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附考異)(平)(套裝全六冊)

資治通鑒(附考異)(平)(套裝全六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撰,鄔國義 著,[宋] 司馬光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 史書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經典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71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69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史學要籍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32
套裝數量:6
字數:40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

史學名著,名傢校點。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294捲,其敘事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是中國第1部編年體通史,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材料。與司馬遷《史記》並稱中國古代史學的“雙璧”。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傢、史學傢。仁宗時進士,曾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門下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在政治上曾反對王安石變法,生平著述甚豐,有《資治通鑒》、《稽古錄》、《涑水記聞》等傳世。

目錄

  資治通鑒序 / 1

  資治通鑒

  捲第一周紀一 / 3

  捲第二周紀二 / 13

  捲第三周紀三 / 24

  捲第四周紀四 / 33

  捲第五周紀五 / 44

  捲第六秦紀一 / 55

  捲第七秦紀二 / 67

  捲第八秦紀三 / 78

  捲第九漢紀一 / 88

  捲第十漢紀二 / 97

  捲第十一漢紀三 / 106

  捲第十二漢紀四 / 116

  捲第十三漢紀五 / 128

  捲第十四漢紀六 / 139

  捲第十五漢紀七 / 148

  捲第十六漢紀八 / 158

  捲第十七漢紀九 / 170

  捲第十八漢紀十 / 180

  捲第十九漢紀十一 / 191

  捲第二十漢紀十二 / 202

  捲第二十一漢紀十三 / 212

  捲第二十二漢紀十四 / 224

  捲第二十三漢紀十五 / 234

  捲第二十四漢紀十六 / 243

  捲第二十五漢紀十七 / 254

  捲第二十六漢紀十八 / 265

  捲第二十七漢紀十九 / 273

  捲第二十八漢紀二十 / 282

  捲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 / 292

  捲第三十漢紀二十二 / 303

  捲第三十一漢紀二十三 / 315

  捲第三十二漢紀二十四 / 326

  捲第三十三漢紀二十五 / 334

  捲第三十四漢紀二十六 / 343

  捲第三十五漢紀二十七 / 352

  捲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 / 362

  捲第三十七漢紀二十九 / 372

  捲第三十八漢紀三十 / 383

  捲第三十九漢紀三十一 / 394

  捲第四十漢紀三十二 / 406

  捲第四十一漢紀三十三 / 417

  捲第四十二漢紀三十四 / 429

  捲第四十三漢紀三十五 / 440

  捲第四十四漢紀三十六 / 452

  捲第四十五漢紀三十七 / 464

  捲第四十六漢紀三十八 / 474

  捲第四十七漢紀三十九 / 485

  捲第四十八漢紀四十 / 495

  捲第四十九漢紀四十一 / 506

  捲第五十漢紀四十二 / 518

  捲第五十一漢紀四十三 / 531

  捲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 / 544

  捲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 556

  捲第五十四漢紀四十六 / 567

  捲第五十五漢紀四十七 / 578

  捲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 588

  捲第五十七漢紀四十九 / 599

  捲第五十八漢紀五十 / 611

  捲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 / 622

  捲第六十漢紀五十二 / 634

  捲第六十一漢紀五十三 / 646

  捲第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 657

  捲第六十三漢紀五十五 / 669

  捲第六十四漢紀五十六 / 680

  捲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 689

  捲第六十六漢紀五十八 / 700

  捲第六十七漢紀五十九 / 710

  捲第六十八漢紀六十 / 718

  捲第六十九魏紀一 / 728

  捲第七十魏紀二 / 741

  捲第七十一魏紀三 / 752

  捲第七十二魏紀四 / 761

  捲第七十三魏紀五 / 774

  捲第七十四魏紀六 / 784

  捲第七十五魏紀七 / 796

  捲第七十六魏紀八 / 808

  捲第七十七魏紀九 / 818

  捲第七十八魏紀十 / 829

  捲第七十九晉紀一 / 839

  捲第八十晉紀二 / 852

  捲第八十一晉紀三 / 863

  捲第八十二晉紀四 / 874

  捲第八十三晉紀五 / 885

  捲第八十四晉紀六 / 894

  捲第八十五晉紀七 / 903

  捲第八十六晉紀八 / 913

  捲第八十七晉紀九 / 924

  捲第八十八晉紀十 / 937

  捲第八十九晉紀十一 / 949

  捲第九十晉紀十二 / 962

  捲第九十一晉紀十三 / 972

  捲第九十二晉紀十四 / 982

  捲第九十三晉紀十五 / 992

  捲第九十四晉紀十六 / 1003

  捲第九十五晉紀十七 / 1015

  捲第九十六晉紀十八 / 1027

  捲第九十七晉紀十九 / 1039

  捲第九十八晉紀二十 / 1052

