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颐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清史
  • 政治人物
  • 中外关系
  • 洋务运动
  • 改革维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59684
版次:2
商品编码:1226950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4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刀笔小吏到**重臣”
全国图书媒体共同评选 第九届深圳读书月重点推荐
2008年度十大好书


从一介书生到晚清**重臣,给朝廷打报告的艺术,改革家的风骨,痞子手段与外交荣辱。既要做官,又要做事,既要维新,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

内容简介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危险也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间,有被忽略了的历史。
  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者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作者简介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

目录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为官:大臣何以成为大臣
 从曾氏门生到方面大员——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做官须用自己人——空降巡抚的用人之道
 该抗旨时就抗旨
 升任两江总督——李、曾的政治命运初现端倪
 首次严重政治危机
 该敷衍时且敷衍——从吴棠案看李氏的做官经
 痞子手段与曾李政治命运——接近权力中枢的关键一跃
 第一总督——妥处与“老首长”关系
 晚清时局中的曾李关系
 出国欧游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
 老臣厄运与再起
外交:一生秋风糊裱匠
 1861:朝廷的新国策——从“仇夷”到“联夷制乱”
 巡抚曾经心狠手辣——杀降事件和戈登辞赏
 “常胜军”的终结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
 从理藩到外交——外交对清政府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中日外交一
 台湾事端初次交锋——中日外交二
 一次难得的强硬外交——保护秘鲁华工案
 马嘉理案:中国边疆危机的大爆发
 马嘉理案的“威八条”——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琉球——中日外交三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朝鲜——中日外交四
 中国边疆危机之新疆——中俄外交
 中国宗藩体系的崩塌之越南——中法外交
洋务:被打出来的近代化
 亦开风气之先——请设上海广方言馆
 “发威马齐”: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阿思本舰队”事件——中国的近代海军梦
 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一
 从求强到求富——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二
 开天辟地第一页
 后发国家的困境——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三
 在洋商与华商之间——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四
 “戴红帽”企业的困境
 电报与“忠”“孝”
 铁路贵姓——晚清建造铁路的大争论
 挨打之后的进步:海军建设
 遇到红灯绕道走:近代铁路海军造
备忘:晚清政局中的象征性事件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
 最高的文化接轨——跪拜礼仪之争
 一桩官场丑闻:大工程里好赚钱
 海防塞防战略大讨论
 外交史上的荒唐一页——郭嵩焘刘锡鸿之争
 太后嘴上的传统
 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臣子都是替罪羊
附录 李鸿章大事简表

