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內科臨床方證

實用中醫內科臨床方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朝俊,楊沛群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內科
  • 臨床
  • 方劑
  • 證型
  • 實用
  • 醫學
  • 中醫內科
  • 診斷
  • 治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科技齣版社
ISBN:97875359681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35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3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以臨床病證代錶方為基礎,集清代《湯頭歌訣正續集》至現代各《中醫內科學》之常用方為一體,以證引方,證方結閤,精選簡便易記實用方歌,是臨床醫生初學及基層醫生自學的實用工具書。

內容簡介

《實用中醫內科臨床方證》將中醫53個病證按肺係病證、心係病證、腦係病證、脾胃係病證等病證分門彆類,各節以臨床病證代錶方為基礎,以證引方,證方結閤。精選簡便易記實用方歌,從而使方證記憶具有連貫性和趣味性,以期為臨床醫生初學及基層醫生自學提供一本更加實用的工具書。對當前國傢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深入淺齣,普及中醫知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臨床病證代錶方為基礎,集各傢常用方為一體,以證引方,證方結閤,精選簡便易記實用方歌。


作者簡介

陳朝俊,廣州市中西醫結閤醫院腦病中心主任,腦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及廣州市重點專科中醫腦病學科帶頭人。主任中醫師,廣東省名中醫。教授、正高二級,博士;碩士研究生及首屆廣東省名中醫師承導師;首屆廣東省中醫師承指導老師。《現代中西醫結閤雜誌》特約編委,《中華現代內科學雜誌》常務編委。獲中華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市廳級科技進步奬2項,參與“十二五”等國傢ji、省部級課題6項等。國傢核心期刊論文50餘篇,SCI論文2篇。

楊沛群,碩士研究生,主任中醫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傳統醫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等多個委員會委員。目前從事腦血管病防治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對疑難病癥、急危重病癥治療有豐富經驗。


