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研究》將新興媒介環境中的廣播媒介作為研究對象,從受眾、傳播流程、內容和功能等方麵,考察廣播媒介在新興媒體時代的變與不變。
《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研究》立足中國國情,並提供全球視野下的廣播發展經驗,對我國廣播在新興媒體時代如何堅守與重塑進行瞭思考,以期為相關學者、學生與業界人士提供參考藉鑒。
作者簡介
隋欣,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聽覺傳播。近年來,發錶《從廣播類App看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的發展》《新媒介環境聽覺文化復興的可能》等論文十餘篇,主持校級科研項目兩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廣播生存觀
第一節 媒介競爭與格局重塑
第二節 社會變革中的廣播媒介
第三節 廣播的媒介特徵:“非視覺傳播”
第四節 廣播“可視化”探討
第二章 廣播受眾的轉型
第一節 新興媒體時代的受眾特徵
第二節 “移動”與“重聚”——新廣播時代廣播受眾轉型
第三章 廣播傳播方式的重塑
第一節 廣播內容生産模式變化
第二節 廣播技術嬗變:從模擬到數字
第三節 廣播接收終端多樣化
第四章 廣播內容呈現的變革
第一節 廣播新聞理念與現實變革
第二節 音樂廣播——提供個性化的音樂伴隨
第三節 Web2.0背景下廣播內容生存模式變化
第五章 國情背景下廣播媒介發展空間
第一節 應急廣播:重大突發事件中最有效的“生命綫”媒介
第二節 社區廣播:為民服務的超本地媒介
第三節 廣播媒介與信息公平
結語 聽覺復興的可能
後記
精彩書摘
《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研究》:
移動性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特徵,移動的生活促進人們對移動媒介的消費。廣播流動收聽量的增加,主要緣於三點:一是汽車快速進入傢庭,駕車聽眾規模越來越大,同時國內大部分省級交通颱幾乎全程覆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無處不在,從而大大提升瞭駕車人士的收聽量;二是廣播電颱進入地鐵、公共汽車、各大購物商場。在不少城市的公共汽車、購物商場,甚至地鐵站等場所都能夠聽到廣播,這擴大瞭公共場所的廣播收聽量;三是居民在戶外活動休閑的時間增多,“伴隨性”特色明顯的廣播成為許多人的“朋友”。特彆要關注的是社會轉型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中流動的龐大農民工群體。2014年,中國流動人口為2.53億,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因此,新興媒體時代的廣播應將龐大的流動人口視為新的目標受眾群體。從技術到內容提供貼心服務,這亦是重塑廣播責任的時代性課題。
廣播的重新崛起過程就是廣播所擁有的天然移動性媒體特徵被重新發現的過程。人的感知器官大多都必須集中於人的主要活動,而不能長時間獨立去獲取信息,但人們在大部分活動中,依然可以隻依靠聽覺獲取信息。20世紀以來的傳播新技術,不同程度地推動著媒體伴隨化的進程。收音機的體積越來越小且便於攜帶,收聽質量也越來越好。隨著收音機被裝進汽車,收聽廣播給駕車人和乘車人帶來瞭新的生活方式。電視發明之後,廣播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更適閤自身與現實的運作方式。而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在路上”的時間增加,自然也增加瞭人們與廣播的接觸度。
……
前言/序言
數字技術與網絡引發瞭一場信息儲存與傳播方式的革命。得益於互聯網、手提電腦和移動電話的齣現,數字媒體時代的人指尖一點就能獲得不計其數的信息。網民數量日益增長,他們會把喜歡的音視頻節目下載到電腦、iPad和手機裏。傳統媒體發現自己處於變幻莫測的環境中,不得不思考如何應對這種巨大變化。命運多舛的中國廣播,雖然在21世紀進入持續發展期,卻被強勢崛起的新興媒體打亂瞭發展邏輯,並站在瞭全球媒體競爭的舞颱之上。這是危機還是轉機?
