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日錄

雲岡日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木下杢太郎 著
圖書標籤:
  • 雲岡石窟
  • 佛教藝術
  • 曆史遊記
  • 旅行文學
  • 文化遺産
  • 山西
  • 考古
  • 攝影
  • 藝術史
  • 中國古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28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05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量手繪佛像圖片,珍貴的佛像照片,書中所記載的多數估計目前已不復存在。

★ 內容生動有趣,從書中可以看齣清晚期時中國晉中地區的民圖民風。


內容簡介

《雲岡日錄》是日本南蠻文學創始人木下杢太郎將自己在中國雲岡石窟二十多天來對當地佛像的考察、臨摹以及拍攝匯集成此書。書中囊括瞭大量清末時期雲岡佛像的曆史圖像,手繪照片,以及石窟布局示意圖。由於戰亂及自然災害等因素,雲岡石窟的部分洞穴及佛像發生瞭不同程度的改變以及損毀,因此,這些資料在今天看來就顯得尤為珍貴。此外,作者還將雲岡一行的所遇到的林林總總記錄於書中,鮮活地再現瞭晚清時期的人文風貌與社會現狀。


作者簡介

木下杢太郎(木下杢太郎,きのした もくたろう,1885年8月1日-1945年10月15日)是一位、、、傢與學者,並曾擔任,本名為太田正雄,齣生於賀茂郡湯川村(今)。

趙暉,教師、譯者,現居日本。

日譯漢主要譯作:《白領紀要》(津村記久子)、《希望之國》(村上龍)、《私小說--從左至右》(水村美苗)等。

漢譯日主要譯作:《往事》(史鐵生)、《人民的魚》(蘇童)、《養蜂場旅館》(徐則臣)、《另一個世界》(蔣一談)等。

在日本的羊書房(ひつじ書房)齣版發行的文學翻譯雜誌《中國現代文學》的書評欄目定期執筆,陸續嚮日本讀者介紹瞭《百傢姓》(楊葵)、《耶路撒冷》(徐則臣)、《惜彆》(止庵)、《繁花》(金宇澄)等國內優秀作品。


目錄

目 錄

越境的學術 “中國藝文圖誌”總序

《雲岡日錄》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雲岡日錄(上)

雲岡日錄(中)

雲岡日錄(下)

雲岡佛龕的名稱

大同美術中的犍陀羅素


一、佛傳圖

二、每座雕像的姿勢

三、花紋的類似程度

附 錄

一、大同石佛雜談

二、北魏的造像

三、雲岡石佛文獻摘錄

譯後記


編輯手記

圖片目錄

第一幅圖片 第十九窟 大露佛細部

第二幅圖片 第十九窟(白耶佛洞) 大露佛主像及脅侍菩薩

第三幅圖片 第十九窟 大露佛細部

第四幅圖片 第十七窟(阿閦佛洞)門口拱洞北側

第五幅圖片 第十八窟外觀

第六幅圖片 中央石窟自第一窟至第九窟

第七幅圖片 東堂(第一窟) 中堂(第二窟)及西堂(第三窟)

第八幅圖片 五大洞及其西側的幾座洞窟(自第五窟至第七窟)

第九幅圖片 第七窟外壁上部中央及東側的佛龕

第十幅圖片 第七窟外壁東側上部

第十一幅圖片 第七窟外壁上小龕B.C

第十二幅圖片 第七窟外壁上小龕 F

第十三幅圖片 第十八窟主像颱座側麵人物像

第十四幅圖片 第十二窟佛龕二佛

第十五幅圖片 第十二窟佛龕二佛之右方上半部

第十六幅圖片 第四窟(佛籟洞)門口拱洞西側

第十七幅圖片 第四窟(佛籟洞)門口拱洞西側細部 毗紐天像

第十八幅圖片 第四窟(佛籟洞)門口拱洞東側

第十九幅圖片 第四窟(佛籟洞)門口拱洞東側細部 濕波天像

第二十幅圖片 東端第一窟西壁的佛像

第二十一幅圖片 雲岡石窟全景

第二十二幅圖片 石佛寺及五大洞外觀

第二十三幅圖片 石佛寺前景

第二十四幅圖片 石佛寺東堂(第一窟)及中堂(第二窟)

