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名傢傳心法,心法傳真悟太極
楊傢樂氏太極拳由楊傢太極拳嫡係傳人董英傑弟子樂奐之(字幻智)先生所傳,該書為樂奐之再傳弟子太極名師董斌之弟子根據董斌先生晚年傳授筆記,結閤在中外傳授楊傢樂氏太極拳的心得而著。全書係統詳盡地介紹瞭楊傢樂氏太極拳心法、基本功、拳架、推手及保健功法等太極心法真傳,有助於掌握太極拳的本真。
董斌,楊傢樂氏太極拳(由楊傢太極拳嫡係傳人董英傑弟子樂奐之先生所傳)主要傳人,樂奐之再傳弟子,一代太極名師。
王玫瑰(Rose Oliver),英國男爵(M.B.E),太極名師董斌弟子,著名國際太極文化交流使者,中英雙龍文化藝術中心主任。為上海大學外籍教師,2013年上海市“白玉蘭奬”獲得者,上海理工大學英國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王明波,太極名師董斌弟子,滬上太極推手名師,中英雙龍文化藝術中心主任。精研楊傢樂氏太極拳內功心法、拳架及推手之奧義,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訓練方法和內功心法體係。
第一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的傳承
第二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心法
第一節 太極拳概述
第二節 太極藝術論
第三節 太極拳習練有方法
第四節 太極拳鍛煉八要
第五節 太極拳釋義
第六節 太極推手真義
第七節 太極拳譜
第三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基本功
第四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拳架
第五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推手
第一節 太極推手簡述
第二節 太極推手方法
第三節 太極推手圖解
第四節 古玉辨僞
第六章 楊傢樂氏太極拳保健功法
附 錄 我心目中的太極拳(董斌)
後 記
懷念太極大師董斌先生(代前言)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太極大師董斌先生於上海逝世,享年88歲。此前董先生受肺癌的病痛摺磨已有一年之多,而在他最後的時間裏,不管他有多疼痛,他都不願意去醫院治療,而是安靜地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董先生祖籍寜波,十幾歲時來到上海謀生,當時正值日本侵華,在那個動蕩混亂的年代,他開始對太極拳産生濃厚興趣,把太極拳當成一種強身健體的鍛煉方式,因為在當下的時局,健康的體魄將意味著多一些生存和避免飢餓的機會。健康的身體就是黃金,可以讓一個人或傢庭生存下去,因為在那種環境下是沒有人生得起病的。
命運的安排使董先生有機會找到那個時代許多太極拳大師並跟他們學習,這些大師包括樂奐之先生和董世祚先生,這兩位都是太極拳大師董英傑先生最優秀的學生。在他們的指導下,董斌先生在習武方麵有瞭很大的進步。事實上,時局的特殊性和不穩定性在某種程度上幫助瞭他的學習。由於當時經濟的不景氣和政局的不穩定,許多店鋪有時不開張或提早關門,這樣一來,董先生就有更多自由的時間來研學和練習太極拳。
董斌先生曾迴憶說他非常感謝老師董世祚先生對自己的慷慨教授。董世祚先生知道董斌齣身卑微,經常邀請他到自己傢裏同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師父一起吃飯,吃飯時他們常一起切磋習武的秘訣和應用,令董斌先生收獲很多。董世祚先生從沒有要過一頓飯錢,令董斌先生感到難為情,但更多的是感激老師的慷慨和善意。董世祚先生的這種精神影響瞭董斌先生的一生。像老師一樣,董斌先生也從來不收學生的錢,甚至連禮物都不要(我曾多次在上門學習的時候帶禮物給他,但每次迴來時,這些禮物還是和我一起被送齣來)。
董斌先生在太極義理方麵獲得瞭極大的提高,他說他所取得的成就要感謝師父慷慨、無私的教授,但我認為,他能達到這樣高的水平也同他的勤奮和堅持是分不開的。董斌先生也曾跟隨樂奐之先生學習。樂奐之先生是董世祚先生的師兄,同時也是他的老師。樂奐之先生對於董斌先生的技藝和天賦印象深刻,遠遠超過其他學生的水平,所以他邀請董斌先生住在自己傢裏成為自己的門生,全心全意地教董斌先生學習太極拳。樂奐之先生說他會照顧董斌先生,因為他看到瞭董先生身上的潛力,他認為隻要花兩年多的時間董先生就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但是,這就意味著董斌先生要放棄他工廠的工作。
然而不幸的是,董斌先生要求放棄工作而專門習武的舉動卻讓他無意中陷入瞭政治的泥潭。由於“文革”時期董斌先生的這種舉動被認為是有背於政治教條的,於是被下放去勞動,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在那期間,他不能很自由很公開地練習太極拳,因為那樣可能會受到懲罰,而他也經常被管教人員或其他人挑釁,這些人都想來試試董斌先生在打鬥和使用太極拳時的技藝和水平。
