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葵花比阿尔勒的葵花更炽烈,zui亲的亲人和zui亲的家畜都是家人
李娟,女,作家。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诗集《火车快开》。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其中《阿勒泰的角落》在海外有法语版和韩语版发行。
后记
1
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中那片金色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写这些文字时,我有无数种开头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结局。
我把原因全赖给了文字本身,我觉得是它们自己不愿意停止的。还有这些文字所描述的生活,它们也不曾真正结束。总之,我用力地抒情,硬生生戛然而止。
后来我想,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关于那段生活的最最核心的部分,我始终不愿触及。或者是能力问题吧,我没有能力触及。
2
可这是长久以来我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在动笔之前,我感到越来越迫切。可动笔之后,却顿入迷宫。屡次在眼看快要接近目的地的时候,又渐渐离它越来越远。
于是,眼下这些文字,其实是一部充满了弯路的记叙。
3
这些事情大约发生在十年前。
但是我只写了我家第一年和第二年种地的一些情景。就在种地的第三年,我妈他们两口子俩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丰收。然而,正是那一年,我叔叔卖完最后一批葵花籽,在从地边赶回家的途中突发脑溢血,中风瘫痪。至今仍没能恢复,不能自理,不能说话。
从此我家再也没有种地了。
4
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 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
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如果是个人的话,它是隐忍而现实的人。如果是条狗的话,都会比其它狗稳重懂事得多。
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而我的文字也回避了太多。我觉得是因为那些不值一提。但心里清楚,明明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虚荣。
5
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面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
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在四川,我在童年时代里常常在郊外奔跑玩耍,看着农人侍弄庄稼,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比如用长柄胶勺把稀释的粪水浇在农作物根部,他给每一株植物均匀地浇一勺。那么多么绿株,一行又一行。那么大一片田野,衬得他无比孤独,无比微弱。但他坚定地持续眼下单调的劳作。我猜他的心一定和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平静。
我永远缺乏这样的平静。农田里耕种的农夫,以及前排座从不曾回头张望的男生,永远是我深深羡慕的人。
6
作为写作者,书写就是我的耕种方式吧?我深陷文字之中,一字一句苦心经营。所有念念不忘,耿耿于情的事情,我都想写出来,都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非要占据我的记忆不可。写作的过程像是挖掘的过程,甚至是探险的过程。很多次,写着写着,就“噢——”地有所发现。曾经一直坚信的东西,往往写着写着就动摇了。以为已经完全忘记的,写到最后突然完整地涌出笔端。我依赖写作,并信任写作。很多时候,我还是很满意写作这样的命运的。
7
最后说明一下书中的图片,抱歉,它们没法展示葵花地的全部内容——大多是第一年种地时的情景,以及两年后所拍的阿克哈拉村的生活场景(之所以补充进去,因为我觉得阿克哈拉是世界上唯一与我的葵花地有关的地方。我们曾打算在那里长久生活下去,并且正为了这个目标才种地的)。
第一年去地边时,我带着一个借来的数码卡片相机,拍了几张播种初期的照片。当时不敢多拍,因为相机就两块电池……并且往下还要去夏牧场,一路上都是荒野和牧场,根本没法充电,得省着点用。
第二年我妈把一台太阳能蓄电池带进荒野之中,倒是能充电了,我却没有相机了。好在用手机也拍了很多。可后来如书中所说,手机丢了。紧接着,有备份的硬盘也摔坏了。
又如书中所说,我坚信那些影像仍静静等待在那块硬盘的碎片之中。我仍渴望有一天能修复它。当我还在葵花地里,面对一幕幕寂寞而动人的情景举起手机,按下快门——那时的我和现在没什么不同,永远心怀强烈渴望,非要把这一切分享给所有我想要倾诉的人们不可。
感谢所有愿意听我倾诉的人们。
最最后,感谢这些文字前期发表时读者们的热情留言,感谢此书编辑的鼓励与长久等待。还要感谢自己。虽然自己总是没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感谢自己在写作上的诚实与坚持。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大师级的。作者对时间的掌控力令人惊叹,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精心编排的乐章,既有激昂的高潮,也有令人屏息的沉静时刻。故事的展开并非直线进行,而是像解开一个复杂的古老谜团,层层剥茧,引人入胜。读到中段时,我几乎是屏住呼吸在阅读,那些铺陈已久的伏笔终于在不经意间迸发,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阅读体验中最极致的享受之一。更值得称道的是,即便是慢热的描写段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绝非冗余的注水。那些对环境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就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无形力量,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感受到微风拂面的真实触感。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拿捏,使得整个宏大的故事结构得以稳固地支撑,避免了任何可能出现的空洞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冲突发生前设置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它们为人物的情感深度做了极佳的铺垫,让后来的爆发显得既必然又震撼人心。