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

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赤阳 著,李小青 译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气功
  • 心身健康
  • 中华文化
  • 养生
  • 哲学
  • 内修
  • 传统文化
  • 身心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6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3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气以臻道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旅日学者廖赤阳,为“一指禅功”流派宗师刘永言的入室弟子,日本东京大学亚洲文化专业博士生、教授。习练、教授气功多年,从气功的视角来解读《老子》,正确还原《老子》的路径。视角新颖,是《老子》是气功书的普及性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浅显的文字发掘出了《老子》一书的深远意蕴,结合儒、释、道、医学说,并以切身的练功体验来对此加以阐释,从气功的视角来解读《老子》,正确还原《老子》的路径。老子正是在自我修炼(即古代气功锻炼)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道的体悟和把握,并以此论及小至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在国内早已有《老子》是气功书之说,但是并无像此书这样视角新颖。尽管此书是写给日本的一般民众看的,但对于我们国内的民众甚至专业人员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因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文化进行了普及性的阐述,对道学发展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于气功的深层次修炼(修道、得道),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推动业界的“气以臻道”在实践和理念两方面的学术探讨。

作者简介

廖赤阳,日本东京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生,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是“一指禅功”岘禅法师传人刘永言的入室弟子,日本无为气功养生协会会长。出版多部东亚历史社会与文化研究专著,以及气功身心实践的专著。从事气功教学多年。

李小青,原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翻译多部日文版人体科学方面作品。

目录

第一章不涉身心的思想/1
方法论的“正当性”2
所谓“观念”,就是实践法3

第二章与思想分离的身体/5
日本气功发展的现状6
目前存在的问题6
21世纪的课题8

第三章两千年的恍惚/11
谜一般的语言12
老子这个人12
《老子》这部书13
恍惚的体验15
解开谜底16

第四章择善地而居/19
就职地的选择20
有真定力的大隐士21
在尘世中的修行23

第五章神龙见首不见尾/25
两位圣人的会面26
身体的宇宙性28
牛这头座骑30
老子的“弟子”们32

第六章哆啦A梦的任意门/35
道、儒、佛三教36
一扇门的三个功能37
大门的钥匙39
心身、家庭、天下40
儒家这扇门42
医家这扇门42
尘世这扇门43

第七章东海道五十三次的风景/45
远近法和不同的风景46
分为两股的枝丫47
有欲和无欲49
回同一个家50

第八章让人吃饭/53
《老子》挨批的靶点54
体验“虚其心,实其腹”55
画家们的自我批判56
饮食和养生57
营养学和食品分析学58

第九章神的父母是谁/61
宇宙这个蛋62
亲生父母是“道”62
自然这个道63
道的父母是谁65
道在日常生活之中66

第十章不死之神/67
元神和识神68
心死神活69
威廉姆的修行71
生命的黄金之花72
神的“解剖学”的位置73
元神和无意识76
元神和阿赖耶识77

第十一章白隐禅师的咒骂/83
身体让人有大烦恼84
生病是谁之过85
生命的韵律86
“得时”和“得位”的问题90
“心灵”和“身体”的关系91

第十二章专注于一支箭/95
专心做好一件事96
事不同,理一个97

第十三章魔法的三原色/99
从“一”生出之物100
男人和女人的“品格”101
“气机”和“半阴半阳”103
“一指禅功”的三个功法104
气机的阴阳和升降105
阴阳的调和为“中”107

第十四章婴儿的那些事/109
婴儿的完美度110
“握固”的方法110
“一阳来复”和“活子时”112
音声相和113
自然中的生与死114
中国和西方的时间115

第十五章极端的利己就是无私/119
“形、气、意”的锻炼120
禅宗的“总裁选举”121
养生和放牧122
利己和无私123

第十六章“连偷带骗还抢”的绝招/125
天地有爱吗126
盗贼的世界126
言语的可能性及其局限128
知雄守雌 128
悄悄地盗出129
相互欺骗和抢回131
《我,等待着》133

第十七章花花草草一条道/135
是超能力吗136
吸人眼球但愚蠢137
精通易学者不占卜139

第十八章淡而无味的美食/141
一杯清水142
音、色、味和五行142
中医学的“颜色分析”144
五音和音乐疗法145
日语的再发现148
食物的“四性”和“五味”150
终极的音、色、味151

