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碚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化
  • 中国
  • 经济发展
  • 历史
  • 改革开放
  • 社会变迁
  • 发展模式
  • 包容性增长
  • 中国道路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7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6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解中国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作者简介

  金碚,1950年生,1982年获法学学士,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在产业经济学、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建树颇多。


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工业革命:西风劲吹东风烈(5)

一 工业革命的强劲西风(6)

二 工业革命的全球浪潮(9)

三 新中国工业发展曲折而伟大的历程(12)

四 工业变革促进全面改革开放(18)

五 中国工业化的启示(26)

六 中国工业化昭示工业革命的使命(30)

第二章 穷则思变:民心所向工业化(41)

一 义利观的历史纠结(43)

二 加速工业化的起点:承认追求个体财富的正当性(46)

三 走上市场经济道路(49)

四 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接轨(51)

五 财富创造的历史还刚刚开始(56)

第三章 高速做大:以低成本替代实现大规模扩张(63)

一 工业发展带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64)

二 高储蓄、高投资推动的工业增长路径(70)

三 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迅速做大中国工业(77)

四 令人困惑的“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83)

第四章 路归常态:超高速增长的历史性终结(89)

一 从超快增长巅峰转向新常态的轨迹(90)

二 长期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96)

三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特征(106)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动力(112)

五 新常态中的“公平—效率”关系及创新驱动力(119)

六 新常态下的行为特征和规则意识(123)

七 从急于求成到新常态战略思维(127)

第五章 创新之道:技术路径与结构升级(132)

一 工业技术的来源(133)

二 高技术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态势(138)

三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146)

四 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国有企业(151)

五 在不断创新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57)

第六章 寻求平衡:资源环境与工业发展(168)

一 工业化是资源创造和资源消耗的过程(169)

二 资源约束下的工业化进程(171)

三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权衡(186)

四 资源环境规管的政府政策取向(194)

第七章 区域递进:超大型国家的复杂话题(204)

一 工业化过程中的地区经济关系(204)

二 向经济腹地推进的工业化(213)

三 区域经济的新常态发展(218)

四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取向的转变(226)

五 地方政府的新课题(232)

六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四化”同步发展(237)

第八章 包容世界:迈入经济全球化新时代(245)

一 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巨变(246)

二 全球化是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52)

三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未如人意(257)

四 经济全球化的地缘格局新变化(260)

五 经济全球化治理秩序的演化(266)

六 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中国(273)

七 “一带一路”的包容理念(279)

附录 中国工业化若干重要事件(287)

一 工业化奠基时期(287)

二 加速工业化时期(295)

三 “新常态”时期(299)

参考文献(303)

索引(318)


精彩书摘

  试读章节

  工业革命的强劲西风

  世界近现代工业化的源头在西欧。从17世纪中期开始,尤其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农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农业革命和海外殖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来源和市场空间。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使用。这是体现人类生产方式进入了以机器和化石能源替代人力的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开始了经济社会发展伟大的革命性突变过程。由工业革命开创的时代被称为工业化时代,完成了这一过程的国家被称为工业化国家,或工业国。英国就是率先完成工业化过程的世界第一个工业国。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8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英国商品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难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技术进步的必然。人们通常将詹姆斯·瓦特作为蒸汽机工业使用的主要代表人,而以其获得英国专利的1769年作为蒸汽机使用的标志性年份。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从1766年到1789年,英国纺织品产量增长了5倍,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商品,而且加速了资金的积累,强有力地启动和加速了工业革命。

  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对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使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 号。此后,蒸汽机作为船舶的推进动力历时百余年之久。1829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创造了“火箭” 号蒸汽机车,该机车拖带一节载有30位乘客的车厢,时速达46公里,标志了铁路火车时代的开始。以机器代替人工,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蒸汽机代替人力、畜力等,不仅成为工业革命起源的标志,而且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技术路线方向:人的体力因机器的工业使用而延伸增强,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此,工业生产成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