  捲第九十九晉紀二十一 / 1063

  捲第一百晉紀二十二 / 1076

  捲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 / 1089

  捲第一百二晉紀二十四 / 1102

  捲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 / 1113

  捲第一百四晉紀二十六 / 1124

  捲第一百五晉紀二十七 / 1136

  捲第一百六晉紀二十八 / 1148

  捲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 1160

  捲第一百八晉紀三十 / 1172

  捲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 1185

  捲第一百一十晉紀三十二 / 1194

  捲第一百一十一晉紀三十三 / 1203

  捲第一百一十二晉紀三十四 / 1215

  捲第一百一十三晉紀三十五 / 1227

  捲第一百一十四晉紀三十六 / 1238

  捲第一百一十五晉紀三十七 / 1251

  捲第一百一十六晉紀三十八 / 1263

  捲第一百一十七晉紀三十九 / 1276

  捲第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 / 1286

  捲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 1298

  捲第一百二十宋紀二 / 1310

  捲第一百二十一宋紀三 / 1323

  捲第一百二十二宋紀四 / 1335

  捲第一百二十三宋紀五 / 1347

  捲第一百二十四宋紀六 / 1360

  捲第一百二十五宋紀七 / 1373

  捲第一百二十六宋紀八 / 1385

  捲第一百二十七宋紀九 / 1393

  捲第一百二十八宋紀十 / 1402

  捲第一百二十九宋紀十一 / 1414

  捲第一百三十宋紀十二 / 1425

  捲第一百三十一宋紀十三 / 1433

  捲第一百三十二宋紀十四 / 1445

  捲第一百三十三宋紀十五 / 1455

  捲第一百三十四宋紀十六 / 1467

  捲第一百三十五齊紀一 / 1480

  捲第一百三十六齊紀二 / 1494

  捲第一百三十七齊紀三 / 1506

  捲第一百三十八齊紀四 / 1517

  捲第一百三十九齊紀五 / 1524

  捲第一百四十齊紀六 / 1536

  捲第一百四十一齊紀七 / 1547

  捲第一百四十二齊紀八 / 1557

  捲第一百四十三齊紀九 / 1566

  捲第一百四十四齊紀十 / 1574

  捲第一百四十五梁紀一 / 1586

  捲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 / 1599

  捲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 / 1610

  捲第一百四十八梁紀四 / 1621

  捲第一百四十九梁紀五 / 1633

  捲第一百五十梁紀六 / 1644

  捲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 / 1656

  捲第一百五十二梁紀八 / 1665

  捲第一百五十三梁紀九 / 1673

  捲第一百五十四梁紀十 / 1679

  捲第一百五十五梁紀十一 / 1689

  捲第一百五十六梁紀十二 / 1700

  捲第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 / 1712

  捲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 1723

  捲第一百五十九梁紀十五 / 1736

  捲第一百六十梁紀十六 / 1743

  捲第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 / 1751

  捲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 / 1762

  捲第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 / 1774

  捲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 1783

  捲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 1796

  捲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 1806

  捲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 1818

  捲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 / 1831

  捲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 / 1844

  捲第一百七十陳紀四 / 1857

  捲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 / 1871

  捲第一百七十二陳紀六 / 1884

  捲第一百七十三陳紀七 / 1894

  捲第一百七十四陳紀八 / 1906

  捲第一百七十五陳紀九 / 1914

  捲第一百七十六陳紀十 / 1927

  捲第一百七十七隋紀一 / 1938

  捲第一百七十八隋紀二 / 1950

  捲第一百七十九隋紀三 / 1962

  捲第一百八十隋紀四 / 1974

  捲第一百八十一隋紀五 / 1986

  捲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 1997

  捲第一百八十三隋紀七 / 2009

  捲第一百八十四隋紀八 / 2021

  捲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 2032

  捲第一百八十六唐紀二 / 2044

  捲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 2055

  捲第一百八十八唐紀四 / 2067

  捲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 2079

  捲第一百九十唐紀六 / 2091

  捲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 2104

  捲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 2117

  捲第一百九十三唐紀九 / 2130

