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

《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利民 著
图书标签:
  • 音韵学
  • 训诂学
  • 古汉语
  • 经典文献
  • 音切
  • 语义学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文献学
  • 训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8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48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内容包括:《释文》音切研究成果述评和音义匹配、音义匹配的方法、内证法、外证法、反切比较法、以义定音法、据如字定音法、《<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引《释文》所用的版本、音义匹配的原则、区分有效音切和无效音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釋文》音切研究成果述評和音義匹配

第二節音義匹配的方法

一内證法

二外證法

三反切比較法

四以義定音法

五據如字定音法

第三節本書引《釋文》所用的版本

第二章音義匹配的原則

第一節區分有效音切和無效音切

一易字的直音

二釋義的直音

三因協韻改讀而自擬的音切

第二節找準被注字

……

第七章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研究《经典释文》的学术专着。
  岳利民博士撰写本书始於2004年,初稿完成於2008年,此後不断修订,敷易其稿,十年磨砺方成此书,其中甘苦相信凡跋涉於学术之原中人皆於心有戚戚焉。
  在十余年前,所谓“音义匹配”的研究并不受语言学家关注,缺乏相关的专门讨论,只是在研究中遇到一些汉字的语义时偶有涉及,至於以“音义匹配”作为主题对传统语言晕典籍进行全面而系毓的毒害研究的更是从所未有。因此,从学术思想上看,本书作者的研究显然具有创新意识,随着作者的相关成果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同质的追踪性研究论文,可见一斑。所谓“音义匹配”是一种探求音义关系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反切或直音所标注的语音,依循音义关系,判定相配的语义,从而将被注字与音注关联起来。
  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学向来有重视音义关系的学术传统,发展到清代乾嘉学派,特别是以戴震为领袖,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皖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段玉裁在为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所撰写的序言中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於得义,得义莫切於得音.”遣段话的前半部分如果去掉“圣人”的“圣”字,应该说与现代语言学阐於音义阐系的思想大致相契合:一个语言中用何音表某义是约定俗成的。这段话的後半部分如果将“治经”改成“治学”,说的是音义阐系一旦“俗成”学者就可以循此“约定”的音义阐系以声求义,这就是段王之学以音韵通训诂,以小学治诸学的不二法门。
《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 书名: 《经典释文》音切的音义匹配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文献中“释文”这一独特现象,聚焦于“音切”这一关键的解经方法,并将其与文本的意义阐释相结合,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经典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书旨在揭示“释文”在古典文本传承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明“音切”作为一种特殊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工具,如何有效地服务于意义的解读,并最终建构起一套更为精细和准确的古典文本意义理解体系。 “释文”,作为一种古代的文字解释活动,其核心在于对古人难以理解的字词、典故、句法进行辨识、考订与说明。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学术史中,释文的实践贯穿始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既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后人独立思考与创新的体现。本书将“释文”置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宏观视野下,审视其演变轨迹、流派差异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我们将考察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经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音义训诂,直至唐宋经学,释文是如何逐渐成熟,并与当时的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本书的重点,也是其核心的研究对象,便是“音切”。“音切”是一种基于汉字语音流变的解读方法,它通过分析一个字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并结合其构字原理,来推断其本义、引申义或特定用法。这种方法在《说文解字》、《尔雅》、《方言》等早期训诂典籍中已有初步体现,并在后来的注疏、集解、考异等释文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例如,通过对某个字在不同古籍中音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其意义的演变;通过分析一个词语在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中的读音,可以揭示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本书将系统梳理“音切”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考察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音切”的理解和运用。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音切”这一方法本身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音义匹配”这一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我们认为,“音切”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如何服务于文本意义的精确解读。一个准确的音读,必然与其所承载的意义紧密相关。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详细阐释“音切”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情感色彩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通过对某个字在特定历史时期读音的考订,可以纠正后人对原意的误读;通过分析同音异义词的不同音切,可以区分它们在文本中的确切含义;通过追溯声旁或形旁与读音的关系,可以揭示字词的本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将进行文献梳理,广泛搜集相关的古籍文献,特别是那些包含大量释文和音义记载的经典著作,如《汉书·艺安志》音义部分,《说文解字》的注音,《玉篇》、《广韵》等韵书,以及历代重要的经学注疏。其次,我们将运用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理论,对文献中的音切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包括对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等不同时期语音系统的认知,对音变规律的掌握,以及对古代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第三,本书还将借鉴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古代的释文传统与其他文明的文本解释方式进行对比,以期更全面地认识释文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 具体而言,本书的结构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释文的生成与演变——古典文献中的语音传承与意义建构 第一章:释文的界定与历史地位。 探讨“释文”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性。分析释文的功能,包括辨识字形、考订字音、解释字义、梳理语源、辨析用法等。 第二章:先秦至汉代的释文萌芽与发展。 考察《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的注文,以及《尔雅》、《说文解字》等训诂经典的释文实践。分析早期释文对语音的关注。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音韵学勃兴与释文的深化。 探讨如《切韵》等韵书的出现对释文的影响,以及音韵学在解释字义中的作用。 第四章:唐宋经学的释文高峰与流派分歧。 分析唐代注疏学和宋代经学在释文上的不同侧重,以及各家学派的释文特点。 