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産研究第3輯

文化遺産研究第3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遺産
  • 遺産研究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考古學
  • 博物館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文物保護
  • 民俗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1741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840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化遺産研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492
字數:7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化遺産研究第3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主編的學術論文集,包括考古遺址保護利用管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研究、田野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研究、文物分析測試研究、工業遺産·公眾考古·其他等方麵內容。

目錄

目錄
考古遺址保護利用管理
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問題與建議 杜金鵬 (1)
對國傢考古遺址公園首次評估的一些看法 杜金鵬 (7)
大遺址承傳與美麗城鎮的文化復興 孟憲民 (11)
西安大明宮國傢考古遺址公園研究 郭薛 (28)
層疊古都映新輝——從都城遺址看洛陽地區文化遺産保護 趙雅楠 袁廣闊 (38)
淺議瑕丘遺址的保護利用 崔宗亮 (46)
大型基本建設與文化遺産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南水北調”中綫工程河南段 基本建設與文化遺産的共生雙贏 於龍成 (52)
基於生態博物館概念的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模式研究——以漢陰鳳堰梯 田為例 曹雪利 (89)
遺址保護與展示設計研究 皮宇飛 劉力維 (102)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研究
岩畫保護研究綜述 郭宏 (125)
羊頭山石窟保護研究 曹雪利 (143)
田野考古發掘現場保護
論田野考古與文物保護的信息采集問題——以冶金考古為例 陳建立 (151)
論實驗室考古中四個基本考古概念的應用 王迪 (156)
考古現場齣土文物清理與保護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上思縣齣土三閤土棺的室 內考古清理與文物保護為例 梁宏剛 (170)
不同埋藏狀況下考古遺存的現場包裝方法 李存信 (189)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科技成果與有關案例迴顧 梁宏剛 楊軍昌 (198)
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研究
館藏文物的病害類型與腐蝕程度研究探索 郭宏 梁宏剛 (221)
中國古代青銅器修復技藝的傳承現狀與思考 李彥平 (240)
一件鐵釜的保護與修復 王浩天 韓寶寜 張紅燕 (249)
漢長安城武庫遺址齣土鐵質文物的分析和保護修復初探 趙君妮 (266)
淺談瓷器修復中的清洗與做坯補缺工藝 郭正臣 (275)
江西寜靖王夫人吳氏墓齣土霞帔後期保護初步研究 石釗釗 (284)
褐地大團窠騎虎鬍人紋錦殘片修復及吐蕃錦初探 趙芮禾 (305)
鎏金工藝及汞蒸氣治理 霍海峻 (320)
文物分析測試研究
古代青銅器錶麵“漆古”研究進展 劉薇 陳建立 (328)
廣西閤浦地區齣土漢代銅器的初步科學分析研究 閔晨 李永春 陳坤龍 潘路 (337)
陝西三原城隍廟倒塌鐵旗杆分析研究 瀋璐 陳坤龍 梅建軍 (348)
軍都山玉皇廟文化青銅器的鉛同位素分析 任文勛 李延祥 (361)
法門寺地宮齣土智慧輪寶函的科學分析與研究 譚盼盼 楊軍昌 薑捷 (366)
廣元韆佛崖石窟石刻重層彩妝顔料分析 蔔海軍 (380)
中國帝王專用植物染料——柘黃 徐津津 柏小劍 符津銘 龔德纔 (390)
山西沁源清代契約用紙與現代麻紙對比研究 安海 李輝芳 何鑫 龔德纔 (400)
陶鬲煮水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 硃旭明 潛偉 (413)
沁陽市博物館藏康熙禦書點翰堂法帖碑錶麵風化層分析測試 梁宏剛 劉勇 (424)
工業遺産 公眾考古 其他
英國鐵橋峽地區工業遺産的研究與保護 陳依 潛偉 (446)
公眾考古教育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應用 範瀟漫 (465)
試論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以房山區石經山為例 陳雪飛 (471)
文化遺産保護與當地居民的關係 李彥英 (478)
編後記 (483)
歲月留痕:西方藝術史的宏偉敘事 本書聚焦於西方藝術自古典時期至現當代各個關鍵階段的演變脈絡、核心美學思想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語境。 我們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視角,探討藝術傢如何在其所處的時代精神下,通過繪畫、雕塑、建築等媒介,構建起人類文明中關於美、真理與存在的永恒對話。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古典的輝煌與中世紀的虔誠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古希臘的城邦,探究古典主義藝術的理性之光。我們將詳細分析公元前五世紀雅典藝術的黃金比例原則,從帕特農神廟的建築細節到菲狄亞斯雕塑中對人體理想化的追求。這種對和諧、秩序與清晰的強調,不僅塑造瞭早期西方的審美標準,也成為後世文藝復興復興的核心動力。 隨後,視角轉嚮古羅馬,重點考察其藝術的實用性與帝國敘事功能。羅馬人如何將希臘的造型藝術與自身強大的工程技術相結閤,形成瞭宏偉的紀念性建築和寫實的肖像雕塑,這些都是權力與永恒的視覺宣言。 中世紀的藝術(約500年—1400年) 是一個被宗教精神主導的時代。本書將深度解析拜占庭藝術的金色馬賽剋與象徵主義,以及西歐哥特式大教堂的“嚮上尋求天國”的建築哲學。我們不會簡單地將此階段視為“黑暗時代”,而是會細緻考察其復雜的象徵體係、手抄本插畫的精妙,以及羅馬式樸拙力量與哥特式光影交織的內在邏輯。重點分析聖索菲亞大教堂和沙特爾大教堂如何通過光綫、空間和圖像敘事,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信仰世界。 第二部分:人性的覺醒與科學的理性——文藝復興的革命 文藝復興時期(約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 是西方藝術史上一次對人本身價值的重新發現。本書將清晰梳理這場運動的地理中心——佛羅倫薩和羅馬——的轉變。 我們詳細探討瞭透視法的發明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繪畫對三維空間的認知,將觀眾拉入一個可測量的、理性化的世界。達·芬奇的“暈染法”與解剖學研究,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天頂畫中對人類形體的史詩般描繪,以及拉斐爾和諧的構圖藝術,都被置於人文主義思潮的背景下進行解讀。 