非止步于对现实的批判。他深信,人类拥有超越“经验”困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来源于一种“重塑的天真”。这种天真,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经历了“经验”的洗礼后,对生命本质的重新认识与升华。 在《经验之歌》中,布莱克也描绘了对“天真”状态的向往与追寻。他看到了“老虎”(The Tyger)身上那种原始的、令人敬畏的力量,也看到了“玫瑰病”(The Sick Rose)中,那看不见的、悄无声息的毁灭。“哦,玫瑰!你病了!/看不见的虫子,/飞过你狂暴的夜晚,/找到你红色的床,/而且你的爱的快乐,/在红色的床,被摧毁。” 这种对生命中黑暗面的揭示,并非为了绝望,而是为了理解。 布莱克相信,真正的“天真”,并非是对黑暗的无知,而是对黑暗的洞察,并且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光明与爱。他提倡一种“灵魂的天真”,一种不受外部世界污染、能够与内在神性连接的纯粹状态。这需要个体进行艰苦的精神挣扎,去挣脱“经验”的束缚,去重拾被遗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正是试图捕捉这种辩证的张力。我们看到了布莱克在描绘黑暗时,依然闪烁着对光明的信念;在揭示痛苦时,依然饱含着对救赎的渴望。他以独特的视角,提醒我们,即使身处最深的泥沼,也不应放弃对天空的仰望,不应放弃对内心纯粹的坚守。 三、 意象的魔法:神话、象征与预言的交织 布莱克的诗歌,是一片由丰富意象构筑的奇幻大陆。他的语言并不总是直白易懂,而是充满了象征、隐喻与神话色彩。这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又带有独特的神秘韵味。《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将带领读者,解读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布莱克如何用他独特的“魔法”,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知。 1. 神话的维度:创世、堕落与救赎 布莱克是一位热衷于创造自己神话体系的诗人。他常常借鉴圣经的叙事,但又赋予其全新的解读。他笔下的上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更加复杂、更具人性化的存在。他创造了亚当、夏娃、撒旦等经典形象,但又将他们置于新的语境之中,探讨人类的起源、罪的根源以及救赎的可能性。 在《永恒福音》(The Everlasting Gospel)等作品的节选中,我们可以窥见布莱克对耶稣形象的重塑。他并非仅仅将耶稣视为神子,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化身,一种对人类情感、想象力与自由的极致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救赎,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恩典,而是来自于个体对自身内在神性的唤醒。 布莱克也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神话人物,如奥罗班(Urizen)、洛瓦(Luvah)、塞拉(Tharmas)等,他们分别代表着理性、情感、力量等不同的宇宙原则。通过这些人物的纠葛与冲突,布莱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探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运作机制。 2. 象征的迷雾:动物、植物与抽象的具象化 布莱克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他善于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 “老虎”(The Tyger)便是其中最著名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一种原始的、不可思议的、令人敬畏的力量。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不断追问“是谁敢于创造如此可怕的对称?” 这种追问,是对宇宙中既有创造性又有毁灭性的力量的深层探索。 “玫瑰”(The Rose)在布莱克的诗歌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爱与美丽,但当它染病时,也象征着腐朽、堕落与痛苦。他通过“玫瑰”的枯萎,揭示了隐藏在生命中的脆弱与易逝。 “羔羊”(The Lamb)则代表着纯洁、无辜与柔顺,与“老虎”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布莱克诗歌中生命的两极。 除了动物与植物,布莱克还赋予了许多日常事物以象征意义,如“锁”(Lock)象征着压迫与束缚,“钥匙”(Key)象征着自由与解放。他将这些象征元素巧妙地编织进诗歌的脉络中,使得每一句诗都充满了多层含义。 3. 预言的低语:警示、启示与未来的呼唤 “天真的预言”,顾名思义,布莱克的诗歌中充满了预言的色彩。他以一种洞察未来的能力,对人类的命运、社会的走向,发出了警示与启示。 他预见到工业革命将带来的非人化与精神的异化,他批判了理性至上的思潮将导致人性的泯灭。他的诗歌,如同先知在旷野中的呼唤,提醒人们警惕那些将人类推向深渊的陷阱。 然而,布莱克的预言并非宿命论。他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觉醒与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自由的未来的期盼。他呼唤人们去拥抱想象力,去恢复与内在神性的连接,去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充满爱意的社会。 《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试图将这些意象、象征与预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布莱克诗歌的独特魅力。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诗句,更能深入理解布莱克所要传达的思想,感受他诗歌中那既深刻又充满希望的“天真的预言”。 四、 结语:诗歌的回响 威廉·布莱克,这位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交界处的英国诗人与艺术家,他的声音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在今天依然回响。他的诗歌,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心灵的复杂光芒,既有黑暗的阴影,也有耀眼的光辉。 《蓝色花诗丛·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是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对布莱克诗歌的一次真诚的回应。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诗选,能够邀请更多的读者,走进布莱克那充满想象力与洞察力的世界,去感受他诗歌的震撼,去汲取他诗歌的力量。 他的“天真”,并非对世界的无知,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邃理解;他的“预言”,并非对未来的宿命,而是对人类潜能的深刻启示。布莱克的诗歌,是对理性僵化、物质至上的有力反击,是对人类情感、想象力与精神自由的永恒颂扬。 在阅读这些诗句时,请允许自己去感受那种原始的冲动,去追问那些深刻的难题,去拥抱那些被遗忘的纯粹。因为,正如布莱克所揭示的,真正的“天真”,恰恰是我们通往自由与觉醒的钥匙。 这份诗选,愿如一朵蓝色花,在读者的心中静静绽放,散发出持久的芬芳,带来久远的启示。愿布莱克的诗歌,能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为你我点亮一盏通往内在宁静与精神自由的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蓝色花诗丛”所捕捉到的“布莱克诗选”,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奇妙的视觉与听觉的融合。布莱克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出色的版画家,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他自己创作的精美插画,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与文字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想象空间。“天真的预言”这一主题,在这样的语境下,愈发显得立体而生动。我仿佛能看到,在一片蓝色的、如同梦境般的背景下,那些“天真”的孩童,或者象征着纯洁的羔羊,在吟唱着关于未来的、却又饱含古老智慧的预言。这些预言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占卜,而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对社会病态的尖锐批判,以及对精神解放的渴望。布莱克的诗歌,其“天真”之处在于他敢于以最直观、最朴素的方式去揭示最复杂、最黑暗的现实。他不会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但他总是能从中找到一丝微弱却不灭的光明,用“天真”的视角去对抗“邪恶”,用“预言”的方式去唤醒沉睡的良知。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张力,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穿越时空的震撼力。

