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十多年前,著名攝影師汪蕪生被雄偉壯麗的黃山所吸引,從而開始瞭近半個世紀的拍攝。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經常被描述為世界上*美麗迷人的山。幾個世紀以來,這座擁有七十二座著名山峰的“仙山”,一直是中國山水畫傢的靈感來源與主題,創作齣的神妙絕倫的作品讓人難以忘懷。受繪畫作品的感染,汪蕪生試圖用相機描繪這片山水奇跡。
汪蕪生拍攝的天域黃山,雲霧繚繞,怪石嶙峋,花崗岩山峰刺破乾變萬化的雲層,冷泉高掛峭壁,飽經風霜的怪鬆如蒼虯淩波,舂霧鼕雪四季更替。汪蕪生的影像作品獨具風格,看起來如同畫作。但這種美並不直接來自於對自然景象的復製,攝影師通過自己對黑白攝影媒介之執著、對動態及幻化圖像之追求、對所攝景物之深情以及對暗房技術的完善,將黃山的自然景觀升華成瞭攝影中的藝術景觀。
書中同時收錄瞭三篇關於黃山藝術史和自然史的引入入勝的文章。藝術史學傢巫鴻對中國山水畫、詩歌中關於“仙山”的創作傳統做瞭大體的勾畫和闡釋,汪蕪生的黃山影像無疑明顯地延續瞭這個傳統並有所創新。達米安·哈珀(Damian Harper)是“孤獨星球”中國地區撰稿人,他對這個傳說中的地理景觀進行瞭細緻地描述,並為旅行者提供瞭很好的建議。日本文化和曆史評論傢鬆岡正剛(Seigo Matsuoka)對整個東方“山水畫”創作進行瞭簡要分析,認為汪蕪生的創作融閤瞭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意象與當代藝術的感性,不是單純的過目即忘的風光,而是能夠投射齣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思想意識的自然景觀。
作者簡介
汪蕪生,1945年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係。現為一名藝術攝影師工作在東京。他的攝影作品曾在諸多公眾美術館或私人畫廊中展齣,包括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寫真山水/鬆岡正剛
中國藝術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巫鴻
攝影作品
黃山:山嶽、迷霧和神話/達米安·哈珀
圖注
年錶和展覽
索引
前言/序言
序言:寫真山水鬆岡正剛
當我第一次看到汪蕪生的黃山照片時,我看到瞭遠古時代和未來視角在這樣的“寫真山水”中連接到瞭一起,將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意象與當代藝術的感性融閤其中。關於中國山嶽的攝影數不勝數,但我從未見過如此的影像,在那裏我找到瞭探尋已久的“胸中山水”。
在東亞,風景經常被稱作“山水”,在日語中發音為“sansui”,在中文中發音為“shanshui”。山水並不僅僅指風景,而且顯然不是指那種隨處可遇的景色。山水,是一種有著崇嶺聳立、流水潺潺的傳統主題。它不是單純的自然界或是過目即忘的風光,它指的是那種能夠投射齣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和深刻的思想意識的自然景觀,使觀者想把這些山色河影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思想意識全然交融,這就是東方的山水,就是在你心靈深處漣漪泛光的“胸中山水”。
日本中世紀時期久負盛名的禪僧道元,在《正法眼藏》的“山水經”一章中寫道:“觀山水,可與齣世前的自我相遇。”所謂齣世以前的自我指的是一種超越瞭時空的自我。道元曾寫道,那是一個誰也沒有見過的“無相自我”。這種尚未成形的自我,就是山水的本質。中國山水就描繪瞭那種超越時空、尚未成形的姿態。在汪蕪生的“寫真山水”麵前.我強烈地感受到瞭這種“無相自我”。
在中國,以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形式來錶現山水一直備受推崇。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國詩歌和繪畫以山水為主題。特彆是山水畫,中國畫傢們以在世界美術史中也極為罕見的思想和技法,描繪瞭“山水之前的無相”。
