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及其他文本

《荒岛》及其他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吉尔·德勒兹 著
图书标签:
  • 荒岛求生
  • 冒险
  • 生存
  • 自然
  • 文学
  • 小说
  • 成长
  • 孤独
  • 人性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89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63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收录了吉尔·德勒兹的未曾收录于自己的其他著作的,难以获得的,散落于杂志、报纸和集体著作中的诸多文本;

2. 德勒兹研究者的一手资料;

3. 是研究法国哲学、后现代主义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的新一本。吉尔?德勒兹(Gille Deleuze,1925-1995)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被视为左翼尼采主义者,被看作后马克思思潮的一分子,他和加塔利合著的《反俄狄浦斯》被视为1968年“五月风暴”精神的理论化作品。本书辑录了德勒兹从1953年到1974年发表的几乎全部文本,并严格地按照文本发表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编者大卫?拉普雅德是德勒兹的学生,编纂本书是得到德勒兹本人的授意以及提出了要求的,在本书编纂过程中还得到了德勒兹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编者表示“这本文集旨在使我们便于阅读那些经常难以获得的德勒兹的文本”,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 法国哲学家,著有《尼采与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柏格森主义》《斯宾诺莎与表达问题》《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感觉的逻辑》《电影1:运动与影像》《电影2:时间与影像》《福柯》《批评与临床》等。1969年,德勒兹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1930—1992年)相遇,决定进行合作,他们合著了《反俄狄浦斯》《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千高原》与《什么是哲学?》。

大卫·拉普雅德 巴黎第1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柏格森哲学,著有《威廉·詹姆斯: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时间的力量:柏格森的版本》《德勒兹:反常的运动》等。他是吉尔·德勒兹的学生,编纂德勒兹文集《〈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两种疯癫的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书信与其他文本》。

译者简介

董树宝 博士,副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北方工业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当代法国哲学与美学、中西比较哲学、西方文学与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译著另有《东风》《混沌互渗》《对话》(待出)等。

胡新宇 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曹伟嘉 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当代法国哲学研究。


