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变迁

大运河的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偰 著
图书标签:
  • 大运河
  • 运河历史
  • 中国历史
  • 水利工程
  • 文化遗产
  • 地理
  • 历史地理
  • 漕运
  • 京杭大运河
  • 古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13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8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76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和今貌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1.大运河的历史,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以及大运河在历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2.大运河的地理,分五段对大运河的地理特点做了详细描述,包括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黄河,从黄河到陇海铁路,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从长江到杭州;3.大运河的改建,包括大运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经济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精装出版,对于大运河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朱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盐人,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入本科政治学系,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读财政经济,1932年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1933年,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wenge”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愤然辞世。朱偰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在财政、金融、史学、考古、文学诸领域,成就斐然。


目录

第一篇 大运河的历史
第一章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大运河的起源
第二节 隋代的通济渠、永济渠及江南运河
第三节 唐代的通济渠及广济渠
第四节 宋代的汴河
第五节 元代的大运河
第六节 明代的大运河
第七节 清代的大运河
第八节 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运河
第二章 大运河对于历代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影响
第一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经济上的影响
第二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
第三节 大运河对于历代文化上的影响
第二篇 大运河的地理
第一章总说
第一节从北京到天津
第二节从天津到黄河
第三节从黄河到陇海铁路
第四节从陇海铁路到长江
第五节从长江到杭州
第二章 从北京到天津——通惠河、北运河
第一节 通惠河
第二节 北运河
第三章 从天津到黄河——南运河、会通河
第一节 南运河
第二节 会通河
第四章 从黄河到陇海铁路
第五章 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中运河、里运河
第一节 中运河
第二节 里运河
第六章 从长江到杭州——江南运河
第一节 从长江到苏州
第二节 从苏州到杭州
第三篇 大运河的宏伟规划
第一章 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第一节 宏伟的规划
第二节 改建后的规模
第三节 技术革新
第二章 大运河在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大运河在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古老的大运河披上了现代化的新装