我並不想在這裏多談他被下放勞動時的生活,但是董先生告訴我的一件事,讓我對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産生瞭從未有過的崇敬。他告訴我被下放勞動的那段日子,反而讓他理解瞭太極的道理,那就是關於如何順其自然和放下自我,這些都加深瞭他對無我的理解,並讓他明白生活中什麼纔是最重要的。就像其他經曆過當時那段動蕩日子的大師們一樣(如馬嶽梁大師),苦難的生活反而幫助他們提高瞭太極拳水平。因為不能反擊,你必須放下自我,然後在身體上和思想上接受所發生的一切,隨順於對方的力量,但是“敵人”卻依然被放在自己的精神和能量中。
董斌先生學會瞭順其自然和放下自我以及太極拳的精髓所在:接受外界並與外界融為一體,這就是一種無極的境界。董先生不斷地麵對外界的挑戰、侵犯、挑釁,還有痛苦和深深的失望,但是這些都沒有把他變成一個苦澀的充滿怨恨的人,反而令他打開瞭心胸接受並理解周圍的一切。他的確是我見過最和藹、最善良、最謙遜和最可愛的人之一。
自我2004年第一次遇見董斌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他卓越的功夫,還有他的為人。他所給我的遠不隻太極拳架和推手。他教會我接受我當下的情形和外界的環境,幫助我學習理解中國的文化、傢庭、社會以及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他希望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僅僅是一個更好的太極拳練習者。
作為一個西方人特彆是一個西方女人,有時我很難理解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麵,甚至帶給董斌先生一些麻煩,但他總是很耐心地幫助我、支持我,並總是歡迎和鼓勵我提問。他試圖嚮我們揭示什麼是真正美好的生活,不是為瞭追求金錢和名利而做不對和不好的事情,也不是貶低彆人來抬高自己。
董斌先生每周六早上都會在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附近練拳,無論何時你去都會受到他的歡迎和接待。盡管那裏聚集著很多學生練習推手和互相切磋,但大部分人去那裏其實都是為瞭看董先生,為瞭聽他講過去那些大師們的故事和解釋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不管你是否練習太極拳,僅僅在董先生身邊,你就會覺得很快樂。他歡迎任何人來學習,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哪一個流派,內傢拳或是外傢拳,他都樂於分享自己的“內傢拳秘訣”。他可以同比自己身材大兩三倍但年齡隻有他一半的人切磋,然後讓這個人把自己屈膝倒下臉貼地麵,讓對手把自己的手臂鎖住自己的後背,然後起身把對手飛齣去,這些招式無不令人驚嘆。
當我們和他練習時,我們也會被他鎖住不能動彈,我們扮鬼臉給他看,他就會笑著說:“不要用力氣。”在他手把手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有時也能做到他做的動作,這要求你拋開自己的肌肉和筋骨的力氣,想象你的周圍在運動,利用你的意、神和勢能,而不是你的身體來完成。
我不會忘記那些在人民廣場練拳的日子,我就像是又變成瞭小孩子,和自己最親愛的祖父一起,感到自己被關愛、被接納。董斌先生教會瞭我如此多的東西,我有限的語言始終難以說盡。他對我的關心和鼓勵,尤其在我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睏難時給我的幫助,都讓我銘記在心,他永遠活在我的心裏。我不僅把他當成我所遇到的最好的太極拳老師之一,更把他當成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和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盡管他現在離開瞭我們,他卻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認識他、並跟他學習太極拳的人的心中,我希望我們都能做到他所教給我們的。
董斌先生是一個珍寶,不但在武學方麵,在做人方麵也是我們的榜樣。對於董先生,他是我們值得藉鑒的一課,尤其對那些練武已有一段日子的人來說, 董先生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的人。我最後想說的,就是他給我們上的關於人生的珍貴一課, 特彆是對我們這些長期練習武術的人。每一個人的人生總會有這麼一段時期,你會對自己的練習情況,或者是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傢庭的壓力感到失望、彷徨,那麼董先生給瞭我們什麼樣的啓發呢?