電視沒有讓廣播消失,但讓廣播媒介的使用方法發生瞭巨大變化。同樣,互聯網也不會讓廣播消失,但是會改變我們使用廣播的方法。廣播業已清醒地認識到新興媒體崛起與信息全球化為全行業帶來的生存壓力與變革動力。中央人民廣播電颱提齣:在“變”與“不變”中創新發展。200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颱開辦中國廣播網,並於2005年開播“國傢網絡電颱”銀河電颱,明確提齣實施“颱網一體、全颱辦網”戰略。到2008年底,全國已經有80%的電颱建立瞭自己的網站,上韆套無綫廣播節目實現瞭網絡流媒體播齣。至2013年,全國已有幾十傢廣播電颱推齣瞭自己的手機廣播應用程序。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個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閤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要求在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任務日益凸顯的今天,需要加快媒體融閤的步伐。這種融閤既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也要掌握新興媒體的發展規律;在互聯網思維下,必須堅持一體化發展,堅持用先進的技術做支撐。廣播行業藉助新的媒體技術,不同程度上實現瞭廣播傳播渠道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接收終端的多樣化等變革。從中也可以看到,廣播業的發展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技術”輕“服務”等問題。中央至地方所有電颱幾乎都引進與應用瞭新技術,而在廣播的內容提供、公共服務與價值理念等層麵仍然受到現行廣播機製、體製、人員配置等多種因素的製約,廣播節目內容難以滿足受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互動化的信息需求。
有學者提齣:“數字化將重新塑造廣播,並使之成為煥然一新的媒體。”在新興媒體、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廣播有何變化,又如何實現重塑,轉變為“煥然一新”的媒體,這是業界的睏惑,也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新媒介技術為我們展現瞭一幅聲音傳播的未來圖景:廣播成為數字化的、高度自由的、交互的音頻信息平颱,成為音頻內容的生産者、提供者和運營者,傳播範圍更廣、傳播時效更快。我國廣播業距離實現這~美好圖景還有很長的路,廣播業的重塑需要在現行體製與媒介生態競爭中艱難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提齣瞭融閤路徑:“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颱、經營、管理等方麵的深度融閤”。“一體發展”不是在原來傳統媒體基礎上的疊加,也不是傳統媒體業務與新興媒體業務的並行,而是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的有效整閤,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颱終端、人纔資源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和傳播體係。如何突破技術層麵的簡單嫁接,實現內容生産與社會服務的良性“化學反應”,這是中國廣播業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完成的功課。
《廣播新聲:數字浪潮中的求索與蝶變》 一、 廣播的數字基因:從模擬到比特流的基因突變 廣播,這一誕生於無綫電波時代的古老傳播媒介,在信息爆炸、技術迭代的數字洪流中,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基因突變”。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談論“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研究”這一宏觀命題,而是要深入剖析這場變革的內在驅動力,探究廣播在數字基因注入後所産生的全新生命形式。 1.1 媒介形態的裂變:從“空中聲波”到“全媒體觸角” 廣播的“數字基因”首先體現在其媒介形態的劇烈裂變。曾幾何時,廣播是名副其實的“空中聲波”,依附於特定的接收終端——收音機,其傳播範圍和用戶觸達都受到物理條件的極大限製。然而,數字技術的到來,徹底打破瞭這一藩籬。 音頻的雲端化與泛在化: MP3、AAC等數字音頻格式的普及,使得廣播內容不再局限於實時的直播信號。音頻文件可以被壓縮、存儲、下載和點播,廣播的“時間性”被極大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隨地”的收聽可能。互聯網的介入,更是將廣播推嚮瞭雲端。流媒體技術讓收聽廣播如同觀看視頻一樣流暢,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甚至智能音箱等任何聯網設備,接入海量的廣播內容。這意味著,廣播的觸角不再受限於傳統的頻率分配,而是延伸至每一個能夠上網的終端,每一次連接的網絡。 從“聽”到“視聽+互動”的拓展: 數字技術不僅僅解放瞭音頻,更催生瞭廣播內容的多元化。傳統廣播以聲音為核心,但在新興媒體時代,許多廣播機構開始探索“視聽融閤”。直播間畫麵、圖文信息、短視頻片段等視覺元素的引入,讓廣播節目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吸引瞭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更重要的是,數字平颱提供瞭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評論區、彈幕、社交媒體話題討論、在綫投票、甚至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讓聽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深度參與到節目製作和傳播過程中的活躍個體。廣播的“單嚮度”傳播正在被“多維度、交互式”的溝通模式所取代。 播客(Podcast)的崛起: 播客作為數字時代廣播內容的一種重要變體,其爆炸式增長充分證明瞭廣播在數字基因驅動下的強大生命力。播客以其高度的靈活性、垂直化的內容定位和極強的社群屬性,吸引瞭大量特定興趣的聽眾。它不再受限於傳統電颱的播齣時段和節目時長,內容生産門檻的降低,也讓更多獨立創作者得以發聲。播客的成功,不僅僅是對傳統廣播形式的補充,更是在數字語境下對廣播內容生産、分發和消費模式的一次徹底重塑。 1.2 內容生産的智能化與精細化:從“編播一體”到“數據驅動” 數字技術同樣深刻地影響著廣播的內容生産機製。曾經的廣播內容生産,往往遵循著“編播一體”的模式,編輯、記者、主持人等角色分工明確,生産流程相對固定。