  捲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 2143

  捲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 2156

  捲第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 / 2168

  捲第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 / 2179

  捲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 / 2191

  捲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 2203

  捲第二百唐紀十六 / 2216

  捲第二百一唐紀十七 / 2229

  捲第二百二唐紀十八 / 2242

  捲第二百三唐紀十九 / 2256

  捲第二百四唐紀二十 / 2269

  捲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 2282

  捲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 / 2294

  捲第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 2307

  捲第二百八唐紀二十四 / 2320

  捲第二百九唐紀二十五 / 2333

  捲第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 / 2346

  捲第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 / 2359

  捲第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 / 2372

  捲第二百一十三唐紀二十九 / 2386

  捲第二百一十四唐紀三十 / 2398

  捲第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 2411

  捲第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 / 2424

  捲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 2436

  捲第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 2447

  捲第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 2459

  捲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 2470

  捲第二百二十一唐紀三十七 / 2482

  捲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 2494

  捲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 2506

  捲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 2518

  捲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 2531

  捲第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 2545

  捲第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 2557

  捲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 / 2569

  捲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 / 2580

  捲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 / 2590

  捲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 / 2600

  捲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 2611

  捲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 2623

  捲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 / 2634

  捲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 / 2646

  捲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 / 2658

  捲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 / 2669

  捲第二百三十八唐紀五十四 / 2681

  捲第二百三十九唐紀五十五 / 2693

  捲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 / 2706

  捲第二百四十一唐紀五十七 / 2717

  捲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 / 2729

  捲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 / 2739

  捲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 / 2752

  捲第二百四十五唐紀六十一 / 2764

  捲第二百四十六唐紀六十二 / 2777

  捲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三 / 2790

  捲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 / 2802

  捲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 / 2815

  捲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 / 2828

  捲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 2841

  捲第二百五十二唐紀六十八 / 2852

  捲第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 / 2865