  节选自《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P6-7

  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2.0时代最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以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的态势深度融入全球化格局之中,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整体面貌,并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从2.0时代进入3.0时代。从全球经济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规模巨大,人均居中。

  据统计,在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 中,有60多个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总数不足20%;而中国有13.7亿人口,接近世界人口20%。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将在几十年时间内使全世界工业社会的人口翻一番,使全球工业化的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过程。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在许多方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广度是罕见的。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出的开放承诺,连外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些专家都承认,在许多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人均)低收入状态时,开放速度最快、开放领域最广、开放政策最激进的一个大国。①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曾经高度封闭的中国市场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②

  在加速工业化时期,中国相当激进的对外开放政策所获得的一个直接益处是:广泛地获得了国际分工所提供的制造业发展机会。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分解是国际分工深化的表现。世界产业的分解,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传统产业有可能迅速地向中国转移。中国通过承接制造业的组装加工环节,形成了从沿海地区开始,并不断向内地延伸的众多加工区和产业集群区。产业分解是技术扩散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分解的过程中,不仅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高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加工环节也迅速地向中国转移。③ 实际上,在产业高度分解、分工极端细化的条件下,被统计为“高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同传统产业产品的生产工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中国工业很快进入了广泛的国际分工体系。

  节选自《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P273-274

  ……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一部名为《跨越时代的变迁: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转型与社会重塑》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跨越时代的变迁: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转型与社会重塑》 作者: 艾伦·哈里斯 出版社: 远景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580页 --- 内容简介 《跨越时代的变迁: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转型与社会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近三十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剧烈演变及其对不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力作。本书聚焦于“大转折时代”的核心议题:资本的自由流动、技术创新的爆炸性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力量的再平衡,如何重塑了国家内部的经济体系与社会阶层关系。 作者艾伦·哈里斯,一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凭借其跨越三大洲的田野调查与海量一手文献的梳理,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不仅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更深入探讨了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与集体适应过程。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与引擎(第1章至第5章) 本书开篇即对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动力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哈里斯认为,理解当前的世界经济图景,必须回归到技术范式的转换——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成熟——如何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价值链的全球化布局成为可能。 第一章“超越国界的工厂” 详细描述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地理分散。书中引入了“弹性生产网络”的概念,解释了为何许多国家在吸引外资时,往往只能获得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核心技术与高端研发却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经济体。 第三章“金融的超前奔跑” 则着重探讨了金融自由化对实体经济的深刻影响。哈里斯批判性地分析了“华盛顿共识”在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实践后果,指出资本的快速流入与流出,虽然在短期内催生了财富的集聚,但同时也加剧了资产泡沫的风险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书中通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监管体制在抵御系统性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差异。 第二部分:转型经济体的内部张力(第6章至第10章) 本书的中间部分是其核心贡献之一,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经历剧烈转型、试图融入全球体系的国家。哈里斯避免了“一刀切”的分析模式,而是根据各国制度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进行了精细的分类研究。 第六章“制度的路径依赖” 探讨了既有制度结构(如土地所有权、劳工法规、国家干预能力)如何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对外部冲击的反应速度和方向。例如,在一些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国家,尽管避免了休克疗法的阵痛,却可能因改革的拖延而错失了抓住初期全球化红利的关键窗口期。 第八章“城市化的双刃剑” 集中分析了在全球化驱动下,特大城市群的急速扩张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哈里斯描绘了新兴都市中“超级精英”与“边缘化劳工”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的情景。书中配有详细的案例研究,对比了两个不同大陆的制造业中心如何因全球市场需求的波动,导致大规模的“产业空心化”与随后的社会动荡。这种空心化并非简单的产业外迁,而是基于技术迭代和成本效益的结构性重组。 第三章:新秩序下的社会重塑与身份认同(第11章至第15章) 在全球经济重构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哈里斯将经济分析延伸至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探讨了经济不平等如何转化为政治极化。 第十二章“技能鸿沟与教育的阶层固化” 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全球化带来的高端技术需求,使得拥有高等教育和特定技能的人群获得了不成比例的超额收益,而传统产业工人则面临技能贬值的风险。这导致了一种新型的“技能阶层固化”,使得代际流动性受到制约。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投入上的策略,展示了教育体系如何成为缓解或加剧不平等的关键杠杆。 第十四章“地方主义的回归” 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压力与地方身份认同的焦虑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对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和本国工作岗位的流失,许多社会内部的排外情绪和对“全球精英”的不信任感显著上升。哈里斯分析了社交媒体在放大这种情绪,并将经济不满转化为政治诉求中的作用,描述了这种“反全球化”思潮的复杂根源。 结论与展望 在总结部分,哈里斯强调,未来的经济治理需要超越狭隘的效率追求,更加关注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他呼吁政策制定者正视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并通过再分配机制、投资于人力资本和构建更具弹性的区域经济联盟,来缓和新经济秩序对社会肌体的撕裂。 《跨越时代的变迁》不是一本简单的经济史,它是一份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诊断书,为理解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性提供了必备的分析工具和历史深度。它将吸引所有关心全球经济走向、社会公平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五)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引人入胜。作者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回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整个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我最喜欢的几个部分,是对各个时期工业发展特点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未来面临的挑战的预判。 书中对于“奋进”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包含了在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作者用大量的史实数据,证明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这种不懈追求进步的精神。同时,对于“包容”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工业化,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界的共同进步,化解矛盾,凝聚共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多元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客观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可信度和深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工业化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它在未来的发展路径,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它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书籍,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阅读。

