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

美国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蓝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美国文化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人物
  • 传记
  • 纪实文学
  • 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3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693
品牌:阳光博客(sunnbook)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10
套装数量: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让我们一起来读美国历史,读懂它的随意与平和,读懂它的苦涩和幽默。


  

  旅美华人毕蓝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遍查资料,7年时间,笔耕不辍,足见其毅力以及对历史的热爱。

  一般历史书都只谈及美国二百来年的历史,本书却可追溯到1517年欧洲的宗教改革,弥补了美国建国前史料的空白,使我们全面了解到美国的前世今生。

  本书聚焦于美国建国前后的激情岁月。从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到独立战争的打响,再到美国前几任总统的执政状况,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万字,可见她笔下的美国历史多么细致而生动。一个个历史事件,如过电影般,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成了鲜活的故事:印第安人不只是感恩节上的客人,他们更多的是血泪悲歌;富兰克林不只是个在下雨天放风筝的科学家,他对北美独立的贡献无人能及;独立战争也不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而是实实在在打了八年半的战争,我们能看到它的每一场重要战斗;《美国宪法》也不只是一页纸,而是北美最初的13个州无数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精彩还在继续,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毕蓝老师留美二十余年,从看到美国到看透美国,以细腻、真诚、幽默的文笔,自2010年起开始在博客上写美国,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时至今日,依然持续更新中。网友评价她的美国史"简明而不简单,严谨而不严肃"。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妨来听毕蓝老师给你讲讲美国的故事……


  

全书共分七册:
  

1 殖民之地

  从1587年到1765年,北美最初的13个殖民地是如何形成的?从"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到独立战争打响前夜,美国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2 革命之火

  从1765年到1776年,从"大觉醒运动"到签署《独立宣言》,那些往日的英国人怎样一步步变成了美国人……


  

3 独立之战

  从1776年到1783年,从溃不成军到完败英军,英王"无敌海军"大兵压境,华盛顿和他的大陆军将会如何逆袭……


  

4 制宪之路

  从1783年到1789年,从一位英雄到一个国家,刚刚独立的美国,如何在动荡和争议中摸索着建立一个国家……


  

5 美国之父

  从1789年到1797年,从弗农山庄到总统府,1789年4月16日上午10点,57岁的华盛顿带着他的两个法宝赴任美国总统……


  

6 三权之争

  从1797年到1809年,美国政府在争斗中学会制衡,随着乔治·华盛顿的离开,不得不自立的美国人为自己的国家竖起了三根柱石……


  

7 共和之国

  从1809年到1826年,从"第二次独立战争"到"门罗主义",随着第一代"国父"们陆续离世,独立50年的美国将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毕蓝,生于山东省泰安市。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一家美国银行,从事财经金融方面的工作。她从2010年开始在网上开设"蓝草莓的博客",撰写关于美国历史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温和的语言讲述一段生动、有趣的历史。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网友green68: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对看清当下、认知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多是被肢解的,甚至是被歪曲的,掌握这样的谎言历史,只能使人们变得更加脑残,甚至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你对美国历史的阐述——通过通俗的方式普及历史,大约类同于因写《明朝那些事》而闻名的当年明月,对我这个不太了解世界历史包括美国历史的人,无疑起到补课作用,谢谢。


  

  网友fishwanda3000:年前就被推荐,今天终于看到《美国的故事》了!很喜欢这种"通俗易懂"版的历史讲述,也许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灌输了太多的枯燥乏味的东西,也许是当下国人的生活节奏太快 生活压力大 社会环境不良,因而内心希冀在忙碌一天之后有轻松的阅读以慰心灵和放松精神。总之,现在,"通俗易懂"版的作品不仅年轻人喜欢,中年人也追捧。


  

  网友羅曼:一部深入浅出的美国建国史,语言生动活泼,比俺小时候被迫读的历史书好看多了!