  捲第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 / 2877

  捲第二百五十五唐紀七十一 / 2889

  捲第二百五十六唐紀七十二 / 2901

  捲第二百五十七唐紀七十三 / 2913

  捲第二百五十八唐紀七十四 / 2925

  捲第二百五十九唐紀七十五 / 2937

  捲第二百六十唐紀七十六 / 2950

  捲第二百六十一唐紀七十七 / 2962

  捲第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 / 2973

  捲第二百六十三唐紀七十九 / 2985

  捲第二百六十四唐紀八十 / 2996

  捲第二百六十五唐紀八十一 / 3005

  捲第二百六十六後梁紀一 / 3016

  捲第二百六十七後梁紀二 / 3028

  捲第二百六十八後梁紀三 / 3041

  捲第二百六十九後梁紀四 / 3054

  捲第二百七十後梁紀五 / 3067

  捲第二百七十一後梁紀六 / 3079

  捲第二百七十二後唐紀一 / 3089

  捲第二百七十三後唐紀二 / 3101

  捲第二百七十四後唐紀三 / 3113

  捲第二百七十五後唐紀四 / 3125

  捲第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 / 3136

  捲第二百七十七後唐紀六 / 3147

  捲第二百七十八後唐紀七 / 3160

  捲第二百七十九後唐紀八 / 3170

  捲第二百八十後晉紀一 / 3183

  捲第二百八十一後晉紀二 / 3194

  捲第二百八十二後晉紀三 / 3204

  捲第二百八十三後晉紀四 / 3217

  捲第二百八十四後晉紀五 / 3229

  捲第二百八十五後晉紀六 / 3240

  捲第二百八十六後漢紀一 / 3251

  捲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 / 3262

  捲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 / 3273

  捲第二百八十九後漢紀四 / 3284

  捲第二百九十後周紀一 / 3295

  捲第二百九十一後周紀二 / 3307

  捲第二百九十二後周紀三 / 3319

  捲第二百九十三後周紀四 / 3330

  捲第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 / 3342

  資治通鑒考異

  捲第一周紀 / 3355

  漢紀上 / 3356

  捲第二漢紀中 / 3367

  捲第三漢紀下 / 3381

  魏紀 / 3386

  晉紀上 / 3387

  捲第四晉紀中 / 3392

  捲第五晉紀下 / 3402

  宋紀上 / 3404

  捲第六宋紀下 / 3413

  齊紀 / 3414

  梁紀上 / 3419

  捲第七梁紀下 / 3422

  陳紀上 / 3434

  捲第八陳紀下 / 3436

  隋紀 / 3438

  捲第九唐紀一 / 3449

  捲第十唐紀二 / 3461

  捲第十一唐紀三 / 3472

  捲第十二唐紀四 / 3483

  捲第十三唐紀五 / 3495

  捲第十四唐紀六 / 3506

  捲第十五唐紀七 / 3517

  捲第十六唐紀八 / 3527

  捲第十七唐紀九 / 3536

  捲第十八唐紀十 / 3544

  捲第十九唐紀十一 / 3555

  捲第二十唐紀十二 / 3566

  捲第二十一唐紀十三 / 3576

  捲第二十二唐紀十四 / 3584

  捲第二十三唐紀十五 / 3592

  捲第二十四唐紀十六 / 3603

  捲第二十五唐紀十七 / 3618

  捲第二十六唐紀十八 / 3629

  捲第二十七唐紀十九 / 3643

  捲第二十八後梁紀上 / 3655

  捲第二十九後梁紀下 / 3663

  後唐紀上 / 3667

  捲第三十後唐紀下 / 3672

  後晉紀 / 3672

  後漢紀 / 3675

  後周紀 / 3678

  進書錶 / 3682

  奬諭詔書 / 3684

  附錄

  一、 進通誌錶 / 3689

  二、 謝賜資治通鑒序錶 / 3690

  三、 與劉道原書 / 3691

  四、 與劉道原 / 3692

  五、 答範夢得內翰論修書帖 / 3698

  六、 與宋次道書 / 3701

  七、 乞官劉恕一子劄子 / 3702

  八、 薦範夢得狀 / 3703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文獻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不涉及《資治通鑒》及其相關內容。 --- 《春鞦左傳正義(附杜注疏證)(平裝本 全四冊)》圖書簡介 一、本書概述 《春鞦左傳正義》,通常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史學與文學的瑰寶,與《公羊傳》《穀梁傳》並列為“春鞦三傳”之一。它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充滿敘事藝術和人物刻畫的史詩。本書匯集瞭春鞦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曆史事件記錄,以其詳實生動的敘事和深刻的史學洞見而著稱。本書所選版本,特地收錄瞭清代著名學者杜預的注釋,並附有後世對杜注的考證與闡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兼具原貌與深度解讀的閱讀體驗。全套共四冊,裝幀精良,適閤對先秦曆史、思想及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及普通曆史愛好者研讀。 二、內容核心與史學價值 《左傳》以編年體的形式,詳細記錄瞭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近三百年的曆史。它以春鞦的簡略記載為基礎,擴展為長篇的敘事,補足瞭許多關鍵的曆史細節、政治運作、外交博弈以及戰爭場麵。 1. 史料的廣博性與可靠性: 《左傳》的記載極為豐富,涵蓋瞭政治、軍事、外交、禮儀、社會風俗乃至自然災物候等方麵。它記載瞭周王室的衰微、諸侯國的兼並、大國之間的復雜聯盟與對抗,以及大量重要曆史人物的言行。尤其在軍事記載方麵,《左傳》的描述尤為精妙,對戰役的起因、過程、策略運用及結果的分析,至今仍是軍事史研究的重要參考。 2. 敘事藝術的巔峰: 相較於其他兩傳的側重義理闡發,《左傳》的突齣特點在於其齣色的敘事技巧。它擅長通過對話、場景描寫和心理刻畫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瞭如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曹劌等一係列鮮活的曆史形象。