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物简史/艺术品鉴定丛书(套装上下册)

中国器物简史/艺术品鉴定丛书(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少民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器物
  • 器物史
  • 艺术品鉴定
  • 文物
  • 中国艺术
  • 历史文化
  • 古董
  • 收藏
  • 鉴赏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19902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5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品鉴定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器物简史》是艺术品鉴定入门的必修课程,由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主任吕少民主持编著。
  本书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每章三节。每个朝代均先自玉器、金属器、陶瓷器、绘画、杂项等方面展开介绍,后再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音乐和科学技术等角度,侧面解析器物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帮助艺术品收藏者较为快速的了解整个中国器物文化。
  此书通过器物演变,将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跃然纸上,诉说自夏至清的器物演变与文化变迁,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器物史架构。
  《中国器物简史》是《艺术品鉴定丛书》推出的首套书,随后还将出版《中国八大纹饰图解》《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中国陶瓷鉴定基础》《中国说玉文化艺史》《中国硬木鉴定基础》《中国紫砂壶艺辨析》《艺术品市场词译编》《行业管理制度汇编》等系列书籍。

作者简介

  吕少民,祖籍河北唐山,1955年生于广东,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原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委员会)主任,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品鉴定专家、器物历史研究学者。
  他自幼勤于思考,从事过多年选矿、有色金属研究等相关工作,养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和钻研精神。同时,他以宝玉石为原点,刻苦研究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与各专项著名学者进行研讨、切磋,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鉴定理论。
  2007年,吕少民被任命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委员会主任。他竭尽全力带领委员会探索、建立、规范艺术品行业管理制度,制定艺术品鉴评标准,发掘培养艺术品鉴定人才,为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 高占祥
主编的话 / 吕少民
第一章 夏商器物文化
第一节 夏商器物—狞厉威严/ 003
第二节 夏商概况—神授王权/ 025
第三节 夏商器物总说—生机盎然 / 041
第二章 西周器物文化
第一节 西周器物—理性程式/ 047
第二节 西周概况—礼乐秩序/ 067
第三节 西周器物总说—宗法森严/ 077
第三章 春秋器物文化
第一节 春秋器物—神秘抽象/ 083
第二节 春秋概况—礼崩乐坏/ 103
第三节 春秋器物总说—标新立异/ 111
第四章 战国与秦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战国与秦朝器物—平衡律动/ 117
第二节 战国与秦朝概况—诸侯争霸/ 143
第三节 战国与秦朝器物总说—兼收并蓄/ 153
第五章 汉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汉朝器物—夸张奔放/ 159
第二节 汉朝概况—一统盛世/ 185
第三节 汉朝器物总说—灵动博大/ 193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器物文化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器物—清秀舒雅/ 19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变革转折/ 22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器物总说—自觉自醒/ 235
第七章 隋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隋朝器物—饱满贵气/ 241
第二节 隋朝概况—繁盛一时/ 263
第三节 隋朝器物总说—盛世前奏/ 271
附录一 图 录/ 274
附录二 参考书目/ 284
第八章 唐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唐朝器物—宏硕壮健/003
第二节 唐朝概况—兼容并蓄/031
第三节 唐朝器物总说—博大端庄 繁荣自信/045
第九章 宋辽夏金器物文化
第一节 宋辽夏金器物—含蓄典雅 质朴豪放/051
第二节 宋辽夏金概况—中央集权 矛盾激化/091
第三节 宋辽夏金器物总说—宗面向世俗 多元交融/105
第十章 元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元朝器物—质朴平静/111
第二节 元朝概况—文化击撞/141
第三节 元朝器物总说—汉化迟滞 王朝早衰/153
第十一章 明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明朝器物—雅俗共赏/159
第二节 明朝概况—专制极端/215
第三节 明朝器物总说—经济繁荣 市民觉醒/233
第十二章 清朝器物文化
第一节 清朝器物—繁缛世俗/239
第二节 清朝概况—存亡绝续/279
第三节 清朝器物总说—矫揉造作 内忧外患/293
后 记/296
附录一 图 录/297
附录二 参考书目/309


