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宏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铜镜
  • 文物
  • 考古
  • 艺术史
  • 文化
  • 历史
  • 鉴赏
  • 微观世界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39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字数:17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镜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人类诞生之后,在逐水而居的生活中,一定少不了凭水而照的习惯。后来就有了镜子。镜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人日常生活的历史。
  本书截取了中古古代铜镜发展历程中的片段,将中国历史的缩影融于镜中。通过古人铸造和使用铜镜、收藏和鉴赏铜镜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简介

  人类自诞生以来,妆容是很受重视的。远古人类临水而居,时常在水中观看自己的倒影。水若镜鉴,独照我心,十分惬意和浪漫。镜子是人们从古到今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人们以其照容,还赋予它很多象征意义。历史文献中关于镜子的故事,更是数之不尽,太宗三鉴,破镜重圆之类的典故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宋人关于收藏的名著《宣和博古图》,其中便有铜镜的收藏门类,因而它也是人们喜好的珍玩之一。
  本书选取十四个关于古代铜镜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对铜镜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举世瞩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铜镜,铜镜上的铭文诗词、图画,铸镜工艺,关乎铜镜使用方法的镜架和镜台及其映射出家具的发展,与铜镜相关的磨镜工艺和手艺人,以及和考古学有关的铜镜出土环境、盗墓问题。这些话题单独成篇,编排按照时代由早至晚。不仅为大家介绍了铜镜精美绝伦的外观,还对与之相关的人和历史进行了剖析,达到了考古学由物见人的研究目的。

作者简介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著有《古钱极pin》,合著《洛阳两汉彩画》《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洛阳泉志》《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吉金萃影》。主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

目录

以史为鉴 ....................1
金村王鉴 ....................7
广陵明镜 ....................25
诗镜 ....................40
镔铁作镜 ....................69
正仓院秘宝 ....................95
铸镜须青铜 ....................122
磨镜客 ....................137
镜架与镜台 ....................161
耕人犁破宫人镜 ....................197
镜殿写青春 ....................215
白居易的镜子 ....................236
佳人览镜 ....................264
汉墓鉴影 ....................295
墓里盗出的镜子 ....................317
后 记 ....................344