读完后,那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绪,证明了这绝非是一次简单的阅读,而是一次深刻的、沉浸式的精神漫游。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直接抛出宏大的主题,而是通过人物间微妙的互动、那些未竟的对话以及角色内心的独白,巧妙地编织出对存在、选择与宿命的探讨。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探讨尤为精妙。作者似乎在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框架,让我们质疑我们所“相信”的过往是否真是历史的真相。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近乎形而上的挣扎,那种在清晰逻辑与模糊直觉间的拉扯,展现了人性复杂幽微的一面。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精准性,遣词造句极富力量感,但绝不卖弄辞藻。很多句子初读平淡无奇,但细细回味,其中蕴含的意义却如深井之水,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渗入心底。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足够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将自己的生命经验投射进去,从而完成属于自己的解读。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自身灵魂深处的疑问。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群像塑造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这不是那种只有一两个光芒万丈主角的书,而是将笔墨均匀地分配给了每一个重要角色,甚至一些只出场寥寥数次的配角,都拥有完整且自洽的生命轨迹。我感受到的不是作者在“控制”角色,而是这些角色仿佛真实地存在于另一个维度,作者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命运。比如那个看似配角的、总是在阴影中观察一切的老者,他的一段过往回忆,其复杂程度和情感厚度,完全可以支撑起一部独立的小说。作者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非常写实,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互相成就与互相伤害,都带着一种令人心痛的真实感。你很难简单地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蛋”,更多的是理解,理解他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做出的看似荒谬的选择。这种对“人性灰度”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共情与反思,读完后,我常常会想起某位配角的某个眼神或一句叹息,比记住主角的名字还要清晰。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本具有一种极其考究的质感。它不是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将“克制”发挥到了极致,却在克制中蕴含着巨大的爆发力。尤其在描绘情感的瞬间,作者常常使用非常意想不到的意象来承载复杂的情绪。例如,将极度的恐惧比拟为“冰冻的钟声”,这种通感的使用,瞬间提升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情感的穿透力。文字的韵律感也值得称赞,即便是最平白的叙述段落,读起来也有一种古典诗歌的节奏和回环感,非常适合大声朗读,去捕捉其中潜藏的音乐性。这本书的段落结构错落有致,有的长句如河流般连绵不绝,推动着故事的宏大叙事,而有的则短促有力,犹如重锤敲击,精准地敲中读者的神经。这种对语言工具的精妙掌控,使得阅读体验从智力到感官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它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题材严肃,其语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纯粹而高级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背景设定,或者说它所构建的世界观,具有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原创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空历史或科幻,而是一种将古典美学与某种模糊的、近乎神话般的逻辑体系完美熔铸在一起的产物。作者在构建这个世界时,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从独特的服饰纹理,到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仪式,再到那个独特的时间计量系统,一切都像是经过了数百年沉淀的文明产物。然而,这种复杂性并没有成为阅读的障碍,反而是构建了极强的沉浸感。作者很少用大段的解释性文字来“灌输”设定,而是通过角色的日常行为、他们使用的谚语和他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这种“在行动中展示世界”的手法,极大地解放了读者的想象力。我仿佛是误入了这个世界的旅人,需要自己去拼凑和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则。这种探索感是现代阅读中稀缺的宝藏,它让你感觉自己是这段旅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评分很不哦呢 很不错 应该多买一本得呢
评分超级喜欢的一本书,喜欢李娟细腻的感觉和文笔,语言幽默风趣。还会再买她的书
评分图书印刷质量很不错,看着、摸着很有质感。一下子在京东买了好多书,希望能增长些知识,丰富些生活!
评分完美、很快就到货了,真不错
评分因为朋友推荐,作为新疆老乡,多是日常,在遥远的向日葵地,有你的明媚灿烂,还未读完,暂记这样。
评分好好好,下次买书还在这家店铺买,非常不错,是正品。
评分还没看,包装完好质量不错
评分书质量好,赞一个!多读书、读书好!
评分好书一本,值得购买,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