其敘事張弛有度,文筆雄健,被譽為中國古代敘事散文的典範。 3. 思想深度的體現: 《左傳》雖以記事為主,卻蘊含著豐富的曆史哲學思考。它記錄瞭“亂亡之鑒”,強調“德”在國傢治理中的重要性,體現瞭對“禮崩樂壞”時代的反思。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記錄,它傳遞齣對“天道”、“人事”以及“興衰之理”的深刻洞察。 三、杜注與考證的價值 本書選取的底本,重點在於收錄瞭東晉著名史學傢、經學傢杜預所作的《春鞦經傳集解》,即“杜注”。 1. 杜預的貢獻: 杜預的《集解》是研究《左傳》的集大成之作。他博采群書,對《左傳》中的典故、人名、地名、官職以及古老的禮儀製度進行瞭一一注釋和辨析。杜注的特點是注重史實考訂,對《左傳》中一些模糊不清或易生歧義之處,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和解釋,極大地提高瞭《左傳》的史學可讀性。 2. 後世考證的融入: 本書在杜注的基礎上,特彆加入瞭後世學者,特彆是宋、明、清以來對杜注進行再研究、再考訂的成果。這使得讀者不僅能瞭解杜預當年的理解,更能看到曆代學者如何結閤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對比,對《左傳》中的細節進行修正和深化。這種“附考異”的編排方式,為深度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參照係,有助於辨析文本的細微差異和曆史的真實麵貌。 四、裝幀與閱讀體驗 本套裝采用平裝設計,便於攜帶與長期閱讀。全四冊的體例清晰,結構嚴謹,每一冊在內容上都有明確的起止點,便於讀者循序漸進地研讀。字體選用清晰易讀的宋體,注釋與正文區分得當,保證瞭在進行深入研究時,能夠快速定位到關鍵的解釋和考證部分。對於希望係統學習先秦曆史、領略古代史學敘事魅力的讀者而言,本套書提供瞭極為可靠和權威的閱讀文本。 五、適用對象 曆史學、古典文獻學專業師生: 杜注與考證是研究春鞦史和先秦文獻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古代文學研究者: 《左傳》的敘事技巧和語言藝術是研究中國古代散文史的重要案例。 對先秦曆史、軍事策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可以從中領略到三百年間波瀾壯闊的史詩畫捲。 六、結語 《春鞦左傳正義(附杜注疏證)》不僅是一部古籍,更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倫理、戰爭思維和文化傳統的鑰匙。它以其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卓越的文學成就,持續滋養著後世的文化土壤。擁有此書,便如同擁有瞭一段鮮活而厚重的曆史記憶。 --- (全套四冊,字數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閱讀這類經典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儲備,很容易在人名和地名上迷失方嚮,就像在大霧中航行。但這套書的編排巧妙地幫我解決瞭這個問題。雖然是原典的呈現,但它那種流暢的敘事結構,就像一個經驗老道的導遊,總能在我快要迷失時,清晰地指齣“我們現在在哪個時間點,誰是主導者”。這種“領航”的能力,使得長達韆年的曆史跨度,在閱讀體驗上被有效地壓縮和梳理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去記述一個個帝王將相的生平,而是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勢力之間,權力資源的此消彼長,那種動態的平衡感和持續的張力,纔是曆史最迷人的地方。讀完一個階段,迴頭看看目錄和時間軸,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棒。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真是沒得挑,拿到手沉甸甸的,六冊書碼放整齊,那種古籍特有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內頁的紙張選得也挺講究,摸著舒服,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閱讀那些拗口的文言文,也能保證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我這人對手頭的書有種近乎偏執的喜愛,喜歡那種捧著實體書,翻動書頁時發齣的沙沙聲,這套《資治通鑒》完全滿足瞭我對傳統史書閱讀體驗的最高期待。而且,從側麵看書脊的設計,那種莊重又不失古樸的風格,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風景綫。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能觸摸到那個宏大曆史敘事的質感,而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電子閱讀可以替代的。對於真正想沉下心來鑽研古代政治、軍事和人物命運的讀者來說,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的加持,讓人更容易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中去。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這套書的閱讀節奏,說實話,初次接觸時確實有些挑戰,但一旦跨過那道門檻,裏麵的樂趣就源源不斷瞭。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那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敘事廣度,從朝堂上的權力鬥爭,到邊疆的戰事部署,再到社會風俗的點滴變化,司馬光這傢夥的筆力真是非凡。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對著地圖反復對照,想象當時戰場的地理形勢,或者在腦海中重構某個關鍵決策背後的復雜動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誰做瞭什麼”,更在於深入剖析“為什麼會這樣”,那種因果鏈條的梳理得極其精妙。這種全景式的曆史描摹,讓我對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的理解,從碎片化的知識點,變成瞭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整體框架。每一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的格局似乎也隨之開闊瞭幾分,看待當下的事情,也多瞭一層曆史的縱深感。

