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家中室牧子力作,上市一年销量突破30万册!
2016日本商业书大奖准大奖(TOP2)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对孩子应该采用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吗?
看电视、玩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
应该何时对教育进行投资?
给基于个人经验的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数据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教育!
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主张,都仅基于他们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并没有科学根据,因此对于“为什么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他们无法给予充分说明。
以数据为依据,用经济学的手法来分析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在成功地教育和培养子女方面所得到的清晰发现,比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意见要有价值得多。
本书以科学的依据阐明了从游戏给孩子的影响到小班教学的教育效果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家庭培养孩子、学校及社会教育孩子,对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日]中室牧子,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日本银行、世界银行任职。专业为教育经济学,即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教育。
译者简介:魏铀原,同济大学教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负责中日教育交流工作。长期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翻译工作。
第1章 别人的成功经验能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吗
——数据的说服力胜过个人经验
人人都是教育评论家
东京大学学生家长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000 万日元
在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中出现过111 次的短语
经济学家向人们展示的“根据”
在教育领域里进行实验
第2章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基于科学根据的育儿方法
用经济学解读眼前利益大作战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有效
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吗
金钱是一种很好的物质奖励吗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设计正确的物质奖励
对孩子应该采用鼓励为主的培养方式吗
自尊心强仅仅是结果
“你真聪明”和“你真努力”,哪一种更有效
看电视、玩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
即便完全禁止看电视、玩游戏,孩子的学习时间也几乎不会增加
“快去学习”只是白费口舌
朋友带来的影响
“恶友如鱼臭”,应该如何避免
应该何时对教育进行投资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第3章 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
——人生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非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计划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何谓非认知能力
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自制力
重要的非认知能力:毅力
锻炼非认知能力的方法
受过良好家教的人年收入更高
非认知能力不容小觑
第4章 小班教学有效果吗
——毫无科学根据的日本教育政策
35 人,还是40 人
性价比很低的小班教学模式
信息是金
小班教学与孩子一生的收入之间的关系
使用日本的数据进行验证
15 年来日本的教育经费减少了20% 以上
不能因学力测试而忽喜忽忧
学力测试排名透露的信息
应该公布学校的排名吗
过度的平等主义使差距扩大
解决儿童贫困问题
同一代内的平等,不同代间的不平等
日本教育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
期待从第三方机构获得政策评价
第5章 何谓良师
——日本教育欠缺“教师质量”这一概念
遇到良师,人生将会改变
用物质奖励来激励教师有效吗
培训教师有效吗
教师资格是准入门槛吗
为何日本的科研止步不前
补论 为什么教育有进行实验的必要
苹果和橘子:不可比较的两种物品
再现反事实推理
随机比较实验之外的实验
教育政策的宏伟蓝图
随机比较实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篇:
用经济学解读眼前利益大作战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不能用物质奖励来诱导他们吗?”
这是我那些有孩子的朋友提到得最频繁的问题。也许很多家长都抱着这样的看法:“设置一些物质奖励来督促孩子学习不是很好吗?”不过,也有很多父母为此苦恼万分,他们认为,一旦没有了奖励,孩子们就不学习的话,那父母是不是太不称职了?
事实上,若是在经济学范畴探讨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具有科学根据的答案。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学就是探究人们对奖励性刺激(类似于前文所述的物质奖励)究竟如何做出反应的一门学问。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
“现在好好学习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呀。”
大概很多父母都说过这句话,而在经济学中,这也被证明的确是对的。我将在后文中详细解读这句话。此处略提一句,在孩提时代好好学习,与将来提高收入是紧密关联的。
经济学中有“教育收益率”这样一个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若是孩子多接受一年教育,那么,他未来的收入将因此而增加多少”这一问题用数字来表示。而且,很多研究表明,投资教育比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要高。
虽然可以用数字来明确告诉孩子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很多,但事实上这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那么,为什么孩子们看不到眼前的奖励就不好好学习呢?
事实上,人都有一种特点,就是会放大眼前利益。所以,面对遥远的未来之事,人们会冷静地加以思考,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而面对眼前的事情,即使它微不足道,人们也会十分看重能立刻获得的满足感。
比如,假设半年后孩子可以在正月里从祖父母那里获得5000日元的压岁钱,如果告诉孩子,“要是到时你再等上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 5500 日元的压岁钱”,孩子就会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再等一周,拿 5500 日元”。
但是,让我们设想另外一种场景:孩子明天过生日,他可以从祖父母那里得到 5000 日元的零花钱,这时候,如果对他说 “要是你可以再等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 5500 日元的零花钱”,相信作用不大吧,他会想要立马获得满足感,选择明天就得到5000 日元。(如图 4)
像这样优先选择眼前立刻就能获得的满足感,也会在孩子们的学习上体现出来。虽然孩子们都懂得为了遥远的将来,现在要好好学习这个道理,但依然会不知不觉地去选择放松、娱乐来满足自己眼前的欲望,结果口中说着“学习什么的明天再开始也无妨”,而把学习放在一边,一拖再拖。
这样的拖延行为,并不只是出现在孩子身上。从长远来看,明明知道自己必须减肥、戒烟,却在不知不觉中就向眼前的诱惑投降,又开始大快朵颐或是吞云吐雾,有这种经历的成年人也一定不少吧。
“不知不觉就会将眼前的利益和急于获得的满足感放在优先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是设置一些眼前就可以得到的奖励, 那么现在学习的好处和所能获得的满足感就会急剧上升,孩子自然就会把学习放在优先位置”。事实上,给孩子一些立马就能得到的奖励,就是反过来利用了眼前利益的特性,促使孩子尽快学习而不要拖延的一种策略。
第二篇: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有效
“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
“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学力呢?