第十九章京都议定书的课题/155
孔子所见的“水”156
老子所见的“水”156
水和“肾气”157
地球的温室效应159

第二十章生命的生态学/163
赤字累积的“亏本生意”164
中医学和西医学165
SARS的治疗166
吝啬的学问168

第二十一章善摄生者无死地/171
日出江花红似火172
留取丹心照汗青172
死而不亡者寿173
我命在我不在天174
余下的那一个人是谁174

第二十二章大道之行/177
圣人的相貌178
真实的肖像画178
老子的自画像180
授人以渔180
大路才是近道182

附文献引用说明/183

跋/184

前言/序言

今日所谓的“气功”,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心身实践活动,它产生于至少具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东亚。而所谓《老子》,大概是两千余年前写就的一部文献,记载于其中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历来被认为晦涩难懂、深奥莫测。
但是,这是以“头脑”阅读、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如果通过“心身的实践”来阅读它的话,则能很快捷地理解其中的深意。这个说法,很可能被认为是违背常理的,但正是这个非常理,显示出东亚文化真实的一个方面。
关于这一点,不仅是《老子》,而且包含日本的艺道、武道在内的东亚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在今天,无不和被称为气功、坐禅、冥想之类的内证性“心身的实践”有着深深的关联。假如没有这样的自我身心的实践,则无论如何也难以真正地理解东亚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学术界对于老子的研究,主要是由出身于中国哲学专业的学者们所从事的,而在这些专业学者当中,进行内证性心身实践者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对于从事气功养生等心身实践者来说,通过与《老子》的对话来明确修行的根本方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在今天的日本,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以下一点的重要性,即不能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全部托付给现代医疗机构,而是要通过日常的养生实践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大概是这个缘故吧,日本的气功具有良好的群众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气功有关的书籍也出版了许多。只是,这些书籍几乎都是介绍气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只有极少数涉及“气功的思想是什么”的内容。
这样的现状,不用说,不是单单停留在思想、哲学等“研究的世界”和叫作气功养生的心身的“实践的世界”之间的问题。把“头脑”“心灵”和“身体”分割开来的态度,广泛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它同时也成为从个人的心身健康,乃至到生活、家庭、工作、感情、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等的各个方面,产生紧张、烦恼的根源之一。
本书也是一本理解中华文化的入门向导书,而《老子》则是最优秀的引导者。通过老子之口,不仅介绍道家的思想,而且也介绍作为其支柱的东亚传统的身心实践法及其以中华文明的整体观为特征的方法论。此外,对于对中国的历史和思想文化具有广泛兴趣的读者,本书也通过老子之手打开一扇旨在帮助其开阔视野和加深理解的新窗口。
所谓《老子》心目中的道,是与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与气功养生那样的个人的心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气功养生之道,就能够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完美,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称心如意。而且,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公司职员,或一位公务员,一位经营有方的企业家,那么对气功的养生原理,也会更加容易理解。
借用《老子》的说法,调整身体也好,治理国家也好,其原理是一致的。同样,即使有千百种烦恼,其解决的方法其实也只有一个。在本书中,作者也将把自己阅读《老子》、进行粗浅的心身实践后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如果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那么,人和一本书的相逢也是一种缘分。
如果你和这本书有缘,那么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未必从第一章开始读起。可以先看一下目录,假如觉得对某个章节有兴趣,就可以从那里开始读起。因为我在执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像写作专业论著那样,预先构思好章与节的排列,只是任思绪驰骋,信笔写来。
回顾以往,我在气功修行的路上走了四十年,在历史学科的田地里也耕耘了四十年,在这两个领域频繁往来,可以说既有不少的苦恼,也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来日本后的三十年间,一边接受西方近代学术体系的严格训练并成为从事所谓纯“学术”研究的专业学者,一边坚持进行师传的传统气功练习,并面向社会,努力于传统气功、养生的普及。在气功教室里的日常答疑解惑以及气功授课的内容,也被收入本书之中。以这种形式进行的与《老子》的对话,如果在促进心身健康、生活幸福、家庭和谐、工作顺利、研究深入等方面,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话,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莫大的喜悦,也是对领路人《老子》的无上感恩。
廖赤阳2017年5月

