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井冈山斗争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材料和遗迹遗址,对前者的研究可谓既深且透,但对后者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及对其价值的重视则相对不足。本书系《井冈山红色资源揽萃丛书》之一,对现存与井冈山斗争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介绍,为研究井冈山斗争历史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本书汇编了与井冈山斗争历史有关的文件、决议、通知、布告、报告等文献资料近百篇,并对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进行简答介绍,是研究井冈山斗争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张泰城,男,1954年生,江西泰和人。教授,博士。曾任井冈山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1954年生,分别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江西行政学院副院长。2004年4月任井冈山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任井冈山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著有《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中国的红色传说》《中国的民间传说》《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等书。
余洒度报告
——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略书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一)警卫团于七月五日由阳新开走,步行数百里,因天气过热,官兵病者甚多。当时卢团长德铭以南昌大队早已开走不及追上,乃将军事交洒度指挥,他同其他几个人潜行赴粤。度当日即将不愿留团官长及反动军官分别遣散枪毙,乃绕道至修水,适逢平江之余贲民部(有枪约三百枝),即相约在修水整理。
(二)到修水即召集两部负责同志会议,商统一事,诸同志均以军事统一不可缓,乃决议将警卫团改为第1团,浏阳苏先俊(原驻铜鼓)部改为第三团,余贲民(部)即分补两团。为灰色态度起见,改用江西省防军第1师名义,度即被指为师长,贲民为副师长。内部负责为师委会,当即派吴会治来鄂报告一切,并请求示知。合计共有枪一千三余枝,机关枪两艇[挺],子弹每人平均约百发。
(三)在未得团体消息以前,我们决在少数时日内,向湘南一带移动,以保存实力。不久得通城刘××同学转来鄂中消息云:鄂中所有动作,并得军部的通告,嘱我们积极准备,度乃将此意转先俊同志,先俊同志以四面敌人包围,在修铜恐不能立足,屡催度南迁,度以未得中央命令暂缓南迁。
(四)九月八日得先俊兄转来萍乡举动决议,及告以俊部同 志决议书云:第三团决即响应萍乡、望兄即率部由平江直攻长沙,两团应互相联络。又云:此系同志决议,未便拒绝等语。度当时侦察平、浏敌人兵力,我军以合力攻一面为宜,正拟将第1团集中铜鼓,适得先俊此项意见,因以时迫,未便迟疑,乃将第1团改道长寿(九月九日)取平江,不料第八团[军]已与邱国轩1团团长钟文璋失踪)。
(五)邱国轩系黔军王天培部逃出者,原有枪二百余,后为第八军及平江清乡队战,收缴该两部枪数百余,实力大充,派人与我联络,愿受编。当即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余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后竟与第八军夹击我部时,始知彭、佘反动,将我部情形告人,协以谋我也。
(六)彭、佘反叛之原因,据小组负责人云:1、不满意小组会之严格批评;2、不满意我撤换其连长职(彭原充连长,后以不能称职故更换),查彭系直隶人。
(七)第1团整理后,即绕道进攻浏阳,方至其界,闻三团不利,决心援助该团反攻浏阳东门之敌,至中途毛泽东以前敌书记名义来信,嘱度即将部队改道退萍乡再说,度因情形不明,不得已,乃将部队回头,跟着三团退。
(八)十九日抵文家乡,距浏阳城九十里,度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当时取浏有把握)。后以前敌委员会决议,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次日部队即向萍乡退却。
(九)闻萍乡驻军不能通过,改道芦溪(距萍五十里),此处本有敌人,闻我军至,即退。是夜各方调集大军,乘我翌日清晨开拔时,跟尾追击,第三团当其冲,因未备战不支,败退。是役损失人枪三百余,卢德铭亦于是役失踪。
(十)在江西之莲花县集合部队、尚有枪七百余,人六百余。度即提议缩小范围,改为一团,以陈浩为团长,由前敌委员会为*高机关指挥一切。
(十一)军至宁冈县,有同志袁文才率本地农军二百余,战斗力不弱,我部以枪不能动,乃送枪一百枝交袁同志收用,以为将来扩充农民自卫团之用。
军至湘南岳[酃]县与桂东县交界之处,度即被派赴湘、鄂来作报告,并请示机宜。据报载有余,毛共匪扰茶陵、攸县,大概即在该数县活动,紧急时必退桂东汝城(桂阳)等县。
(据《中央政治通讯》第十二期刊印)
我最近在追寻一些关于城市神秘学的书籍,无意中发现了《霓虹深渊下的低语》。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传统的悬疑小说,它更像是对现代都市中那些被忽略的“空间”进行的一次深入的、近乎病态的解剖。作者似乎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度,他笔下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废弃的地下通道、每一栋设计奇特的办公楼,都承载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城市精神”或“集体潜意识”。阅读体验非常奇特,前半部分带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描述着城市生活的疏离与冷漠;但随着情节深入,那种超现实的、近乎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惧感开始渗透进来,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每天经过的地铁站出口是不是通往另一个维度的入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惊人,充满了精准且具有画面感的形容词,但它带来的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持续的、令人不安的焦虑感。它成功地让我对“家”这个概念产生了动摇,提醒着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可能正被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悄悄地观察和影响着。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探寻城市阴影面和反乌托邦主题的读者。