约翰 ? 贝茨 ? 克拉克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倾注精力研究奖励和孩子们的课堂出勤率、学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迄今为止,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达拉斯、休斯敦、纽约、华盛顿这 5 个城市进行了实验,试图证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顺便提一下,在这 5 个城市进行的实验规模巨大,耗资 9.4亿日元,总计约有 250 所学校、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 36000 名孩子参与。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位教授的研究,我们先来了解一种经常用来分析孩子教育成果的标准框架,也就是“ 教育生产函 数”,别称叫作“输入输出研究法”。这个函数是用来阐明上课和作业等教育意义上的“输入”对学力等“输出”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的。(如图 5)
弗赖尔教授所实施的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纽约和芝加哥进行的,也就是根据教育生产函数中的“输出”,即根据评定学力的考试结果或是家校通信簿中的成绩等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即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实验是在达拉斯、华盛顿和休斯敦进行的,主要根据教育生产函数中的“输入”,即根据认真读书、完成作业、保证学校出勤率、穿校服等情况来给予物质奖励。“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就属于这一类。(如图 6)
这两类实验,究竟哪一类能更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力呢?
倘若对“输入”进行奖励,大概孩子们会好好读书、认真完成作业,但未必能保证成绩有效提高。
若是对“输出”进行奖励,会令孩子们把提高成绩作为更直接的目标。我们的直觉是对“输出”进行奖励,效果会更好。
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是对“输入”进行奖励。
一方面,在各种各样的“输入”中,奖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是提升学力较显著的方法。而另一方面,在“输出”方面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学力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们得到奖励都会非常开心,而想要得到奖励的心理也会让他们干劲十足。
那么,为什么对“考出好成绩”这一“输出”进行奖励并不能促进学力的提高呢?
关键在于,孩子们对奖励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是否有所行动。一方面,对“输入”进行奖励时,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应该好好读书、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对“输出”进行奖励时,大人却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们具体方法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孩子们想要得到奖励,也鼓足了干劲,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学力。
这里我们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训: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而应该依据读书、完成作业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我对教育类书籍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大胆甚至有些挑衅的姿态,直接挑战了教育界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一些“准则”。“被数据推翻”这几个字,预示着一场认知上的革命。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有力,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之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分析风格,这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原来我们很多时候是被习惯和传统所束缚,而忽略了用更科学、更务实的方式去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它提出的“学力经济学”概念,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实践上的指导。我开始思考,如果教育真的可以像经济学那样被精确地衡量和优化,那么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会更加合理?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否会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会更加显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我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看到了教育领域中潜在的巨大改进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数据炸弹”。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理性、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教育恰恰是这样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尝试。过去我们更多地从人文、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去理解教育,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更加“实用主义”的维度。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量化“学力”的,以及它如何利用数据来揭示那些隐藏在教育表象之下的经济学原理。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化、甚至教育的社会流动性等问题,并且会用数据来证明,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教育“常识”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是有误导性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对教育的认识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并为我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这本《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学力经济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它意味着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而是要用经济学的严谨和量化思维去解构教育现象。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情感的传递,更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效率考量。当“学力”这个核心概念被引入,并且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关于教育投资回报率、教育资源分配、甚至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经验、直觉或者传统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但如果能有一套基于数据的、经济学原理的分析框架,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突破!这本书的副标题“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说明它很可能挑战了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运用数据来论证这些“准则”的,以及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也希望它能为教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最终推动教育向更科学、更有效、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评分《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的标题极具冲击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大扫除”。“学力经济学”这个词语组合,就已经暗示了这本书将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它将教育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强调效率、投入产出和资源优化。而“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则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以实证为基础,挑战那些未经检验的教育信念。我一直认为,任何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和理论的迭代,教育也不例外。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经验传承和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以及如何根据数据来调整教育策略。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批判,更在于它能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推动教育朝着更科学、更有效、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评分读完《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后,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思考,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内容的深度都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巧妙地将看似枯燥的经济学模型与生动鲜活的教育场景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逻辑推理,层层剥茧,揭示出教育系统中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果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对“学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和衡量方式所吸引,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评估教育的实际成效,而非仅仅关注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这种量化和可衡量的思维方式,为理解教育的投资回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过去对许多教育现象的困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当前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教育未来的深度对话,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更多思考。
评分很震撼的观点,值得购买哈,
评分印刷顶量很好。
评分书不错,引导方向,支持购买。
评分真值得的读的一本书!
评分可供参考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很震撼的观点,值得购买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