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刘禾
  • 新翻译理论
  • 华裔批评家
  • 翻译研究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后殖民理论
  • 美国文学
  • 文学理论
  • 批评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0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53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25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国内学术界首部系统研究著名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女士“新翻译理论”的专著。它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其生成背景、研究方法,并紧扣中外文化(文学)关系议题,纵横捭阖,逐层深入论证“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语际书写”(Cross-Writing)、“交换的符码”(Tokens of Exchange)、“衍指符号”(Super-Sign)四方面的内涵、外延及生成机制,最后认为,刘禾“新翻译理论”是比较文学理论和“后”学文化研究理论的成功实践,是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是重要的理论创新,能给国内翻译研究界及比较文学界带来诸多有关如何进行跨学科翻译研究(译介学)及比较文学研究,如何进行文献发掘、整理、分析,如何有效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如何培养思辨精神等方面的启示。它材料丰富、翔实,讨论细致、深刻,论断明晰、严谨,语言简洁、有力,并富于一定批判精神,可作为翻译研究学者、比较文学学者研究所需的参考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比较文学研究生学习所需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费小平,男,布依族,1964年11月生于贵州贵定县,祖籍四川叙永县,文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学术兼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评审专家。研究领域:英国小说、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近年在国家外语类或综合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国家 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

本人“心语”:知天命之年,视学术追求(问题研究)为“出家”,为灵魂“再铸”,不在乎追求之结果,只在乎追求过程中享受之道德洗礼、智力愉悦与身心健康,并期望为国家、为社会,特别为年轻学人,作出正义的“昭示”。也愿以此赠予将“知天命之年”的人们。

本人邮箱:fei47@hotmail. com

目录

引 论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的生成

背景和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 之“新” …………………… 3

第二节 比较文学背景下生成的刘禾“新翻译理论” …… 5

第三节 彼此粘连的“跨语际实践” “语际书写”

“交换的符码” “衍指符号” 四大概念………… 14

第四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 研究方法…………………… 20

第一章 第一阶段: “跨语际实践” ………………………… 25

第一节 “跨语际实践” 概念: 基本指涉与显在起点…… 25

第二节 语言等值的解构: 东方与西方…………………… 30

第三节 变迁论、新词与话语史…………………………… 42

第四节 旅行理论与殖民批评……………………………… 62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研究

第五节 “国民性” 话语译介: 历史学与福柯

“知识考古学” 实践化(1) …………………… 72

第六节 “跨语际实践” 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及批评…… 85

第二章 第二阶段: “语际书写” …………………………… 119

第一节 “语际书写” 概念: 基本指涉与创新价值……… 119

第二节 “互译性”: “语际书写” 的前提……………… 128

第三节 “个人主义” 话语译介: 历史学与福柯

“知识考古学” 实践化(2) …………………… 148

第四节 “不透明的内心叙事” 的译介与变形…………… 158

第三章 第三阶段: “交换的符码” ………………………… 169

第一节 “交换的符码” 概念: 基本指涉与逻辑起点…… 169

第二节 “交换的符码” 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2

第三节 “交换的符码” 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 …… 194

第四节 “交换的符码” 与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201

第五节 “交换的符码” 与布迪厄“权力” 话语……… 210

第四章 第四阶段: “衍指符号” …………………………… 215

第一节 19 世纪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 215

目 录

第二节 “衍指符号” 概念: 基本指涉与对“跨语际实践” /

“语际书写” 两概念的继续和推进……………… 225

第三节 个案分析1: “夷/ ⅰ/ barbarian” ……………… 234

第四节 个案分析2: “番鬼” “鬼子” / “洋鬼子” … 254

第五节 个案分析3: “中国/ China” 或

“中华/ China” …………………………………… 263

第六节 《万国公法》的翻译……………………………… 268

结语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与

我国文化翻译研究:总结、启发、举措……………………… 286

附录………………………………………………………………… 294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9