目录

1 殖民之地

自序


001 清教徒

002 五月花

003 印第安人

004 美洲大陆的主人

005 弗吉尼亚

006 风的颜色

007 以上帝的名义

008 自由之声

009 菲利普国王的战争

010 纽约,纽约

011 宾的树林

012 《宽容法案》

013 英国人的权利

014 田园牧歌

015 第一个美国人

016 帽子之争

017 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

018 西进之旅

019 美洲人


2 革命之火

020 革命前夜

021 抗税风波

022 愤怒的波士顿

023 血溅波士顿

024 倾茶事件

025 不自由,毋宁死

026 莱克星顿的枪声

027 将军拔剑南天起

028 邦克山之战

029 绿山男孩

030 远征加拿大

031 解放波士顿

032 《常识》

033 《独立宣言》

034 生于7月4日


3 独立之战

035 生死一线

036 痛失纽约

037 美国危机

038 渡河

039 剑指费城

040 萨拉托加

041 美法联盟

042 锻造山谷

043 蒙莫斯之战

044 南方战略

045 叛徒

046 兵变与兵败

047 转战南方1

048 走向约克镇2

049 天翻地覆

050 记住女士们5

051 《巴黎和约》


4 制宪之路

052 那一瞬间如此辉煌

053 自由的代价

054 制宪之路

055 费城的夏天

056 三权分立

057 其他人1

058 我们人民

059 联邦党人

060 制造美国

061 《权利法案》


5 美国之父

062 总统先生

063 天才之光

064 晚餐

065 首善之区

066 必要与适当

067 斗鸡场

068 爱的诱惑

069 中立宣言

070 热内公民

071 威士忌叛乱

072 《杰伊条约》

073 告别


6 三权之争

074 伙伴

075 XYZ事件

076 《处置外侨与煽动叛乱法》

077 没有必要的战争

078 一八〇〇年革命

079 午夜将至

080 司法审查

081 新秩序

082 路易斯安那

083 发现之旅

084 决斗

085 阴谋

086 叛国

087 禁运


7 共和之国

088 山雨欲来

089 一八一二

090 加拿大

091 一八一四

092 星条旗

093 和平

094 美国体系

095 美好年代

096 恐慌

097 门罗主义

098 最后的国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现在,华盛顿决定对黑森兵下手。自开战以来,英军一直是攻势,大陆军是守势。这一次,华盛顿要主动进攻,而且,只能赢,不能输。他知道,战士们对黑森兵又恨又怕,怎样才能取胜呢?只能靠偷袭。偷袭的最好时机是哪天?华盛顿选择了12 月26 日,也就是圣诞节过后的那一天。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黑森兵肯定会大肆庆祝一番。趁着他们烂醉如泥的时候打个措手不及,把握还是很大的。人家清醒的时候咱打不过,睡觉的时候咱总能占点便宜吧?能赢就行,甭管绅士不绅士了。

  可是,当华盛顿把他的想法告诉将军们时,除了里德,其余的人全都反对,有的甚至觉得总司令疯了。将军们的理由很充分。要打特伦顿,必须渡过特拉华河。河面最窄处也有1.6 公里,船只有限,把两三千人渡过去,再加上大炮、马匹,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需要6 个小时。现在河面上有很多浮冰,很危险,天气又不好,还在夜间渡河,这本身就是一场灾难。就算能过去,也至少需要10个小时。在这10 个小时中,很有可能被黑森兵的探马发现。如果他们趁势进攻,大陆军岂不全军覆没?还有,因为怕被敌人听见,华盛顿选的渡河地点距离特伦顿14.5 公里远。大家折腾一夜渡过河,再行军十几公里,等到了特伦顿,累都累死了,哪有力气打仗?那一路上道路难行就更不用说了。黑森兵是优秀的职业军人,即使在节日他们也不会放松警惕。况且,"保王党"间谍到处都是,肯定会有人向特伦顿报信。人家以逸待劳,咱们长途奔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有悬念吗?