精彩书摘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1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 朝廷“汇 报请示”。然而,皇帝每日要披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 奏之事又多数都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 身家性
  作者简介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1)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2)
  自序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3)
  2第一部分
  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有些官员敢于做事,但疏于自保,结果“成就”有限;更多的官员则是精于自保,而不敢或不愿做事。在新旧交替、社会深刻变化的时代,更需要官员敢于创新“做大事”;但这种矛盾交织、新旧冲突剧烈的时代,“做事者”往往更易受到种种强烈的抨击和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1)...
  曾李联手:“地方”派的崛起(2)...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1)
  维新变法中的李鸿章(2)
  1861:“三国演义”(1)
  1861:“三国演义”(2)
  1861:“三国演义”(3)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1)
  太平天国洋兄弟之死(2)
  3第二部分
  所谓“懂外交”是他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也?何,败也萧何”,他的事业、名声,却也被毁于此,至今仍负重谤。对此,他自己也非常明白。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他无奈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1)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2)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3)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交(4)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5)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6)
  近代史上的四次对日外交(7)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1)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2)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3)
  李鸿章洋务思想述评(4)
  4第三部分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老大帝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根本未意识到这次规模并不算大的战争的巨大意义,林则徐的主张,更被冷落、拒绝。也因此,林则徐才被后人尊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直到近二十年后,曾、左、
  李鸿章与晚清第一批留学幼童
  晚清的政府与企业关系(1)
  晚清的政府与企业关系(2)
  晚清的政府与企业关系(3)
  晚清的政府与企业关系(4)
  从前的人如何看待铁路
  近代铁路海军造(1)
  近代铁路海军造(2)
  一百多年前的与世界接轨(1)
  一百多年前的与世界接轨(2)
  一百多年前的与世界接轨(3)
  大工程里好赚钱(1)
  大工程里好赚钱(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大使的惨淡...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大使的惨淡...
  晚清立嗣丑闻
  慈禧是如何修颐和园的
  臣子都是替罪羊(1)
  臣子都是替罪羊(2)
  李鸿章一生大事简表
  ……
《晚清风云录: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导言:时代的洪流与个体的命运 晚清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充满矛盾与转型的时期。这是一部由内忧外患共同谱写的史诗,是古老帝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艰难求生的缩影。本书旨在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致的考证,勾勒出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直至辛亥革命的旧邦覆灭这一历史长卷,深入剖析塑造了这一悲壮时代的政治、军事、社会与文化变迁。我们不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风云人物,而是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全体参与者的集体群像,理解他们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导向最终的结局。 第一部分:帝国初遇巨变——屈辱与觉醒(1840s-1860s)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与第二次),以此作为晚清历史的真正起点。我们详细考察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经济驱动力,以及清廷内部在“天朝上国”观念下的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战争的惨烈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败北,更在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撕裂。 在内政方面,这一时期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我们不再将太平天国视为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深入探讨其宗教思想(拜上帝会)的社会根源,以及它如何挑战了儒家正统的政治与伦理基础。对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兴起及其权力结构变化进行细致分析,揭示中央权威的相对弱化,以及权力下移对地方精英阶层的塑造。同时,洋务思想的萌芽——如林则徐、曾国藩等人的早期探索——被置于时代背景下考察,探讨他们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朴素认识逐步走向体系化的改革尝试。 第二部分:中体西用与危机的潜流——洋务运动的兴衰(1860s-1880s)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复杂性与局限性。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如李鸿章(在此不作深入个体传记分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群体代表)、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的目标是“自强”与“求富”,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模式来巩固清朝的统治。 我们详细梳理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的诞生过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以及轮船招商局等,分析了这些官督商办企业的管理模式、资金来源和技术瓶颈。然而,这些改革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也在此显现:它们始终未能触及政治体制和教育体系的根本,形成了一种“体”与“用”的尖锐冲突。 高潮与转折点在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我们对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的失利进行了复盘,指出地方主义的弊端。而甲午战争的全面溃败,则成为对整个洋务体系最致命的判决。本书详细描绘了北洋水师的建立与覆灭,分析了其背后的腐败、掣肘以及战略层面的错误判断,阐明了战争失败如何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国际信誉和国内统治基础。 第三部分:救亡图存的探索与破产——戊戌变法与庚子国变(1890s-1901) 甲午战败的刺激,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戊戌变法。本书将重点放在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思想的演进,他们如何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的变革呼吁,以及他们与守旧势力的意识形态冲突。变法失败的教训,不仅在于慈禧太后及其后党(后党)的保守与恐惧,更在于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稳固的政治基础。 紧接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八国联军侵华的灾难构成了时代最黑暗的一页。我们审视了义和团运动的宗教迷信与民间力量,以及清廷在利用与镇压之间的摇摆不定。庚子之乱的后果是空前的《辛丑条约》,它使中国在经济上和司法上受到了更深层次的控制,标志着“中兴”努力的彻底破产。 