评分

(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复杂的政策分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照片和图表,它们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眼见证着工厂的崛起、城市的扩张。 其中关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又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书中用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来佐证,比如某个关键技术是如何攻克的,某个国际合作项目是如何推进的。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挑战。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成功,也没有过度渲染困难,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故事。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工业飞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

评分

(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深沉的红色与金色的字体组合,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尽管我并非经济学或历史学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用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将中国工业化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议题,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工业发展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决策,都让我深受触动。 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讲述了某个区域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地区,一步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书中没有过多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如工厂建设的图纸、工人的生活片段、技术引进的曲折过程等,展现了工业化进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艰辛与不易。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坦诚地讨论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比如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等等。正是这种真实与深入,让我对中国工业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评分

(四) 这本书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工业化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斥着宏大叙事和政治术语的学术专著,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书中对那些为工业化做出贡献的普通人的描述,让我深感敬佩。 我特别留意到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作者并没有将这个问题置于工业化之外,而是将其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审视。他分析了在不同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作者的视野非常长远,他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当下的成就,更着眼于未来的挑战。 书中对于包容性发展的论述,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作者探讨了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如何解决发展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他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实践,展示了中国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进步。

评分

(二) 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局限于宏观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经济模型。它更多地聚焦于“人”的角色,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个体命运的变迁。我读到许多关于普通劳动者、工程师、甚至农民在变革浪潮中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困惑与希望,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 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转折点的阐述,尤其是关于改革开放时期,是如何在引进外资、学习技术的同时,又保留并发展了本土的工业基础,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资料和一手文献,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决策者们在“摸着石头过河”时的审慎与决断。我能想象出,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活。 此外,书中对于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它提醒我们,工业化的道路并非坦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各不相同。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叙事更加丰满,也更具现实意义。我感觉,作者在这本书里,不只是在写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如何在发展中兼顾公平与效率。

评分

为单位阅览室购书,挑些获奖作品。

评分

还不错。海外中国研究的风格很明显。结构很清晰,逻辑上也比较周密,观点也挺有意思的。但遗憾的是,深度还不太够。

评分

每个人都要看

评分

还没看,目录上感觉可以一读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对中国工业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评分

很好,很赞,物流超级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绝对正品,京东买书放心!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快递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