《老子与气功: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 一本探索中华文明深层智慧与生命活力的著作 在中国浩瀚的哲学长河中,《道德经》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照亮了古往今来的无数心灵。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养生实践中,气功则是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式,它承载着对生命能量的理解与运用,寄托着人们追求健康与和谐的愿望。本书《老子与气功: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并非简单地将这两者并置,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渊源与实践共鸣,揭示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心身合一的生命观和养生智慧。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读,理解其所蕴含的关于“道”、“气”、“柔弱”、“无为”等核心概念,并追溯这些概念在气功实践中的哲学根基与精神导向。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气功作为一种具体的身心训练方法,如何体现了老子哲学所倡导的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注重内在修养、追求生命活力的精神。它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中华文化图景,一个将抽象哲学思辨与具体生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文化传统。 第一部分:老子哲学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在深入探讨老子与气功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溯老子思想的源头活水。本书将从老子的宇宙观入手,解析“道”的神秘而又普遍的含义。我们理解的“道”并非某个具体的神祇,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是万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万物归宿的终点。老子笔下的“道”,强调的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加干预的运作状态。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阐述老子的生命观。老子认为,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宇宙“道”紧密相连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应遵循“道”的规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脱离于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老子提倡的“柔弱”、“不争”、“守静”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能量一种更深层、更智慧的运用方式。柔弱,恰恰是刚强;不争,反而是无所不胜;守静,则能洞察一切。这些看似悖论的论点,实则揭示了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之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气”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虽然老子并非直接使用“气功”这一现代概念,但他对“气”的理解,已经为后来的气功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常被解释为“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物质,是生命活力的载体。万物皆由“气”而生,由“气”而聚散。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论述,也暗示了通过内在的宁静,可以感知和把握万物运行的“气”的脉动。 第二部分:气功实践中的哲学印记 气功,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养生术,其精髓之处在于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来调整和优化人体的“气”的运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本书将深入剖析气功实践的各个层面,并从中寻找到老子哲学思想的鲜活体现。 首先,在“调身”层面,气功强调的“身法”并非僵硬的模仿,而是顺应自然的姿势,如同树木自然舒展,如水流动形态。这与老子“人法地”的思想相契合,即身体的姿态应效仿大地的稳定与包容。放松、沉稳、虚灵顶劲,这些都是为了让身体内部的“气”能够更加顺畅地流通,减少不必要的阻碍。身体的松弛,并非软弱,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弹性和韧性,这正是老子“上善若水”的体现。 其次,在“调息”层面,气功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缓慢、深长、匀细的呼吸,是气功修炼的关键。这种呼吸方式,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它追求的是一种与天地气息相沟通、相融合的状态。深度的腹式呼吸,能调动横膈膜,增加肺活量,使得每一次吸入的“清气”更充分,每一次呼出的“浊气”更彻底。这不仅关乎生理健康,更是心神宁静的起点。正如老子所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顺应自然的呼吸,正是对生命能量一种不强求、不造作的珍惜。 最核心的,在于“调心”。气功将“意念”视为引导“气”的重要力量。通过静心、凝神,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于丹田,或者于特定的意象,来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这正是老子哲学中“致虚极,守静笃”的生动实践。当心念宁静下来,杂念消退,人的内在感知能力就会被唤醒。如同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故网静八方。”内心的宁静,使得人能够更清晰地感知身体内部的“气”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导引。意念的集中,并非顽固的执着,而是一种柔和的引导,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本书将通过大量经典气功的实例,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中的某些核心理念,来阐释这些哲学思想如何在具体的动作和呼吸中得到体现。我们会看到,许多气功招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又与老子关于自然和谐、能量流转的哲学思考息息相关。 第三部分:心身合一的中华文化特质 “老子与气功”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心身合一的特质。在西方文化中,身与心常常被视为分离的二元对立,而中华文化,尤其是受老子哲学影响的文化,则更强调身心的统一性与互动性。 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贯穿身心的整体性智慧。它要求个体在认识和效法“道”的过程中,实现内外的和谐统一。而气功,正是实现这种身心合一的实践途径。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改善心境;通过对心境的调适,又能促进身体的健康。这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中华文化对于生命理解的精髓所在。 本书将进一步探讨,这种心身合一的文化特质,如何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在艺术创作中、在医学理论中、在处世哲学中得到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精气神相互关联的整体,强调“情志致病”和“形神共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更是将作者的情感、意念与笔墨的挥洒融为一体,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艺术追求。这些都与老子提倡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哲学理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老子与气功: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对老子哲学的深度解读,也是对气功实践的哲学溯源。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与现代人的身心需求相连接。 对于追求身心健康、探索生命奥秘的读者而言,本书将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它将帮助读者理解,气功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 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化、医学的学者而言,本书将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案例,揭示老子思想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气功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深层哲学内涵。 最终,本书希望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启发大家去体悟“道”的智慧,去实践“气”的修炼,去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生活中活出更加充实、健康、有意义的人生。本书力求文字朴实,逻辑清晰,语言流畅,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老子思想与气功实践的魅力之中,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与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注意到《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这本书的时候,它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沉静而又富有内涵的气质,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蕴含在最古老的传统之中,而“老子”和“气功”这两个词,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关注内在力量的神秘领域。 我对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尤其感到好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被认为是生命力的源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老子的“道”与“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气功的实践,去感知、运用和提升身体内部的“气”。 这本书的名字中“心身实践”这四个字,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方法。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基础的呼吸法,如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或者一些简单的导引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疏通经络? 我更希望它能够将气功的练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比如,它是否会提及儒家、道家等思想对气功发展的影响?或者,气功如何在中国古代的养生、医学、甚至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想了解这种实践方式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功练习的指南,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的探索。它承诺了一种将古代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一种通过身体力行来达到身心和谐的途径。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从中获得滋养。