評分

真正值得稱道的是它體現齣的那種嚴謹的治史態度。閱讀時我注意到,書中的一些關鍵轉摺點或者存疑之處,作者似乎總是在力求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簡單地采信一傢之言。這種對史料的審慎處理,讓整部著作的權威性大大提升。我個人非常看重曆史記載的客觀性,而《資治通鑒》恰恰展現瞭儒傢史學中難能可貴的平衡感——既有對功業的褒奬,也有對失德的批判,但整體上是以“鑒於往事,可以知今”為宗旨。對比其他一些帶有明顯傾嚮性的史書,這套書的敘述風格顯得更為沉穩內斂,很少有那種情緒化的宣泄,更多的是冷靜的鋪陳和深遠的暗示。對於那些追求原汁原味曆史脈絡的讀者,這種剋製的力量,遠比激烈的贊頌或抨擊來得更有力量。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厚厚的文言文感到畏懼,擔心閱讀過程會變成一種摺磨,需要時刻低頭查閱注釋。然而,這套書的排版設計(我指的不是注解本身,而是主體文本的布局)似乎考慮到瞭這一點,使得閱讀的主體流程相對順暢。它強迫你必須用一種更慢、更專注的方式去解讀每一個字詞的深意,這與我們現在習慣的快餐式信息獲取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慢讀”的過程,反而成瞭一種深度的沉浸體驗。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全神貫注於單一文本的愉悅感,仿佛在跟司馬光本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權謀、韜略、人性的弱點與光輝,在古樸的文字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在嘆服於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深思自身在曆史洪流中的位置。

評分

好評!

評分

資治通鑒(附考異)(平)(套裝全六冊)資治通鑒(附考異)(平)(套裝全六冊)

評分

上海古籍齣版社2017年11月1版1刷,以現存最早的宋刻本為底本,優於以鬍注本為底本的中華書局本。可是,字體太小瞭。可以留作參考,不適閤通讀。

評分

質量杠杠的,不錯哈,價格很閤適

評分

好評!

評分

質量杠杠的,不錯哈,價格很閤適

評分

東西不錯,真心蠻好的。哈哈哈。

評分

這一套是上古版,比中華版字小,但是價格便宜,買來翻翻很不錯。

評分

這一套是上古版,比中華版字小,但是價格便宜,買來翻翻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