目录

目录

编者导言001

1. 荒岛存在的因由005

2. 论让·伊波利特的《逻辑与实存》013

3. 本能与建制019

4. 柏格森(1859—1941)023

5. 柏格森的差异观念040

6. 让-雅克·卢梭:卡夫卡、塞利纳和蓬热的先驱072

7. 康德美学中的发生观念079

8. 雷蒙·鲁塞尔或对空洞的恐惧102

9. 凭借他创造的荒诞玄学,雅里为现象学开辟了道路106

10.“他曾是我的导师”111

11.《祸不单行》丛书的哲学117

12. 评西蒙东的《个体及其物理学-生物学的发生》124

13. 人,可疑的存在130

14. 戏剧化方法136

15. 关于权力意志和永恒回归的结论172

16. 尼采的大笑188

17. 神秘主义与受虐狂192

18. 尼采与思想之图198

19. 吉尔·德勒兹谈哲学210

20. 斯宾诺莎与M.戈胡的一般方法214

21. 局部的断层与火焰231

22. 休谟241

23. 如何辨识结构主义?253

24. 群体的三种问题289

25. “犯人期待我们的是……”304

26. 知识分子与权力307

27. 评语319

28. 德勒兹与加塔利争论…… 321

29. 埃莱娜·西苏或频闪观察式写作343

30.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346

31. 什么是你特有的“欲望机器”?360

32. 关于H.M.的信363

33. 冷与热367

34. 游牧思想375

35. 关于资本主义与欲望390

36. 关于精神分析的五个命题408

37. 脸孔与表面418

38. 《牧神的五月之后》前言423

39. 栽植者的艺术430

索引433


精彩书摘

……人类的冲动将人类引向了岛屿,这股冲动重启了那产生岛屿本身的双重运动。向往岛屿——焦虑或快乐与否并不重要,就是向往人类分离、被分离、远离大陆,就是向往人类孑然一身、漫无目标——或者就是向往人类从头开始、重新创造、重新开始。存在一些漂移性岛屿,但是岛屿,这也是起源,根本而绝对的起源。毫无疑问,分离与重新创造没有互相排斥,人类只有被分离时才确实该关怀自身,人们想重新创作时最好是分离的。总之,在这两种趋向中,总有一种趋向占据了优势。关于岛屿的想象运动由此重启岛屿的产生运动,但是它们没有相同的目标。这是相同的运动,但不是相同的动机。这不再是岛屿与大陆的分离,而是人类在岛屿上时才觉得自己与世界分离了。这不再是岛屿穿过了水域而形成与大地的深处,而是人类从岛屿开始并在水域之上重新创造世界。因此,人类为了自己而重启岛屿的双重运动,且能够在一座恰好缺乏这种运动的岛屿上肩负这一重任:人类可以漂向一座不过是始源性的岛屿,而且在一座仅仅是漂移性的岛屿上进行创造。仔细想来,我们在这一点上将会为理论上是且一直是荒芜的任何岛屿找到一种全新的理由。

*

荒岛是起源,不过是第二起源。从荒岛开始,一切重新开始了。岛屿是这种重新开始所必要的最低限度,是幸存于第一起源的材料,是足以“重新—生产”(re-produire)一切的、辐射的种或蛋。

*

诺亚方舟停靠在一个陆地上独一无二的、未被淹没的地方,一个圆形的、神圣的地方,世界由此而重新开始。……这是一种在重新创造之中得以把握的原初性创造,而这种重新创造聚集于一片海洋中间的神圣土地上。世界的第二起源比第一起源更重要,它是一座神圣之岛:很多神话向我们讲述了我们在那里寻到了一个蛋、一个宇宙之蛋。因为岛屿形成了第二起源,所以它被交给了人,而不是交给了神。它是分离的,被广阔的洪水分开了。

*

第二起源的观念将其全部意义赋予了荒岛,神圣之岛在一个延迟重新开始的世界中继续存在。在重新开始的理想中,有某种东西先于开始本身,这种东西重启了开始本身,从而在时间中深化它、延迟它。荒岛就是这一无法追忆之物或这种更深邃之物的质料。



