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國復興到華夏野蠻:對《後漢書》的政治/戰略解讀

從帝國復興到華夏野蠻:對《後漢書》的政治/戰略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時殷弘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後漢書
  • 政治
  • 戰略
  • 帝國
  • 復興
  • 華夏
  • 文明
  • 軍事
  • 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64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541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64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範曄(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誌》閤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誌(八誌自司馬彪《續漢書》補入),記載瞭從王莽(6年)起至漢獻帝(189年)的183年曆史。不同於人們對《史記》的熱衷,人們對《後漢書》的瞭解相對欠缺得多,然而這對於思考當代中國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至關重要。該書作者時殷弘以對政治學及戰略學深厚的研究功底為基礎,結閤對《後漢書》的深刻理解,對東漢革命戰爭與統一戰爭、帝國復興(重建、創製和維持)、帝國衰落(外戚、宦官和邊難)、 帝國垂死(宦孽、黨錮與狂亂)、帝國瓦解等幾個角度,對東漢的重要事件進行瞭解析,評述戰爭、點評政策、觀察各色政治人物,解開《後漢書》中的韆年政治密碼。

目錄

革命戰爭與統一戰爭
“自然狀態”似的革命戰爭
燎原烈火中狂野無措的大篡奪者
《漢書·王莽傳下》摘錄
捲39《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摘錄
綠林赤眉的狂野摧毀、無情火並和暴烈毀滅
捲1l《劉玄劉盆子列傳》
劉秀:脫穎而齣的傑齣造反者和戰略戰術傢
捲14《宗室四王三侯列傳》[劉伯升]
捲1上《光武帝紀上》摘錄
經久和艱辛卓絕的統一戰爭
統一戰爭:平定華北
捲1上 《光武帝紀上》摘錄
捲12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
統一戰爭:平定西北
捲1下 《光武帝紀下》摘錄
捲13 《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
捲24 《馬援列傳》摘錄
捲23 《竇融列傳》[竇融]
統一戰爭:平定西南
捲1下 《光武帝紀下》摘錄
捲13 《隗囂公孫述列傳》[公孫述]
戰爭統帥麾下傑齣的武將文臣
捲15 《李王鄧來列傳》
捲16 《鄧寇列傳》[鄧訓除外]
捲17 《馮岑賈列傳》
捲18 《吳蓋陳臧列傳》
捲19 《耿弁列傳》[耿弁]
捲20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祭肜除外].

帝國復興:重建、創製和維持
“知天下思樂息肩”:光武帝的帝國治理
“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
捲1下 《光武帝紀下》摘錄
捲76 《循吏列傳》摘錄
捲22 《殊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篇末論日]
捲25 《卓魯魏劉列傳》[卓茂]
捲26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牟融、韋彪除外]
捲27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吳、承、鄭、趙除外]
捲35 《張曹鄭列傳》[張純]
捲86 《南蠻西南夷列傳》摘錄
捲24 《馬援列傳》摘錄
捲86 《南蠻西南夷列傳》摘錄
捲24 《馬援列傳》摘錄
捲86 《南蠻西南夷列傳》摘錄
“天道惡滿而好謙”:東漢帝國首代貴戚
捲10上 《皇後紀上》[陰麗華]
捲32 《樊宏陰識列傳》
捲77 《酷吏列傳》[董宣]
捲33 《殊馮虞鄭周列傳》[虞延].
捲42 《光武十王列傳》[劉強、劉倉、劉荊]
“此真儒生也”:光武帝與經典儒學儒士
捲79上 《儒林列傳上》摘錄
捲37 《桓榮丁鴻列傳》[桓榮]
捲40 《班彪列傳》[班彪]
捲36 《鄭範陳賈張列傳》[範升、陳元]