《中国器物简史/艺术品鉴定丛书(套装上下册)》: 一部深度探索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艺术鉴赏的恢宏巨著 导论:打开通往古代生活与审美殿堂的钥匙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器物孤立的罗列,而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器物为载体,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数千年文明演进脉络的宏伟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将浩如烟海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融为一炉,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生动、可感知的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图景。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结构精巧,内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萌芽到近现代转折点之间的各个历史阶段,其核心目的在于展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审美理念的变迁以及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反映。 上册:从史前曙光到帝国鼎盛——器物中的文明起源与制度构建 上册着重于中国文明的“奠基期”与“成熟期”,尤其关注那些奠定后世文化基调的关键器物门类。 第一部分:史前文明的物质印记(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物质载体。它细致描摹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体系的陶器特征,如彩陶的几何纹饰、黑陶的极致薄胎,以及玉器的礼仪化倾向。重点剖析了“礼器”概念的诞生,探讨了陶器、骨器、石器如何从纯粹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权力、等级和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 核心内容聚焦: 陶器的演变与地域性: 探讨了不同文化圈在制陶技术(如快轮制、轮制)和装饰手法上的差异,揭示了早期部族间的交流与区隔。 玉器的神圣性: 深入分析了琮、璧、钺等礼器玉器的形制、钻孔技术以及其在祭祀、丧葬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勾勒出早期国家权力的“神授性”。 青铜时代的革命: 青铜器是上册的重中之重。本书详尽梳理了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如范铸法)的发展,重点解读了鼎、簋、彝器群的组合与功能。对商代饕餮纹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周代“礼乐制度”下青铜铭文的史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青铜器不再仅仅是兵器或炊具,它们是国家信史的载体,是王权合法性的物理证明。 第二部分:思想解放与器物繁盛(春秋战国至汉代) 随着周王室衰微,社会结构剧烈动荡,思想空前活跃,这直接反映在手工业技术的革新上。 金属冶炼的突破: 铁器的广泛应用如何颠覆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军事格局。书中详细对比了生铁、熟铁和钢材的早期冶炼技术。 工艺技术的精进: 战国时期镶嵌工艺的繁复、金银错的华丽,以及漆器的发展,展现了诸侯国间的“尚工”之风。 汉代大一统与制度化生产: 汉代对陶器、漆器、特别是铜镜生产的管理,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本书对汉代画像砖、陶俑中反映的社会风貌、服饰制度及建筑形制进行了细致的“阅读”,将器物作为社会历史的微观切片。 下册:技术、审美与社会流变——中古至近代的器物图景 下册将视角转向了技术成熟期、文化融合期以及审美趣味的不断精微化,重点分析了瓷器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文玩鉴赏的兴起。 第三部分:瓷器的曙光与中古的辉煌(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瓷器,作为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本册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从原始瓷到成熟青瓷: 详细分析了越窑、邢窑等早期名窑的烧制特点,青釉、白釉的釉色差异如何与地域文化相关联。 宋代“五大名窑”的审美高峰: 汝、官、哥、钧、定瓷,不仅仅是制瓷技术的胜利,更是宋代文人“天人合一”哲学在日常器物上的投射。本书侧重于分析其釉色(如雨过天青)、造型的内敛含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生活美学的标尺。 元代外来影响与新气象: 探讨了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爆发,尤其是青花瓷的出现,如何融合了西亚钴料与本土的制瓷工艺,展现了开放的文化态势。 第四部分:技术巅峰与文人趣味的交融(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精细化达到了极致,器物兼具了宫廷的威仪与民间的生活气息。 景德镇的官窑体系: 详尽介绍了永乐、宣德、成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彩瓷的风格差异,如斗彩的精巧、五彩的斑斓以及粉彩的柔和。书本将这些色彩的变化视为帝王统治风格和审美趣味的直观体现。 工艺的集大成: 对牙雕、竹刻、珐琅彩、玉雕等多种工艺门类进行了梳理,重点展现了明清工匠如何将实用功能与高度程式化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 鉴赏学与古董市场初探: 本部分后半段着眼于“鉴赏”本身的兴起。阐述了清代文人对宋元旧物的推崇,以及如何形成了一套初步的古董鉴定标准和收藏体系,这标志着器物研究从单纯的“使用史”开始转向“价值史”和“审美史”。 总结与方法论:器物背后的文化信息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器物形制和年代的考证,更在于其方法论的深度。它坚持“物勒工名,以考其信”的原则,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三者紧密结合。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器物的胎质、釉面、底款、纹饰组合乃至残损状态,来反推其制造时代、地域特征、使用者阶层,乃至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 《中国器物简史/艺术品鉴定丛书》是一部面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初级到中级水平的艺术品收藏者、以及历史专业学生的必备工具书。它以实物为证,以史实为骨,构建了一部完整、可触摸的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美学非常着迷,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图录都只侧重于展示家具的外部装饰,比如雕花、镶嵌,对于其内在的“骨架”——榫卯结构——的讲解往往一笔带过。《营造的智慧:明清硬木家具的结构解析》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榫卯工艺给“拆解”了。作者不是简单地画出卯眼和榫头,而是通过精确的三维透视图和详细的分解步骤,清晰地展示了“燕尾榫”、“抱肩榫”等复杂结构的受力原理和互锁机制。书中特别对比了不同地域家具在榫卯细节上的差异,比如苏式家具的精巧内敛与京式家具的雄浑厚重,都体现在细微的结构差异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镶嵌”和“安放”的讨论,比如如何处理木材的热胀冷缩,如何通过垫片和胶的使用来保证家具的经久耐用而不散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匠的备忘录,让你在赞叹家具整体造型的同时,也能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心生敬畏。读完后,再去看那些老家具,眼神自然就被那些隐藏在精美雕饰之下的结构所吸引,真正体会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玉器鉴赏手册》简直是文物爱好者的福音!我原以为对玉器的了解仅限于博物馆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展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从玉料的产地、质地差异入手,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尤其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的纹饰解读,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书中配有大量高清实物照片和细节图,即便是那些光线条件不佳的文物照片,也能清晰地展现出砣具痕迹、沁色变化,让我在家就能进行一次“虚拟”的实物观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沁色”的章节,它不再是简单地将沁色归类为“僵沁”或“蜡沁”,而是结合了土壤环境、埋藏深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让原本神秘莫测的沁色变得有迹可循。对于想购买古玉但又担心“打眼”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极其扎实的,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去认某一件特定的玉器,而是如何用一种科学、系统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玉器背后的历史信息和制作工艺,这比任何鉴定证书都来得可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温润”二字的理解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形容词,而是与玉石的物理结构和时间沉淀紧密相连的感性认知。