  平时,华盛顿是个非常保守的人,轻易不涉险。他也非常守规矩。当初,大陆会议任命他为总司令时规定,他在每次军事行动之前必须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将军们的意见。虽然总司令有最后的决定权,但在过去的一年半里,他向来都少数服从多数,很民主。但是,这一次,就是全世界都反对他也要干。因为这一次,大陆军和美国革命都到了生死关头。不行动只能坐以待毙,冒险还有成功的可能。华盛顿为这次行动指定的代号为"胜利或死亡"。

总司令乾纲独断,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就算他领着大伙去地狱,也得跟着。具体计划是这样的:12 月25 日,也就是圣诞节当天,大陆军2400 人,晚上6 点开始渡河,争取半夜12 点全部过河。然后用5~6 个小时赶到特伦顿,在12 月26 日天亮之前开始战斗。除了华盛顿率领的主力,还有两支小队从不同的地方渡河,截击敌人的退路。进攻特伦顿的2400 人又分两拨,一路由萨立文将军率领,一路由格林将军率领,从两个方向攻入。华盛顿自己跟着格林的队伍走。

  1776 年12 月25 日,圣诞之夜,大陆军如期来到渡口。格鲁夫上校带领的由马萨诸塞渔民组成的军团负责驾船。4 个月前,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他们把9000 名大陆军从布鲁克林高地运回曼哈顿,创造了"夜渡东河"的奇迹。今天的情况比那天糟得多。天上下着雨夹雪,刮着强劲的北风,河面上漂着浮冰,浪头又大又急。格鲁夫告诉华盛顿,在这种天气下摆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华盛顿就像没听见一样,只说了两个字:"渡河。"为了表达一往无前的决心,他第一批渡过河去,在对岸等着自己的队伍。他的决绝让所有的人别无选择。

  那幅《华盛顿渡过特拉华河》的画描绘了美国革命的经典画面,现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它表现的是象征意义,不一定是真实情况。比如,当夜,大陆军渡河时应该是坐着,华盛顿不可能那么"大无畏"地站在船头。在风高浪急的河中,那基本上是自杀的姿势。画上有两位总统,一位是华盛顿,另一位是门罗,就是华盛顿身后举着战旗的那个。他当时是个18 岁的少尉军官,确实参加了特伦顿之战,但不太可能跟华盛顿在同一条船上。

  格鲁夫的"渔民军"果然身手不凡,他们的驾船技术天下无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居然把2400 人外加18 门炮和50 匹马全部安全地运到河对岸。但是,暴风雪大大拖延了渡河时间。直到26日凌晨3 点,最后一批战士才渡过河。这就意味着,他们到达特伦顿时将是大白天,"夜袭"已经不可能了。休·莫瑟尔将军问华盛顿是否还要按计划向特伦顿进发,华盛顿说:"就算只剩下一个人,我也要去特伦顿。"

  大陆军到达特伦顿时是早晨8 点,路上的艰辛一言难尽。此时,又冷又累的战士们只想做一件事,就是躺下睡觉。行军过程中,华盛顿穿梭于队伍中,不停地鼓励战士们继续前进,千万不要停下来。可是,还是有两个战士走不动了,他们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暴风雪下了一整夜,所有的枪都湿了,大多数无法射击。华盛顿下令:上刺刀。

  其实,黑森兵早就得到了情报,知道大陆军可能偷袭。但是,特伦顿的长官约翰·罗尔上校却没有设防。为什么呢?一是机缘巧合。就在圣诞节那天,新泽西的民兵袭扰特伦顿,打了一阵就跑了。罗尔上校认为这就是那个所谓的偷袭。既然已经把敌人赶跑,也就没事了。二是25 日和26 日的天气太坏了,谁会在这种天气下出来打仗呢?别说打,光冻就冻死了。所以,尽管黑森兵没喝酒,但还是很放心地去睡觉了,竟然连岗哨都没多设几个。还有传说,罗尔上校的顶头上司,卡尔·冯·登诺普,圣诞夜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寡妇共度良宵,在她家流连忘返。后来,各种证据表明,那个女人是华盛顿的间谍。

