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碑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上林湖丛书

慈溪碑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上林湖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厉祖浩 编
图书标签:
  • 慈溪
  • 碑刻
  • 墓志
  • 地方文献
  • 历史
  • 文化
  • 上林湖丛书
  • 民国
  • 清代
  • 浙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0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1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上林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3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慈溪碑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上林湖丛书》分为唐至明代卷、清代民国卷。一共收录唐代至民国时期慈溪地区存世碑碣墓志459篇。全书为繁体横排,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基本体例为一篇碑文释读,一张图录。若干篇碑文为传世文献,无碑文对应。

目录

序(陳尚君)
前言
凡例
唐(618—907)
沈莊妻俞氏墓誌 唐元和三年(808)八月
張佩墓誌 唐元和十年(815)十月
聞人十四墓誌 唐元和十一年(816)正月
楊皓澄墓誌 唐元和十五年(820)七月
徐君妻姚氏墓誌 唐寶曆元年(825)十一月
余興墓誌 唐寶曆元年(825)十一月
張瑶妻何氏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八月
盛璿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十一月
盛璿妻孫氏墓誌 唐大和五年(831)
闞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并序 唐開成四年(839)十一月
徐處士妻朱氏墓誌 唐開成五年(840)九月
姚姿墓誌 唐開成五年(840)十月
張氏墓誌 唐開成年間(836—840)
方府君墓誌 唐會昌元年(841)十月
任正彬墓誌 唐會昌二年(842)五月
宣君妻楊氏墓誌 唐會昌五年(845)八月
童德墓誌 唐大中元年(847)六月
李君妻吴氏墓誌 唐大中五年(851)八月
應廉墓誌 唐大中八年(854)十二月
袁貴墓誌 唐大中九年(855)九月
葉府君墓誌 唐大中(847—860)
嚴聳妻阿裘墓誌 唐咸通三年(862)五月
胡元墓誌 唐咸通七年(866)八月
劉君儒墓誌 唐乾符元年(874)正月
徐十郎妻王十娘墓誌 唐乾符元年(874)八月
余行周墓誌 唐乾符四年(877)八月
鄭受妻胡氏墓誌 唐光啟三年至乾寧三年(887—896)
五代(907—960)
羅素墓誌 梁乾化元年(911)十一月
殘誌 娶安 梁乾化二年(912)
吴氏墓誌 梁貞明元年(915)十一月
司馬珂墓誌 梁貞明四年(918)八月
楊謙仁墓誌 梁龍德元年(921)十月
宋府君及妻墓誌 唐天成元年(926)八月
房府君妻墓誌 吴越寶正二年(927)五月
洞山院住持墓誌 吴越寶正三年(928)六月
羊蟾墓誌 周廣順三年(953)十一月
佚名殘誌 唐五代(618—960)
北宋(960—1127)
馮準母虞氏墓誌 宋皇祐三年(1051)十二月
國任墓誌 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
……
南宋(1127—1279)
元(1271—1368)
明(1368—1661)
清(1636—1911)
民国(1912—1949)
历史的沉思与文化的拾遗:《上林湖丛书》系列其他卷册精选书目导读 《慈溪碑碣墓志汇编(套装共2册)/上林湖丛书》作为研究地方史与考古文物的珍贵文献,其价值毋庸置疑。然而,“上林湖丛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工程,其内涵远不止于碑刻墓志的汇集。本导读将聚焦于该丛书中其他未涉及碑碣墓志主题,但同样具有重要学术与文化价值的卷册,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该丛书更广阔的知识图景,并提供深入了解慈溪地方历史与人文的多元路径。 “上林湖丛书”的编纂,旨在抢救、整理和研究与慈溪上林湖地区及其周边相关的历史文献、文物资料及地方志,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区域文化数据库。除了碑刻墓志这类直接的物质遗存外,丛书还涵盖了对地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学艺术乃至民俗信仰的深入探讨。 --- 一、 区域地理与生态变迁:《上林湖水系与区域环境变迁研究》 此卷专注于上林湖及其周边水系的地理演变历史。慈溪地处江浙水网平原,水系不仅是古代交通命脉,更是农业生产与聚落分布的关键因素。 主要内容剖析: 本卷通过对历代黄册、鱼鳞图册、地方水利志的梳理,结合现代地质勘探数据,重构了上林湖地区自唐宋以来水域面积、河道走向的动态变化过程。重点探讨了围垦活动、海潮侵蚀与淡水资源平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代著名的“里 খাল”疏浚工程的始末,分析了这些水利活动如何重塑了区域内的村落布局和社会组织形态。对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水患治理经验,此书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材料,是环境史与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石。 --- 二、 家族传承与社会组织:《慈溪望族家谱文献汇编及考证》 家族史研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一环。此套书聚焦于在慈溪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望族,如某某氏、某某氏等,通过对其家谱、祠堂碑记(区别于墓志)及族内文书的整理,呈现其兴衰轨迹。 主要内容剖析: 此卷不仅是简单的家谱影印合集,更包含了对家谱编纂体例的比较研究。它细致分析了不同时期族人对“祖先事迹”的记载侧重点,揭示了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取向变化,如宋代的理学影响、明清的商业扩张等。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议事录”、“族田契约”等一手文献,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家族内部的财产分配机制、教育制度以及族规的实际执行情况。例如,对某一商贾世家的经济活动轨迹的描摹,展示了传统士绅阶层如何成功地将儒家伦理融入世俗商业运作之中。 --- 三、 文学艺术与知识分子群像:《慈溪文士尺牍与诗学流派研究》 此卷侧重于慈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明末清初或近代)涌现的文人墨客及其交往网络。它关注的焦点是文学创作本身、书信往来中的思想交流,而非墓葬记录。 主要内容剖析: 本卷辑录了多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慈溪籍人士的未刊信札、少量手稿及诗歌批注。