目錄


第一章 肺係病證

第一節 感冒.................................... 1

第二節 咳嗽.................................... 4

第三節 哮病.................................... 9

第四節 喘證.................................. 14

第五節 肺癰.................................. 20

第六節 肺癆.................................. 24

第七節 肺脹.................................. 27

第八節 肺痿.................................. 31

第二章 心係病證

第一節 心悸.................................. 34

第二節 胸痹心痛.......................... 39

第三節 心衰.................................. 45

第四節 不寐.................................. 48

附一 健忘...................................... 53

附二 多寐...................................... 55

第三章 腦係病證

第一節 頭痛.................................. 58

第二節 眩暈.................................. 63

第三節 中風.................................. 66

第四節 癡呆.................................. 73

第五節 癲狂.................................. 77

第六節 癇病.................................. 80

第四章 脾胃係病證

第一節 胃痛.................................. 85

第二節 痞滿.................................. 90

第三節 嘔吐.................................. 94

第四節 噎膈.................................. 99

第五節 呃逆................................ 102

第六節 腹痛................................ 106

第七節 泄瀉................................ 110

第八節 痢疾................................ 114

第九節 便秘................................ 118

第五章 肝膽係病證

第一節 脅痛................................ 122

第二節 黃疸................................ 125

第三節 積聚................................ 129

第四節 鼓脹................................ 134

第五節 癭病................................ 140

第六節 瘧疾................................ 142

第六章 腎係疾病

第一節 水腫................................ 147

第二節 淋證................................ 152

第三節 癃閉................................ 156

第四節 陽痿................................ 160

第五節 遺精................................ 164

第七章 氣血津液病證

第一節 鬱證................................ 168

第二節 血證................................ 172

第三節 痰飲................................ 184

第四節 消渴................................ 190

第五節 自汗、盜汗 ................... 194

第六節 內傷發熱........................ 197

第七節 厥證................................ 201

第八節 虛勞................................ 206

第九節 肥胖................................ 214

第十節 癌病................................ 217

第八章 肢體經絡病證

第一節 痹證................................ 227

第二節 痙證................................ 231

第三節 痿證................................ 236

第四節 顫證................................ 240

第五節 腰痛................................ 245

參考文獻........................................ 249



《辨證施治:現代視角下的古籍醫案擷英》 本書並非是對某部特定中醫著作的簡單復述或解讀,而是旨在以一種探究性、啓發性的姿態,從浩如煙海的古籍醫案中精選齣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中醫核心思想與臨床智慧的篇章。我們不追求麵麵俱到,而是力求在“精”與“深”上下功夫,挖掘那些曆久彌新、跨越時空的醫理精華。 本書核心目標: 1. 重塑中醫辨證觀: 擺脫對傳統名方藥對的機械套用,深入剖析醫案背後所蘊含的“辨證”邏輯,理解癥候的形成、演變及其與病因、病機的內在聯係。我們將引導讀者迴歸中醫的思維模式,學會“從整體上把握”,而非“對癥下藥”。 2. 揭示方證結閤的智慧: 醫案之所以成為醫案,在於其“施治”的精妙。本書將著重分析醫者如何在精準辨證的基礎上,選擇最適閤的方劑,並在此過程中體現齣的遣方用藥的藝術。我們將深入探討方劑的組成、配伍、劑量、服法等,分析其針對特定證型的“為何如此”,以及在臨證中的加減變化。 3. 鏈接古今,啓迪未來: 中醫的生命力在於其傳承與創新。本書並非故步自封於古籍,而是嘗試將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的醫學認知相結閤,探討古籍醫案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的價值與應用。我們將思考如何將這些經典的臨床經驗,轉化為更具操作性、更易於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體係,以服務於當代的醫療需求。 本書內容構成(非固定章節,而是按主題探討): 第一部分:溯源與辨析——中醫思維的基石 “證”的生成與演變: 選取數例典型醫案,詳細剖析疾病從初起、發展到轉歸過程中,中醫如何認識其“證”。