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附考异)(平)(套装全六册)

资治通鉴(附考异)(平)(套装全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撰,邬国义 著,[宋] 司马光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史书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7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6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2
套装数量:6
字数:40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

史学名著,名家校点。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第1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仁宗时进士,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门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政治上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生平著述甚丰,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目录

  资治通鉴序 / 1

  资治通鉴

  卷第一周纪一 / 3

  卷第二周纪二 / 13

  卷第三周纪三 / 24

  卷第四周纪四 / 33

  卷第五周纪五 / 44

  卷第六秦纪一 / 55

  卷第七秦纪二 / 67

  卷第八秦纪三 / 78

  卷第九汉纪一 / 88

  卷第十汉纪二 / 97

  卷第十一汉纪三 / 106

  卷第十二汉纪四 / 116

  卷第十三汉纪五 / 128

  卷第十四汉纪六 / 139

  卷第十五汉纪七 / 148

  卷第十六汉纪八 / 158

  卷第十七汉纪九 / 170

  卷第十八汉纪十 / 180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 / 191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 202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 / 212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 / 224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 / 234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 / 243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 / 254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 / 265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 273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 / 282

  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 292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 / 303

  卷第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 315

  卷第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 326

  卷第三十三汉纪二十五 / 334

  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 / 343

  卷第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 352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 362

  卷第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 372

  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 / 383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 39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 406

  卷第四十一汉纪三十三 / 417

  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 429

  卷第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 440

  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 452

  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 464

  卷第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 474

  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 485

  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 / 495

  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 506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 518

  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 531

  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 544

  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 / 556

  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 567

  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 578

  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 588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 599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 / 611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 622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 634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十三 / 646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 657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 669

  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 680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689

  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 700

  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 710

  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 / 718

  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 728

  卷第七十魏纪二 / 741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 752

  卷第七十二魏纪四 / 761

  卷第七十三魏纪五 / 774

  卷第七十四魏纪六 / 784

  卷第七十五魏纪七 / 796

  卷第七十六魏纪八 / 808

  卷第七十七魏纪九 / 818

  卷第七十八魏纪十 / 829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 / 839

  卷第八十晋纪二 / 852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 / 863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 874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 / 885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 / 894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 / 903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 / 913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 / 924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 / 937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 / 949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 / 962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 / 972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 / 982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 992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 / 1003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 / 1015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 / 1027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 / 1039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 / 1052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 1063

  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 1076

  卷第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 1089

  卷第一百二晋纪二十四 / 1102

  卷第一百三晋纪二十五 / 1113

  卷第一百四晋纪二十六 / 1124

  卷第一百五晋纪二十七 / 1136

  卷第一百六晋纪二十八 / 1148

  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 1160

  卷第一百八晋纪三十 / 1172

  卷第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 1185

  卷第一百一十晋纪三十二 / 1194

  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 1203

  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 1215

  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 1227

  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 1238

  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 1251

  卷第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 1263

  卷第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 1276

  卷第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 1286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 1298

  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 1310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纪三 / 1323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纪四 / 1335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纪五 / 1347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 1360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 1373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 1385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纪九 / 1393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 1402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 / 1414

  卷第一百三十宋纪十二 / 1425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 1433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 1445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 1455

  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 1467

  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 1480

  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 1494

  卷第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 1506

  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 / 1517

  卷第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 1524

  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 / 1536

  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 / 1547

  卷第一百四十二齐纪八 / 1557

  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 / 1566

  卷第一百四十四齐纪十 / 1574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纪一 / 1586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 1599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 1610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 / 1621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纪五 / 1633

  卷第一百五十梁纪六 / 1644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 1656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 / 1665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 / 1673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纪十 / 1679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 1689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 1700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 1712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 1723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 / 1736

  卷第一百六十梁纪十六 / 1743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 1751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 1762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 1774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 1783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 1796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 1806

  卷第一百六十七陈纪一 / 1818

  卷第一百六十八陈纪二 / 1831

  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 / 1844

  卷第一百七十陈纪四 / 1857

  卷第一百七十一陈纪五 / 1871

  卷第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 1884

  卷第一百七十三陈纪七 / 1894

  卷第一百七十四陈纪八 / 1906

  卷第一百七十五陈纪九 / 1914

  卷第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 1927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纪一 / 1938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纪二 / 1950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 1962

  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 / 1974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 1986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 1997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 2009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 2021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 2032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纪二 / 2044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 2055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纪四 / 2067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 2079

  卷第一百九十唐纪六 / 2091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 2104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 2117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 2130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 2143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 2156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 2168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 2179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 2191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 2203

  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 2216

  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 / 2229

  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 / 2242

  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 / 2256

  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 / 2269

  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 2282

  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 2294

  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 2307

  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 2320

  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 2333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 2346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 2359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 2372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 2386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 2398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 2411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 2424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 2436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 2447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 2459

  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 2470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 2482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 2494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 2506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 2518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 2531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 2545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 2557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 2569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 / 2580

