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大部分照片来自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是首次面向中国大陆公开发布,具有很高的档案文献价值。
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初败第*次缅甸战役”、“整训中国军队”、“打通中印公路”、“开辟‘驼峰航线’”、“统率‘飞虎队’”、“指挥‘梅里尔突击队’”、“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派遣延安观察组”、“解职归国”、“新负重任”、“中美人民的怀念”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第一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周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大常委,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徐重宁,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总序………………………………………………………………… 章开沅1
史迪威在中国
——《史迪威将军与中国战区统帅部影像集》序…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1
岁月难忘友情难忘
——《史迪威将军与中国战区统帅部影像集》序………………… 周勇1
译者说明……………………………………………………………… 徐重宁1
引子……………………………………………………………………………1
一、早期生涯与四次来华………………………………………………………2
二、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56
三、第一次缅甸战役…………………………………………………………139
四、整训中国军队……………………………………………………………206
五、打通中印公路……………………………………………………………270
六、开辟“驼峰航线” …………………………………………………………423
七、中国战区的“飞虎队”……………………………………………………454
八、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501
九、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533
十、派遣“延安观察组” ………………………………………………………917
十一、解职归国………………………………………………………………955
史迪威将军与中国战区统帅部影像集
十二、新负重任………………………………………………………………972
十三、中美人民的怀念………………………………………………………1010
附录………………………………………………………………………… 1078
史迪威将军任职年表…………………………………………………… 1078
史迪威将军晋升年表…………………………………………………… 1082
史迪威将军获奖列表…………………………………………………… 1083
资料来源…………………………………………………………………… 1084
参考文献…………………………………………………………………… 1085
后记………………………………………………………………………… 1087
总 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战端,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政变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并且与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对于熟悉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抗战后期至接收时期)的军史爱好者来说,这套影像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提供的视觉证据,是对文字记录最强有力的佐证和补充。我特别关注了那些关于军事设施和装备的特写镜头,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战区乃至盟军在物资调配、技术援助方面的实际情况。这些照片的清晰度和详尽程度,甚至可以作为军事考证的参考资料,去比对和验证其他文献中提及的单位序列和地点信息。更深层次上,影像中人物群像的构成,也反映了战时高层权力结构与不同势力之间的微妙互动。通过观察不同级别军官的站位、表情和互动方式,读者可以构建出一个更为立体、动态的权力地图。这套书的深度,在于它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手的高清视觉素材。
评分初翻阅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这些影像资料的筛选角度非常独特,它避开了许多官方宣传照中常见的、过于刻板的摆拍,转而捕捉了许多极具生活气息或战时真实状态的瞬间。比如,某些照片中人物的衣着磨损程度、眼神中的疲惫与坚毅,远比文字描述更能直击人心。编者在图片选择上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似乎懂得,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背景细节里——无论是简陋的临时指挥所、拥挤的通讯室,还是远征军战士们在异域土地上休憩的场景。这种“偷窥者”式的视角,使得我们得以绕过宏大叙事,直接触碰历史的肌理。这套书的价值,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未经修饰、近乎“偷拍”的真实档案,是理解那个时代环境氛围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部影像集(上下册)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材似乎很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让人在触摸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尘埃与肃杀。内页的印刷质量,对于黑白照片的呈现尤为关键,影调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这对于研究者或历史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图片说明的排版,字体选择既保持了历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清晰度,这在处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时,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加固和装订方式,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历史价值的尊重,确保它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被精心保存的文物副本,其物理形态已经为即将呈现的历史画面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调。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是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它不是简单地将照片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隐形的叙事线索在推进。从初期抵达时的考察视察,到中期战役的筹备部署,再到后期光复后的接收场景,每一组照片都有其内在的关联性。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历史影像资料的阅读门槛。即使是没有深厚背景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通过画面的递进,自然而然地跟上历史的时间轴。此外,每张照片旁配有的简洁而精准的文字说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避免了过多干扰,又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这种克制而高效的叙事手法,使得整套书读起来非常“顺滑”,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向下探索。
评分坦率地说,这套影像集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范畴。当我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在复杂国际背景下肩负重任的中国军人和他们的盟友时,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些照片捕捉到的,是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常常忽略的“人”的故事——他们脸上的汗水、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他们对和平的期盼。它迫使我们跳出对数字和战略的关注,转而聚焦于个体的命运和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所经历的考验与牺牲,它唤醒了对那个年代参与者最深切的共情,是一种非常触动灵魂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