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民國趣讀)

老福州(民國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淑芳 編
圖書標籤:
  • 福州
  • 民國史
  • 地方誌
  • 曆史文化
  • 風俗人情
  • 老照片
  • 舊時光
  • 閩江
  • 城市記憶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971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31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福州(民國趣讀)》講述瞭老福州三山兩塔一座樓、船與海的特異文化、名人與故居、近代福州不屈的英雄氣、老手藝、習俗與美食、軼聞舊事……片段小文生動有趣地展示瞭老福州曾經輝煌的市井文化,鮮活地再現瞭老福州城及老福州人的生活。
  唯有瞭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曆史淵源,纔能真正領會這座城市的精髓。

目錄

第一輯 三山兩塔一座樓,凝視和承載著城市的變遷
林炳釗:曆經毀建的福州城牆
林炳釗:南門兜
林傳成:商業繁華的楊橋巷
薩兆寅:屏山與鎮海樓
薩兆寅:白塔與石塔
林壽農:泉山古跡
潘祖鏛:韆年興廢話鼓樓
林山:雙拋橋的來曆
郭公木:旗下街
鬱達夫:閩都鼓山行
鄭麗生:鼓山石刻“天風海濤”
鬱達夫:湧泉寺三奇
林行:二梅書屋
林行:藝術珍品——歐陽推花廳
林行:工藝考究的謝傢花園
楊秉綸:閩王祠
林傢鍾:開元寺造像
林炳釗:地藏寺與金雞山
鄭拔駕:馬尾船廠 羅星塔旁
林怡:觀瀾書院
薩伯森:福州螺洲陳氏五樓
鬱達夫:福州的西湖
官桂銓:於山戚公祠旁的抗戰題刻

第二輯 船與海的特異文化,“足為海軍根基”
王誌毅:左宗棠肇始船政事業
黃啓權:瀋氏接班
王鐵藩:“反占地”鬥爭
陳貞壽:海防大討論
林櫻堯、陳公遠:英人的暗中阻撓
林櫻堯、陳公遠:以半生助船政的日意格
葉芳騏:“海防根本,首在育人”的船政學堂
葉芳騏:學堂三楹聯
張寶騏:船政課程
葉芳騏:親試風濤,實踐訓練
葉芳騏:層層遴選,淘汰率高
薩鎮冰:我在海軍學校求知的經曆
葉芳騏:船政學堂的學生特色
陳貞壽:馬江戰敗,功虧一簣
薩鎮冰:我所知道的馬江海戰
文德:左宗棠辛勞辭世
……
第三輯 名人與故居,有曆史積澱的三坊七巷
第四輯 開埠,繁華口岸與陰暗巷尾
第五輯 傢國,近代福州的不屈英雄氣
第六輯 傳統技藝,最熟悉的老手藝
第七輯 習俗與美食,物産豐富講究多
第八輯 海濱鄒魯,報界異聞與福州老戲場
第九輯 老福州的逸聞舊事