精彩书摘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
  ……清朝政府开设电报线路,主要用于军机大事,所以在军机处建成大量电报档案。电报在随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中,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相对完备的电报通信系统”。在今天的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二层,专设一条电报长廊,两侧刻有毛泽东同志当时亲自起草的37封电报文稿。当时的通信手段极不发达,指挥部与前方远隔千山万水, 联系通道就是电报。“正是一封封电报,像条条纽带紧紧连接着中共中央与前线部队;正是一道道电渡,像无形的画笔悄然勾勒着新中国的蓝图。”中共中央当时,时常在电文的右上角标注“绝密”“机密”“秘密”等字样,表示保密等级。据有关方面统计,三大战役期间中央每月收发电报的总字数达140万字,主要靠军委三局的电台来完成的。
  ……
《他者之镜:刘禾“新翻译理论”的视野与回响》 引言:翻译何为? 翻译,作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历来是人类理解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文化冲突与融合日益复杂的当下,传统的翻译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将翻译视为一种忠实而精准地转述原文意义的活动,强调文本的透明性和作者的绝对权威。但这种视角,在面对那些根植于特定历史、社会、政治语境的文本,尤其是在后殖民语境下,其局限性便显露无遗。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读者的解读、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互动的发生而不断生成与演变。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的呼唤应运而生。 刘禾的“新翻译理论”:一场理论的革命 美国华裔学者刘禾,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批判性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翻译理论”的大门。她的研究,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理论进行修补或补充,而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实践层面的重构。刘禾“新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挑战了翻译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原文”与“译文”、“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她认为,翻译不是一次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协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并非被动的工具,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甚至个人情感,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留下印记,并与原文文本发生深刻的互动。 超越文本:翻译与权力、历史和文化 刘禾的理论,将翻译的视野从纯粹的语言学范畴,拓展到了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她深刻地指出,翻译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每一次翻译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权力关系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中心主义的翻译模式,常常将非西方文化“他者化”,通过翻译将这些文化简化、挪用,甚至进行歪曲,以满足自身对“异域”的想象与需求。刘禾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这种“翻译的殖民化”,她强调,真正的翻译,应该是一种“去殖民化”的实践,一种对“他者”的尊重与理解,一种平等的对话。 她对翻译与历史的关系的探讨尤为深刻。历史的叙事,往往是权力建构的产物,而翻译,则在历史叙事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那些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声音,翻译可以成为它们得以发声的途径,也可以成为它们被进一步淹没的工具。刘禾鼓励我们审视那些“沉默的翻译”,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翻译实践,从中挖掘被掩盖的历史真相与文化多样性。 “他者”的视角:翻译与身份认同 刘禾的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个体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定位自己的身份。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方式,也在塑造和重塑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对于像刘禾本人这样的华裔学者来说,她的研究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以“他者”的视角,反观西方翻译理论的主流叙事,揭示了其潜在的文化偏见与局限。这种“他者”的视角,并非是一种被动的凝视,而是一种主动的批判与重塑。她邀请我们认识到,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关于“我们”与“他们”界限不断模糊、不断重构的过程。 “新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如何翻译“他者”? 刘禾的“新翻译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更蕴含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促使我们反思,在面对那些与我们自身文化背景迥异的文本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抵抗“同质化”的翻译: 她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试图将“他者”文化强行“同质化”的翻译。这种翻译,往往为了迎合目标读者的口味,而牺牲了原文文本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刘禾倡导的,是一种“保留异质性”的翻译,一种努力呈现“他者”文化独特性与复杂性的翻译。 关注翻译的“非透明性”: 她提醒我们,译文绝非原文的“透明副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理解与解读。因此,我们不应将译文视为绝对的真理,而应该认识到其“解释性”的本质。对译文的批判性阅读,也同样重要。 翻译的“政治性”: 刘禾强调,翻译始终带有政治的色彩。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文本所处的权力结构,以及翻译行为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对于那些被压迫、被边缘化的声音,翻译可以成为传播正义、促进理解的工具。 培养“跨文化敏感性”: “新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掌握,更是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历史经验、社会习俗的深入理解与尊重。译者需要跳出自己的文化茧房,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他者”。 翻译作为“对话”与“协商”: 刘禾将翻译视为一种持续的对话与协商。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译者与目标读者之间,甚至不同文化之间,都在通过翻译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意义的生成是动态的,是多方参与的。 理论的回响:挑战与展望 刘禾的“新翻译理论”,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翻译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盲点与困境。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翻译观念,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翻译的本质与目的。她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交流、身份认同以及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理论,都可能引发争议,也需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对刘禾“新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她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更是对其理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应用与拓展。我们应如何具体地实践“保留异质性”的翻译?如何更好地“看见”与“理解”那些被遮蔽的“他者”的声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持续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结论:翻译的未来,在于对“他者”的深度理解 刘禾的“新翻译理论”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深刻的翻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翻译不再是简单的“搬运工”,而是文化的“外交官”,是历史的“挖掘者”,是身份的“重塑者”。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翻译,源于对“他者”的尊重,对文化差异的欣赏,对人类共同经验的深刻体悟。只有当我们以更加开放、更加批判、更加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审视翻译,我们才能真正地跨越隔阂,实现有意义的沟通与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字体和略显斑驳的色彩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度。我拿到手时,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震撼。作者显然在梳理刘禾的学术脉络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那种对文本细节的捕捉和对理论语境的构建,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次肤浅的理论梳理,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它似乎在试图解构一种看似清晰的“翻译”概念,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甚至社会张力之中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安排上的用心,逻辑推进得非常自然,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复杂理论模型的阐发,每一步都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阶梯。仅仅从这份结构来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易可以啃完的“快餐读物”,它需要沉下心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反复咀嚼,品味其中蕴含的思辨火花。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真正能推动学术思考向前迈进的重量级作品,让人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充满期待。