评分老实说,我最近的工作压力大到几乎要崩溃了,急需一本能让我彻底逃离现实的书籍来“重启”一下我的大脑,而《星际拓荒者:失落的殖民地》恰恰提供了这个完美的出口。这本书的设定宏大得令人窒息,它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逻辑自洽的未来宇宙图景。作者对于天体物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工智能伦理的探讨,深度远超一般科幻小说。我特别喜欢他塑造的主角群像,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带着各自的缺陷和道德困境,在冰冷的宇宙背景下挣扎求生。书中关于“人类文明在宇宙中是否拥有独特价值”的哲学思辨,让我整夜未眠,反复咀嚼那些台词。情节推进时,那种紧张感是层层递进的,你以为找到了答案,却发现只是掉入了更深的谜团,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完全没有拖沓之处。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充满爆炸和追逐的太空歌剧,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更偏向于“硬核科幻”和“哲学思辨”的结合体,但对于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无与伦比的盛宴,读完后,看窗外的星空都觉得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记得是《山海经异闻录》,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封面那古朴又带着一丝诡异的画风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我就感觉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古代神秘力量拉扯了进去,作者的文笔简直是鬼斧神工,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神话词汇,而是用一种极其现代、流畅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光怪陆离、光怪陆离的奇珍异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真的存在于我们脚下的某片未被探索的秘境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关于古代地理和早期图腾的资料,但这非但没有打断我的阅读兴致,反而更像是探险过程中对照地图的行为,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刺激感。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他对“情”的刻画,即便是那些非人的精怪,作者也赋予了他们极其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比看很多现代言情小说都要来得震撼人心。这本书不只是简单的志怪故事合集,它更像是一部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文化密码本,每次阅读都能解锁新的理解层次。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古代神话、志怪文学以及纯粹想象力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让你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叙事手法跳跃、意识流的作品敬而远之,总觉得读起来太费劲,但《迷雾中的时间碎片》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结构就像是打碎了一块老旧的彩色玻璃,然后用金线(Kintsugi,日本的残缺美修复技术)重新粘合起来。你可能在第一章读到的是一个中年女子的晚年回忆,下一秒却直接跳到了她童年时一个模糊的梦境片段,再下一章又变成了她孙子在几十年后对她这段经历的旁观和解读。作者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尽管叙事线索支离破碎,但所有的碎片最终都能汇聚成一个异常清晰、令人心碎的主题——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和时间的相对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诗意,充满了感官的描写,你会闻到旧书页的味道,感受到雨滴打在玻璃上的冰冷触感。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是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精心设计的“回响”和“伏笔”,但这份投入是绝对值得的,它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深远而持久的,仿佛你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迷惘的人生回溯。
评分说实话,最初看到《百年茶馆的兴衰史》这个标题时,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资料汇编,大概充满了精确到年份的买卖记录和茶叶品种介绍。天知道,我错了!这本书的笔触是如此的温润和平实,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南方一座古老茶馆里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上。作者真正的高手之处在于,他将“茶”这一媒介,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变迁的每一个细微角落。茶的制作工艺变了,反映着工业化的冲击;茶客们的谈吐变了,映射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书中对那些老茶客的对话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白描”,寥寥数语,人物的脾气秉性、家庭背景、甚至对时局的看法都跃然纸上。我仿佛能闻到那热气腾腾的茶香,感受到木质地板被无数脚步打磨出的光滑质感。读这本书,你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体验”历史的温度。它告诉我,最深刻的变迁,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