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茂莉 著
图书标签:
  • 山西
  • 乡村社会
  • 地理研究
  • 近代史
  • 民国史
  • 社会史
  • 地方史
  • 文化地理
  • 历史地理
  • 社会变迁
  • 乡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11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0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系统研究乡村社会地理的专著,其研究本身与研究思路的探索均具有启发性。

传统农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村生活围绕土地而存在,并追随四季的节律,往返于地头、炕头之间。本书以近代山西乡村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传统农耕社会中,村民的出行范围与认知空间。

通过对于近代山西地方志、家谱、碑刻、调查资料等各类文献的分析乃至于实地考察,作者提出,“十里八村”不仅是平日说起邻里乡亲的一句俗语,而且是传统农业社会中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也是村民直接认知的世界,它贴切地概括了村民的地理与作为学问的地理两类不同的认识,并将它们统一到相同的语汇之中。

作者用地理学的视角审视乡村社会,研究中偏重地理学方法,但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也在书中得到发挥。前期的野外调查与近年数次前往山西的考察活动,对于完成这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三百年间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对山西乡村农户的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婚姻圈的空间范围、商业活动与村民出行距离、乡村祭祀的空间表现、水利管理与社会组织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考察,从而呈现出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面相及其村民生活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论断:“十里八村”乃是近代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村民认知的大致范围和见识的地理空间。进而认为,通过集市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奠定了婚姻、祭祀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本书揭示了近代社会剧烈变动情势下,传统理念与习俗对山西乡村社会或村民生活的实际影响和控制力。研究对于深化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特别是山西乡村社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对于区域性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作者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与环境变迁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各类国家基金以及国际合作多项。先后在《文史》、《中国史研究》、《国学研究》、《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主要著作有:《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

2008年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评为国jia级精品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一 从本村本土到十里八村