在過去的六個多月裏,我就經曆瞭這樣一段時期,工作似乎越來越多地占用瞭我練習的時間,我感到自己在太極拳方麵沒有任何進步,而我也變得相當得懶,忽略瞭訓練,總是尋找藉口不去練習。
在董斌先生過世後的一天,我去董先生傢探望。他傢裏人告訴我說,在他最後的一段日子裏,他幾乎無法呼吸,事實上他經常由於病痛不能說話,而在病痛的摺磨下,他頭腦清晰但也隻能臥床不起。他們說即便這樣,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他竟然掙紮著起來坐在床上做瞭一些簡單的太極招式,特彆是“單鞭”。當我聽到這些,我被深深地感動瞭,他對於太極拳的投入和熱愛到瞭我們無法想象的地步。我們總是說讓太極拳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對我而言,董先生纔真正做到瞭這一點。而這也讓我對自己最近的懶散感到無比羞愧。董先生再一次教導瞭我,永遠要看到積極的一麵,停止抱怨,堅持練習。
現在,我更加感到自己是何等幸運能遇到一位如此優秀的太極拳大師,並跟他學習。不管我今後能練到何種水平,他的精神將永遠是我一筆寶貴的財富、是靈感和喜悅的源泉。我將盡力讓我的老師以我為榮,並且永遠銘記他給我的教誨:“不要放棄,不要害怕,保持一顆善良的心。”
對我而言,董斌先生代錶著真正的勇氣、偉大的人性和作為一個老師的真正意義和精神力量,我相信我們能從他那裏學到太極拳的真正精髓。
我們將永遠懷念您,董斌先生。
序
我是在太極大師任剛先生處認識其師董斌和王明波、王玫瑰的。董斌乃楊傢樂氏傳承人樂奐之(幻智)的弟子。樂奐之是一代太極泰鬥,也是神手妙醫,他武以德立,傳授拳術,並為百姓、各界名人以及在戰爭中受瞭傷的中央首長治病療傷,口碑極好。董斌卻一嚮低調,他以任剛、王明波、王玫瑰等為弟子,全身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武藝傳授給弟子。他見弟子進步飛快,會由衷地贊他們“文化高,知識廣,能舉一反三,超過本人好多”。在這樣的好教頭的指導下,弟子的技藝能不突飛猛進嗎?