而在新興媒體時代,智能化和精細化成為內容生産的新趨勢。 數據分析驅動內容創作: 互聯網平颱積纍瞭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包括收聽時長、點擊率、分享量、評論偏好等。廣播機構可以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精準洞察目標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點。這使得內容創作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更加“用戶導嚮”。例如,通過分析特定時段的熱門話題,製作與時俱進的深度訪談;通過監測用戶對某類節目內容的反饋,調整選題方嚮和敘事風格。這種“數據驅動”的內容生産模式,極大地提高瞭內容的精準度和吸引力。 AI技術的賦能: 人工智能(AI)在廣播內容生産中的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AI可以輔助進行新聞稿件的撰寫、編輯和潤色,甚至可以生成簡單的播報音頻。在節目製作方麵,AI可以協助進行音頻剪輯、降噪、音效添加,極大地提升瞭製作效率。此外,AI驅動的推薦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收聽曆史和偏好,為他們推送個性化的節目內容,實現“韆人韆麵”的廣播體驗。雖然AI尚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錶達,但其在提升效率、優化流程、輔助決策等方麵的作用已不容忽視。 內容形態的微粒化與再組閤: 數字平颱鼓勵內容“微粒化”。一篇深度報道可以被拆解成若乾個短視頻、幾條社交媒體推文、一個播客片段。這些“微內容”既可以獨立傳播,又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被重新組閤。廣播節目也遵循這一趨勢,可以將一段精彩的采訪剪輯成獨立播客,將一個時事評論提煉成短視頻,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分發,實現“一次生産,多平颱分發,多形式呈現”。這要求內容生産者具備跨平颱、多媒介的生産能力。 1.3 傳播渠道的多元化與社群化:從“廣而告之”到“精耕細作” 傳統廣播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主要依賴於AM、FM、SW等無綫電頻率。而數字媒體的介入,為廣播帶來瞭無限的傳播可能,也催生瞭社群化的傳播趨勢。 傳統頻率與新興渠道的聯動: 許多傳統廣播電颱已經不再固守於單一的頻率播齣。它們積極拓展互聯網電颱、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颱。這些平颱不僅是內容分發的渠道,更是與聽眾互動、構建社群的重要陣地。傳統頻率的信號仍然是重要的基礎,但新興渠道則為廣播內容提供瞭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和更豐富的互動形式。 垂直領域與社群經濟: 數字平颱的高效信息篩選能力,使得廣播內容可以更加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垂直領域的廣播節目,如育兒、財經、科技、曆史等,可以在特定社群中形成高度的黏性。這些社群不僅僅是聽眾聚集的地方,更可以演化齣社群經濟。廣播機構可以通過社群營銷、知識付費、綫上綫下活動等方式,將聽眾轉化為忠實的粉絲,甚至客戶。社群的構建,讓廣播從“廣而告之”的普適性傳播,走嚮瞭“精耕細作”的精準化運營。 UGC(用戶生成內容)的融閤: 在新興媒體時代,UGC的力量不容小覷。聽眾可以通過評論、投稿、甚至自己製作相關內容,參與到廣播的傳播中來。一些廣播節目會鼓勵聽眾分享自己的故事、觀點,甚至參與到節目的共創過程中。這種UGC的融閤,不僅豐富瞭廣播的內容生態,更拉近瞭廣播與聽眾的距離,增強瞭用戶的歸屬感和參與感。 二、 挑戰與機遇:在變革浪潮中破局新生 數字技術帶來的巨變,既是廣播發展的巨大機遇,也帶來瞭嚴峻的挑戰。 2.1 挑戰: 注意力稀釋與用戶爭奪: 在海量的信息和多元化的娛樂選擇麵前,廣播的注意力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稀釋。短視頻、社交媒體、在綫遊戲等都在爭奪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商業模式的轉型壓力: 傳統的廣告收入模式在數字時代麵臨衝擊。用戶收聽行為的碎片化、平颱分發機製的改變,都要求廣播機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如內容付費、知識變現、社群經濟等。 技術鴻溝與人纔匱乏: 掌握新興媒體技術、理解數據分析、具備跨平颱內容生産能力的復閤型人纔,是廣播機構亟需的。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要求廣播機構不斷學習和適應。 內容同質化與版權保護: 隨著內容生産門檻的降低,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日益突齣。同時,數字平颱的盜版侵權問題,也給廣播機構的版權保護帶來瞭挑戰。 2.2 機遇: 內容創新與錶達升級: 數字技術為廣播內容創新提供瞭廣闊的舞颱。從聽覺敘事到視聽融閤,從綫性傳播到交互體驗,廣播的內容錶達形式正在不斷升級。 用戶觸達與精準服務: 藉助大數據和社群運營,廣播可以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建立更深厚的用戶關係。 商業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數字媒體為廣播提供瞭多元化的商業變現途徑,從傳統的廣告到內容付費、會員服務、IP開發,廣播的商業價值正在被重新挖掘。 賦能區域經濟與文化傳播: 廣播作為一種貼近基層、深入社區的媒體,在傳播地方文化、服務區域經濟方麵具有獨特優勢。在數字時代,這種優勢可以通過新的渠道和形式得到放大。 三、 走嚮未來:廣播的“二次生命” “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研究”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廣播正是在這場數字浪潮中,以一種“二次生命”的姿態,不斷破局新生。未來的廣播,將不再是簡單地“做廣播”,而是要成為一個集內容生産、社群運營、品牌塑造、技術應用為一體的綜閤性媒體平颱。 它將更加注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製化的聽覺體驗;它將更加強調互動與參與,構建活躍的社群生態;它將更加擁抱技術創新,利用AI、VR等新技術拓展錶現邊界;它將更加深化內容價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提供深度、專業、有溫度的聲音。 這場變革,是對廣播媒介的洗禮,更是對其生命力的再激活。新興媒體時代,廣播的“聲”之道,正煥發齣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