精彩书摘

  《大运河的变迁》:
  第三节 唐代的通济渠及广济渠
  唐朝的经济中心在江、淮一带,可是国都却建在长安,为了把江、淮一带的财赋、漕米转运到长安,不得不利用运河。唐朝并没有开辟新的运河,而只是利用隋时遗留下来的通济渠和山阳渎,而加以疏浚、修整。
  唐朝的漕运,是从东到西,利用长江、淮河、黄河、渭河,贯以山阳渎、通济渠,东起扬州,西至长安,长达三四千里。刘晏做转运使的时候,规定了一个严密的漕运制度,根据这个制度,采取节节转运的办法:
  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口达太仓(长安),转相授给。船十艘为一纲,使将军领之……自是每岁所运,或至百余万斛①。
  在这种情形之下,维持通济渠和山阳渎的航运,便成为唐代首要的任务之一。
  唐代的通济渠,是由汜水(今河南汜水)开始,引河水入汴,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商丘、萧县、徐州入泗水;再由泗水入淮。山阳渎则由山阳(今江苏淮安)开始,经常丰堰、白马湖、宝应、高邮、扬州人长江,基本上是利用隋代运河的故道。这两条运河,对于唐朝利用淮南漕运接济西北军粮民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这两条运河,在唐朝统治的200多年中也时通时塞。大概在运河阻塞的时候,便不得不加以疏浚或另开河道,以维持漕运。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魏景清利用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西岸)的一条直河,引淮水到黄土岗,以直通扬州。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瀚开广济新渠。,从宿州虹县(今安徽泗县)到淮阴以北80里地方,入于淮水,以便利漕运。可是这条广济新渠开成以后,由于上下游坡度过大,水流湍急,实际上不能产生什么作用,不久也就作废了。
  由于运河时常淤塞,唐朝200多年间,不断进行了一些浚修工程。最初是在扬州附近,疏浚太子港、陈登塘,并修了三十四陂,以便利漕运,但是不久又湮塞了。淮南节度使杜亚,遂另在蜀冈开了一条渠②,并疏浚句城湖、爱敬陂,起隄贯城,以通大船。但是蜀冈一带地势较高,河水容易一泻而尽,不易蓄水。节度使李吉甫又在高邮境内筑了一道平津堰,以调节水流,泄有余而防不足,漕运遂得复通。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扬州运河水浅,又影响漕运,不能如期运到,盐铁使王播,遂从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利漕运。综观唐朝一代,运河虽时塞时通,但大部分时间是畅通的,在唐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商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代十国时代,扬吴及南唐,割据江、淮一带,和北方对抗,这一条运河,也就受战争影响,湮塞不通。公元958年(周显德五年),周世宗伐南唐,打算引战舰自淮入江,但阻于北神堰③,无法通过,计划另凿楚州(今江苏淮安)西北的鹳水(现在淮安西面老鹳河故道),派人前去视察。视察的人回来报告说地形不便,恐怕开凿起来花费太大,不拟实施。周世宗亲自前往勘察,认为完全可以实现,遂定出了规划,发动楚州民工开河,不出10天,便开成了。于是巨舰数百艘,都从淮河由运河而下,陆续开入了长江,遂平定了南唐。后周又疏浚了汴口的一段运河,引黄河达于淮水,以通江、淮的漕运。这样,便基本上恢复了隋、唐运河的旧观。
  ……
岁月之河:世界水系变迁史 一、 引言:水脉的史诗 水,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持久的塑造者。它以无形之态,雕刻出山川的轮廓,孕育了文明的摇篮。然而,河流并非永恒不变的自然实体,它们是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地理现象。本书《岁月之河:世界水系变迁史》旨在深入探究人类历史长河中,全球主要水系——从宏大的亚马逊到古老的尼罗河,从蜿蜒的长江到神秘的印度河——所经历的剧烈而微妙的物理、生态与人文变迁。我们将摒弃孤立的地理叙事,转而以时间为轴,以水文动力学为基础,构建一幅关于水系演化、人类干预及其深远影响的宏大画卷。 二、 地质尺度的回响:河流的生命周期 河流的变迁始于地质构造的深处。本书首先追溯河流形成之初的驱动力:板块构造、冰川作用与气候波动。 2.1 造山运动与水系的分化 我们首先考察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水系格局的重塑。喜马拉雅山的崛起不仅创造了世界屋脊,也直接决定了长江、恒河、湄南河等主要水系向不同方向奔流的命运。通过对古河道沉积物和构造抬升速率的分析,揭示了水系在面对山脉阻碍时,如何通过“先驱河”的模式,自发地切穿地层,形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宏伟峡谷。我们还将对比北美落基山脉的形成如何影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初始走向,强调地质应力场在塑造流域边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冰川世纪的雕刻刀 更新世的冰川期是塑造现代水系格局的关键时期。本书详细论述了末次冰盛期(LGM)对北美五大湖、欧洲莱茵河以及西伯利亚河流域的永久性影响。冰盖的进退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冰水湖泊,这些湖泊的瞬间溃决(如冰坝湖溃决事件)形成了巨大的冲刷扇,甚至改变了区域地貌的微观结构。我们研究了冰碛物堆积如何迫使河流改道,以及冰川融水对全新世早期河流径流量的剧烈影响。 三、 气候的指纹:古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气候是驱动河流短期和中期变迁的主导力量。本书将重点分析过去几千年间,全球季风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气候现象对河流丰枯周期的调制。 3.1 季风雨带的漂移与文明的兴衰 在亚洲,季风雨带的微小北移或南移,往往意味着数千年历史中农业文明的兴衰。我们借助湖泊沉积物和洞穴石笋记录的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黄河流域在过去三千年中的干湿周期。我们发现,一些被认为是永久性干旱的时期,实际上是区域性降水模式的暂时性重组,这解释了古代都城选址的变迁。同样,尼罗河洪水幅度的长期波动,如何直接影响了古埃及法老的统治稳定性和农业生产的边界。 3.2 史前河流的“失踪”与“新生” 本书将聚焦于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消失或大幅衰减的古河流系统。例如,塔里木河盆地的罗布泊湖泊体系的萎缩,不仅是现代气候变化的缩影,更是数千年来区域水循环动态平衡被打破的体现。我们分析了古人类的迁徙路径如何与这些水文条件的周期性变化紧密耦合。 四、 人类的介入:工程奇迹与生态代价 人类对河流的改造史,是一部关于力量、需求与反思的历史。从古代的灌溉渠系到近代的巨型水坝群,人类试图将河流纳入其经济版图的努力从未停止。 4.1 灌溉体系的诞生与盐碱化的陷阱 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是早期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典范。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古代灌溉系统如何通过引水、分流、再利用,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这一生态灾难,迫使文明中心不得不迁移。这揭示了在缺乏现代水文科学的时代,对河流的过度索取所带来的长期后果。 4.2 现代水坝时代的地理重塑 二十世纪以来,水坝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书以密西西比河的水沙平衡、伏尔加河的生态变化、以及中国的雅鲁藏布江潜在开发为例,分析了巨型水坝对河流下游三角洲侵蚀、河流营养物质输送中断以及洄游鱼类生存的连锁反应。我们对比了水坝在提供电力、防洪和灌溉方面的效益,与它对河流自身地貌演变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之间的复杂权衡。 