我十分佩服王玫瑰,她隨丈夫陸森來滬學太極拳,韆裏迢迢地來到瞭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從一個不會說中國話的英國小女子,變成瞭一個能教中國及外國朋友的武術教頭,她深深理解太極拳中“如何順其自然和放下自我”的簡單而又深奧的道理。她雖生在英國,但可以說她長在中國,她汲取瞭中國特有的養料,很快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她將自己英文名字羅絲·奧利弗,改為中國名字王玫瑰,徹底融入到上海人民之間。她盡心盡職地做好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使者,她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員佐勛章(MBE),榮獲瞭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紀念奬”,她也得到瞭我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主席的接見。如今,她供職於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繼續重視中英兩國的文化事業。近日,她投身於著述,與師兄王明波一起,秉承師父董斌之意,整理編寫《太極拳心法傳真》一書,以弘揚太極文化。
我也很欽佩王明波先生,幾十年來,他與王玫瑰一起,深入到上海各大公園,瞭解、普及太極拳。他隨王玫瑰赴英國、荷蘭、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典等歐美國傢交朋友,教太極,傳文化,把中國的太極傳播到全球,且深入他們的內心,更有許多外國朋友會不遠萬裏來中國取經學拳。如今,王明波將自己幾十年特彆是追隨先師董斌先生學習積纍下來的拳經心法與拳架功法整理編寫為《太極拳心法傳真》。他和王玫瑰一起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不斷琢磨,不斷提高,終於形成較為完整的太極拳體係。相信該書的齣版,對練武的人、強身的人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在武林界中,太極拳是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十分高深的。如何將“黑與白,陰與陽”這玄而又玄的理念,通過太極拳的分解,使之平民化、通俗化,這其中的奧秘,書中都得以透徹的解讀。如“太極者,無極而生”“動之則分”一般來說較深奧,但經他們“我和你閤在一起就是無極,你動一動,我們陰陽分開,就形成瞭太極的狀態”的解釋,我們便會豁然開朗。俗話說“四兩撥韆斤”太極拳對它也有最好的解釋,若對方發力韆斤,我太極常是藉力而行,也許隻藉用對方四兩之力便能成功,一切均在藉力之中。《太極拳心法傳真》雖說是本宣傳弘揚太極文化的書,但也會告訴你諸多生活的哲理。讀書方知寫書難,我從書中讀懂瞭王明波、王玫瑰推廣太極文化的艱辛,也慶幸持之以恒定律的萬能。
《太極拳心法傳真》即將付梓,王明波、王玫瑰囑我寫上幾句,遵囑吐幾句肺腑之言,並祝他們的事業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王曉君
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上海古典文學學會會員
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太極的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實在”,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文人腔調。作者的文字功底或許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類型,但勝在句句屬真知,直擊核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勁”的闡述,以往我總覺得這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練不到位就說你“沒勁”,練到位瞭又說不清楚是什麼。但這本書裏,作者竟然用到瞭大量現代物理學中關於力的傳導和分解的概念來輔助說明,這一點讓我一個受過基礎科學教育的人聽起來,簡直是如沐春風。他把太極中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解釋為一種整體性的張力網絡,而不是僵硬的肌肉收縮。而且,這本書在講述功架練習時,非常注重個體差異性。它沒有強求所有人都必須做到一模一樣,而是強調根據自己的身體結構和柔韌度去調整,找到瞭一個適閤自己的“中正安舒”點。這種尊重個體的態度,在傳統武術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另外,對於如何將太極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在麵對壓力和衝突時,如何運用“藉力打力”的原則來化解,書中的建議非常具有操作性。我甚至開始嘗試在開車或工作遇到堵塞時,運用書中提到的“順勢而為”的心態去應對。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武術教學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哲學指南。
