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国复兴到华夏野蛮:对《后汉书》的政治/战略解读

从帝国复兴到华夏野蛮:对《后汉书》的政治/战略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时殷弘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后汉书
  • 政治
  • 战略
  • 帝国
  • 复兴
  • 华夏
  • 文明
  • 军事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6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54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6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不同于人们对《史记》的热衷,人们对《后汉书》的了解相对欠缺得多,然而这对于思考当代中国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至关重要。该书作者时殷弘以对政治学及战略学深厚的研究功底为基础,结合对《后汉书》的深刻理解,对东汉革命战争与统一战争、帝国复兴(重建、创制和维持)、帝国衰落(外戚、宦官和边难)、 帝国垂死(宦孽、党锢与狂乱)、帝国瓦解等几个角度,对东汉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析,评述战争、点评政策、观察各色政治人物,解开《后汉书》中的千年政治密码。

目录

革命战争与统一战争
“自然状态”似的革命战争
燎原烈火中狂野无措的大篡夺者
《汉书·王莽传下》摘录
卷39《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摘录
绿林赤眉的狂野摧毁、无情火并和暴烈毁灭
卷1l《刘玄刘盆子列传》
刘秀:脱颖而出的杰出造反者和战略战术家
卷14《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刘伯升]
卷1上《光武帝纪上》摘录
经久和艰辛卓绝的统一战争
统一战争:平定华北
卷1上 《光武帝纪上》摘录
卷12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统一战争:平定西北
卷1下 《光武帝纪下》摘录
卷13 《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
卷24 《马援列传》摘录
卷23 《窦融列传》[窦融]
统一战争:平定西南
卷1下 《光武帝纪下》摘录
卷13 《隗嚣公孙述列传》[公孙述]
战争统帅麾下杰出的武将文臣
卷15 《李王邓来列传》
卷16 《邓寇列传》[邓训除外]
卷17 《冯岑贾列传》
卷18 《吴盖陈臧列传》
卷19 《耿弁列传》[耿弁]
卷20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祭肜除外].

帝国复兴:重建、创制和维持
“知天下思乐息肩”:光武帝的帝国治理
“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
卷1下 《光武帝纪下》摘录
卷76 《循吏列传》摘录
卷22 《殊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篇末论日]
卷25 《卓鲁魏刘列传》[卓茂]
卷26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牟融、韦彪除外]
卷27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吴、承、郑、赵除外]
卷35 《张曹郑列传》[张纯]
卷86 《南蛮西南夷列传》摘录
卷24 《马援列传》摘录
卷86 《南蛮西南夷列传》摘录
卷24 《马援列传》摘录
卷86 《南蛮西南夷列传》摘录
“天道恶满而好谦”:东汉帝国首代贵戚
卷10上 《皇后纪上》[阴丽华]
卷32 《樊宏阴识列传》
卷77 《酷吏列传》[董宣]
卷33 《殊冯虞郑周列传》[虞延].
卷42 《光武十王列传》[刘强、刘仓、刘荆]
“此真儒生也”:光武帝与经典儒学儒士
卷79上 《儒林列传上》摘录
卷37 《桓荣丁鸿列传》[桓荣]
卷40 《班彪列传》[班彪]
卷36 《郑范陈贾张列传》[范升、陈元]

