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引言 /001
第二章 人格统一性 /011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018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正确引导 /030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038
第六章 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047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057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069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076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086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01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112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122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129
附录Ⅰ 个体心理问卷 /135
附录Ⅱ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140
《儿童行为心理学》
第一章 孩子发脾气了——妙用心理学疏导孩子的坏情绪
攻击他人——无目的性的情绪宣泄 / 002
乱发脾气——孩子在表达心理需求 / 008
善变——孩子心理承受力薄弱 / 012
爱哭——孩子在释放情绪 / 017
第二章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用心理学法则帮孩子打造人际关系
不愿称赞别人——在对比中感到自卑 / 024
唯我独尊——孩子没有学会分享 / 028
肢体冲突——辨别是不是真正的“欺负” / 033
交“坏”朋友——孩子道德意识浅薄 / 039
第三章 孩子言行异常——透视孩子心理不要走入教育误区
孤僻——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 046
爱攀比——孩子理性判断思维尚不完善 / 051
不能接受批评——你的批评不能让孩子心服 / 055
离家出走——孩子在暴力反抗外界压迫 / 061
第四章 孩子没时间观念怎么办——好父母给孩子一点自控力
迟到——孩子缺乏做事的兴趣 / 070
做事磨蹭——孩子缺乏感知时间的思维能力 / 074
半途而废——孩子缺乏专注力 / 080
生物钟——帮孩子取胜的内在节律 / 083
第五章 “我不想学”——解读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密码
厌学——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作祟 / 090
讨厌被管——自主成长意识在萌芽 / 096
控制欲强——被误判的领导力 / 102
说谎——孩子正在追寻自我管理 / 108
第六章 “我必须最棒”——合理期望才适合孩子身心发展
小皇帝——错误的“焦点”认识 / 116
“永远第一”——违背规律的过高期望 / 122
“一意孤行”——孩子渴望理解与尊重 / 127
秘密王国——正视孩子发展的独立性 / 132
第七章 有缺点的“天使”——21天帮你的孩子养成好习惯
冲动——需要引导的成长现象 / 138
不专注——孩子可能出现了认知混乱 / 144
独占欲——孩子在乞求更多关注 / 151
小霸王——孩子在维护“自我中心” / 159
太敏感——受刺激之后的过激反应 / 166
第八章 别怕孩子与众不同——思维能力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打破砂锅问到底——孩子开始探索未知的世界 / 174
爱钻牛角尖——孩子的思维违反了逻辑 / 182
争强好胜——孩子不懂纵向比较与思考 / 190
一味顺从——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 198
“我不行”——孩子头脑中有负面标签 / 205
过分看重奖励——孩子没有领会学习思维的妙处 / 211
第一章 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成人教育与儿童的教育相类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成人而言,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儿童自行培养这一能力,所需过程会十分漫长。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因为成年人正确认识自我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全面地了解儿童,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就更加困难了。
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科学,这不仅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很重要,同时还因为它可以让人认识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与其他的心理学不同,个体心理学不允许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个体心理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站在这一立场考虑,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的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他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因为个体心理学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所以它的所有论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引言部分,我试图对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作一个总体性的论述,并在后面的章节里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探讨。
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这种图景无时不在,但却是无意识形成的。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绝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与他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
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是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每一个体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画作,画作的作者就是个体本身。不过,他不是完美的画作者,因为他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没有完全的认识。
在考察人格的构建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所以,尽管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正确的;但有些则是不健康的,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他童年时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轨迹。
此处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地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我们发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她的一个姐姐所吸引,而她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屈辱感和无价值感。若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方法来分析这一案例,可以发现在这个女人从童年到生命的最后都存在同样的心理机制,同样的心理动力: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她注意到别人更受人喜爱,或是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时,她就愤愤不平。因此,尽管我们对这个女人的生活或她的整体人格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所了解的事实来理解她。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与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预测这个女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她独特的“生命主线”所附带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它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极大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虽然这种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那么当事人最终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加以克服。
在这里,我们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和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代表了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通过研究第一类儿童中的极端例子,我们发现,尽管不是每个儿童都是天生残疾的,但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某些由身体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而通过研究另外两类被严厉教育或被娇宠过甚的儿童,我们发现,在实践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上述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从而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野心。在病理学上,我们很难判断对于个体而言,过度的自卑感和膨胀的野心这两者到底哪一个的伤害力更大。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再现。过度的自卑感会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害他的心灵,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过分浇灌,这种不安分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因此,它并不会导致有意义的行为。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格怪癖相互纠缠,从而不断地刺激儿童自身,使他变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动怒或实施伤害行为,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
不得不说,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儿童行为心理学》时,那种惊喜感是无法言喻的。我一直是个对孩子行为模式感到好奇的人,总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举动。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系统地讲解了儿童行为发展的规律,从孩子最早的模仿学习,到社交技能的习得,再到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解释得非常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分析,比如他们喜欢拆玩具,喜欢乱涂乱画。我一直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其实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因果关系的一种方式。书里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规则中成长。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正面管教”原则,发现效果真的非常棒,孩子变得更愿意听从指令,也更懂得尊重他人。这本书不仅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也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教育的父母。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孩子们的奇妙世界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如何与世界互动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这套书,真的给了我非常宝贵的 insights。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我的一个“儿童心理顾问”。书中关于儿童学习方式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有些孩子则需要不同的引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论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何会开始在意“我”这个概念,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知道如何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这套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当我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迷茫的时候,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就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婴儿期的依恋,到学龄期的认知发展,再到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每一个阶段都给出了非常详实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和感受。比如,书里提到孩子的分离焦虑,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家宝宝每次送去幼儿园时的哭闹,原来这是孩子探索独立的第一步,也是对安全感的诉求。这本书还强调了家长的角色,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有了更深的同理心,也更知道如何去回应他们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压抑。
评分我带着一种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开始阅读这套书,毕竟“儿童教育”和“行为心理学”这两个主题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更是科学,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智慧。《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不同时期的孩子会面临的心理挑战。比如,书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家的小朋友有时候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想法,这其实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必然阶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性,这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读完这本书,我不再盲目地去“管教”孩子,而是学会了去“理解”和“支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凭着经验和感觉在带孩子。直到我接触到这套书,才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他们。书中对孩子情绪管理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有时候会突然发脾气,原来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孩子,如何回应他们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发现孩子的情绪确实稳定了很多,也更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想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智慧,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评分非常好,学到很多。
评分纸质好一般,黄黄的,跟报纸差不多。
评分儿童教育好复杂呀,希望看了这本书能有点儿头绪。
评分京东快递小哥不送上楼的 书本包装完好无损 不错
评分很不错,京东活动力度大,值得拥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实惠,京东老用户了,好评
评分京东快递小哥不送上楼的 书本包装完好无损 不错
评分还没看,凑单买的,希望有所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