帝國衰落:外戚、宦官和邊難
帝國垂死:宦孽、黨錮與狂亂
帝國瓦解與華夏野蠻
《盛世背後的裂痕:漢末的權力結構與文明變遷》圖書簡介 引言:時代的張力與文明的岔路口 本書並非聚焦於對《後漢書》文本的逐字逐句考據,而是以一個宏觀的戰略和政治分析視角,深入剖析東漢王朝由鼎盛走嚮衰亡,乃至最終孕育齣“野蠻化”新秩序的復雜權力機製與思想嬗變。我們試圖揭示,在一個看似擁有成熟儒傢政治框架的龐大帝國體係內部,是如何積纍起足以撕裂自身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這些矛盾如何投射到其政治精英、軍事部署和地方治理的實踐之中。全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是什麼樣的製度性弱點和戰略性失誤,使得一個擁有數百年“正統”光環的文明體,最終在內部分裂和外部衝擊下,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政治斷裂與文明的“野蠻化”傾嚮。 第一部分:帝國的骨骼——權力結構與體製的異化 本書首先探討的是東漢後期權力結構的核心矛盾。我們摒棄瞭將東漢衰亡簡單歸咎於“外戚乾政”或“宦官弄權”的二元對立敘事。相反,我們將其視為中央集權體係在特定曆史階段的“製度性溢齣”現象。 第一章:士人階層的崛起與閤法性的稀釋 重點分析瞭察舉製和太學教育體係如何無意中培養齣一個對中央決策擁有強大話語權,但又不受製於實際行政績效的“理論傢”階層。這個階層,即“清議”的發動機,他們對道德純潔性的執著,構成瞭對實際政治運作的一種持續的結構性壓力。我們審視瞭這種壓力如何使帝國最高決策層在用人上陷入僵局,並導緻瞭對軍事和地方治理人纔的係統性排斥。這種精神上的“潔癖”,實則是對現實政治力量的戰略性規避。 第二章:皇帝的“空心化”與中樞的代理人戰爭 深入剖析瞭東漢中後期皇帝權力如何被“神聖化”和“儀式化”,從而在行政實際中被架空。權力中樞不再是統一的指揮部,而是成為各利益集團(如外戚、宦官、士族大傢)爭奪代理人控製權的角鬥場。這種代理人戰爭的特點是:它總是以維護皇帝的“神聖性”為幌子,實際上卻在不斷掏空行政效率,使得國傢機器的反應速度和執行力嚴重遲鈍。 第二章的戰略視角:考察瞭這種中樞的失效如何迫使地方勢力,尤其是州郡長官,必須依賴私人的軍事或經濟力量來維持秩序,為後續的軍事化裂變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文明的邊界——軍事部署與地緣政治的失衡 本書將目光投嚮帝國的外圍防綫和內部安全部署,探討東漢對“蠻夷”與邊疆的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加速內亂的催化劑。 第三章:軍事係統的內捲化與地方化 分析瞭東漢中後期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控製權逐漸下放的趨勢。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權力轉移,而是一個復雜的戰略選擇:中央為瞭節省財政開支和避免地方豪強坐大而采取的“雇傭兵化”和“地方化”策略。這種策略在應對外部威脅時曾有短暫的成功,但卻極大地強化瞭地方軍事領袖的獨立性和私兵屬性。 第四章:邊疆戰略的短期主義與“以夷製夷”的陷阱 探討瞭東漢對待外部民族(如匈奴、羌、夷)的政策,核心在於其戰略上的“短視性”。政策的製定往往基於短期的威懾效果和對邊境人口的榨取需求,而非長遠的文化整閤或穩定的地緣政治布局。這種策略在短期內似乎奏效,但它本質上是周期性地在帝國腹地製造動蕩的潛在因素,並為日後地方豪強利用這些“化外”力量提供瞭理論和物質基礎。 第三部分:野蠻化的內在邏輯——結構矛盾的爆發與新秩序的孕育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論點所在,即“從帝國復興到華夏野蠻”的過渡,並非簡單的秩序崩潰,而是一種權力重心的結構性轉移——從基於意識形態(儒傢教條)的治理轉嚮基於實際暴力和經濟壟斷的治理。 第五章:土地兼並與政治閤法性的解體 我們將黃巾之亂視為一個結構性危機的總爆發點,而不是一次單純的農民起義。重點分析瞭土地兼並如何徹底瓦解瞭“王田製”的理論基礎,使得支撐帝國閤法性的“均田美德”徹底破産。當大量的自由民淪為流民,原有的政治契約便宣告失效。此時,政治動員的邏輯開始從“忠君愛國”轉嚮“生存保障”。 第六章:從“清流”到軍閥:戰略決策者的迭代 審視瞭在黃巾之亂後的權力真空中,原有的士人精英(清流)為何無法有效地接管和重建中央權力。他們的優勢在於道德批判,劣勢在於缺乏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和財政動員的能力。相反,那些具備實戰經驗和地方資源的地方豪強,迅速填補瞭權力真空。本書認為,這一過程標誌著國傢治理從文官政治嚮軍事化政治的斷裂式轉型。 第七章:新秩序的誕生——暴力邏輯的製度化 最後,本書總結瞭這種“野蠻化”的本質:它是一種在既有製度崩塌後,地方性、軍事性權力對中央、意識形態權力的係統性替代。新的權力中心不再需要依賴遙遠的長安的皇帝或抽象的儒傢教條來獲得閤法性,它們直接從土地、軍隊和直接的暴力控製中獲取權力。這種新秩序的建立,雖然帶來瞭一時的穩定(如割據政權的鞏固),但其內在的碎片化和對“德行”標準的輕視,預示著未來一個漫長而充滿衝突的重構時期。 結論:對曆史韌性的反思 本書最終試圖提供一個關於帝國興衰的辯證性視角:東漢末年的“野蠻化”既是其成熟期的製度性疾病的總爆發,也是在巨大外部壓力下,權力為瞭生存而采取的極端適應性策略。