精彩書摘

  《老福州(民國趣讀)》:
  林炳釗:曆經毀建的福州城牆
  福州城牆從建立至拆毀有兩乾五百多年的曆史。它是福建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早在西漢時(前202),閩越王無諸建冶城為王都,是福州城郭之始。當時範圍不大,以後不斷拓展,先後有西晉的子城、唐代的羅城、五代閩王的夾城、宋代的外城和明代的府城等多次擴建,闕門重疊,由南嚮北,有閤沙門、寜越門、利涉門、還珠門、虎節門、威武軍門(後改鼓樓)、都督府門等七重高大城樓,矗立其間,頗為壯觀。宋程師孟有詩雲:“七重樓嚮雲霄動。”後代又傳王尚書詩雲:“七樓遙直釣龍颱。”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據有浙江和福州一帶的吳越王錢俶“納士歸宋”,宋王朝慮有反復,一度詔隳福州城牆。以後雖經修築,但終宋之世,州城不能復其舊觀。宋末,福州曾成為端宗的臨時首都,元統一中國後,濛古統治者再一次下詔廢福州城牆,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纔重建起來……
  清代,福州城又經幾次重修。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為防火患,拆換城屋,增築垣牆,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九尺,計窩鋪264座,炮颱93座,垛口3000多,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樓。雍正五年與九年增築女牆。乾隆十六年,總督尚書喀爾吉善、巡撫都禦史潘思渠又重修,但城的範圍沒有拓展。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後,城垣舊貌依然。直至民國後,由於新式的武器不斷問世,戰爭走嚮現代化,因而城垣已失去防禦作用。隨著城市交通發展,古老的城牆必須拆毀。至今,隻能從環城馬路和一些以舊城樓命名的地名中,略窺古城遺址的所在。
  《福州古城變遷史》
  林炳釗:南門兜
  昔日,福州民間流傳著《進京路引》。其中有一段是:“……鬥中街一派做頭梳,月片池中銅鈷店,闖過南關一座城(就是現在的‘南門兜’)。安泰榜眼坊一座,南街七巷雙門前;雙門前三獅朝五虎,環進搶珠左邊路,到任橋過總督口,鼓樓頂懸掛時辰睥(即今‘鼓樓前’)……”
  “南門兜”位處福州市區中心。據記載,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閩王王審知又把羅城嚮南北兩端延伸,北端在今屏山東麓,南端從安泰橋的利涉門擴展到今天的南門兜,把於山、烏石山也納入城中,因而,將羅城夾在中間。當時福州城呈為“滿月形”,節度推官黃滔的《萬歲寺》詩中有“新城似月圓”之句。
  當夾城建成後,南城門(今南門兜)設兩城門、八暗門。當初稱“登庸門”,後唐長興二年(931)王延鈞改為“閩光門”,宋景德四年(1007)知州嚴闢疆又改名“寜越門”。元代統一後,下詔隳毀福州城牆,明洪武四年(1371)重砌石城,稱為府城;明末起瞭防禦倭寇入侵的作用。當時在石城之外,又於南城外再加上一重半圓形甕城,亦設門,可關閉,所以,人們叫作“甕城”。相傳,當時甕城與石城規定同開同關,但有些群眾因趕進甕城卻不及進石城,被關在其中,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無奈何要熬到天亮,方能進城。所以,福州民間俗語叫作“關在甕城中”。
  1842年福州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後,城郭還沒有大變遷。辛亥革命後,隨著戰爭現代化,城牆已失瞭防禦作用。為瞭發展城市交通,福州開始拆毀城牆、築成環城馬路。1928年鞦興建馬路,從城內鼓樓起嚮南延伸到颱江萬壽橋、中洲,直至倉山觀音井一帶,南門兜成為福州市區交通主乾綫,環島中植有綠蔭如蓋的榕樹,欣欣嚮榮,成為曆史文化名城的象徵。
  《“南門兜”與“鼓樓前”》
  ……
閩地風物誌:近代閩商的崛起與沉浮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近代福建地區,特彆是福州周邊的商業社會變遷,聚焦於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內,閩地商人階層的興衰榮辱、文化心理及其與外部世界的復雜互動。全書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輔以生動的地域風俗描摹,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活力、同時又暗流湧動的近代商業圖景。 第一編:海埠初開與傳統格局的鬆動 近代以來,海禁的鬆弛與通商口岸的開放,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深刻地打破瞭福建傳統以農業和宗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本篇首先考察瞭福州城內外的地理經濟格局,分析瞭傳統士紳階層如何應對商業的崛起,以及早期閩地商業精英的構成。 重點關注“福州三坊七巷”中的商賈世傢,他們如何將祖輩的財富轉化為近代商業資本。書中細緻梳理瞭早期商業活動的主要領域:茶葉、木材與海外貿易。 茶葉貿易部分,我們詳細記錄瞭武夷茶如何通過福州、廈門轉口至國際市場,分析瞭茶商在鴉片戰爭後,麵對西方列強傾銷工業品時的睏境與應對。這不僅是商業競爭,更是傳統手工業麵對工業化衝擊的縮影。我們通過分析現存的商行賬簿和信件,重構瞭早期茶商的決策鏈條,揭示瞭他們如何在不平等的貿易協定中,力求保全既得利益。 木材貿易則展現瞭閩北山區的資源開發與城市建設需求之間的緊張關係。大量森林的砍伐,如何驅動瞭內河航運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勞資矛盾和環境變化。這部分內容著重展現瞭經濟活動對地域生態和地方治理帶來的連鎖反應。 此外,對沿海漁業和鹽業的考察,也揭示瞭在國傢權力真空期,地方勢力如何利用對基礎資源的控製,構建起地域性的經濟霸權。 第二編:金融網絡與近代化嘗試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民間信用體係逐漸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商業需求。本篇聚焦於近代福建地區金融工具的演變,包括錢莊、票號的興衰,以及銀錢兌換業的混亂與規範化進程。 錢業的江湖:深入探究瞭福州錢莊的運作模式,其與士紳、地方政府之間的復雜關係。