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瑜伽經》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據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跟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錶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瞭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這樣,以課堂授課方式諸字解釋經文,使人們更容易讀懂《瑜伽經》。
斯瓦米·韋達(Swami?Veda?Bharati),是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1933年齣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傢庭,自幼在傢中學習,未入讀正式學校。9歲即能為人講解派坦伽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14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先後獲得倫敦大學文學學士、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拉瑪大師斯瓦米拉瑪(Swami?Rama)的衣鉢。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齣傢僧人。1996年他在瑞詩凱詩成立瞭拉瑪禪修學院(Swami?Rama?Sadhaka?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近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閤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瞭大量實驗。
《瑜伽經》第一篇綱目
【譯者前言】《瑜伽經》不是聖經
開經吉祥頌
前言
陳明意旨第1經
定義第2~4經
心地、心念以及攝控第5~11經
兩種法門第12~16經
首瑜伽和次瑜伽第17~19經
方法手段第20~22經
便捷法門第23~29經
障礙以及伴隨障礙第30~31經
剋服障礙:淨化以及穩固心地的方法第32~40經
各種三摩鉢地:融閤與三摩地第41~51經
【附錄1】數論哲學概要
【附錄2】清明愉悅心
編譯本書的因緣
斯瓦米韋達迴憶他當年第一次為人講解《瑜伽經》的時候,隻有九歲。其後幾十年間宣講《瑜伽經》不知幾多迴,覺得見解成熟瞭,於是開始把自己的心得寫齣來。一九八六年,他五十三歲,齣版瞭英文版的《帕坦迦利瑜伽經第一篇釋論》,全書厚達五百頁,是以詮釋《瑜伽經》最權威的威亞薩所寫的注疏為主要依據,此外還旁徵博引瞭古代所有注釋名傢的見解,並且一一加以對比評述。光是他列齣的“參考書目”就有洋洋八頁。至於“詞匯索引”的部分則更是長達五十八頁,儼然是一部《瑜伽經》梵文術語的小辭書!
他的上師斯瓦米拉瑪在為該書第一版寫序的時候說道: 
“烏夏部艾瑞亞博士(斯瓦米韋達齣傢前的本名)以非常學術性的手法寫瞭一本瑜伽經釋論,對於古代注釋有興趣的研究學者以及學生,無疑將因此而受惠良多。艾瑞亞博士既是位學者,也是位禪定有成的人士。本書對瑜伽經的注解和闡釋方式既清晰又高明,我還未見過能齣其右者。”
二〇〇一年,斯瓦米韋達齣版瞭《帕坦迦利瑜伽經第二篇釋論》,全書共八六〇頁,延續瞭《第一篇釋論》嚴謹的體例。與此同時,他已經著手改寫十五年前齣版的《第一篇釋論》,因為他收集到新的材料,也有瞭些新的體會。他幽默地說,這一迴我想自己大概纔算是真懂瞭。二〇一四年底,新版的《第一篇釋論》齣書,內容比舊版增加瞭一半,變成瞭一部八三〇頁的巨著。而《瑜伽經第三篇釋論》也完成寫作,進入瞭校稿階段。此時斯瓦米韋達已經八十一歲,健康情況日益惡化,警訊連連。他仍然拖著極度衰弱的身體,開始寫作《瑜伽經》最後的第四篇的釋論。可惜這個心願無法完成。二〇一五年七月,斯瓦米韋達捨棄瞭肉身。
《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無疑是認真研究《瑜伽經》之人所必備。但是由於全書廣徵博引諸傢之言,加上他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他解釋起來往往會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令一般讀者隻有望而興嘆。若要把這套書翻譯成彆的文字,勢必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是否會被“市場”所接受也不無疑問。筆者曾經嚮斯瓦米韋達錶達瞭這些顧慮,他也有所感嘆,隻說,這套書也許需要組織一個團隊,以機構之力來從事翻譯比較閤適。
不過,斯瓦米韋達年幼即能教授《瑜伽經》,其後畢生治《瑜伽經》,實修實證,集修行者、學者、齣傢人於一身,這樣的人物已經十分罕有。更難得的是,他秉承瞭喜馬拉雅瑜伽傳承,得到傳奇人物大師斯瓦米拉瑪之加持,成為大師的傳法弟子。所以如果不能夠早日將他的教導介紹給中文讀者,畢竟是件憾事。
喜馬拉雅瑜伽講求實修,斯瓦米韋達說,唯有經過實證而來的知識纔是真知,否則隻是空談理論。他說,如果沒有自己親自實證過的,就不會拿齣來示人。《瑜伽經》既然是部修行的寶典,其中幽深的義理也隻有過來人纔能明白。例如斯瓦米韋達在《第二篇釋論》關於呼吸“住氣”的部分,就指齣某些論者可能沒有實證到那個地步,因此所作的解釋就未必能讓人信服。
二〇一五年六月,筆者不經意翻找齣一片斯瓦米韋達講解《瑜伽經》第一篇的錄音光盤,是他於二〇〇六年在印度的學院內為初級班的學生授課留下的紀錄。他說這隻能算是小學三年級程度的《瑜伽經》入門課。筆者反覆聽瞭幾遍,靈機一動,這豈不正是迴答瞭心中那個懸念?更精彩的是,斯瓦米韋達在講課時,逐字逐句帶領學生以梵文誦念經文的部分都錄瞭下來,因此就把誦讀經文的錄音抽齣來製作成光盤附在書中。印度傳統上學習任何經典,都是由聽聞朗讀開始,然後纔是閱讀,因為音聲的效應大過文字。我們縱然不懂梵文,可是如果能聽聞原音,尤其是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跟著發音,就會覺得經句的文字多瞭一分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體驗。這是個很微妙的經驗,讀者一試便知。
因此,本書不是斯瓦米韋達所著《瑜伽經釋論》巨著的翻譯,而是取材自他二〇〇六年授課的錄音,再加以編輯整理翻譯成中文,隻能算是個簡明版的《瑜伽經》述要。
前麵提到過,《瑜伽經》屬於“事”門,是應用的學問,它所依據的“理”門,理論的部分來自數論哲學。斯瓦米韋達一再強調,如果不先瞭解數論哲學,就不容易學習《瑜伽經》。所以筆者摘要翻譯瞭斯瓦米韋達的“數論哲學略講”授課紀錄(講課年代不詳),置於正文之前。
本書《瑜伽經》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的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跟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I.A.S.T.)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 ① 。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錶述一次。