通过对这些尺牍的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时文坛的若干重要流派及其内部的辩论焦点。例如,对比某两位词人之间的通信,可以发掘出他们对“格律”与“性灵”的不同态度。此外,书中还附有对当时当地书画收藏风气的考证,通过对私人藏品目录的分析,还原了区域内文化精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它为研究地方文学史如何与国家级文学思潮互动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切片。 --- 四、 经济活动与商业史:《明清时期慈溪棉布贸易与市镇发展》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是理解社会结构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此卷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慈溪在江南商业体系中的特定角色,尤其是围绕棉布生产和贸易展开的经济网络。 主要内容剖析: 该书援引了大量海关文书、地方商行账簿(或残存记录)以及官府关于漕运和税收的档案。研究不仅描绘了棉花种植到布匹织染的产业链条,更深入分析了作为主要商品集散地的埠头市镇的形成与衰落。书中详细考察了“票号”制度在当地金融活动中的渗透程度,以及外地商人(如徽商、闽商)在慈溪设立的商业据点及其对地方经济政策的影响。它揭示了在全国性市场扩张的背景下,一个区域性经济中心如何通过专业化生产和灵活的商业运作来维持其繁荣。 --- 总结与展望 “上林湖丛书”的魅力在于其多学科的交叉视角。若说《慈溪碑碣墓志汇编》是凝固在石碑上的家族与政治印记,那么上述其他卷册则分别提供了关于土地与水利(环境史)、血缘与伦理(社会史)、思想与审美(文化史)以及商品与资本(经济史)的动态叙事。每一卷书都像是一把钥匙,单独开启了历史的一个侧面,而将它们置于同一“丛书”框架下审视,则能构建出一部更为丰满、更具生命力的近代前慈溪社会全景图。这套丛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区域文化遗产的全面、系统化建档与深入挖掘,是对地方文脉的尊重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江南地区宋明时期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地方望族和士绅阶层的兴衰。这本书在梳理这些地方性史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碑刻文字罗列,通过对不同墓葬碑文的交叉比对,我发现了一些先前研究中被忽略的家族联系和权力网络节点的蛛丝马迹。举例来说,其中一处碑文中提到的某个地方乡贤,通过与另一本地方志的记录相互印证,揭示了当时地方治理结构中,士绅群体实际发挥的作用远超官方记录所描述的范畴。这种层层剥茧的史料挖掘,对于构建更精细、更真实的历史图景至关重要,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地方史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地方文脉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者,我尤其欣赏这种对“沉睡”在民间的珍贵石刻进行系统性抢救和整理的工作。这些碑碣和墓志,往往是抵抗时间侵蚀的最后防线。我曾经跑过一些偏远的乡村寺庙和古墓地,亲眼见过很多碑文因为风化、人为破坏而变得难以辨认。这套汇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将那些极易消亡的信息“固化”了下来,保证了历史的完整性。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尊重,更是对后代研究者负责任的表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使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文化地理学或人口史的研究,而非仅仅停留在猜测和零星的记录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手感很厚实,印刷的清晰度也相当不错,尤其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我个人对古代文献的收藏和阅读有一定要求,所以对书籍的物质载体非常看重。这套书的版式设计也看得出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字体选择和行距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的文字中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从书籍的整体气质上,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敬畏之心,那种严谨和细致的态度,绝对能让所有历史爱好者感到满足。光是把这两本书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能应付事宜的出版物。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地方性、专业性极强的汇编资料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仅仅是学界的小范围热点。但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无意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比如,从丧葬仪式、谥号的授予频率,乃至对逝者生平描述的侧重点变化,我们都能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价值观的细微转移。一个碑刻上的寥寥数语,背后可能隐藏着当时的礼法制度、家族伦理甚至是经济状况的侧影。这种从“石头上”解读“人世间”的体验,远比阅读官方正史来得更鲜活、更具人情味。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碎片,重新塑造成了有温度的社会记忆。

评分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校对工作做得极其严谨,这一点对于古籍文献的整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仔细核对了其中几篇我较为熟悉的墓志铭原文和这个汇编中的转录件,发现其准确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出现低级的错别字或者断句错误,这在涉及大量异体字和古音古义的文本中,实属难得。在注释方面,编者似乎也尽可能地对一些生僻的官职、地名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专业史料的门槛。这种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做法,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专业学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适合对地方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作为入门或进阶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