第四部分:最后的挣扎与终结——预备立宪与革命的浪潮(1901-1911)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启动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本书分析了清末新政(包括废科举、练新军、奖励实业等)的实质性内容,这些举措客观上加速了旧有社会秩序的瓦解,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拥有财富的新兴地主/商人。 预备立宪的进程被视为清政府试图在不丧失皇权的前提下,应对政治危机的最后尝试。我们详细对比了皇族内阁的设置、咨议局的运作以及立宪派对君主立宪制的期待与失望。正是清政府在“铁路干线国有化”等关键政策上对地方实力的过度挤压,以及对立宪派的背弃,使得大量的温和改良派最终倒向了激进的革命道路。 本书最后聚焦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力量的组织、思想成熟(三民主义的阐发)以及在海外和国内的多次武装起义尝试。最终,武昌起义的爆发,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胜利,而是多种矛盾长期积累后偶然引燃的连锁反应。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彻底寿终正寝,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共和政体在实践中反复震荡的复杂遗产。 结语:历史的镜鉴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晚清图景。我们试图探讨的问题是:在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先进且具有强大扩张性的外部世界时,一个长期自我封闭的庞大帝国,其内部的惯性、精英阶层的认知偏差以及社会结构的僵化,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其悲剧性的命运?本书试图从历史的细节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教训,理解那四十年的探索、痛苦与转型,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崛起与挑战,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相当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将读者一下子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到位,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身处历史洪流中的那些政治家们的纠结与挣扎。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关键外交事件的处理,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幕后博弈的微妙之处,那种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艰难抉择,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铺陈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保守与革新之间的矛盾,还是民间对新旧事物交替时的迷茫与躁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欣赏其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经过作者的梳理,竟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面貌。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充满力量感和思辨性的历史解读,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无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叙述,而是立体而丰满的众生相。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叙事时的那种沉稳和克制。它没有使用煽情的笔调去渲染历史的悲剧性,而是通过冷静、详实的叙述,让历史的重量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读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变局和转折点时,文字处理得尤为精妙,例如对某次重大军事失利的描述,没有过多的渲染失败的惨烈,而是着重展现决策层在信息不完全、反应迟滞下的集体失焦状态,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反而更具历史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同时,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细致描摹,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能感受到作者在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历史阶段。这本书像是为历史爱好者精心准备的一道丰盛大餐,层次丰富,回味悠长。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做到了极佳的平衡,难得的是,它没有落入那种过度神化的窠臼,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持有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作者明显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但行文时却不见学究气的堆砌,而是将学术积累内化为叙事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晚清内部派系斗争的梳理,逻辑缜密,丝丝入扣,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厘清复杂的权力网络。书中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效果的剖析,视角新颖,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挑战了一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它迫使读者跳出“对错”的简单二元对立,去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选择背后的必然性和局限性。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是真正优秀史学作品的标志。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佳,丝毫没有历史文献的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句凝练却又不失韵味,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专业性较强的政治经济术语的阐述,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洋务运动后期一些企业经营困境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成败论”的简单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体制性障碍和市场化冲击的双重压力,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书中穿插的一些私人信札和奏折的引用,如同散落的珍珠,为冰冷的历史增添了人情味和现场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张力十足。每次捧起书,都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仿佛跟随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历史的每一次心跳。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复杂性”。它成功地展现了晚清时期各种力量——传统儒家思想、新兴的官僚资本、地方势力、乃至国际势力的——是如何相互交织、彼此制约的。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必然性”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更倾向于强调历史进程中那些偶然的、非预期的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描述关键人物的决策时,作者总是能捕捉到那种在巨大历史惯性下,个人意志的微弱挣扎与最终的无奈。这种对历史多重因果链条的梳理,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深度。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通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理解人类困境的全新视角,它教会我尊重历史的内在逻辑,而非简单地用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评分

书还不错,反正蛮喜欢,留着慢慢看

评分

读了以后感觉很好,很有启发

评分

快递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比实体店便宜!直五颗星……

评分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 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 得之。

评分

店主很细心,.东挑西选,头都晕了,还是这家吧,评价也不错

评分

送货很给力,超快,版本也不错

评分

价格很值,希望多做活动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从李的重要奏折和信件为切入口进行独到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