例如,對“濕熱”、“寒濕”、“痰飲”、“瘀血”等常見證候,我們將通過具體醫案,展示其癥狀、舌脈、病機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個體“證”的差異性。我們將強調“證”是反映機體病理狀態的動態概念,而非靜態的疾病標簽。 辨證思路的示範: 挑選醫案中那些“點睛之筆”,展示醫者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癥狀中抓住關鍵,理清病機。例如,可能涉及到“辨陰陽”、“辨虛實”、“辨寒熱”、“辨錶裏”、“辨髒腑”等不同層麵的辨析過程。我們將力圖還原當時醫者“問、聞、問、切”的思維流程,以及如何通過信息整閤,最終形成一個清晰的辨證結論。 病因與病機的辨析: 剖析醫案中對病因的追溯(如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及其與病機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樣是“感冒”,為何有的偏風寒,有的偏風熱?有的齣現鼻塞流涕,有的則伴有咽痛咳嗽?醫案的價值在於其對這些細微差彆的精準把握,以及由此推導齣的病機。 第二部分:方證結閤的藝術——遣方用藥的精髓 經典方劑的“方證”解析: 選取部分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方劑(例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鬍湯、白虎湯、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逍遙散、歸脾湯等),並非孤立地介紹其組成與功效,而是通過對應其適用的“證”來解讀。例如,為何桂枝湯用於“太陽中風證”,其配伍如何針對風寒束錶、營衛不和?為何麻黃湯用於“太陽傷寒證”,其峻烈之性如何祛除寒邪?我們將深入挖掘每個藥物在方劑中的作用,以及藥物之間的君臣佐使關係。 名醫的臨證加減智慧: 醫案的精彩之處往往在於醫者根據具體病情進行的“加減”。本書將精選醫案中體現加減變化的部分,分析醫者在原有方劑基礎上,為何要添加或減少某些藥物,以應對病情的發展或個體的差異。例如,在桂枝湯證的基礎上,加用白芍以養血柔肝,或加用生薑以助溫散,其背後的辨證邏輯是什麼?這些加減的變化,往往最能體現醫者的臨床功力。 非經典方劑的“證”之探究: 除瞭經典方劑,醫案中亦不乏醫者自擬的獨特方劑。我們將選取其中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劑,嘗試分析其“簡練的方證”。這些方劑可能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其背後蘊含的辨證思路和藥物組閤,同樣極具啓發意義。我們將帶領讀者理解,並非隻有經典方劑纔有效,關鍵在於是否能準確把握“證”。 第三部分:古今融閤的實踐——當代應用的思考 醫案的現代詮釋: 麵對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如慢性疲勞綜閤徵、頸椎病、失眠、消化不良等),我們將嘗試運用古籍醫案中的辨證思路,解讀其在中醫視角下的“證”。例如,許多患者齣現的“亞健康”狀態,在中醫看來可能與“肝鬱”、“脾虛”、“痰濕”等證候密切相關,而古籍醫案中早有相應的治療思路。 辨證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探討如何將古籍醫案中的辨證邏輯,提煉成現代醫者可以理解和運用的“辨證模型”。這並非是生硬的套用,而是對中醫思維方式的現代化提煉。例如,我們可以嘗試構建針對“心悸”的辨證模型,從心陰虛、心陽虛、痰擾心神、瘀血阻絡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並引用相關醫案進行佐證。 方劑的精準應用與優化: 在現代臨床實踐中,我們麵臨著藥物的標準化、劑量的精確化以及新的藥物劑型。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掌握古籍醫案的方證原理基礎上,結閤現代的藥物學知識,對經典方劑進行更精準的應用和必要的優化。例如,如何根據現代炮製工藝的改進,來調整古方中的藥物劑量或配伍。 案例分析與討論: 選取若乾具有代錶性的現代臨床案例,嘗試運用本書所介紹的辨證思路和方證結閤的理論進行分析,並邀請讀者進行思考和討論。我們將鼓勵讀者將書中所學,主動應用於自身的學習和實踐中。 本書特點: 以“辨證”為核心,以“方證”為載體。 重在“理”,而非“方”。 深刻理解方劑背後的“理”,方能靈活運用。 強調“活”,而非“死”。 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融會貫通。 追求“精”,而非“全”。 每一則醫案,每一條論述,都力求精闢入裏。 鏈接“古”與“今”,啓發“思”與“行”。 《辨證施治:現代視角下的古籍醫案擷英》是一本思考之書,實踐之書,更是創新之書。它不提供現成的“藥方寶典”,而是緻力於引領讀者走上一條真正理解和掌握中醫臨床智慧的道路。希望通過本書的研讀,讀者能夠真正領悟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並在臨床實踐中,如同古人一般,做到“一人一方,因證而異”,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患者的健康。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幫助我提高臨床辨證能力的書籍,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被它“方證”這個概念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中醫的魅力就在於“方證對應”,但很多時候,要準確地把握“證”的細微差彆,並找到與之匹配的“方”,確實需要大量的實踐和感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直接給齣大量的病名,而是從“證”齣發,係統地梳理瞭內科常見證候的形成原因、病理特點、臨床錶現,以及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劑選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虛證”的剖析,作者將虛證細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並詳細闡述瞭不同虛證之間的區彆與聯係,以及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閤參來準確辨彆。舉個例子,書中在講解“氣虛”證時,不僅提到瞭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等常見癥狀,還深入分析瞭其與免疫力下降、易感外邪等現代醫學概念的關聯,並推薦瞭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經典方劑,同時還詳細說明瞭這些方劑如何針對氣虛的病理機製發揮作用。書中的配圖也相當實用,一些穴位圖、舌象圖等,對於初學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評分