  总之,华盛顿这个既不严密也不出奇的计划,在各种偶然因素的"打扰"下,变得天衣无缝。大陆军一声呐喊,从两个方向冲入特伦顿,把一夜的辛苦和委屈全都发泄到睡眼惺忪的黑森兵身上。罗尔上校从床上爬起来,企图组织抵抗,但他很快就被一颗子弹击中,退出战场,不久就死了。黑森兵顽强抵抗了45 分钟后,放下武器投降。在特伦顿的1200 名黑森兵,死伤106 个,逃走100 多个,其余的都做了俘虏。所有的枪炮、弹药、粮食和其他军需品都成了大陆军的战利品。大陆军的伤亡微乎其微。除了那两个在路上冻死的士兵外,无人战死,只有4个受伤。受伤的人中就有门罗。他被子弹打中左肩,差点因流血过多而死。华盛顿对他在战争中的表现评价很高,门罗也很自豪,他总喜欢说,他是唯一为革命"流过血"的总统。

  "特伦顿之战"在整个独立战争中不是决定性的,但在1776 年那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陆军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信心,华盛顿也赢得了将士们的忠诚,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历史学家们认为,正是这次规模不大的战斗挽救了美国革命,它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功效。打仗不就是打的一口气吗?

前言/序言


探索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时间、命运与创造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国家或地理区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横跨数千年、深入探究人类文明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它以时间为河流,以人类的集体意识和物质创造为航标,试图描绘出从远古的火光到数字时代的蜂鸣,我们这个物种是如何挣扎、思考、冲突与最终实现飞跃的复杂画卷。 第一部分:原初的低语与符号的诞生 故事始于数万年前的狩猎采集社会,那时的世界是如此的广袤而神秘。我们不追溯任何已知的民族起源,而是聚焦于人类心智的第一次觉醒:符号的诞生。从洞穴墙壁上的赭石手印,到巫师口中流传的创世神话,我们探讨的是人类如何开始用抽象概念来理解无序的世界。 本卷深入剖析了早期宗教与世界观的形成。这些信仰体系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早期社会对死亡、自然力量和社群责任进行哲学约束的尝试。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如何固化了法律和贸易的契约精神,以及尼罗河畔的星象观测如何催生了最早的数学模型。重点在于,这些早期的“技术”和“知识”是如何在文化内部循环、演变,并塑造了不同地区早期社会的基本形态,而非简单地罗列事件。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风暴与城邦的兴衰 当人类开始大规模定居,城市成为知识和权力的熔炉。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这段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剧烈变革期。这不是关于某个单一帝国的兴衰,而是关于普世道德观的第一次集体构建。 我们仔细考察了古希腊哲学家的理性探究,他们对“真理”、“正义”和“善”的定义,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结构,更奠定了西方思维逻辑的基石。与此同时,在东方,哲人老子对“道”的体悟,以及孔子对“仁”的强调,构建了另一套复杂而持久的社会伦理框架。本书旨在比较和对照这些思想如何独立发展,又如何针对人类共有的生存困境——秩序、权威与个体自由——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此外,我们不会聚焦于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张,而是分析法律和工程学作为组织大规模复杂社会工具的有效性。罗马的渡槽、道路和成文法典,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和抽象规则进行系统化控制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第三部分:交流的中断与知识的保存 从中世纪的视角切入,本书避开了传统史学对政治权力的过度关注,转而探讨知识是如何在动荡中被截断、扭曲,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 我们描绘了在西方世界相对停滞的时期,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飞跃。这些成就并非孤立的,而是基于对早期希腊、波斯和印度文明成果的吸收、批判和再创造。重点在于知识的介质和传播的渠道——手抄本、贸易路线以及学术中心(如巴格达、君士坦丁堡)作为文明的“防火墙”,如何避免了大规模的知识失传。 在欧洲,修道院的角色被重新审视:它们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当时唯一有能力进行复杂文本抄写和保存的“信息中心”。这部分强调的是人类在面临资源匮乏和外部冲击时,对认知遗产的本能保护欲。 第四部分:印刷机的震动与世界的再定义 文艺复兴和随后的科学革命是人类认知边界的集体拓宽。本书将印刷机视为一场信息传播的“核裂变”,其影响力远超任何单一的政治事件。 我们探讨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对宇宙认知的颠覆,但这颠覆的真正力量在于,印刷术使得他们的理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私语,而是可以被成千上万的人阅读、辩论和挑战的公开论述。这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作为社会组织基础的理念铺平了道路。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洛克、卢梭等人,并非凭空创造了“人权”的概念,而是对轴心时代以来累积的哲学思辨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政治重构。他们试图建立一套基于可验证的自然法则,而非神授王权的社会契约。 第五部分:工业的洪流与人类经验的异化 蒸汽机的轰鸣标志着人类利用自然力的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部分关注的不是工厂的数量,而是时间观念的根本转变。 工业革命将人类从依赖自然节律的农业时间中解放出来,转而被机械的、标准化的“钟表时间”所奴役。我们审视了这种转变对个体生活、家庭结构乃至城市规划产生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兴起,正是对这种新生产关系和集体异化现象的哲学回应。 同时,本书也描绘了全球贸易网络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织在一起,使得遥远的冲突和资源开采开始直接影响到千里之外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世界的“互联性”首次达到临界点。 第六部分:爆炸的时代与意义的追寻 二十世纪的特征是速度与碎片化。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彻底动摇了人类自古以来对物质世界稳定性的基本信念。这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对“确定性”这一人类心理支柱的冲击。 