  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 2590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 2600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 2611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 2623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 2634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 2646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 / 2658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 2669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 2681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 2693

  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 / 2706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 2717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 / 2729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 2739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 2752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 2764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 2777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 2790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 2802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 2815

  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 / 2828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 2841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 2852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 2865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 / 2877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 / 2889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 2901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 / 2913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 2925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 2937

  卷第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 / 2950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 2962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 2973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 / 2985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 2996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 3005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 3016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 3028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 3041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 3054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 3067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 3079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 3089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 / 3101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 3113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 / 3125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 3136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 3147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 / 3160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 3170

  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 3183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 3194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 3204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 / 3217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 3229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 3240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 3251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 3262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 / 3273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 3284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 3295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 3307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 3319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 3330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 3342

  资治通鉴考异

  卷第一周纪 / 3355

  汉纪上 / 3356

  卷第二汉纪中 / 3367

  卷第三汉纪下 / 3381

  魏纪 / 3386

  晋纪上 / 3387

  卷第四晋纪中 / 3392

  卷第五晋纪下 / 3402

  宋纪上 / 3404

  卷第六宋纪下 / 3413

  齐纪 / 3414

  梁纪上 / 3419

  卷第七梁纪下 / 3422

  陈纪上 / 3434

  卷第八陈纪下 / 3436

  隋纪 / 3438

  卷第九唐纪一 / 3449

  卷第十唐纪二 / 3461

  卷第十一唐纪三 / 3472

  卷第十二唐纪四 / 3483

  卷第十三唐纪五 / 3495

  卷第十四唐纪六 / 3506

  卷第十五唐纪七 / 3517

  卷第十六唐纪八 / 3527

  卷第十七唐纪九 / 3536

  卷第十八唐纪十 / 3544

  卷第十九唐纪十一 / 3555

  卷第二十唐纪十二 / 3566

  卷第二十一唐纪十三 / 3576

  卷第二十二唐纪十四 / 3584

  卷第二十三唐纪十五 / 3592

  卷第二十四唐纪十六 / 3603

  卷第二十五唐纪十七 / 3618

  卷第二十六唐纪十八 / 3629

  卷第二十七唐纪十九 / 3643

  卷第二十八后梁纪上 / 3655

  卷第二十九后梁纪下 / 3663

  后唐纪上 / 3667

  卷第三十后唐纪下 / 3672

  后晋纪 / 3672

  后汉纪 / 3675

  后周纪 / 3678

  进书表 / 3682

  奖谕诏书 / 3684

  附录

  一、 进通志表 / 3689

  二、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 3690

  三、 与刘道原书 / 3691

  四、 与刘道原 / 3692

  五、 答范梦得内翰论修书帖 / 3698

  六、 与宋次道书 / 3701

  七、 乞官刘恕一子劄子 / 3702

  八、 荐范梦得状 / 3703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文献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涉及《资治通鉴》及其相关内容。 --- 《春秋左传正义(附杜注疏证)(平装本 全四册)》图书简介 一、本书概述 《春秋左传正义》,通常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瑰宝,与《公羊传》《穀梁传》并列为“春秋三传”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和人物刻画的史诗。本书汇集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历史事件记录,以其详实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史学洞见而著称。本书所选版本,特地收录了清代著名学者杜预的注释,并附有后世对杜注的考证与阐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兼具原貌与深度解读的阅读体验。全套共四册,装帧精良,适合对先秦历史、思想及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及普通历史爱好者研读。 二、内容核心与史学价值 《左传》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以春秋的简略记载为基础,扩展为长篇的叙事,补足了许多关键的历史细节、政治运作、外交博弈以及战争场面。 1. 史料的广博性与可靠性: 《左传》的记载极为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礼仪、社会风俗乃至自然灾物候等方面。它记载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的兼并、大国之间的复杂联盟与对抗,以及大量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尤其在军事记载方面,《左传》的描述尤为精妙,对战役的起因、过程、策略运用及结果的分析,至今仍是军事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2. 