评分

这次淘到这本《古代青铜礼器与乐舞文化》真是太值了!我原本以为青铜器研究就是研究商周的鼎彝、簋器,无非就是围绕着“礼制”打转。然而,这本书将视角放得更广阔,它把青铜器放在了古代的祭祀、宴飨和战争的综合场景中去解读。作者在开篇就用了很大篇幅来分析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复杂性,从范铸法的每一个环节,到纹饰的装饰工艺,都还原了那个时代顶尖的金属加工水平。书中对青铜乐器的分析尤其出彩,比如编钟的音律系统是如何与当时的历法、哲学思想相对应的,这完全将青铜器从“陈列品”提升到了“功能性艺术品”的高度。特别是对兽面纹(饕餮纹)的解读,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它并非单纯的“威吓之神”,而是一种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媒介符号”,不同的眼神和造型代表了沟通不同层级神祇的意图。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分析,让原本严肃的考古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关于中国陶瓷史的书,很多都写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年代、窑口数据,读起来像是在背诵教科书。《景德镇千年窑火:从宋代青白瓷到清代粉彩的演变》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它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了中国制瓷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里程碑。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读到描绘宋徽宗时期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时,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雨后初晴的清冷与雅致。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不同时期工匠所使用的“秘方”——比如明代永乐时期对苏麻离青的使用,如何使得青花色泽浓郁,沉静内敛;又如何到清康熙时期,铜红釉烧制技术的突破,使得郎窑红的“脱口、流釉、羟釉”特征如此迷人。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描述,而是将制瓷工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审美风尚紧密结合。例如,元代青花大胆的纹饰和硕大的体量,正是元朝开放包容气度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件瓷器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和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体验流畅而又富有启发性。

评分

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帮助我提升审美眼光的书籍,很多关于书画鉴定的书都太偏重于“笔墨纸砚”的技法分析,对于如何捕捉画家创作时的“心境”着墨不多。《近代水墨画的意境表达与笔墨语言》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像传统的鉴定手册那样,执着于某张画作的真伪,而是深入探讨了近现代如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在面对西方写实主义冲击时,如何坚守并创新中国水墨的“气韵生动”。书中对“计白当黑”、“墨分五色”的阐释非常到位,它用具体的绘画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水分的控制来表现江南的烟雨朦胧,或者如何用干笔皴擦来表现北方山石的苍劲,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最打动我的是它对“抒情性”的强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否触动人心,而不是技法是否无懈可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跟几位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学会了如何透过笔墨的表象,去感受画家的生命力和对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