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笔小吏到**重臣”
全国图书媒体共同评选 第九届深圳读书月重点推荐
2008年度十大好书
从一介书生到晚清**重臣,给朝廷打报告的艺术,改革家的风骨,痞子手段与外交荣辱。既要做官,又要做事,既要维新,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危险也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间,有被忽略了的历史。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者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做官须用自己人——空降巡抚的用人之道
该抗旨时就抗旨
升任两江总督——李、曾的政治命运初现端倪
首次严重政治危机
该敷衍时且敷衍——从吴棠案看李氏的做官经
痞子手段与曾李政治命运——接近权力中枢的关键一跃
第一总督——妥处与“老首长”关系
晚清时局中的曾李关系
出国欧游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
老臣厄运与再起
外交:一生秋风糊裱匠
1861:朝廷的新国策——从“仇夷”到“联夷制乱”
巡抚曾经心狠手辣——杀降事件和戈登辞赏
“常胜军”的终结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
从理藩到外交——外交对清政府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中日外交一
台湾事端初次交锋——中日外交二
一次难得的强硬外交——保护秘鲁华工案
马嘉理案:中国边疆危机的大爆发
马嘉理案的“威八条”——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琉球——中日外交三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朝鲜——中日外交四
中国边疆危机之新疆——中俄外交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越南——中法外交
洋务:被打出来的近代化
亦开风气之先——请设上海广方言馆
“发威马齐”: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阿思本舰队”事件——中国的近代海军梦
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一
从求强到求富——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二
开天辟地第一页
后发国家的困境——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三
在洋商与华商之间——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四
“戴红帽”企业的困境
电报与“忠”“孝”
铁路贵姓——晚清建造铁路的大争论
挨打之后的进步:海军建设
遇到红灯绕道走:近代铁路海军造
备忘:晚清政局中的象征性事件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
最高的文化接轨——跪拜礼仪之争
一桩官场丑闻:大工程里好赚钱
海防塞防战略大讨论
外交史上的荒唐一页——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太后嘴上的传统
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臣子都是替罪羊
附录 李鸿章大事简表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相当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将读者一下子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到位,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身处历史洪流中的那些政治家们的纠结与挣扎。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关键外交事件的处理,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幕后博弈的微妙之处,那种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艰难抉择,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铺陈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保守与革新之间的矛盾,还是民间对新旧事物交替时的迷茫与躁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欣赏其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经过作者的梳理,竟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面貌。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充满力量感和思辨性的历史解读,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无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叙述,而是立体而丰满的众生相。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叙事时的那种沉稳和克制。它没有使用煽情的笔调去渲染历史的悲剧性,而是通过冷静、详实的叙述,让历史的重量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读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变局和转折点时,文字处理得尤为精妙,例如对某次重大军事失利的描述,没有过多的渲染失败的惨烈,而是着重展现决策层在信息不完全、反应迟滞下的集体失焦状态,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反而更具历史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同时,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细致描摹,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能感受到作者在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历史阶段。这本书像是为历史爱好者精心准备的一道丰盛大餐,层次丰富,回味悠长。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做到了极佳的平衡,难得的是,它没有落入那种过度神化的窠臼,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持有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作者明显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但行文时却不见学究气的堆砌,而是将学术积累内化为叙事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晚清内部派系斗争的梳理,逻辑缜密,丝丝入扣,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厘清复杂的权力网络。书中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效果的剖析,视角新颖,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挑战了一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它迫使读者跳出“对错”的简单二元对立,去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选择背后的必然性和局限性。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是真正优秀史学作品的标志。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丝毫没有历史文献的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句凝练却又不失韵味,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专业性较强的政治经济术语的阐述,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洋务运动后期一些企业经营困境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成败论”的简单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体制性障碍和市场化冲击的双重压力,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书中穿插的一些私人信札和奏折的引用,如同散落的珍珠,为冰冷的历史增添了人情味和现场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张力十足。每次捧起书,都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仿佛跟随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历史的每一次心跳。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复杂性”。它成功地展现了晚清时期各种力量——传统儒家思想、新兴的官僚资本、地方势力、乃至国际势力的——是如何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必然性”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更倾向于强调历史进程中那些偶然的、非预期的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描述关键人物的决策时,作者总是能捕捉到那种在巨大历史惯性下,个人意志的微弱挣扎与最终的无奈。这种对历史多重因果链条的梳理,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深度。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通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理解人类困境的全新视角,它教会我尊重历史的内在逻辑,而非简单地用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评分书还不错,反正蛮喜欢,留着慢慢看
评分读了以后感觉很好,很有启发
评分快递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比实体店便宜!直五颗星……
评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 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 得之。
评分店主很细心,.东挑西选,头都晕了,还是这家吧,评价也不错
评分送货很给力,超快,版本也不错
评分价格很值,希望多做活动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从李的重要奏折和信件为切入口进行独到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