作為一名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雖然不主攻內科,但在學習過程中,我也接觸到瞭一些內科常見病。有時候會覺得,中醫內科的辨證體係非常龐大,要融會貫通確實不容易。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並沒有像一些內科書籍那樣,羅列大量的疾病和治療方案,而是從“方證”這個核心概念入手,將復雜的內科病癥歸納為不同的“證”,再一一對應到具體的方劑。這種“證”為中心的論述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清晰明瞭。例如,書中在講解“風寒感冒”時,不僅僅列齣感冒的常見癥狀,而是深入分析瞭風寒侵襲人體所形成的“證”,包括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流涕等,並詳細介紹瞭葛根湯、麻黃湯等方劑是如何針對這些“證”進行治療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濕熱證”的講解,作者從濕和熱兩個角度,分析瞭濕熱證的成因、錶現以及治療原則,並推薦瞭如甘露消毒丹、茵陳蒿湯等經典方劑,並對這些方劑的配伍、功用進行瞭深入的解析,讓我在理解方劑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古人“審證求因,立法處方”的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沒有花哨的插圖,隻有清晰的書名和作者信息,一看就是那種沉甸甸的學術著作。翻開第一頁,厚實的紙張觸感就讓人心生好感,這年頭還能見到這麼用心的印刷,實屬不易。內容方麵,我主要是被“方證”這個詞吸引的。一直以來,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就讓我覺得既玄妙又實用,但有時又感覺理論與實際臨床之間存在著一層隔閡,尤其是方劑的應用,常常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纍。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就是為瞭彌閤這種隔閡而來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方劑,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方劑的組成、功用,更重要的是,它詳細闡述瞭這些方劑所針對的“證”,以及如何通過臨床錶現來準確辨彆這些“證”。這對於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濕”證的論述,作者從濕的來源、特性,到濕邪侵犯人體的不同部位和形式,再到針對不同濕證的方劑選擇,層層遞進,條理清晰,讓人豁然開朗。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動,引用的都是真實病例,讓理論知識變得觸手可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辨證論治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對如何靈活運用方劑也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中醫經典和臨床經驗類的書籍。這本書,是我近期讀過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重點放在疾病本身,而是聚焦於“方證”,也就是方劑與證候之間的對應關係。我一直覺得,中醫的精髓就在於“辨證施治”,而“證”的準確把握,是選擇正確方劑的關鍵。這本書在這方麵做瞭非常深入的探討。它將內科的常見證候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並且為每個證候都提供瞭詳細的解釋,包括證候的成因、病機、臨床錶現,以及相應的方劑選擇和加減變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痰飲”的論述,作者不僅解釋瞭痰飲的形成,還將其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類型,並針對每種類型給齣瞭相應的方劑。例如,對於“咳嗽,咳痰清稀,喘息胸悶”的寒飲證,推薦瞭苓甘五味薑辛湯;而對於“心下痞硬,嘔吐清水”的滌飲證,則推薦瞭己椒藶蓽湯。這種細緻入微的辨證思路,讓我對中醫方劑的應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中醫方劑,提高臨床辨證能力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

我是一名在中醫院工作瞭十幾年的老中醫,見過的中醫書籍不計其數,但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卻不多。這本書,算是一個例外。起初拿到它,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又是一本堆砌理論、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發現自己錯瞭,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證”的解讀,不是簡單地照搬經典,而是結閤瞭現代醫學的認識和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例如,書中在論述“肝鬱化火”證時,不僅僅停留在情誌不暢、急躁易怒等中醫描述上,還結閤瞭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現代醫學的觀點,解釋瞭為何會齣現這些癥狀,以及為何某些方劑能夠奏效。這種中西醫結閤的視角,讓中醫的理論體係顯得更加科學、嚴謹。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許多經典方劑的解讀,都融入瞭作者多年行醫的體會和獨到見解。比如,關於逍遙散的運用,書中不僅列舉瞭其經典的主治病癥,還特彆強調瞭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比如如何區分肝鬱和脾虛,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進行加減等。這些都是寶貴的臨床經驗,往往在一般的教科書中很難找到。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