精彩书摘

  以史为鉴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雕鹗腾空犹逞俊,骅骝啮足自无惊。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出的“心如止水鉴常明”,道出了文人墨客美好的心灵追求。无论是心如止水,还是“鉴若止水”,都是古人的说法。如果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铜镜连在一起的话,无疑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或浩浩荡荡、波涛汹涌,或低吟浅唱、细水长流,演绎着铜镜发展的精彩与无奈,直至悄然谢幕,这就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历史学家蒙文通引用孟子的话“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来说明治史的关键所在:“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所以,在长达四千年的中国铜镜发展史中,本书重点选择了战国、两汉、唐代三个具有代表性时段的铜镜,试图以此来诠释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与转折的起承转合,并以小专题、长时段的写法,将涉及几个时期的某类问题打通,一贯到底。
  对于古人而言,镜子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宝贝。它不仅能够映照容貌,还能趋吉辟邪,预知未来。上至皇帝老儿,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其钟爱有加。中国皇帝和镜子的逸闻很多,现选三例与镜子有关的故事。
  第一例是秦始皇,以镜照宫人。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城,亲眼见到秦始皇的大方镜。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有人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刘邦领兵长驱直入,进到咸阳宫中。巡视大秦库府,发现了这面奇异的大方镜,人立镜前,影则倒见,还能照出五脏六腑,病灶所在,有女子邪心者则能对镜明察,胆张心动者斩之。面对着这件宝物,刘邦闭库封门,等待项羽的到来。后来项羽命人将府库中的所有珍宝包括这面大方镜全部运往楚地。至于这面宝镜的下落,唐人的一段记述或许能够满足读者对神奇方镜去向的好奇心。“秦镜,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余,照人五脏。秦皇世号为照骨宝,在无劳县境山。”1这段故事流传久远,影响至深,甚至被作为铭文铸于隋唐铜镜之上。无论是“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还是“阿房照胆,仁寿悬宫”“销兵汉殿,照胆秦宫”,镜铭中的“秦王镜”“阿房照胆”“照胆秦宫”等词句,都是这一传奇故事的浓缩。
  第二例是隋炀帝,要谈的是迷楼镜屏与引镜自照。隋大业年间,炀帝不惜动用全国之力修大运河,并乘坐龙舟从东都洛阳南下扬州江都宫。建迷楼,铸铜屏,以供其享乐,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从而导致天下大乱。他无心理政,借酒消愁,更加荒淫无度。“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其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这段文献似可反映出遭遇乱世炀帝的悲观情绪。大业十三年(617年),在哗变军将的威胁下,炀帝自缢而亡,结束了可悲的一生。迷楼铜屏早已灰飞烟灭,但是有关炀帝的遗存尚能见到。2013年,隋炀帝墓在扬州一处基建工地中无意被发现,后经考古工作者发掘,遗憾的是在琳琅满目的300余件随葬器物中未见到一面镜子。
  第三例是唐太宗,他拥有三面宝镜——铜镜、古镜与人镜。大臣魏徵去世之后,太宗亲临恸哭,为制碑文,自书于石。“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这是后人耳熟能详的一段佳话,还被白居易引入诗作《百炼镜》:“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
  实际上,李世民充满哲理的这番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学习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再次重申了“三鉴说”,并付诸行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贤士提出以铜、以古、以人为鉴的说法。《孔子家语·观周》:“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墨子·非攻中》:“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汉晋时期的镜铭中也出现了类似含义的句子。《北堂书钞》引汉李尤《镜铭》:“铸铜为鉴,整饰容颜,修尔法服,正尔衣冠。”同书引晋傅玄《镜铭》:“人徒鉴于镜,止于见形,鉴人可以见情。”东汉末荀悦撰写的《申鉴·杂言上》,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三鉴说”:“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此君子之三鉴)。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民下也。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但知镜鉴是为无鉴)。”由此看来,唐太宗的言辞不是独创,只是对先贤“三鉴说”的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李唐王朝而言,隋朝灭亡就是一面发人深省的镜子。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徵上疏曰:“夫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故《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之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此圣哲之宏规,而帝王之盛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魏徵以隋亡为鉴的进谏可谓用心良苦,得到了唐太宗的肯定与重视。
  魏徵文中所用“殷鉴”这一典故,亦作“殷监”,意为殷灭夏,殷商子孙应以夏代的灭亡为鉴戒。《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笺》:“此言殷之明镜不远也。近在夏后之世,谓汤诛桀也。”“殷鉴不远”是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应引以为戒。《孟子·离娄上》说“殷鉴不远”,赵岐注:“《诗·大雅·荡》之篇也。殷之所鉴,视近在夏后之世耳。以前代善恶为明镜也,欲使周亦鉴于殷之所以亡也。”北宋司马光用了19年的时间主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进献朝廷,宋神宗当面赐御制序:“《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其在序中用典“殷鉴”,意在以史为鉴,“鉴于往事,有资治道”,所以神宗将书名改为《资治通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即以已知推导未知,彰往察来。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
  秦始皇、隋炀帝及唐太宗三位皇帝的用镜所为,各不相同。秦始皇常以大方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斩杀之,一统华夏的大秦朝二世而亡。隋炀帝年轻时欲效仿始皇,开疆拓土,创立伟业。年过半百却心灰意懒,迷楼镜屏,为所欲为。天下大乱,无力回天时,览镜自嘲,竟然想到谁人来取项上人头。唐太宗励精图治,常保三镜,遂有“贞观之治”,坐稳大唐基业。以上三段铜镜故事映照出三位皇帝的不同态度,三个王朝的两种结局,从中可以看到铜镜折射出中国历史的精彩片断。镜子已从普通的梳妆照容器具,上升到了关乎王朝兴亡的层面。
  上述征引的多为历史文献,而本书重点记述的则是铜镜实物,将中国铜镜发展与转折作为主线,以考古发掘品与大型博物馆藏品为主要例证,以与镜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为背景,希望能够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与读者一起去探寻绚丽多姿、扑朔迷离的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可照容颜变化,可鉴国家盛衰。
  ……