评分

《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这个书名,乍一听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仿佛里面藏着无数的古老智慧等待被发掘。我一直对那些能让人的精神得到安宁,身体得到滋养的学问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触碰到了我的兴趣点。 我猜想,这本书会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出发,去阐释“气”在生命运行中的重要性。我期待着它能够解释,为什么老子会对“气”如此重视,以及这种“气”是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情绪、乃至精神状态紧密相连的。它是否会引用《道德经》中的具体章节来支撑这些观点? 我特别关注的是“心身实践”这个部分,它意味着这本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我希望里面能够有详细的关于气功练习的步骤和方法,也许会包括如何调息、如何配合意念,甚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运用“气”。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能够有清晰的引导至关重要。 此外,“中华文化”这个词组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它是否会探讨气功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或者,气功在中国哲学、医学、乃至艺术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气功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遗产,其深厚的底蕴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并通过“气功”这种实践形式,让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它承诺的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境界,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里面蕴含的智慧,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扑面而来。当翻开第一页,就被那淡淡的墨香和质朴的排版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身心健康的实践方式很感兴趣,而“老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深邃的吸引力。这本书的名字《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恰恰勾勒出了一个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幸福和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途径。我猜想,它会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其中蕴含的关于“气”的概念,以及如何将这种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身体锻炼方法。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具体的练习指导,例如呼吸的技巧、动作的要领,甚至是关于如何调整心态、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 我特别关注的是“心身实践”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强调的是一种行动上的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像我这样对气功了解不深,但又渴望尝试的读者,能够找到切入点。会不会有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功练习的建议?或者,对于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书中是否有解答和鼓励? 这本书的另一半,“中华文化”,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功更是源远流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两者紧密结合,展现出它们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它会不会探讨气功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或者,它如何渗透到中医、武术、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着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它承诺了一种回归本源、关注内在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指南,帮助我理解老子的智慧,掌握气功的奥秘,并最终提升我身心的健康和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它似乎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体验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

评分

初次看到《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位智者,身着古朴的衣袍,在清风徐来、绿意盎然的山间,悠然地吐纳调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深邃的智慧,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心灵的宁静。而“老子”的思想,在我看来,恰恰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哲学智慧。我猜想,这本书会从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出发,去解读“气”的概念,并将其与我们日常的身心状态联系起来。它会是如何去阐释“道”与“气”的内在联系的呢? “心身实践”这四个字,是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地方。我非常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气功练习方法。也许会包含一些基础的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四七八呼吸法,或者一些简单的导引动作,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疏通经络,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另外,“中华文化”这个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介绍气功的技法,更会深入探讨气功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它是否会涉及中医理论,例如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等,以及气功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探索,一次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尝试。它承诺了一种回归本真、追求身心和谐的路径,让我渴望去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力量,提升生命的质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帮助人安顿心灵,回归宁静的学问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老子”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总是与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联系在一起。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老子与气功 心身实践的中华文化》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它仿佛是一个承诺,一个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我们现代人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巧妙结合的承诺。 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老子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心身实践”的。我设想,它或许会从《道德经》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入手,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无为而无不为”,去解读其中蕴含的关于生命能量流动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息、静坐等方式去体会这种“气”的存在。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有没有关于不同类型气功的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合人群?会不会有详细的动作分解图,或者视频教学的二维码?对于我这样可能从未接触过气功的人来说,清晰易懂的步骤至关重要。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将“心身实践”与“中华文化”联系起来。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气功技术本身,更会探讨气功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否会涉及中医理论,比如经络学说,以及气功如何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它承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意义的体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以及一份与中国传统文化连接的深刻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