文化上,现代主义艺术、爵士乐和意识流文学,都是对传统叙事结构和理性秩序崩塌的回应。本书聚焦于人类如何试图在这种剧变中重新锚定自我——从对宏大叙事的信仰转向对个体内心经验的深度挖掘。 最后,我们审视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它代表着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建立一个非物质的、全球性的知识和交流生态系统。这带来了无限的连接可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过载和认知边界的模糊。本书的结语探讨了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哪个关键节点:在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加速进化的背景下,人类的本质——我们的创造力、道德感和对意义的渴求——将如何定义下一个纪元。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而非“发生了什么”的著作。它穿越了地理的界限,专注于人类如何运用心智去命名世界、组织社会、挑战极限,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行永无止境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脉络,切割成一个个鲜活、触手可及的小故事。读到其中描绘早期殖民地拓荒者在严酷环境下挣扎求生的片段时,我简直能感受到那种寒冷和绝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荒芜的土地上,靠着微弱的火光和坚韧的信念支撑着。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让人不禁赞叹。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转折点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如同一个亲历者在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深深地卷入了那个时代的情境之中,对历史人物的决策和挣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回味无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时间感比较敏感的读者,总觉得很多历史书读起来时间线是断裂的、跳跃的。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构建了一种连绵不绝的时间河流感。作者巧妙地利用前后事件的呼应和对比,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某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又在悄无声息地播下未来变革的种子。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整个历史进程变得无比顺畅和自然。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知道”了历史事件,更“理解”了历史的内在驱动力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对历史整体性的把握,让人感到无比满足和充实,绝非走马观花的阅读体验可比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格局之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社会变迁图景。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和族群声音的平衡处理。它没有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细腻地展现了权力如何在不同群体间流动、碰撞和重塑。比如,书中对工业革命时期底层工人生活的描摹,那种压抑和反抗的张力,写得如此真实而具有穿透力,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光鲜的“进步”叙事所掩盖的代价。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需要时间消化那种复杂性。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面对历史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灰色地带,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写作所应有的担当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于“身份”构建过程的精妙解析。它没有把某些概念视为天然形成,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熔炉中,审视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压力下被锻造、被辩论、被接受或被排斥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层又一层的历史迷雾,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群体认同,其实都承载着无数次的妥协、冲突与妥协。这种追根溯源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理解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对历史逻辑和人性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让人读完后,对周遭世界的看法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立体起来。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拗口的政治术语。然而,一旦翻开,我的担忧完全多余了。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和节奏感,简直像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只是文字的颗粒感更加丰富和立体。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或谈判场景时,那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和智慧的交锋。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原本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代入感。

评分

看看闲书

评分

嗯,不错,纸张印刷都满意,包装好,物流也快,快递员很客气

评分

看看闲书

评分

看看闲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看过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很好看,所以买来书,好好研究下美国历史

评分

看看闲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