书名:瀚海拾贝:古代钱币的流转与镜像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古代钱币的物质形态、铸造工艺、流通轨迹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我们不再将钱币仅仅视为交换媒介,而是将其视为穿越时空的物质载体,是研究古代经济史、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乃至思想观念变迁的珍贵“微观切片”。 第一章:古钱的物质之源——矿冶与冶炼的艺术 本章首先回溯古代钱币的物质基础,追溯从矿石开采到金属冶炼的整个链条。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如先秦时期铜、铁、布帛、贝壳等作为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重点在于铜钱的铸造,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对铜、锡、铅等合金比例的微妙调控。例如,汉代的五铢钱与唐代的开元通宝在铜质的纯度和杂质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也与政府对货币纯度的管控策略紧密相关。我们将结合考古发现的出土钱范、冶炼遗址的分析数据,重构古代金属加工的实际流程,探究那些失传或改进的传统铸造工艺。特别关注对铜材来源的甄别,如地方铜矿的开采与中央铸钱局的物料调配体系。 第二章:文字与纹饰的密码学——钱文形制的演变 古代钱币上的文字和纹饰,是研究古代书法、官方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的绝佳窗口。本章侧重于“钱文”的分析。我们将梳理从先秦的文字(如“圜钱”、“布币”上的铭文)到秦汉“小篆”,再到隋唐楷书的演变轨迹。这种字体上的变化,直观地映射了中国文字书写规范的变迁。 更进一步,我们将解读钱币背面的“纪地”、“纪年”、“纪重”以及各类“星月纹”、“花卉纹”所蕴含的意义。这些符号往往是地方铸局身份的标识,或是对某种政治事件、信仰体系的隐晦表达。例如,唐代宝应年间铜钱背面的特殊纹饰,可能与当时的地方藩镇割据或特定祭祀活动相关联。本书将引入符号学分析的方法,尝试破译这些被历史尘封的微小图案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从官局到私铸——铸造权力的博弈与货币的流通网络 货币的生产和流通,是国家权力有效运作的体现。本章探讨古代铸币权的归属及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我们将详细区分官方法定的铸钱机构(如中央的“少府”、“钟官”或地方的“鼓铸院”)与民间私铸行为之间的界限、技术特征和法律后果。 通过对不同地域出土的大量钱币进行重量、形制和合金成分的比对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古代货币的实际流通半径和区域性差异。例如,边远地区的钱币往往存在使用“劣质合金”或“偷薄”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衰减或当地经济的自我循环特征。我们将结合史料记载,分析历代政府打击私铸的政策效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对官方货币的信任度。 第四章:流通的“时间胶囊”——磨损、锈蚀与窖藏的叙事 钱币的物理状态是其生命周期的最直观记录。本章关注钱币的“使用史”。我们将通过科学检测手段,如硬度测试、微痕分析,来评估钱币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大量使用的程度。磨损的程度可以反推特定朝代货币的流通寿命和使用频率。 窖藏钱币的组合,则为我们提供了特定时间点的经济快照。不同朝代钱币的混杂埋藏,揭示了古代社会财富的积累方式、人们对不同时期货币价值的认知,以及财富被埋藏时的社会动荡程度。例如,某一窖藏中宋代大额铜钱与明代早期的使用痕迹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当时地方兑换体系的效率和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 第五章:超越交换价值——钱币的信仰、礼仪与风水意涵 古代钱币的功能远超单纯的经济交换。本章将探讨钱币在非经济领域的应用。从汉代开始,铜钱被赋予了辟邪、祈福的宗教和信仰意义,如将特定的吉语钱或穿孔钱系于衣物、悬挂于门户之上。在丧葬礼仪中,口衔钱、衣饰钱的应用,反映了古人对财富与来世的复杂想象。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古代钱币在风水学中的应用,如将“五帝钱”放置于特定方位以求“趋吉避凶”。通过考察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域和阶层间的传播差异,我们可以理解官方铸币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民间社会吸收、改造和重塑的。本书将这些“副产品”视为古代社会心理结构和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微观视野下的宏大历史 《瀚海拾贝》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精密的文物科学分析与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对一枚枚古钱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理解技术与权力的交织,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对财富与秩序的诉求。这些沉睡在泥土中的金属圆片,不正是一条条流淌不息的经济长河中的闪光碎片吗? --- 本书特色: 强调物质科学分析: 结合冶金学、材料科学对钱币的物理属性进行深入剖析。 注重文化符号解读: 深入挖掘钱文、纹饰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 区域差异化研究: 不局限于中央政权的叙事,关注地方铸造与流通的独特现象。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经济史、考古学、书法史和民俗学等多重研究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挖掘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个“器物史”读物的预期。它将铜镜视为一种社会符号和精神媒介,讨论了其在祭祀、占卜乃至日常社交中的多重角色。作者对古代哲学思想与铜镜纹饰之间隐晦关联的阐释,尤为精彩。例如,如何从一组简单的几何纹样中读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解读的层次感,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在讲述“铜镜是什么”,而是在探讨“古人如何通过铜镜来看世界”。这种由物及人的深入思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哲学思辨的乐趣。整本书的氛围是沉静而富有启示性的,它引导你放慢脚步,去体会古人那种对待日常器物的敬畏之心。读罢此书,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视为陈旧古董的东西,其实蕴含着永恒的人类智慧与情感寄托,这份收获是无价的。它成功地让冰冷的金属,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学者风范,逻辑清晰得像一把经过淬火的宝剑。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的主题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它会将某一时期特定主题的纹饰,与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的风格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领域的观察角度,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考古术语时,总能找到一种既保持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那些难以考证的民间传说和信仰符号的探讨,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采用了审慎的推测和引述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坚实可靠,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一方小小的铜镜,折射出整个古代社会的精神风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极其“踏实”的,它没有华而不实的空泛论调,每一句话似乎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阅读时,你会明显感受到作者在信息筛选上的功力,他没有将所有已知的碎片信息一股脑抛给读者,而是经过了精炼和重构,提炼出了最具洞察力的观点。这种精简但有力的论述方式,使得阅读效率非常高,信息密度令人惊喜。特别是当涉及到对某些重要考古发现的解读时,作者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焦点,并给出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具备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器物美学的视角,那种对“真实性”的追求,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它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进入知识的殿堂,而不是直接把你推到高处任你自生自灭。