叙事艺术的巅峰: 相较于其他两传的侧重义理阐发,《左传》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出色的叙事技巧。它擅长通过对话、场景描写和心理刻画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了如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曹刿等一系列鲜活的历史形象。其叙事张弛有度,文笔雄健,被誉为中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3. 思想深度的体现: 《左传》虽以记事为主,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思考。它记录了“乱亡之鉴”,强调“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礼崩乐坏”时代的反思。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它传递出对“天道”、“人事”以及“兴衰之理”的深刻洞察。 三、杜注与考证的价值 本书选取的底本,重点在于收录了东晋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即“杜注”。 1. 杜预的贡献: 杜预的《集解》是研究《左传》的集大成之作。他博采群书,对《左传》中的典故、人名、地名、官职以及古老的礼仪制度进行了一一注释和辨析。杜注的特点是注重史实考订,对《左传》中一些模糊不清或易生歧义之处,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解释,极大地提高了《左传》的史学可读性。 2. 后世考证的融入: 本书在杜注的基础上,特别加入了后世学者,特别是宋、明、清以来对杜注进行再研究、再考订的成果。这使得读者不仅能了解杜预当年的理解,更能看到历代学者如何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对比,对《左传》中的细节进行修正和深化。这种“附考异”的编排方式,为深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有助于辨析文本的细微差异和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装帧与阅读体验 本套装采用平装设计,便于携带与长期阅读。全四册的体例清晰,结构严谨,每一册在内容上都有明确的起止点,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研读。字体选用清晰易读的宋体,注释与正文区分得当,保证了在进行深入研究时,能够快速定位到关键的解释和考证部分。对于希望系统学习先秦历史、领略古代史学叙事魅力的读者而言,本套书提供了极为可靠和权威的阅读文本。 五、适用对象 历史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师生: 杜注与考证是研究春秋史和先秦文献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 古代文学研究者: 《左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史的重要案例。 对先秦历史、军事策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可以从中领略到三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六、结语 《春秋左传正义(附杜注疏证)》不仅是一部古籍,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战争思维和文化传统的钥匙。它以其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持续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土壤。拥有此书,便如同拥有了一段鲜活而厚重的历史记忆。 --- (全套四册,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阅读这类经典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储备,很容易在人名和地名上迷失方向,就像在大雾中航行。但这套书的编排巧妙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原典的呈现,但它那种流畅的叙事结构,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导游,总能在我快要迷失时,清晰地指出“我们现在在哪个时间点,谁是主导者”。这种“领航”的能力,使得长达千年的历史跨度,在阅读体验上被有效地压缩和梳理了。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去记述一个个帝王将相的生平,而是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势力之间,权力资源的此消彼长,那种动态的平衡感和持续的张力,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读完一个阶段,回头看看目录和时间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厚厚的文言文感到畏惧,担心阅读过程会变成一种折磨,需要时刻低头查阅注释。然而,这套书的排版设计(我指的不是注解本身,而是主体文本的布局)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使得阅读的主体流程相对顺畅。它强迫你必须用一种更慢、更专注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字词的深意,这与我们现在习惯的快餐式信息获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慢读”的过程,反而成了一种深度的沉浸体验。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全神贯注于单一文本的愉悦感,仿佛在跟司马光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权谋、韬略、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在古朴的文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叹服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深思自身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拿到手沉甸甸的,六册书码放整齐,那种古籍特有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挺讲究,摸着舒服,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阅读那些拗口的文言文,也能保证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这人对手头的书有种近乎偏执的喜爱,喜欢那种捧着实体书,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这套《资治通鉴》完全满足了我对传统史书阅读体验的最高期待。而且,从侧面看书脊的设计,那种庄重又不失古朴的风格,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宏大历史叙事的质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电子阅读可以替代的。对于真正想沉下心来钻研古代政治、军事和人物命运的读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的加持,让人更容易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去。

评分

真正值得称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史态度。阅读时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或者存疑之处,作者似乎总是在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简单地采信一家之言。这种对史料的审慎处理,让整部著作的权威性大大提升。我个人非常看重历史记载的客观性,而《资治通鉴》恰恰展现了儒家史学中难能可贵的平衡感——既有对功业的褒奖,也有对失德的批判,但整体上是以“鉴于往事,可以知今”为宗旨。对比其他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史书,这套书的叙述风格显得更为沉稳内敛,很少有那种情绪化的宣泄,更多的是冷静的铺陈和深远的暗示。对于那些追求原汁原味历史脉络的读者,这种克制的力量,远比激烈的赞颂或抨击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套书的阅读节奏,说实话,初次接触时确实有些挑战,但一旦跨过那道门槛,里面的乐趣就源源不断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叙事广度,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到边疆的战事部署,再到社会风俗的点滴变化,司马光这家伙的笔力真是非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着地图反复对照,想象当时战场的地理形势,或者在脑海中重构某个关键决策背后的复杂动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谁做了什么”,更在于深入剖析“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因果链条的梳理得极其精妙。这种全景式的历史描摹,让我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理解,从碎片化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框架。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格局似乎也随之开阔了几分,看待当下的事情,也多了一层历史的纵深感。

评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1版1刷,以现存最早的宋刻本为底本,优于以胡注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本。可是,字体太小了。可以留作参考,不适合通读。

评分

质量杠杠的,不错哈,价格很合适

评分

东西不错,真心蛮好的。哈哈哈。

评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1版1刷,以现存最早的宋刻本为底本,优于以胡注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本。可是,字体太小了。可以留作参考,不适合通读。

评分

字体有点小,如果分成八到十册就好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翻翻。

评分

东西不错,真心蛮好的。哈哈哈。

评分

字体有点小,如果分成八到十册就好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翻翻。

评分

字体有点小,如果分成八到十册就好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翻翻。

评分

字体有点小,如果分成八到十册就好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翻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