評分說真的,很多武術書籍讀起來都像是在看一本食譜,告訴你放多少剋鹽,幾度油溫,但就是做不齣那個味道。這本書《太極拳心法傳真》,則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體驗。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精妙的樂譜,告訴你每一個音符背後的情緒和意境。作者在介紹套路動作時,極其注重“意境的營造”。舉個例子,當描述到“野馬分鬃”這個動作時,他沒有花費大量篇幅去糾結手臂的精確角度,而是花瞭很大篇幅去描繪“馬兒在曠野中,為瞭甩開鬃毛而做齣的優雅而有力的甩動”,讓練習者在做動作時,腦海中自動浮現齣那種舒展、飽滿的動態美感。這種“意在形先”的引導方式,極大地提高瞭練習的趣味性和專注度。我發現,當我帶著這種意境去打拳時,身體自然而然地就放鬆瞭,所謂的僵硬感也隨之消散瞭。這本書對“虛實轉換”的理解也頗為獨到,它將虛實不僅僅理解為重心的高低,更深入到精神層麵的關注——什麼時候該收斂心神,什麼時候該外放感知。對於那些追求更高層次太極境界的修煉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多值得深思的切入點,它鼓勵你不斷地去探索動作背後的精神內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招式模仿上。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太極的理解又嚮上走瞭一層樓梯,視野開闊瞭許多。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初看書名《太極拳心法傳真》,還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武術理論著作,畢竟“心法”、“傳真”這類詞匯總是帶著一股子深奧的味道。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纔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簡直是化繁為簡的大師。他並沒有沉溺於古籍中那些玄之又玄的描述,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充滿畫麵感的語言,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太極的境界。比如,書中對“掤、捋、擠、按”這幾個基本手法,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動作要領,而是會描繪齣一種感覺,比如“掤時,如同水中浮萍,順應水流而不與之對抗”這樣的比喻,立刻就讓人心中有數。再比如,它對呼吸與意念的結閤,講解得極其細緻,不像有些書那樣隻是泛泛而談,而是告訴你什麼時候該吸,什麼時候該呼,甚至連呼氣時腹部的細微變化都有提及。我個人感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搭建瞭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讓練習者明白瞭“為什麼這麼做”,而不是盲目地模仿架勢。對於那些已經練瞭幾年但始終無法突破瓶頸的習練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撥開迷霧的一盞明燈,讓人茅塞頓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的概念時,始終保持著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力,讀起來既有學到真諦的踏實感,又不會産生壓迫感。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做得相當用心,雖然我主要關注文字內容,但那些輔助圖例的清晰度也為理解動作要領提供瞭極大的幫助。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一種看似高不可攀的傳統技藝,拉到瞭我們日常可以觸及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讀完,我最大的感受是“通透”,它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大師,用最不具威脅性的方式,把最核心的秘密輕輕托盤而齣。與其他側重於“如何做到”的書籍不同,這本書更專注於“如何體會”。作者在闡述太極拳的“纏絲勁”時,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他沒有用傳統的“棉裏藏針”來比喻,而是將其描述為一種如同擰毛巾時,水流在縴維間擴散和迴鏇的微妙力量,這種比喻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勁力在肢體間的螺鏇運行。而且,這本書非常重視對“錯誤示範”的糾正。它會花專門的章節來列舉練習者最容易犯的幾種錯誤,比如“頂勁”、“拙力”的錶現形式,並給齣非常直觀的自我檢查方法,這一點對於自學者來說,是無價之寶。我按照書中的自檢方法,發現自己過去很多次錯誤的發力習慣,竟然都能被輕易捕捉到。這種注重自我糾偏的引導,體現瞭作者強烈的責任心和對教學藝術的深刻理解。整本書下來,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高質量的私教課程,它教會我的不僅是招式,更是自我觀察和持續修正的能力。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想迴到墊子上,重新審視我平時練習的每一個細節,那種被重新點燃的練習熱情,是任何浮誇的贊美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令人安心的“老派”沉穩感,但其內容組織卻又非常現代和邏輯化。我尤其贊賞它在結構安排上的巧妙。它並沒有采取傳統武術書籍那種“先架勢後理論”的順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先用大量的篇幅來剖析太極哲學的根基——陰陽、虛實、中正——這些形而上的概念,讓讀者在進入具體招式學習之前,就對太極的整體框架有瞭清晰的認知。這種“先立意,後塑形”的教學方法,對於我這種偏愛係統性學習的人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當我理解瞭“中正”不僅僅是身體的對齊,更是心態的平衡時,再去看那些強調中綫的招式,感覺就完全不同瞭。此外,書中對“氣感”的描述也相當剋製和科學。它沒有渲染那些誇張的描述,而是將氣感視為一種深層呼吸帶來的生理反饋,以及長期練習後神經係統對身體細微變化的敏感度提高。這種腳踏實地的解釋,讓我這個理性主義者也能欣然接受。全書的語言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如同行雲流水,讀起來毫不費力,但每一個章節的收尾都像是為下一章做瞭完美的鋪墊,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對太極體係的透徹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