在歐洲藝術史中,純粹的風景繪畫最早始於十六世紀二十年代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Albrecht Altdorfer)的《雷根斯堡多瑙河風光》(A View of the Danube Near Regensberg)及其他作品。在那之後的三百年,印象派登場瞭。就像弗裏德裏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和柯羅(Jean-Baptistic-Camile Corot)那樣,印象派畫傢創作瞭多種多樣的風景畫作。約翰·拉斯金也曾對透納(J.M.W Turner)的風景畫中暗藏的細膩變化贊嘆不已。這些藝術傢在歐洲開創瞭風景畫的藝術形式,可是早在這之前的一韆年前,風景畫在中國就已經廣為流傳瞭。用毛筆、水墨和紙張,把潛藏於景色深處的神韻描繪齣來,這就是水墨山水畫。
水墨山水畫還創造齣瞭大膽的技法,運用瞭與歐洲藝術傢慣用的單點透視法完全不同的透視法。譬如,將嚮水平方嚮放眼平視的“平遠”、嚮高處仰望的“高遠”和嚮深處窺視進去的“深遠”這三種遠近法,在同一畫麵中同時組閤使用,即所謂的“三遠”透視法。畫傢在整幅畫中呈現齣三維的視角,讓觀者的視綫沉浸其中。再比如,水和墨的運用手法的創新也是層齣不窮,相當超前。特彆是使用“破墨”和“潑墨”的技法,會使畫麵上形成無限的層次感和獨特的模糊效果。運用這些技法,畫傢描繪齣一片可能並不存在的獨特的山水世界,觀者隻能在想象中永遠倘佯徘徊其中。
顯而易見,汗蕪生並不是以這些技法來創作他的“寫真山水”。繪畫和攝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其技法也是全然不同。用照相機是不可能使用“三遠”透視法和破墨、潑墨之類技法的。但是汪蕪生把鏡頭、拍攝角度以及暗房放大技術神奇地結閤在瞭一起,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水墨山水畫”。照相機成瞭他的毛筆,鏡頭成瞭他的水墨,運用暗房放大技術他仿佛創造齣一種全新的畫紙。
實際上,在中國的水墨山水畫裏,北方畫派和南方畫派在理念和技法上都有著顯著不同。北方的山水畫傢喜歡險峰峻嶺,而南方的山水畫傢偏好柔和的綫條。這與在中國醫學上北方嚴寒喜針、南方溫暖好灸一樣。總而言之,南北兩派迥異的風格長久以來始終未能融為一體。
然而,汪蕪生的攝影作品不僅吸收瞭中國山水繪畫的神髓,而且還把南北兩派的理念和技法也同樣繼承瞭下來。他的作品將這些珍貴的遺贈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影像呈現齣來,看上去令人驚心動魄。就這樣,當我愈發被汪蕪生的“寫真山水”所吸引,我便很快發現瞭其他端倪。那就是由於汪蕪生在日本生活瞭二十年,他也吸納瞭日本的山水情感。
《山海秘境:東方神嶽的傳奇與哲思》 導言:探尋神話與現實交織的土地 本書《山海秘境:東方神嶽的傳奇與哲思》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被神話色彩籠罩、被文人墨客反復吟詠的宏偉山脈的著作。它並非專注於某一座具體山峰的地理考察,而是以一種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審視這些“仙山福地”在中國哲學、宗教和藝術領域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們試圖剝開曆史的塵埃,重構古人如何將自然景觀轉化為精神圖騰的復雜過程。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關於“山”的東方敘事體係。 --- 第一部分:大地的骨骼——山脈的原始象徵意義 本章聚焦於古代中國人對山嶽的最初認知與崇拜。在早期文明中,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高聳結構,更是溝通天地、承載生命奧秘的媒介。 1. 洪荒初開與創世神話: 我們追溯《山海經》等早期文獻,考察“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神話中,山體如何被塑造成世界的支撐點或神祇居所的遺跡。重點探討瞭“不周山”的崩塌及其對後世宇宙觀的影響,分析山在早期宇宙模型中的“結構性”意義。 2. 祭祀與權力中心: 論述瞭古代帝王封禪泰山、祭祀五嶽的製度化實踐。這一部分詳細考證瞭“封”與“禪”的禮儀細節,揭示瞭山嶽崇拜如何成為古代政治閤法性的重要支柱。通過對甲骨文及金文中相關記錄的解讀,我們展現瞭權力如何通過對自然至高點的控製而獲得神聖背書。 3. 生與死的邊界: 探討瞭“陰山”與“陽山”的對立統一。在許多古代觀念中,高聳的山脈是陽氣聚集之地,而深邃的山榖或洞穴則通往地下世界或幽冥。我們分析瞭這種二元對立在民間信仰和道傢修行思想中的投射,例如對“仙境”和“鬼域”的地理想象。 --- 第二部分:哲人與隱士——山中修行的精神疆域 隨著周秦漢代的思想發展,山脈逐漸從純粹的祭祀場所,演化成為知識分子逃離塵囂、尋求個體完善的“精神避難所”。 1. 儒傢的“樂山”情結: 闡釋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深刻內涵。本章通過對先秦諸子關於山水的論述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瞭儒傢如何將山的不動、厚重、正直的品質,內化為君子應有的道德標準。我們探討瞭“隱居”作為一種積極的社會批判姿態,而非簡單的退縮。 2. 道傢的“逍遙”之所: 這是全書著墨最多的部分之一。我們深入研究莊子筆下的“藐姑射之山”,分析道傢如何將山視為“氣”的匯聚之地,是修真、煉丹、得道飛升的理想場所。重點分析瞭魏晉玄學興起後,士人對山水田園生活的推崇,以及這種生活方式如何成為對抗僵化禮教的武器。 3. 佛教東傳的地理選擇: 考察佛教傳入中國後,高山如何被賦予新的宗教意義。從廬山到峨眉山,分析瞭佛寺選址的考量——既要遠離凡俗喧囂,又要符閤佛教中“淨土”的意象。探討瞭“朝聖”路綫的形成,以及其對中國佛教地理版圖的重塑。 --- 第三部分:筆墨間的江山——山水藝術的理論構建 本章轉嚮藝術史領域,探討山如何從三維的自然實體,被成功地二維化並提升到審美範疇的最高殿堂。 1. 繪畫中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 詳細剖析瞭唐宋時期山水畫的理論基礎。通過對王維、郭熙等人的理論文本分析,揭示畫傢如何在有限的畫幅內,通過“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模擬人在山間的實際體驗和精神感悟。 2. 詩歌中的“以景寫情”: 收集並解讀瞭從謝靈運的遊記詩到李白的浪漫山水詩,再到杜甫沉鬱頓挫的山河描寫,論證瞭山水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作為情感載體的演變路徑。重點分析瞭“意境”的概念,即山形如何被主觀精神所滲透和重塑。 3. 園林與微縮景觀: 探討瞭人工山水——園林藝術——的誕生。分析瞭江南私傢園林中,如何通過疊石、理水等手法,將宏大的自然山川“濃縮”到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不齣城郭而獲山林之趣”的哲學追求。 --- 第四部分:曆史的褶皺——山脈中的關鍵事件與人物側影 本部分將曆史敘事與地理空間相結閤,展示瞭特定的山脈在關鍵曆史節點所承載的集體記憶。 1. 邊塞與軍事地理: 研究瞭曆代王朝修建關隘、防禦外敵時對山嶺天險的利用。重點分析瞭如函榖關、雁門關等扼要地帶的曆史作用,以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決定論在戰爭史中的體現。 2. 貶謫與放逐的詩意: 搜集瞭曆史上眾多官員被貶謫至偏遠山區的案例(如白居易的江州時期)。探討瞭這種地理上的“下放”如何意外地促成瞭文學上的高峰,因為脫離瞭權力中心,反而獲得瞭更純粹的自然觀察視角。 3. 地方誌與民間口述史: 考察瞭地方誌中對本區域山脈的記載,這些記錄往往包含瞭大量的民間傳說、物産信息和區域認同感。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誌書,揭示瞭“地方感”是如何通過對附近山巒的命名和傳說而被固化下來的。 --- 結語:超越地理的永恒迴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迴歸到現代視角,審視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古老的山脈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中扮演的角色。 我們探討瞭現代旅遊業對傳統山嶽意象的“消費化”趨勢,以及保護這些文化遺産的重要性。最終,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思想框架,讓讀者認識到,中國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對“山”的想象史,它們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無形紐帶。這些山,早已超越瞭泥土和岩石的物理限製,成為瞭中國人靈魂深處的坐標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