评分

“蓝色花诗丛”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诗意的召喚,仿佛在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想象与哲思的国度。而“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则明确了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威廉·布莱克的精神世界。布莱克的诗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真”气质,这种天真并非对世界的无知,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一种执着守护。他以孩童般清澈的目光审视世界,看到了成人世界里被遮蔽的真相,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痛苦与压迫。他的“预言”,并非是预测未来的具体事件,而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命运的深刻洞察,是对个体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强烈呼唤。我常常觉得,布莱克的诗歌,像是对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我们的一次次温柔的敲打,提醒我们要回归本真,去感受生命中最纯粹的喜悦与哀愁。他的文字,带着一种原始的力量,一种未经雕琢的美丽,像一朵在暗夜中悄然绽放的蓝色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也指引着迷途的灵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次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的契机,一次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名中“蓝色花”的意象,总是让我想起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一种介于忧伤与希望之间的微妙状态。而“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则将这种情绪具象化,并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哲学内涵。布莱克的诗歌,就像是孩子纯真的眼睛,看到了成人世界所忽略的真相。他的“天真”是一种力量,一种敢于质疑权威、挑战既定秩序的力量。而他的“预言”,则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一种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忧思。我曾想象,布莱克在创作这些诗歌时,是否也曾感到过一种蓝色花的孤寂?是否也曾在黑夜中仰望星空,试图从中寻找指引?他的诗歌,常常在描绘出令人不安的社会景象之后,又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口吻,呼唤着人类内心的觉醒与解放。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光明,在黑暗中播撒希望的特质,正是布莱克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哲理,用最纯粹的“天真”,揭示了最尖锐的现实,而他所发出的“预言”,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如同那朵蓝色花,在寂静中散发着幽远而恒久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蓝色花诗丛”。“蓝色花”本身就有着浪漫、神秘、忧郁甚至超越现实的联想,而“诗丛”则暗示着这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诗歌作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脑海中便浮现出夜色下静谧的花园,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芬芳,而那些蓝色的小花,在月光下闪烁着迷离的光泽,仿佛藏着古老的秘密。这是一种预设的美好,一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的期待。紧接着,“天真的预言:布莱克诗选”则为这份期待注入了更具体的指向。威廉·布莱克,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如同璀璨的星辰,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这里的“天真的预言”,我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不被世俗污染的洞察力,一种直击事物本质的预见。布莱克的诗歌,往往带着孩童般的纯真视角,却能洞察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黑暗,以及宇宙的奥秘。他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羔羊与虎、天堂与地狱,都在诉说着他对善与恶、纯洁与堕落、秩序与混乱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布莱克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他那颗既充满光明又深邃如夜的心灵,去感受他用文字描绘出的、那个既令人惊叹又发人深省的独特宇宙。

评分

这本《蓝色花诗丛》所呈现的“天真的预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预见,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最本初、最纯粹状态的回溯与歌颂。布莱克诗歌中的“天真”,并非幼稚无知,而是一种未经世俗浸染的、直达本质的洞察力。他仿佛能看到事物最原始的面貌,剥离掉那些层层叠叠的社会规训与功利算计,直接触碰到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这种“天真”带来的“预言”,往往不是指向具体的事件,而是揭示一种永恒的规律,一种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拷问。比如,当他笔下的孩童在玩耍嬉戏,那些欢笑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未来被压抑、被扭曲的隐忧;当他描绘自然界的和谐景象,那背后可能是在警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与失衡。布莱克的诗歌,就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纯粹,提醒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对于世界最赤诚的感知。他的“预言”不是冰冷的判断,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呼唤,是对灵魂自由与生命尊严的捍卫。阅读他的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涤荡,仿佛洗净了心灵的尘埃,重新找回了那种对世界最简单、也最深刻的爱与敬畏。

评分

文森特与凡•高》里就有这样一只猫,它自私自恋爱打炮,偷窃赌博样样精通,但这本漫画我们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要被这只猫贱萌的小表情逗笑!试想想如果将这只猫换成人,恐怕我们就没有这么大度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卢梭把勒瓦塞留在身边,甚至珍爱她,因为

评分

收到书了,这次赚大了,80元券用上了。

评分

让我们成为孩子,两个很小的女孩子,对一切只有惊奇,没有爱和怒,悄悄走到纯洁的榆树下,面色苍白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宽恕。魏尔伦认为,哲学的长篇大论,政风的滔滔雄辩,都不适宜用诗来表现,因为那是散文的任务。魏尔伦在创作时是不大考虑这个那个规则的,即使那是自己制定的规则。

评分

蓝色花这一套诗丛都非常好。

评分

魏尔伦超现实主义,试着去欣赏一下吧。

评分

好书,感谢京东的大力促销,感谢快递小哥帮我送书

评分

收到书了,这次赚大了,80元券用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