第二部分:音切之道——从语音变化洞悉文本原义 第五章:音切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阐释“音切”的概念,包括同音、近音、互转等语音现象。介绍音切在辨音、辨义中的作用。 第六章:基于音切的字义考订。 以具体字词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读音变化,来推断其本义、引申义或临时用法。例如,考察“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与意义关联。 第七章:音切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分析同音词、近音词在文本中的区分,以及如何通过音切来确定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分析“子”和“兹”在古籍中的音义差异。 第八章:音切与构字法的关联。 探讨声旁、形旁与字音、字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字词的本义。 第三部分:音义契合——“音切”在古典文本意义解读中的实践 第九章:音切与句法结构的互动。 分析音切如何影响我们对古汉语词序、虚词以及句子结构的理解。 第十章:音切与文化内涵的映射。 探讨特定读音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社会阶层或历史记忆,以及如何通过音切来揭示文本的深层文化意义。 第十一章:音切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分析诗人、作家如何利用语音的妙处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创造艺术效果,以及释文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精妙之处。 第十二章:音切在古代学术争鸣中的作用。 考察学者们如何利用音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学说,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 第四部分:反思与展望——“音切”研究的现代价值 第十三章:历代释文中的音切研究的得失。 总结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深入探讨的方面。 第十四章:现代语言学视角下的音切研究。 探讨如何运用现代音韵学、词汇学、语用学等理论,来深化对“音切”的理解。 第十五章:数字化技术在音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如何利用计算语言学、语料库等技术,来支持和拓展音切的研究。 第十六章:经典释文的传承与当代意义。 强调“音切”作为一种重要的释文方法,在当代文化传承和经典阅读中的价值,以及本书研究对拓展我们理解古典文化的新视角的贡献。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理解,为古典文献的整理、注释、研究和传播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书不仅是对古代释文实践的总结与理论构建,更是对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致敬,旨在发掘其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书面向的研究者包括: 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音韵学、训诂学、文学史、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献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本书力求语言严谨,论证充分,并通过大量翔实的个案分析,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音切”在解释经典文本、揭示文本意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释文”和“音切”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古典世界的新窗口,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学海无涯”的敬畏感。作者对材料的搜集和梳理,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似乎每一条引证都经过了严格的交叉比对和审慎的筛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真正的学术良心。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研究成果,只抓住一个热点进行浅尝辄止的分析,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微小但实际关系重大的切口,然后将其背后的体系性问题彻底揭示出来。这种“一叶知秋”的研究策略,最终指向了对整个学科基础的深刻反思。这种对“扎实”二字的坚守,在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为古典,仿佛带着一股陈年的墨香扑面而来。它不像当代一些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极致的简洁和速度感,反而保留了一种缓慢而扎实的节奏,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每一个论断背后的论据。我感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常常能发现一些被现代汉语所遗忘或边缘化的优美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致敬。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个关键的引文或某个精妙的转折,体会那种作者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奇妙体验。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阅读学术专著的最高享受之一。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遥远的文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载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但一旦跨越了初期的适应阶段,其回馈是极其丰厚的。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前人已有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在既有的学术框架内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挑战和修正。我特别关注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那种融会贯通、不拘泥于单一学派的开放态度,使得研究视野得以极大拓展。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是尤为宝贵的。它不是孤芳自赏的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回应学界前沿议题的力作。对于想要深入该领域做进一步探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扎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在做一份文献考据的工作,更像是在整理一份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作者通过严密的论证,将那些看似零散的语言现象,重新编织回它们最初诞生的文化语境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思维运作的底层逻辑。这种“还原文义”的努力,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果当初没有这些细致入微的考证,我们今天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将会多么片面和失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部严肃的文化守护者的心血结晶,它提醒着每一个后学者,对待经典的审慎态度是多么重要。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深邃的学理氛围所吸引。作者显然对古典文献的脉络有着极为精湛的掌控力,文字间流淌出的那种对传统文本的敬畏与执着,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信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宏观视野下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精细剖析,那种层层剥笋、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如同走入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或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文本生成和流变的历史肌理之中,试图勾勒出某种文化基因的演进轨迹。这种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便是涉及一些比较晦涩的古籍注释或词义辨析,也能通过作者精妙的串联,变得豁然开朗。对于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和批判性的对话平台,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