在斯瓦米韋達的講解部分,某些名詞術語會齣現重復引用梵文原文的情形,這並非是編輯不夠嚴謹,而往往是因為他在講課的時候直接使用梵文名詞,或者是他同時用瞭英文的翻譯以及梵文原文。為瞭加深讀者對這些名詞的印象,筆者也就重復引用。還有一個原因是,書中名詞的中譯對筆者是個極大的考驗,筆者的譯法可能大有商榷餘地,隻有多多保留原文以便方傢檢視,省卻些前後翻找之苦。
本書的編譯法是一次嘗試之作,如果於讀者學習《瑜伽經》尚有助益,是譯者之幸,不負斯瓦米韋達所遺教誨。若有任何繆誤,自然盡是筆者之疏失。
這部作品給我的觸動非常深,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更像是一份心靈的地圖。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瞭那些看似晦澀的古代文本迷宮,展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見解所摺服,仿佛作者早已預見瞭現代人內心深處的睏惑與掙紮。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每翻過一頁,都能感受到心智的某種拓展或視野的延伸。特彆是對於“心”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內在的覺察來達成某種更高層次的安寜與整閤,那些闡釋讓我對日常生活的理解有瞭一個全新的框架。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需要你慢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每一個詞匯和概念,纔能真正體會到其深厚的內涵。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既尊重傳統又不失批判性思維的態度,使得整本書在保持嚴肅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令人信服的力量。對於任何渴望在紛繁世界中尋找立足之點的靈魂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穩固的燈塔。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境。閱讀的體驗是那種漸入佳境的愉悅,仿佛置身於一位博學的老者身邊,他並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巧的提問和引人深思的描述,激發你自身去探索和發現真理。我喜歡作者對於復雜概念的拆解能力,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反而更像是一場真誠的對話。書中對生命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執著與焦慮的描述,精準得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仿佛作者直接窺探到瞭我內心的幽微之處。這種精準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作者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的深刻體察。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空氣似乎都變得清新瞭一些,這種精神上的“清理”效果,是很多其他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部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匠心獨運,它沒有采用綫性敘事,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探索空間。你可以在不同的章節中找到與你當前狀態産生共鳴的片段,並且每一次重讀,都會因閱曆的增長而産生新的理解層次。這種文本的“活性”是我非常贊賞的一點。它不是死闆的教條,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引導。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常常會巧妙地引用一些看似無關,實則對理解核心主題大有裨益的側麵觀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就像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航行,不斷有新的島嶼浮現。那些關於“專注力”與“內在統一性”的討論,尤為具有啓發性,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如何浪費和分散寶貴的內在資源,並開始嘗試進行更有意識的收斂。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抱有過相當程度的保留,總擔心會遇到過於空泛或矯飾的辭藻堆砌。然而,這部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力量在於其毋庸置疑的實在感——它談論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如何在這個當下、在呼吸之間,去感知和轉化我們自身的狀態。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煉金術師般的技藝,能將最純粹的理念提煉齣來,並用最樸素的語言錶達齣來。書中的節奏感也處理得極為高明,它不會讓你感到壓迫,反而會隨著閱讀的深入,你的心跳似乎也慢瞭下來,進入瞭一種更和諧的頻率。這種同步感,正是優秀身心指導著作的標誌。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告訴你機器(你的身心係統)是如何被設計齣來的,以及如何進行日常的維護和校準,以便發揮其最佳效能。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給予瞭我在麵對生活挑戰時一種全新的穩定感。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瞭一把真正的鑰匙,去解鎖那些我們自己設置的內在障礙。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超越”這一概念時的務實態度——它不是要你逃離現實,而是讓你更深入、更清醒地活在現實之中。書中的語言簡潔有力,沒有多餘的贅述,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錘子,敲擊在心智的砧闆上,去蕪存菁。對於那些在傳統靈性探索中感到迷失,或者希望有一種紮實理論基礎來支撐自己日常實踐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久旱逢甘霖。它讓人確信,內在的秩序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個可以通過係統性、有智慧的努力逐步達成的實在目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