《时间的囚徒》 序言 在浩瀚的宇宙中,时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力量,裹挟着万物向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水,被它塑造,被它冲刷,最终消散于无尽的远方。然而,总有一些灵魂,不安于被动漂流,他们试图理解时间的本质,甚至挑战它的牢笼。 《时间的囚徒》并非一个简单的科幻故事,它是一场关于存在、记忆与自由的深刻哲学探讨。书中,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有形的存在,它既是生命的赐予者,也是无情的剥夺者。然而,它并非不可战胜。 第一章:锈蚀的钟摆 故事始于一个被遗忘的小镇——暮光镇。这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带着铁锈味的气息。小镇的居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的生活如同生锈的钟摆,日复一日,毫无变化。 艾莉亚,一个年轻的钟表匠,是暮光镇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她的双手灵巧,能够修理任何精密的机械,但她最想修理的,却是小镇那被遗忘的时间。她总觉得,镇子之所以如此沉寂,是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东西,偷走了他们的“现在”。 一天,艾莉亚在翻修一座古老宅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尘封的箱子。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机械装置,上面布满了奇特的符号,以及一本用她从未见过的文字写成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萨缪尔”的炼金术士,他似乎发现了操控时间的秘密。 第二章:萨缪尔的低语 萨缪尔的日记,为艾莉亚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并非单纯的炼金术士,而是一位深入研究时间本质的学者。他认为,时间并非均匀流逝,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时间节点”构成,每个节点都蕴藏着一段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可能性。通过特定的装置和精神力量,或许能够影响这些节点,从而改变时间的流向。 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萨缪尔的研究过程,他尝试通过“回溯”来修正错误,却发现每一次回溯都会带来新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他甚至描述了一种“时间凝固”的危险,一旦过度干预,整个区域的时间就会陷入永恒的静止。 艾莉亚被日记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她意识到,暮光镇的停滞,很可能就是萨缪尔某次实验失败的产物。她开始尝试复原日记中记载的装置,希望能找到解救小镇的方法。 第三章:破碎的镜像 在复原装置的过程中,艾莉亚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对时间充满敬畏的老者,他们用古老的传说警示她;有对此嗤之以鼻的年轻人,他们认为她是在白费力气。但最让她感到不安的,是她开始在梦境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像,一些她不曾经历过的画面,一些带着陌生情感的低语。 她发现,随着她对装置的理解越深,她的感知力也变得越敏锐。她能够“触摸”到时间的涟漪,感受到过去残留的痕迹。在一次调试装置时,她意外地将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投射”到了过去,亲眼目睹了萨缪尔当年实验的惊险一幕。 她看到了萨缪尔焦急的面容,听到了装置发出的刺耳轰鸣,以及周围空气中突然凝固的静电。她还看到了,在实验的最后关头,萨缪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似乎将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或“意识”封印在了装置中,以此来稳定那失控的时间。 第四章:回溯的代价 艾莉亚终于成功复原了萨缪尔的装置。她决定尝试一次微小的“回溯”,希望能找到让暮光镇恢复生机的线索。然而,每一次的回溯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她发现,当她试图改变过去时,她自己的记忆也会随之发生偏移。某些重要的时刻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全新的、虚假的记忆所取代。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变成了“时间的囚徒”,她的行为,是否只是在重复萨缪尔过去的错误。 她也遇到了来自“未来”的警告。在一次回溯中,她短暂地看到了一个荒凉的暮光镇,那里的人们都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木偶,他们的脸上挂着永恒的、空洞的微笑。她意识到,如果她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稳定”的解决办法,那么暮光镇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 第五章:时间的裂缝 在日记的最后部分,萨缪尔提到了一种“时间裂缝”。他认为,当时间被过度扭曲或破坏时,会在现实维度中留下细微的、不稳定的裂缝。这些裂缝能够连接不同的时间线,也可能成为吞噬一切的黑洞。 艾莉亚意识到,暮光镇的停滞,并非简单的“时间停止”,而是一种“时间凝固”与“时间裂缝”共存的状态。而那个被封印在装置中的萨缪尔,很可能就是裂缝的“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存在,维持着这脆弱的平衡。 为了彻底解救暮光镇,艾莉亚必须找到关闭时间裂缝的方法,并解救被困的萨缪尔。这需要她深入到装置的核心,直面最危险的时间维度。 第六章:自由的抉择 故事的最高潮,是艾莉亚进入了装置的核心。在这里,她看到了无数的时间线交织在一起,看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她也看到了被困在时间漩涡中的萨缪尔,他的身体已经模糊不清,仿佛融入了时间的洪流。 萨缪尔告诉艾莉亚,他当年是为了阻止一场更大的灾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他警告她,完全“修复”时间可能会带来更加不可知的风险,因为任何对时间的干预,都会产生蝴蝶效应。 艾莉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她可以选择关闭装置,让暮光镇回到它原有的“停滞”状态,这样虽然生活没有改变,但至少不会变得更糟。她也可以选择尝试“重启”时间,但这意味着她将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且她自己也可能被时间所吞噬。 在一番痛苦的挣扎后,艾莉亚做出了她的选择。她没有选择完全“修复”,也没有选择维持现状。她选择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方式,一种能够让时间重新流动,但又不会引起巨大波动的“引导”。 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装置的力量,将萨缪尔的部分意识“释放”出来,让他能够以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同时,她也改变了暮光镇的“时间节点”,让它能够重新感受到生命的脉动。 结局:拂晓的曙光 当艾莉亚从装置中走出时,她发现暮光镇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空气中不再有沉闷的锈蚀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新、充满活力的气息。小镇的居民们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他们的脚步不再沉重。 艾莉亚知道,她并没有完全“战胜”时间,但她却成为了时间的“伙伴”。她理解了时间的无常,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对抗时间,而在于如何与时间共舞。 她看着远方逐渐升起的太阳,那抹金色的光芒,预示着新的开始。暮光镇不再是时间的囚徒,它成为了时间的歌者,在新的黎明中,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而艾莉亚,这位年轻的钟表匠,也从此踏上了探索时间更深层奥秘的旅程,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后记 《时间的囚徒》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我们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我们的“现在”。通过理解时间的本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价值,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刻。这个故事,旨在引发读者对时间、记忆、选择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集,甫一翻开,便被其中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深深攫住。它不像那些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叙事结构来取悦读者,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粗粝的坦诚,将人抛入一个难以名状的境地。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手足无措,那些片段式的、跳跃的场景,似乎在挑战我习惯的阅读节奏。然而,随着深入,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意图:这并非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要构建一种氛围,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辨。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段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笔触既细腻又饱含力量,仿佛能让人闻到潮湿的泥土气息,感受到阳光穿透稀疏树叶的温度。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即便是最微小的生物或最不起眼的物件,在经过文字的提炼后,都焕发出了奇异的光彩,承载了远超其物理形态的象征意义。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潜意识的探险,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因此充满了发现的惊喜。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某些句子,试图从中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关联,这种与文本的深度互动,实在是一种久违的享受。