威尼斯畫派的色彩革命及其對光影的錶現,也將作為重要的分支進行討論。此外,北歐文藝復興,特彆是丟勒和凡·艾剋的油畫技術突破,如何與意大利的古典復興形成有趣的對話與差異,也是本章節的重點內容。 第三部分:戲劇性與奢華的盛宴——巴洛剋與洛可可 進入17世紀,歐洲社會和宗教衝突加劇,藝術風格隨之轉嚮巴洛剋(Baroque)的動感與激情。本書將分析巴洛剋藝術如何作為反宗教改革的有力工具,其核心在於通過強烈的戲劇效果、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法)和情感衝擊力來打動信徒。 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與戲劇性光綫、貝尼尼雕塑中捕捉到的瞬間動態(如《聖特蕾莎的狂喜》),以及魯本斯充滿生命力的色彩與人體,構成瞭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同時,我們將考察巴洛剋在不同地域的變體:西班牙的宗教沉思、佛蘭德斯的世俗描繪,以及法國路易十四宮廷的古典主義巴洛剋。 緊隨其後的是洛可可(Rococo)風格,作為巴洛剋奢華的精緻化錶現,它將焦點從宏大的敘事轉嚮貴族生活的私密、享樂與優雅。法國的瓦托和布歇的作品,揭示瞭啓濛運動前夕的輕盈與感傷情緒。 第四部分:秩序的重建與情感的解放——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決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藝術史,是一場理性與情感的激烈交鋒。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受到啓濛運動的推崇,它迴歸古希臘羅馬的樸素、道德感和英雄主義,強調清晰的輪廓和冷靜的敘事。雅剋-路易·大衛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性繪畫,是這一風格的典範。 然而,對絕對理性的反叛催生瞭浪漫主義(Romanticism)。浪漫主義者擁抱想象力、自然偉力、異域風情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泰奧多爾·席裏柯的《梅杜莎之筏》所蘊含的對社會不公的控訴,以及弗朗西斯科·戈雅對人類非理性黑暗麵的探索,標誌著藝術主體性的進一步解放。威廉·特納對光綫和氛圍的捕捉,預示著印象派的到來。 第五部分:現代的開端——從現實到抽象的飛躍 19世紀後半葉,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劇變和攝影技術的齣現,徹底顛覆瞭藝術傢的使命。 現實主義的興起,如庫爾貝,拒絕瞭學院派的理想化,直麵勞動階級和日常的粗糲真實。印象派則將目光投嚮瞭瞬息萬變的光影和色彩本身,莫奈、雷諾阿等人將畫架搬到戶外,捕捉“瞬間的印象”,徹底打破瞭傳統對形體的固定描繪。 本書隨後深入分析後印象主義三巨頭——塞尚對形體結構的重構、梵高對色彩與情感的極度釋放,以及高更對原始與符號的追尋,他們為20世紀的現代主義奠定瞭多重基石。 第六部分:世紀的斷裂與重塑——20世紀的先鋒浪潮 20世紀的藝術是爆炸性的、多元的、充滿探索精神的。我們將詳細剖析各個關鍵流派如何挑戰既有的藝術定義: 野獸派(Fauvism) 對色彩的絕對自由使用; 立體主義(Cubism) 對視覺認知的徹底解構,以及畢加索如何將多重視角並置於二維平麵上; 未來主義 對速度、機器和暴力的迷戀; 抽象錶現主義 和至上主義如何完全放棄再現客體,轉而關注藝術媒介本身的物質性和創作過程中的內在精神。 最後,本書將簡要觸及波普藝術(Pop Art) 對大眾文化符號的挪用,以及極簡主義(Minimalism) 對藝術品本體論的終極拷問,以此收束對西方藝術宏大敘事的迴望,為讀者理解當代藝術的復雜性做好鋪墊。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藝術傢和作品的羅列,而是將藝術史視為一部伴隨著哲學、政治、科學和宗教思想不斷自我批判與進化的史詩。 我們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清晰的圖像分析,展現藝術如何作為人類精神文明最持久、最鮮活的見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厚實的紙張,溫潤的觸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那深邃的靛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厚重感,仿佛一打開扉頁,就能穿越時空,與那些沉睡在時間長河中的故事進行對話。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其考究,字裏行間留白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倦。我特彆欣賞它在插圖和圖錶的處理上,那些曆史遺址的黑白照片,顆粒感十足,帶著強烈的紀實美學;而對於復雜的文化脈絡圖示,更是清晰明瞭,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這種對手工藝和現代印刷技術的完美結閤,讓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甚至會特意將它擺放在客廳的書架上,僅僅是作為一種裝飾,也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人文氣息和知識的深度。它傳遞齣的那種對物質載體的尊重,本身就是對文化傳承的一種無聲的緻敬。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是它在宏大敘事與個體微觀視角之間拿捏得爐火純青。我們常常在談論文化遺産時,習慣於聚焦於那些帝王將相、宏偉建築,仿佛曆史是由一小撮精英書寫的。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鏡頭拉近,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日常實踐。比如,對於某一時期民間喪葬習俗的細緻描摹,沒有使用枯燥的條例羅列,而是通過對齣土陶俑服飾紋樣的細微變化,重構瞭一個普通傢庭的生命周期和對來世的想象。這種從“物”到“人”的轉換,讓那些冰冷的文物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煙火的氣息,感受到普通人在麵對生老病死時的情感波動,曆史不再是遙遠的教條,而是觸手可及的人間悲喜劇。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文化連續性的理解。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被其中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密的論證結構所震撼。作者似乎毫不留戀於錶麵的浮光掠影,而是直接深入到挖掘現場的泥土和檔案室的塵埃之中。整本書的行文邏輯如同精密的手術刀,層層剝開文化現象的錶象,直指其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曆史動因。書中引用的文獻資料之浩瀚,幾乎讓人望而生畏,那些跨越不同語種、不同學科的旁徵博引,無不體現齣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尤其是在探討某個特定器物起源的章節,作者將考古學、人類學、甚至早期冶金技術的發展都納入考量,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讓人不得不摺服於這種“全景式”的考察方法。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接收知識,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高強度的思維訓練,它強迫你暫時放下既有的偏見,跟隨作者的思路,重新審視那些你以為早已瞭如指掌的曆史片段。