帝国衰落:外戚、宦官和边难
帝国垂死:宦孽、党锢与狂乱
帝国瓦解与华夏野蛮
《盛世背后的裂痕:汉末的权力结构与文明变迁》图书简介 引言:时代的张力与文明的岔路口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后汉书》文本的逐字逐句考据,而是以一个宏观的战略和政治分析视角,深入剖析东汉王朝由鼎盛走向衰亡,乃至最终孕育出“野蛮化”新秩序的复杂权力机制与思想嬗变。我们试图揭示,在一个看似拥有成熟儒家政治框架的庞大帝国体系内部,是如何积累起足以撕裂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投射到其政治精英、军事部署和地方治理的实践之中。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是什么样的制度性弱点和战略性失误,使得一个拥有数百年“正统”光环的文明体,最终在内部分裂和外部冲击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断裂与文明的“野蛮化”倾向。 第一部分:帝国的骨骼——权力结构与体制的异化 本书首先探讨的是东汉后期权力结构的核心矛盾。我们摒弃了将东汉衰亡简单归咎于“外戚干政”或“宦官弄权”的二元对立叙事。相反,我们将其视为中央集权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性溢出”现象。 第一章:士人阶层的崛起与合法性的稀释 重点分析了察举制和太学教育体系如何无意中培养出一个对中央决策拥有强大话语权,但又不受制于实际行政绩效的“理论家”阶层。这个阶层,即“清议”的发动机,他们对道德纯洁性的执着,构成了对实际政治运作的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压力。我们审视了这种压力如何使帝国最高决策层在用人上陷入僵局,并导致了对军事和地方治理人才的系统性排斥。这种精神上的“洁癖”,实则是对现实政治力量的战略性规避。 第二章:皇帝的“空心化”与中枢的代理人战争 深入剖析了东汉中后期皇帝权力如何被“神圣化”和“仪式化”,从而在行政实际中被架空。权力中枢不再是统一的指挥部,而是成为各利益集团(如外戚、宦官、士族大家)争夺代理人控制权的角斗场。这种代理人战争的特点是:它总是以维护皇帝的“神圣性”为幌子,实际上却在不断掏空行政效率,使得国家机器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严重迟钝。 第二章的战略视角:考察了这种中枢的失效如何迫使地方势力,尤其是州郡长官,必须依赖私人的军事或经济力量来维持秩序,为后续的军事化裂变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文明的边界——军事部署与地缘政治的失衡 本书将目光投向帝国的外围防线和内部安全部署,探讨东汉对“蛮夷”与边疆的治理策略如何成为加速内乱的催化剂。 第三章:军事系统的内卷化与地方化 分析了东汉中后期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权逐渐下放的趋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一个复杂的战略选择:中央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和避免地方豪强坐大而采取的“雇佣兵化”和“地方化”策略。这种策略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曾有短暂的成功,但却极大地强化了地方军事领袖的独立性和私兵属性。 第四章:边疆战略的短期主义与“以夷制夷”的陷阱 探讨了东汉对待外部民族(如匈奴、羌、夷)的政策,核心在于其战略上的“短视性”。政策的制定往往基于短期的威慑效果和对边境人口的榨取需求,而非长远的文化整合或稳定的地缘政治布局。这种策略在短期内似乎奏效,但它本质上是周期性地在帝国腹地制造动荡的潜在因素,并为日后地方豪强利用这些“化外”力量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野蛮化的内在逻辑——结构矛盾的爆发与新秩序的孕育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论点所在,即“从帝国复兴到华夏野蛮”的过渡,并非简单的秩序崩溃,而是一种权力重心的结构性转移——从基于意识形态(儒家教条)的治理转向基于实际暴力和经济垄断的治理。 第五章:土地兼并与政治合法性的解体 我们将黄巾之乱视为一个结构性危机的总爆发点,而不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重点分析了土地兼并如何彻底瓦解了“王田制”的理论基础,使得支撑帝国合法性的“均田美德”彻底破产。当大量的自由民沦为流民,原有的政治契约便宣告失效。此时,政治动员的逻辑开始从“忠君爱国”转向“生存保障”。 第六章:从“清流”到军阀:战略决策者的迭代 审视了在黄巾之乱后的权力真空中,原有的士人精英(清流)为何无法有效地接管和重建中央权力。他们的优势在于道德批判,劣势在于缺乏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和财政动员的能力。相反,那些具备实战经验和地方资源的地方豪强,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本书认为,这一过程标志着国家治理从文官政治向军事化政治的断裂式转型。 第七章:新秩序的诞生——暴力逻辑的制度化 最后,本书总结了这种“野蛮化”的本质:它是一种在既有制度崩塌后,地方性、军事性权力对中央、意识形态权力的系统性替代。新的权力中心不再需要依赖遥远的长安的皇帝或抽象的儒家教条来获得合法性,它们直接从土地、军队和直接的暴力控制中获取权力。这种新秩序的建立,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稳定(如割据政权的巩固),但其内在的碎片化和对“德行”标准的轻视,预示着未来一个漫长而充满冲突的重构时期。 结论:对历史韧性的反思 本书最终试图提供一个关于帝国兴衰的辩证性视角:东汉末年的“野蛮化”既是其成熟期的制度性疾病的总爆发,也是在巨大外部压力下,权力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极端适应性策略。