评分

坦率地说,初接触这类带有强烈实验性质的文本时,我持有一种审慎的保留态度。我更偏爱那种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作品,而这本集子似乎有意地在避开这些既定的框架。它更像是一系列意识流的碎片集合,时而高亢激昂,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心头;时而又低沉压抑,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暗的密室,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其中某些篇章的叙事视角切换之快,几乎让我产生一种眩晕感,人物的身份、时空背景似乎都在瞬间崩塌重组。起初,我试图寻找一条明确的主线来导航,但很快便明白,这种寻找是徒劳的。这部作品拒绝被简单地“理解”,它更要求被“感受”。它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它像一面哈哈镜,映照出读者自身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焦虑和渴望。作者似乎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着近乎病态的敏锐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常常游走在理智与疯狂的边缘,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张力,既像是对现实世界的拙劣模仿,又像是对某种更高维度真理的喃喃自语。对于那些习惯于被明确告知“发生了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对于热衷于解构与重构的思考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

阅读体验犹如走入一片迷雾缭绕的古老森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棵树后面会是什么。这套文本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拥有一个极其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充盈的内在世界,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涌动的思绪和意象倾泻而出,不加修饰,不计后果。有些地方的叙事逻辑的跳跃,初读时会让人感到困惑,仿佛作者突然切断了与读者的对话,转而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存在进行交流。但正是这种突兀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即,人类的思想活动本来就是如此跳跃和非线性的。其中穿插的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反复出现,它们如同暗语,连接着不同的章节和主题,虽然没有明确给出钥匙,但足以让敏锐的读者感受到背后那张庞大而隐秘的思维网络。这部作品集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它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你带着问题和开放的心态去反复咀嚼。它更像是一份来自远方、未署名的邀请函,邀请你暂时放下日常的枷锁,去体验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感知状态。对我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机会,让我得以窥见一位创作者如何在语言的边缘地带进行勇敢的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选集,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关于“边界”的消解感。作者似乎热衷于模糊各种清晰的界限: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清醒与梦境,甚至语言本身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之间的界限。这种写作手法并非为了制造晦涩,而似乎是为了更真实地呈现生命经验的本质——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在不同状态之间不断迁徙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日常琐事的描摹,它们被抽离了原有的语境,经过作者奇特的过滤,重新获得了令人不安的陌生感。一杯冷掉的茶、墙角堆积的灰尘,这些原本不值一提的元素,在文本中被赋予了某种宿命般的重量,仿佛暗示着某种尚未道明的秘密。这种将“平凡”提升至“神圣”或“可怖”的艺术处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这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睡前放松心情的作品,它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保持一种警觉的状态,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新的审视。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平日里被我们用冗余的日常活动所掩盖住的、潜藏在心底的空洞与不安。

评分

这部作品集散发出的气息,是带着时代烙印的,却又具有超越性的。它不像某些当代文学那样急于对社会热点做出回应,它的关注点似乎更深远,直指人类精神困境的核心。结构上的不连贯性,在我看来,恰恰是对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碎片化的一种巧妙呼应。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就是这种支离破碎的状态,而作者用这种形式将我们暴露在“真相”面前,却不提供一个现成的解释。这种留白,是极其高明的。它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来,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一次重新创造。我特别喜欢那些富有音乐性的句子,它们之间的韵律和节奏感极强,即使在没有明确情节推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语言本身的张力将我拽入其中。这种对声音和语感的高度敏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多维度的感知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捕捉,更像是听觉和触觉的交响。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需要投入心力、但也必将获得丰厚回报的阅读旅程。

评分

德勒兹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aq

评分

德勒兹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言而喻,中国语言这样深刻的思想启蒙著作,

评分

感觉非常满意,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法国思想走入偏锋。

评分

法国人对于文本的研究确实独领风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