錢莊不僅是存貸機構,更是信息集散地和地方政治的隱形推手。我們分析瞭“銀錢危機”時期,錢莊擠兌風潮對中小商戶的毀滅性影響。 票號與洋行:關注晉商、徽商等外來金融力量在福建的滲透,以及福建本土銀行的萌芽階段。這些近代金融機構的建立,標誌著傳統以傢族信任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正逐步嚮現代契約精神過渡。書中對比瞭福州本地錢莊與上海、廣州洋行的資金往來,描繪瞭福建資本如何融入全國乃至國際金融大動脈的過程。 實業興邦的微光:本編的後半部分,轉嚮瞭福建近代化的實業嘗試。雖然起步較晚,但以礦産開發、輕工業(如紡織、造船)為代錶的實業投資,是本土精英尋求自救的重要途徑。我們詳細考察瞭少數幾個成功的實業傢,他們的投資決策、技術引進的睏難,以及在官僚體係和西方技術壟斷下的掙紮。這些嘗試雖然大多未能形成氣候,但為後來的區域工業化奠定瞭經驗和人纔基礎。 第三編:地域文化與商業倫理的重塑 商業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碰撞與適應。本編著重探討商業活動如何滲透並重塑瞭閩地的地方文化與社會倫理。 宗族與契約:分析瞭在商業擴張的壓力下,傳統宗族關係如何被“異化”。傢族成員之間的商業閤作,如何從血緣紐帶轉變為經濟契約,以及這種轉變在傢族內部引發的衝突和權力鬥爭。我們通過對地方族譜中關於商業活動的記載,揭示瞭宗族對資本積纍的促進作用與限製作用。 商業的“雅化”:記錄瞭富有起來的商人如何通過捐助文化事業(如戲班、書院、地方誌編纂)來提升其社會地位,試圖從“逐利者”轉變為“士紳”的努力。這是一種對傳統儒傢“重義輕利”觀念的積極迴應與策略性轉化。 海外與本土的張力:重點研究瞭“下南洋”商人返鄉後的文化影響。這些跨越海洋的貿易者,帶迴瞭新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價值觀念,對本土保守的社會風氣産生瞭衝擊。他們如何處理在海外的“新我”與在傢鄉的“舊我”之間的身份認同,是本編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 第四編:動蕩中的秩序與商人的自保 近代中國是政治動蕩與社會重組的劇烈時期。本編審視瞭商業精英在軍閥割據、革命浪潮和地方治安不靖的環境下,如何維護其商業利益。 “安福”的代價:研究瞭地方團練、幫會以及新型軍事力量對商業活動的乾預。商人需要嚮多方勢力支付“保護費”,商業安全成本大幅上升。我們通過對當時地方稅收製度的分析,揭示瞭這種權力分散對地方經濟的損害。 救災與地方治理:考察瞭地方商會和富商在賑災、修建公共設施(如橋梁、義學)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參與不僅是齣於慈善,更是商人階層在國傢權力缺位時,維護自身生存環境、爭取政治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商會的權力擴張,實際上填補瞭部分政府職能的空白。 尾聲:曆史的餘音 本書最後總結瞭近代福建商業發展對當下區域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指齣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交織拉扯中,閩地商人所展現齣的適應性、韌性與局限性,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地方經濟力量的演變提供瞭具體的、生動的樣本。全書力求避免宏大敘事的偏頗,而是從微觀的商業個體和地域經濟脈絡齣發,勾勒齣那段充滿機遇與風險的商業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年代感,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老式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沒想到翻開後,卻發現裏麵充滿瞭各種民間軼事和市井百態的描繪。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福州的風俗人情,街頭巷尾的叫賣聲、茶樓裏閑談的俚語,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民國時期某個小茶館的故事,老闆娘的潑辣能乾和客人們的各色嘴臉,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釅釅的茉莉花茶香。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很好,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更像是聽一位健談的長輩在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敘述,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人情味,讓我這個非福州本地人,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獨特的魅力。那種在動蕩中求生存、在平凡中尋樂趣的生活態度,讀來讓人感慨萬韆,也讓人對曆史有瞭更直觀、更親近的理解。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閱讀後的感受,我會選擇“熨帖”。這本書的文字,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生硬的術語,沒有故作高深的議論,它隻是非常誠懇地嚮你展示瞭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一個城市的脈搏是如何跳動的。它成功地平衡瞭知識性與可讀性,既滿足瞭我對曆史細節的好奇心,又提供瞭精神上的愉悅。作者似乎對福州這座城市的曆史肌理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滲透在每一個段落裏,讓故事充滿瞭溫度。這本書成功地避免瞭將曆史扁平化的傾嚮,而是展現瞭那個時代人物的復雜性與多麵性。讀完後,我感覺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幾個標簽,而是有瞭一種更立體、更飽滿的認識,仿佛自己也曾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做過一迴短暫的過客。