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教训:当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基础被经济和军事现实彻底侵蚀时,再精美的意识形态框架也无法阻止权力的逻辑回归到最原始的、基于暴力和效率的形态。本书为理解后续三国时代的权力博弈,提供了深入的结构性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要深究。那种从“帝国复兴”的恢弘叙事,一下子跌入“华夏野蛮”的深刻反思,这种跨度极大的视角转换,简直就是对历史书写惯性的巨大挑战。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梳理汉代中后期的政治脉络时,发现了很多被传统史学遮蔽的侧面。比如,那些在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的精英阶层,他们的所思所为,究竟是推动了某种形式的“复兴”,还是在无意中埋下了走向衰败的伏线?这种解读显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上,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结构性的分析,探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便是最顶级的政治智慧,也可能因为路径依赖或外部冲击而走向完全相反的结果。光是光这个标题下的哲学思辨,就足以让人在阅读前就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预演,期待它能提供一套颠覆性的分析框架,来审视权力更迭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它不像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故事的流畅性和戏剧性,而是更像一个严谨的战略分析师在解剖一个已经失败的军事行动。我尤其欣赏它对“战略”二字的定义,它似乎不再仅仅指代朝堂之上的阴谋诡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层面。例如,土地兼并的不可逆转性,在作者笔下,可能不再仅仅是经济现象,而是决定国家安全和军事动员能力的核心战略缺陷。这种将政治决策与国家生存能力紧密捆绑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看似陈旧的史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强迫读者跳出“谁对谁错”的道德审判,转而思考: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任何一个决策者,是否都必然会做出导致最终结局的那些选择?这种宿命感是令人着迷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处理人与制度的关系上,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洞察力。他似乎并不迷信于少数英雄人物的能动性,反而更侧重于揭示制度是如何塑造和限制了这些人物的行动空间。如果说“帝国复兴”阶段是精英们试图在旧有规则内修修补补,那么“华夏野蛮”的阶段,则是个体野心家和地方势力彻底撕毁旧契约,走向零和博弈的混乱状态。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精准地描绘了这种“契约”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和瓦解的。它不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皇帝或某个宦官集团,而是深入到士族政治的内在矛盾,探讨当维护体系的成本超过了维持体系所能带来的收益时,系统性崩溃是如何以一种看似缓慢实则迅猛的态势降临的。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咀嚼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针对一个庞大历史系统的“失败诊断报告”,而非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作品。它带来的不是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是一种智力上的碰撞和审视自我的冲击感。读完后,你很难再用简单的“盛衰更替”来概括这段历史。它迫使你去思考,所谓的“帝国”究竟是其制度的稳定性的体现,还是仅仅是特定精英集团权力投射的暂时产物。如果你对政治哲学、战略研究以及对历史周期律感兴趣,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无疑是尖锐且极具启发性的,它在提醒我们,再宏伟的文明,也可能因为内部的结构性失调,而滑向预料之外的“野蛮”。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极其冷峻,几乎没有温情或怀旧的笔墨,这对于喜爱浪漫主义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正是这种近乎冰冷的客观性,才真正构建起了“复兴”与“野蛮”之间那道深刻的鸿沟。它似乎在论证,当一个政权过度沉迷于维护旧有的结构性优势(例如世家大族的利益),而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剧变时,所谓的“复兴”不过是加速泡沫膨胀的过程。而“野蛮”的出现,不是外部入侵的偶然结果,而是内部治理结构失灵的必然外化表现。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套现代的地缘政治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模型,去解构东汉末年的权力真空,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解读层次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文明”与“落后”的简单划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