4.3 城市化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河流的变迁不仅发生在地面,也发生在地下。本书探讨了特大城市圈(如墨西哥城、雅典)为满足用水需求而对地下含水层进行的“负增长”开采,如何导致地面沉降,并间接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加速了河流径流的枯竭。 五、 跨界与冲突:水资源的政治地理学 河流天然具有跨越政治边界的属性,这使得水资源的管理成为国际关系中永恒的焦点。 5.1 历史上的水权争端 我们分析了历史上因水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局部冲突,例如中东地区对约旦河水资源的长期博弈,以及南亚次大陆划分后印巴对印度河水系利用的持续紧张关系。重点考察了早期条约和协议(如1960年的《印度河水协定》)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暂时性地冻结或重塑水资源的分配格局。 5.2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未来水流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融化加速,改变了依赖冰川融水的河流(如恒河、印度河、以及安第斯山脉的河流)的短期丰水期和长期枯竭风险。本书将重点研究这种气候驱动的“水文危机”,如何加剧了依赖跨界河流国家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国际社会在构建新的水资源共享机制时面临的技术与政治障碍。 六、 结论:在适应与保护之间 《岁月之河》最终旨在提供一个辩证的视角:河流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意志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河流的变迁历史,并非是为了逆转自然规律,而是为了更明智地与之共存。本书呼吁对河流进行“生态管理”,即认识到河流自身的动力学需求,并寻求在满足人类需求与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河流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过去变迁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阅读这本作品,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人”的关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地理变迁,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个体身上。比如,书中关于早期水利工程师的几段描述,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挣扎、智慧与最终的成就,那种与天地抗争又和谐共生的哲学意味,让人深思良久。尤其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船工、纤夫、乃至沿岸居民生活状态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社会侧写。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切换,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甚至会开始想象,如果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会是怎样一番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体,甫一入手便觉分量不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留白,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宏大题材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文字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初看时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作者的笔触竟如此细腻,如同在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中穿插着严谨的考据。那些对古时漕运图景的描摹,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昔日繁忙的水路风貌,仿佛能闻到水面上船桨拍打水花的声响,感受到两岸商贾的喧嚣。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着实是当下图书市场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更多细节与故事线索。

评分

这部作品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之广博,令人叹服,从官方史册到地方志,甚至包括一些罕见的碑刻拓片解读,都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似乎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工程史”或“政治史”范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气候学和社会学的一些观察角度。例如,探讨气候周期波动如何间接影响了某一特定朝代的漕运效率与区域经济平衡,这种跨界融合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它不是一部孤立的研究报告,而是一部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力作,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知识的增量,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上的沉淀。在阅读那些关于河流生命力的段落时,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时间的巨大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那种既对抗又依存的复杂关系。作者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自然的谦卑,以及对人类改造自身环境的努力所抱持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成就的赞叹,也有对其盲目性的反思。这种深沉的内省,远超出了我阅读一本“历史科普”书籍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深深浅浅的印记,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其中的哲理。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这类历史地理题材的书籍往往敬而远之,总觉得太过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精妙,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精心铺设的机关,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枯燥的“变迁”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河流的改道、堤坝的兴建与倒塌,都被赋予了强烈的叙事张力。读完前三分之一时,我甚至有些激动地跑到地图前,试图对照现实中的地理方位去印证书中的描述,那种探索求真的乐趣,是单纯的娱乐作品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像是在提供一把解读我们当下所处环境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