评分

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内敛而自信的学人风范。它没有过度使用华丽辞藻来粉饰其观点,语言是朴实而精确的,却在朴实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力量。阅读过程中,你不会觉得作者在“说教”,而更像是在与一位见解独到、思考深邃的同行进行一场高质量的、不设防的智力交流。作者对刘禾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坚持在对话中寻求超越。这种平衡感在处理敏感的跨文化议题时尤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拥有极高的自我反思能力,时刻警惕着自身视角的局限性。这本书散发出的这种冷静、克制的学理性光辉,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人格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代表了当下华人世界中青年学者应当追求的一种高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也体现了某种匠心。纸张的选择略带哑光质感,阅读时眼睛感觉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研读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字体和行距的排布也显得疏朗有致,即便是密集的理论推导部分,也保持了良好的可读性,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而且,从书籍的厚度和内容的充实程度来看,它显然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远非那种为赶截稿日期而拼凑出来的“半成品”可比拟。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作者对作品质量的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一本好的学术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愉悦的阅读对象,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将其置于书架显眼的位置,随时取阅。

评分

读完一些导论性的章节,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位研究者拥有惊人的文献驾驭能力。在讨论刘禾的理论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解读的重复和转述上,而是巧妙地将一些看似孤立的文本片段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富有张力的理论场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理论概念,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想象一下,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评论中,能够精准地提炼出刘禾思想中最核心、最具创新性的那个“切入点”,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学术功力。我仿佛能看到研究者在案头堆满了各种源语言资料和对照文本,在字里行间探寻那些微妙的语义偏移和文化暗示。这种对知识的虔诚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它不是在“介绍”刘禾,而是在“激活”刘禾的理论,让其在当下的语境中重新发声。这种对“激活”过程的细致描摹,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有一种张弛有度的美感。有些段落极其凝练,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插理论的核心要害,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信息密度高到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吸收;而另一些地方,作者则会放慢速度,用相对舒缓的笔调来铺陈背景,引入相关的批评流派或者历史事件,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认知锚点。这种对比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它避免了纯粹理论论述可能带来的枯燥和疲惫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设置悬念,总是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上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号,驱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页去寻找解答。这种高超的“叙事工程学”,让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拥有了类似优秀侦探小说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跟随作者的思路,共同探索理论深处的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