評分

這本書的討論深度,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當前社會對“遺産”的定義和保護理念。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實體文物的搶救性保護上,而是更進一步,深入探討瞭非物質性遺産——那些口頭傳統、技藝流程、乃至群體記憶的消亡危機。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揭示瞭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知識係統麵臨的巨大衝擊,以及這種衝擊對人類文化多樣性構成的潛在威脅。書中對於一些瀕危手工藝的個案分析,不僅僅是記錄其製作過程,更深入剖析瞭其社會功能、經濟價值以及傳承人精神層麵的睏境。讀完之後,我不再僅僅將文物視為靜止的物件,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文化生態係統中的一個節點。這種前瞻性的批判和對未來文化生態的關切,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史學記錄,更像是一份充滿緊迫感的時代宣言,激發瞭我作為現代公民,對如何參與到文化守護中的責任感和行動意願。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避免瞭陷入晦澀難懂的學術“黑話”泥潭。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非常高超,即便是麵對那些極度專業的概念和理論模型,他也能找到一種兼具準確性和可讀性的錶達方式。比如,在解釋一個復雜的文化傳播路徑時,他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術語,而是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河流的分支和匯聚,將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過程描繪得清晰可見。這種“化繁為簡”卻又不失深度的文字功底,使得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得以極大地拓寬,不僅是專業研究者,即便是對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也能從中汲取到巨大的養分。我個人認為,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標準之一,就在於它能否有效地搭建起專業領域與大眾理解之間的橋梁,這本書無疑是搭建得非常成功的一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