評分

我嚮來對曆史讀物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要保持距離感纔能客觀。但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非常私密的、被允許進入的時光旅行。裝幀設計上,雖然是現代印刷,但那種仿古的設計元素,比如特意留齣的空白和摺痕效果,都讓人愛不釋手,每次翻閱都小心翼翼的。內容上,它沒有宏大的戰爭敘事,而是聚焦於具體的人和事,比如某個小官吏的升遷睏境,某個富商的傢宅糾紛,或者某位戲子的颱前幕後。這些細節的鋪陳,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復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民國側影。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的空氣濕度和那種特有的石闆路的氣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曆史不是冰冷的日期和定論,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組成的復雜網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時而是冷靜的旁觀者視角,時而又代入某個特定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切換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絲毫沒有突兀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語言的駕馭能力,他似乎掌握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語感和錶達習慣,使得文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舊時光的韻味。讀到某幾段關於社會風氣的描寫時,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壓抑與解放並存的矛盾情緒。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射。讓我産生共鳴的是書中對人與人之間那種復雜微妙的社會關係的剖析,比如在人情往來中那種既要顧及體麵又要暗中較勁的微妙平衡,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也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與其說在看書,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無聲的舊夢,夢裏的人事都帶著一種迷濛的、無法觸及的美感。

評分

拿到這書的時候,說實話,我有點挑剔,畢竟“民國趣讀”這個標簽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內容浮於錶麵,隻是些不痛不癢的奇聞異事堆砌。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的“趣”不是那種刻意的搞笑,而是從曆史的縫隙中自然流露齣來的智慧和韌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深厚,他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齣日常生活的瑣碎與偉大。比如書中關於那個時期服裝、飲食變遷的描寫,寥寥數語,便能讓人腦海中浮現齣那個時代男女老少衣著打扮的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關於“行酒令”的章節,不僅記錄瞭具體的令詞,還考證瞭其背後的文化淵源,學術性和趣味性結閤得恰到好處。它不像很多曆史讀物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氣,讓你覺得那些曆史人物一下子就走到瞭你的身邊,跟你一起舉杯暢飲,談笑風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