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政治教訓:當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閤法性基礎被經濟和軍事現實徹底侵蝕時,再精美的意識形態框架也無法阻止權力的邏輯迴歸到最原始的、基於暴力和效率的形態。本書為理解後續三國時代的權力博弈,提供瞭深入的結構性背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處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審慎態度。它不像一般的通俗曆史讀物那樣追求故事的流暢性和戲劇性,而是更像一個嚴謹的戰略分析師在解剖一個已經失敗的軍事行動。我尤其欣賞它對“戰略”二字的定義,它似乎不再僅僅指代朝堂之上的陰謀詭計,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宏觀層麵。例如,土地兼並的不可逆轉性,在作者筆下,可能不再僅僅是經濟現象,而是決定國傢安全和軍事動員能力的核心戰略缺陷。這種將政治決策與國傢生存能力緊密捆綁的敘事方式,使得原本看似陳舊的史實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它強迫讀者跳齣“誰對誰錯”的道德審判,轉而思考:在當時的曆史情境下,任何一個決策者,是否都必然會做齣導緻最終結局的那些選擇?這種宿命感是令人著迷的。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處理人與製度的關係上,展現瞭一種極高的洞察力。他似乎並不迷信於少數英雄人物的能動性,反而更側重於揭示製度是如何塑造和限製瞭這些人物的行動空間。如果說“帝國復興”階段是精英們試圖在舊有規則內修修補補,那麼“華夏野蠻”的階段,則是個體野心傢和地方勢力徹底撕毀舊契約,走嚮零和博弈的混亂狀態。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精準地描繪瞭這種“契約”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蝕和瓦解的。它不是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皇帝或某個宦官集團,而是深入到士族政治的內在矛盾,探討當維護體係的成本超過瞭維持體係所能帶來的收益時,係統性崩潰是如何以一種看似緩慢實則迅猛的態勢降臨的。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咀嚼的書,它更像是一份針對一個龐大曆史係統的“失敗診斷報告”,而非僅僅是一部曆史敘事作品。它帶來的不是閱讀的輕鬆愉快,而是一種智力上的碰撞和審視自我的衝擊感。讀完後,你很難再用簡單的“盛衰更替”來概括這段曆史。它迫使你去思考,所謂的“帝國”究竟是其製度的穩定性的體現,還是僅僅是特定精英集團權力投射的暫時産物。如果你對政治哲學、戰略研究以及對曆史周期律感興趣,這本書提供的視角無疑是尖銳且極具啓發性的,它在提醒我們,再宏偉的文明,也可能因為內部的結構性失調,而滑嚮預料之外的“野蠻”。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要深究。那種從“帝國復興”的恢弘敘事,一下子跌入“華夏野蠻”的深刻反思,這種跨度極大的視角轉換,簡直就是對曆史書寫慣性的巨大挑戰。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梳理漢代中後期的政治脈絡時,發現瞭很多被傳統史學遮蔽的側麵。比如,那些在權力鬥爭中被邊緣化的精英階層,他們的所思所為,究竟是推動瞭某種形式的“復興”,還是在無意中埋下瞭走嚮衰敗的伏綫?這種解讀顯然不是停留在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上,而是更傾嚮於一種結構性的分析,探討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即便是最頂級的政治智慧,也可能因為路徑依賴或外部衝擊而走嚮完全相反的結果。光是光這個標題下的哲學思辨,就足以讓人在閱讀前就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預演,期待它能提供一套顛覆性的分析框架,來審視權力更迭背後的深層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文風極其冷峻,幾乎沒有溫情或懷舊的筆墨,這對於喜愛浪漫主義曆史解讀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正是這種近乎冰冷的客觀性,纔真正構建起瞭“復興”與“野蠻”之間那道深刻的鴻溝。它似乎在論證,當一個政權過度沉迷於維護舊有的結構性優勢(例如世傢大族的利益),而無法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劇變時,所謂的“復興”不過是加速泡沫膨脹的過程。而“野蠻”的齣現,不是外部入侵的偶然結果,而是內部治理結構失靈的必然外化錶現。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套現代的地緣政治或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模型,去解構東漢末年的權力真空,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解讀層次變得異常豐富和立體,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文明”與“落後”的簡單劃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