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内学术界首部系统研究著名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女士“新翻译理论”的专著。它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其生成背景、研究方法,并紧扣中外文化(文学)关系议题,纵横捭阖,逐层深入论证“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语际书写”(Cross-Writing)、“交换的符码”(Tokens of Exchange)、“衍指符号”(Super-Sign)四方面的内涵、外延及生成机制,最后认为,刘禾“新翻译理论”是比较文学理论和“后”学文化研究理论的成功实践,是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是重要的理论创新,能给国内翻译研究界及比较文学界带来诸多有关如何进行跨学科翻译研究(译介学)及比较文学研究,如何进行文献发掘、整理、分析,如何有效运用福柯“知识考古学”,如何培养思辨精神等方面的启示。它材料丰富、翔实,讨论细致、深刻,论断明晰、严谨,语言简洁、有力,并富于一定批判精神,可作为翻译研究学者、比较文学学者研究所需的参考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比较文学研究生学习所需的必读书。
费小平,男,布依族,1964年11月生于贵州贵定县,祖籍四川叙永县,文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学术兼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评审专家。研究领域:英国小说、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近年在国家外语类或综合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国家 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
本人“心语”:知天命之年,视学术追求(问题研究)为“出家”,为灵魂“再铸”,不在乎追求之结果,只在乎追求过程中享受之道德洗礼、智力愉悦与身心健康,并期望为国家、为社会,特别为年轻学人,作出正义的“昭示”。也愿以此赠予将“知天命之年”的人们。
本人邮箱:fei47@hotmail. com
引 论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的生成
背景和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 之“新” …………………… 3
第二节 比较文学背景下生成的刘禾“新翻译理论” …… 5
第三节 彼此粘连的“跨语际实践” “语际书写”
“交换的符码” “衍指符号” 四大概念………… 14
第四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 研究方法…………………… 20
第一章 第一阶段: “跨语际实践” ………………………… 25
第一节 “跨语际实践” 概念: 基本指涉与显在起点…… 25
第二节 语言等值的解构: 东方与西方…………………… 30
第三节 变迁论、新词与话语史…………………………… 42
第四节 旅行理论与殖民批评……………………………… 62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研究
第五节 “国民性” 话语译介: 历史学与福柯
“知识考古学” 实践化(1) …………………… 72
第六节 “跨语际实践” 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及批评…… 85
第二章 第二阶段: “语际书写” …………………………… 119
第一节 “语际书写” 概念: 基本指涉与创新价值……… 119
第二节 “互译性”: “语际书写” 的前提……………… 128
第三节 “个人主义” 话语译介: 历史学与福柯
“知识考古学” 实践化(2) …………………… 148
第四节 “不透明的内心叙事” 的译介与变形…………… 158
第三章 第三阶段: “交换的符码” ………………………… 169
第一节 “交换的符码” 概念: 基本指涉与逻辑起点…… 169
第二节 “交换的符码” 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2
第三节 “交换的符码” 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 …… 194
第四节 “交换的符码” 与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201
第五节 “交换的符码” 与布迪厄“权力” 话语……… 210
第四章 第四阶段: “衍指符号” …………………………… 215
第一节 19 世纪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 215
目 录
第二节 “衍指符号” 概念: 基本指涉与对“跨语际实践” /
“语际书写” 两概念的继续和推进……………… 225
第三节 个案分析1: “夷/ ⅰ/ barbarian” ……………… 234
第四节 个案分析2: “番鬼” “鬼子” / “洋鬼子” … 254
第五节 个案分析3: “中国/ China” 或
“中华/ China” …………………………………… 263
第六节 《万国公法》的翻译……………………………… 268
结语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 与
我国文化翻译研究:总结、启发、举措……………………… 286
附录………………………………………………………………… 294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9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字体和略显斑驳的色彩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度。我拿到手时,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震撼。作者显然在梳理刘禾的学术脉络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那种对文本细节的捕捉和对理论语境的构建,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次肤浅的理论梳理,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它似乎在试图解构一种看似清晰的“翻译”概念,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甚至社会张力之中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安排上的用心,逻辑推进得非常自然,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复杂理论模型的阐发,每一步都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阶梯。仅仅从这份结构来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易可以啃完的“快餐读物”,它需要沉下心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反复咀嚼,品味其中蕴含的思辨火花。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真正能推动学术思考向前迈进的重量级作品,让人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充满期待。
评分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内敛而自信的学人风范。它没有过度使用华丽辞藻来粉饰其观点,语言是朴实而精确的,却在朴实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力量。阅读过程中,你不会觉得作者在“说教”,而更像是在与一位见解独到、思考深邃的同行进行一场高质量的、不设防的智力交流。作者对刘禾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坚持在对话中寻求超越。这种平衡感在处理敏感的跨文化议题时尤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拥有极高的自我反思能力,时刻警惕着自身视角的局限性。这本书散发出的这种冷静、克制的学理性光辉,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人格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代表了当下华人世界中青年学者应当追求的一种高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也体现了某种匠心。纸张的选择略带哑光质感,阅读时眼睛感觉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研读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字体和行距的排布也显得疏朗有致,即便是密集的理论推导部分,也保持了良好的可读性,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而且,从书籍的厚度和内容的充实程度来看,它显然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远非那种为赶截稿日期而拼凑出来的“半成品”可比拟。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作者对作品质量的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一本好的学术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愉悦的阅读对象,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将其置于书架显眼的位置,随时取阅。
评分读完一些导论性的章节,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位研究者拥有惊人的文献驾驭能力。在讨论刘禾的理论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解读的重复和转述上,而是巧妙地将一些看似孤立的文本片段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富有张力的理论场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理论概念,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想象一下,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评论中,能够精准地提炼出刘禾思想中最核心、最具创新性的那个“切入点”,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学术功力。我仿佛能看到研究者在案头堆满了各种源语言资料和对照文本,在字里行间探寻那些微妙的语义偏移和文化暗示。这种对知识的虔诚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它不是在“介绍”刘禾,而是在“激活”刘禾的理论,让其在当下的语境中重新发声。这种对“激活”过程的细致描摹,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有一种张弛有度的美感。有些段落极其凝练,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插理论的核心要害,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信息密度高到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吸收;而另一些地方,作者则会放慢速度,用相对舒缓的笔调来铺陈背景,引入相关的批评流派或者历史事件,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认知锚点。这种对比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它避免了纯粹理论论述可能带来的枯燥和疲惫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设置悬念,总是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上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号,驱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页去寻找解答。这种高超的“叙事工程学”,让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拥有了类似优秀侦探小说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跟随作者的思路,共同探索理论深处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