二 乡村社会的管理者:精英基层的形成

三 十里八村的认知空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普世性

第二章 乡村农户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分析

一 山西各地人口职业构成及其认知空间

二 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三 山西农业生产南北差异与商品性物产

四 近代山西乡村农业生产与耕地分布

小结

第三章 乡村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

一 基层管理与乡村组织

二 山西乡村的家庭与家族

三 乡村精英与基层社会

四 宗族与乡村管理

小结

第四章 乡村联姻与婚姻圈范围

一 嫁娶中的婚媒作用

二 婚姻圈的空间范围

小结

第五章 乡村的商业活动与村民的商品交易空间

一 村民的买卖、交易方式与产品类型

二 乡村农户的交易空间与运销方式

三 乡村集市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环境

小结

第六章 祭祀圈的形成与村民社会交往

一 祭祀、演戏赛会、商贸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交往

二 祭祀圈的空间特征与构成关系

小结

第七章 基层水利管理体系与社会组织

一 渠系水权的维护与地缘水权圈

二 家族水权的维护与血缘水权圈

三 以“夫”为单位的经济摊派形式

四 地方乡绅、大户以及官府的参与活动

小结

精彩书摘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同样若依此将黄陵村的农户进行分类,其间的差别比较清楚,全村110户除其中的13户既存在售出,也存在购入农产品之外,其他农户或表现为单纯的售出,或单纯的购入。那些单纯售出者属于生活能够自给且有剩余农产品的农户;单纯购人者属于无地、少地而做雇工者。如购人粮食的第45、第74号户均为雇工,第45号农户无地,第74号农户地少,其他购粮者或为调剂粮食种类,或在某个季节缺少粮食。黄陵村中13户人家存在售出与购入双向交易,他们的交易基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类为卖掉蔬菜,药材,购买粮食:第二类为卖掉小麦这样的细粮购买高粱、玉米、粟等粗粮,第三类为调剂粮食种类。统计数字表明,在这样的双向交易中,除一户例外,其他农户售出额均大于购入额,出与入的比例表明农户从事交易,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家庭积累。此三类之外,第92号户比较特殊,这是以苦力为职业的非农户,出售高粱,且购买高粱,这类情况只有一种可能,情急之下出售自产的少量粮食,断粮时则再次购入同样的粮食品种。黄陵村的数据告诉我们,涉及多数农户买卖的农产品是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交易仅属于少数农户。
  ……
故土寻踪:近代晋北牧区社会变迁与地域认同研究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此处填写出版时间] 定价: [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代(约1840年至1949年)中国北方一个特定且往往被忽视的区域——晋北高原的牧区。通过对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习俗乃至空间布局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勾勒出一幅关于传统与现代交汇时期,边疆地带社会如何适应、抵抗并最终被卷入近代化洪流的细致图景。 晋北牧区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缘地带,其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和混合性。本书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村落”形态,更将目光投向了“牧场-庄窠-隘口”这一独特的地域复合体,揭示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存逻辑。 一、地理环境与生存的辩证 本书首先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详细考察了晋北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多风沙的气候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有限的土地承载力。我们辨析了“牧业”与“农耕”在地域上的渗透与冲突,探讨了清代以来“圈地放牧”政策对传统游牧空间的影响,以及在新式垦殖运动下,草场资源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间进行再分配。 我们细致考察了几个关键的地域单元:定居的汉族村落(多依附于水源和有限的河谷地带)、半定居或季节性迁移的牧民群体(如部分蒙古族、汉族牧民),以及控制交通和资源的军事或行政驻点。这种地理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不同群体在赋税、兵役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地位。 二、社会结构与家族权力重构 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拒绝将晋北牧区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传统社会”,而是深入挖掘其内部的权力网络。 1. 地方精英的演变: 我们考察了以地方士绅、大地主、以及掌握水权和草权的“牧场主”(在半定居群体中常见)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在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这些传统权威如何通过兼并土地、控制商业信贷,并与外部势力(如军阀、地方政权)建立联系,完成其社会身份的转换。 2. 佃农与牧工的流动性: 相较于传统农耕区相对稳定的佃农关系,晋北牧区存在着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本书利用宗族档案、契约文书,分析了“牧工”(为牧场主或大户提供放牧、剪毛等服务的人)的雇佣关系、报酬结构及其在不同季节间的迁移模式。这种流动性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深刻影响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 3. 宗教与社会整合: 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和民间信仰在牧区具有特殊地位。本书探讨了寺庙如何作为中介机构,调和牧民与农户之间的冲突,同时兼具金融借贷、教育和医疗的功能,成为维系边际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经济的渗透与边界的模糊 近代化进程并未以统一的步伐侵入晋北,而是表现为商品经济对特定环节的挑选性渗透。 1. 畜产品贸易网络: 我们追踪了羊毛、皮张、牲畜等主要牧业产品从偏远牧场到张家口、太原等主要商业中心的流通路径。本书运用商业账簿和口述历史,分析了中间商的控制力、金融工具(如票号、典当)的介入,以及这些贸易如何迫使牧民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转向市场导向。 2. 边际的垦殖与冲突: 随着人口压力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边境地区的“开荒”活动加剧。本书重点分析了农垦者与牧民在争夺草场和水源时的法律、习俗冲突,以及地方政府在裁决这些冲突时所体现出的政治倾向。 3. 新式企业的冲击: 考察了新式畜牧业(如引入改良种羊、建立实验牧场)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以及这些“新事物”在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中遭遇的阻力与适应。 四、空间认同与地方记忆的构建 “地方”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尤其在流动性强的牧区。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探讨了地域认同如何在近代复杂的社会变迁中被重塑。 我们研究了地方志的编纂、碑刻的设置,以及口头叙事(如歌谣、谚语)如何被用来巩固或挑战既有的社会等级和空间边界。对于世代游动的牧民而言,他们的“故土”可能不是一个固定坐标点,而是特定的季节性迁徙路线、某条河流的流域,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神圣山丘。本书试图捕捉这种“流动性认同”的复杂内涵。 结论 《故土寻踪》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史或社会史叙事,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近代晋北牧区图景。它揭示了在广袤的中国北方腹地,社会如何在一个生态脆弱、权力多重渗透的边际地带,艰难地应对着来自国家、市场和邻近农耕社会的强大压力。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差异性、社会弹性与权力转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书适合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社会地理学、人类学、以及对中国北方边疆社会与地方史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古籍,里面藏着无数关于过去的秘密。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巧妙结合。仅仅依靠冰冷的统计数据,是无法完全还原一个生动的社会场景的。而这本书,通过引用大量的族谱、契约、地方志,以及作者亲身走访收集的口述记忆,让近代山西乡村的社会地理图景跃然纸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乡村的民间信仰和节日习俗的阐述所吸引。这些非物质的文化元素,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山神、土地公的祭祀,关于农闲时节的娱乐活动,都展现了村民们在艰辛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将物质与精神、地理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研究方式,使得这本书更加立体和饱满。它让我明白,一个地方的地理,不仅仅是它的山川河流,更是它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山西乡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乡愁的史诗。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写出了充满诗意的文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乡村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的描述。在那个工业化尚未完全渗透的时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围绕农业发展起来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显得尤为珍贵。书中详细阐述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的种类、以及各种手工业和副业的发展,这些都勾勒出了近代山西乡村自给自足又充满韧性的经济图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经济活动简单地看作是落后和保守,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适应性。比如,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村民们所表现出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农耕技术,都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价值,也让我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坚守的乡村,充满了敬意。那些关于粮食、关于水源、关于土地的细致描写,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镰刀割麦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泛黄的老照片集,翻开每一页,都能看到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听到一声声遥远的乡音。它描绘的不仅是“十里八村”的地理空间,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轨迹。作者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勾勒出近代山西乡村的社会肌理。我尤其被书中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分析所吸引,那些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村庄,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堆砌,更是先民们适应自然、遵循传统生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村庄的形成,都仿佛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迁徙、繁衍和发展的故事。书中对村庄内部空间结构的剖析,如宗族祠堂的位置、街巷的走向、公共空间的设置,都与当时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一本地理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人文史。那些关于土地的划分、水源的争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互动,都让我对“乡土”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也让我体会到了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走进一条充满历史尘埃的小巷,每一步都踏实而又新奇。作者对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的解读,角度十分独特。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理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经济结构,更聚焦于个体和家庭的微观生活。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村民,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命运,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比如,关于地主、佃农、小农等不同群体在土地制度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读来令人唏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乡村社会网络的研究印象深刻,那些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邻里互助、甚至还有一些小范围的社会冲突,都构成了近代乡村社会最真实的面貌。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书中的地理分析不再是冰冷的图表和数据,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它让我意识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生活在其中的人来体现,而人的活动,又反过来塑造着地理环境。这是一种辩证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笔触,引领我走进了一个久远而又鲜活的山西乡村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乡村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研究所打动。在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宗族势力、乡村精英、以及新兴的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都对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这些力量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乡村的治理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力量看作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比如,宗族在维护乡村秩序、调解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一些地方精英如何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对权力结构的 nuanced (细致入微的)解读,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现实的启示。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社会面貌。

评分

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图书很好,我非常喜欢。如果折扣再多一点,我会多买一些!

评分

重量级好书,内容全面,见解深刻

评分

韩老师的书,棒棒哒!

评分

好书!韩茂莉教授大作!拜读中。

评分

好快的速度,真赞,完好无损,快递真棒,快递员也很棒,太赞了,下次继续用京东的,

评分

韩老师的书,必定是非常好的,哈哈哈

评分

韩老师的书,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