评分

这部书在文字的运用上,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温润而富有质感。作者对于中国古代铜镜的描述,并非仅仅停留在器物的表象,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脉络与审美变迁之中。比如,它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时期铜镜的纹饰风格,从汉代的雄浑古朴,到唐代的华丽繁复,再到宋代的清雅内敛,那种对历史痕迹的敏锐捕捉,让人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准的词汇所吸引,它们像是为那些沉默的古代文物找到了最贴切的注脚。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道出历史的悠长;时而又似山间瀑布,一泻千里地展现出艺术的磅礴力量。这种叙事张力的把握,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物研究,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工艺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的认知,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仿佛自己也曾站在工匠的身旁,见证了那份对完美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关于材料学和铸造技术的探讨,那种严谨而不失文采的表述,让人在欣赏美学的同事,也对古代科技的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流畅自然。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扉页开始就昭示着全书的品质。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编排上的匠心独运,那些高清的拓片和实物照片,搭配恰到好处的解读文字,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你不会觉得那些图片是孤立的装饰品,它们是文字的延伸,是历史的直接对话。有时候,我甚至会放下书本,仔细端详那些纹饰的细节,试图去复原当年铸造时工匠手中的力度和心境。这种设计感极强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让一个初学者也能轻松地被吸引,并逐步领略到其中的深奥之处。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图录展示,而是将每件器物都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谜团,这种期待感是很多学术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书是正版好书,包装很好,总在京东买书,一次也没失望过。

评分

非常好,春节无休,小哥辛苦了

评分

很好的书,师姐也有一本,纪念张光直先生!

评分

买过无数次,要买的书基本都找得到,书的质量很好,价格实惠,客服态度也很好,买书一般都是首选京东,价格实惠,到货也很快!以后会常常来的!

评分

感觉很有质感,还没有看,以后再来评价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

趁打折狂买买了好多书留着慢慢看呀

评分

一本可读性强的好书,内容丰富!好!值得购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严谨详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