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以优雅的散文形式,将经济分析的方法带进法律学,阐释经济学上的“效率”和法律上的“正义”。一般读者读了本书有助于判断事务,分析问题。经济学者可扩展视野,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法律学者读了本书,也可扩展视野,并学习到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永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新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今天,在不少法律经济学的大部头著作已经被翻译为中文出版的时候,熊秉元先生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能够在大陆问世具有别样的意义。作者用他在经济学和法学深厚的双边造诣、充满慧见的叙述、俯拾皆是的生动例证以及清雅简约、款款道来的文笔,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得以对法律经济学一窥堂奥。尤其是对于法学院的师生和法律实务家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引人入门且引人入胜之作。
——贺卫方
本书结合了散文之美,经济分析的谨严和法学上的想象力,充满智能结晶,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王泽鉴
“熊”出书,“鹤”作序 慧见法律经济学 贺卫方
第一章法学干卿底事?
当法律和一般民众的实际行为有落差时,压抑已久的积怨,就会像山洪般地宣泄而出。如克林顿绯闻案。
第二章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追求公平正义时,不能只注意结果,而必须考虑所付出的资源。也就是说“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
第三章刻画经济人
面对人千奇百怪的行为,经济学家希望能找出源头,建立一个在相当程度上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分析架构。
第四章人生而自由平等?!
如果人类直接迈入科技社会,女性的表现可能会优于男性;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可能都是女性。
第五章个体行为和总体现象
法律愈严,犯错的价格愈高;反之,亦然。因此,在设想法律时,就可以参考经济学中的需求法则所透漏出的信息。
第六章故事书里的故事
虽然平等和效率、政治和经济,都是天壤般的差别。但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或许是巧妙无比的天作之合。
第七章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经济学者所一直努力尝试的,是由不同的角度,把经济分析所隐含的平实简单的智慧结晶带给一般社会大众!
第八章仇人眼中长刺猬
在科斯的世界里, 污水、噪音、黑烟等, 是正常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在真实的世界里,经济活动像是一场多回合的球赛。
第九章无怨无悔的爱?
波斯纳法官曾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这句名言很巧妙地为经济分析和法学问题搭起了桥梁。
第十章谁的剑谱,谁的武功? /
五星级厕所和百年危楼共存的景象当然有点荒谬可笑,不过,这多少算是后见之明的智慧。
第十一章岂止是明察秋毫而已
即使最民主的社会里,某些方面也都残留着专制独裁。那么,我们对于自己周遭的不仁不义,是否也该有所因应呢?
第十二章法学和经济学的对话
正义和效率都是人们在演化过程里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发展出来的概念。连接了它们,也就连接了法学和经济学。
这本书如同一本精密的工具书,又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哲学对话,让我对法律与经济的交织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用极其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论据,揭示了隐藏在法律条文和司法判决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规制”与“自由市场”之间张力的探讨,它生动地展示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法律如何扮演着平衡者、引导者甚至约束者的角色,以期达到某种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平衡。书中关于“交易成本”的论述,让我对很多看似繁琐的法律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协调成本,从而促进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而且,作者的文风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他能够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律和经济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法律问题,又如何用法律的思维去理解经济现象。
评分一本关于社会公平与市场逻辑的宏大叙事,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智识的冒险。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从古老的法律条文到现代复杂的经济模型,都以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贯穿其中。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编织出一条思想脉络,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考量。例如,书中对某些看似“公平”的法律条文进行解构,揭示了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产生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以及它们如何无声无息地塑造着资源的分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市场中,个体之间的交易往往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作者的笔触冷静而深刻,既有对理想状态的憧憬,也有对现实困境的直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以及它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社会肌理,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经济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简直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以往我总觉得法律是抽象的、原则性的,而经济则是具体的、物质的,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领域。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多么深厚的羁绊,甚至可以说,经济的规律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法律的逻辑,反之亦然。作者用生动的例子,比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博弈论等等,将经济学概念与法律条文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深刻理解到,很多看似天经地义的法律规定,背后都有一套经济学上的理由,或者说,它们是为了解决某种经济上的“不公”或“低效”。比如,在讨论产权界定时,书中就分析了不同界定方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纠纷,原来背后都有如此精妙的经济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层面,而必须深刻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否则,我们所追求的“正义”可能只是空中楼阁,甚至会适得其反。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社会运作本质的大门,它以一种极其聪明的方式,将法律与经济学的两个看似独立的学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分析角度独树一帜,他并非简单地将两者并列,而是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我被书中关于“外部性”的讨论深深吸引,它用非常直观的例子解释了为何自由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会失效,而法律又如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比如,空气污染、噪音干扰等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经济学和法律学的双重解读,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背后的复杂考量。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引人入胜,他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引人深思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逻辑推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道德原则,而必须深入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因为经济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思维定式的佳作,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思考的火花。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将法律的宏大叙事与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融为一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激励机制”的剖析,它解释了法律如何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个体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如何构成复杂的经济和社会互动。书中关于“搭便车问题”的讨论,以及法律在解决这类问题中的作用,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仅仅是道德的延伸,更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非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让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从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制,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再到劳动合同的约束,每一个例子都充分展现了经济学在理解和塑造法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的运作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对“正义”的实现有了更务实的认识。
评分还好,还没看,外观起码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愉快的购书经历,好书慢慢搜寻中!
评分角度新颖,刚读还不错
评分好好
评分大家的书,一定要好好读一下。
评分真的不错哦,论述清晰,可以作为参考书籍,有理论,有实践,结合的紧密
评分一直想看的书,读起来不错的。
评分罗辑思维推荐,熊秉元著作五本收集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