第二十五幅圖片 第一窟東方小窟外觀

第二十六幅圖片 第一窟西壁上部諸龕

第二十七幅圖片 第二窟中央上部南方大佛

第二十八幅圖片 第二窟正殿東壁上部

第二十九幅圖片 第二窟正殿中央佛柱東方主佛

第三十幅圖片 第二窟正殿東側諸佛及其上段

第三十一幅圖片 剝掉第二窟正殿中央大佛柱南方主佛西側諸佛重修之假麵的東西

第三十二幅圖片 由第二窟正殿中央大佛柱南方主佛西側諸佛頭像而剝掉的重修之假麵

第三十三幅圖片 第二窟第三樓菩薩像(西麵)假麵剝掉之前

第三十四幅圖片 第二窟第三樓菩薩像(西麵)假麵剝掉之後

第三十五幅圖片 第二窟東南壁的下部

第三十六幅圖片 第二窟正殿東壁中部的塔

第三十七幅圖片 第二窟北方雙體佛

第三十八幅圖片 第二窟北壁佛龕上部的裝飾

第三十九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段

第四十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一)太子競射圖

第四十一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二)後宮嬉遊圖

第四十二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三)父子對話圖

第四十三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四)邂逅老者圖

第四十四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五)邂逅病者圖

第四十五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六)邂逅死者圖

第四十六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七)邂逅後宮沙門圖

第四十七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八)婦女睡眠圖

第四十八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九)逾城齣傢圖

第四十九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十)入山苦行圖(一)

第五十幅圖片 第二窟東壁上的釋迦傳(其十一)入山苦行圖(二)

第五十一幅圖片 第三窟上部西南角的上壁

第五十二幅圖片 第三窟南壁下部門口西側

第五十三幅圖片 第三窟南壁門口上部

第五十四幅圖片 第四窟(佛籟洞)入口第五窟的外觀

第五十五幅圖片 第四窟前壁藻井

第五十六幅圖片 第四窟前壁門口上部

第五十七幅圖片 第五窟正殿前壁上窗拱洞

第五十八幅圖片 第六窟(毗廬佛洞)副殿東壁

第五十九幅圖片 第八窟副殿東北側壁

第六十幅圖片 第八窟副殿藻井(其一)南側

第六十一幅圖片 第八窟副殿藻井(其二)西側

第六十二幅圖片 第八窟副殿藻井

第六十三幅圖片 第七窟前麵的一龕

第六十四幅圖片 東方石窟全景(右起)及東端第一窟、第二窟和東方大窟

第六十五幅圖片 東端第一窟(右)及東端第二窟(左)略景

第六十六幅圖片 東端第一窟(石洞)內部的塔柱

第六十七幅圖片 東端第一窟東壁下部北側釋迦傳 逾城齣傢圖

第六十八幅圖片 東端第一窟東壁下部釋迦傳 太子競射圖

第六十九幅圖片 東端第二窟(寒泉洞)內部塔柱

第七十幅圖片 東端第二窟東壁的上部

第七十一幅圖片 東端第二窟東壁的細部

第七十二幅圖片 東方大窟(靈嚴寺洞)主佛像及脅侍菩薩

第七十三幅圖片 東方大窟左側的脅侍菩薩

第七十四幅圖片 東方大窟右側的脅侍菩薩

第七十五幅圖片 第四洞內部的佛像(其一)

第七十六幅圖片 第四洞內部的佛像(其二)

第七十七幅圖片 西方石窟 從第十窟到第十五窟

第七十八幅圖片 第十窟前景

第七十九幅圖片 第十窟西壁的上部

第八十幅圖片 第十三窟(接引佛洞)東南隅壁

第八十一幅圖片 第十四窟(普賢菩薩洞)的內部

第八十二幅圖片 第十四窟(普賢菩薩洞)門口拱洞的東側

第八十三幅圖片 第十五窟上窗拱洞的東側

第八十四幅圖片 第十六窟(寶生佛洞)的內部

第八十五幅圖片 第十七窟門口拱洞的東側

第八十六幅圖片 第十七窟北壁左側的脅侍菩薩

第八十七幅圖片 第十八窟東北壁右側的脅侍菩薩

第八十八幅圖片 西方石窟(其一)從第十窟到第二十窟

第八十九幅圖片 第十九窟(白耶佛洞)概略圖景

第九十幅圖片 第十九窟大露佛主像

第九十一幅圖片 第十九窟大露佛主像頭部

第九十二幅圖片 第十九窟主像光背細部

第九十三幅圖片 第二十窟東壁

第九十四幅圖片 西端A、B窟附近外觀

第九十五幅圖片 西端D、E窟間的廢洞

第九十六幅圖片 西端 E、 F、 G、 H 諸石窟外觀

第九十七幅圖片 西端A窟附近小洞西壁

第九十八幅圖片 西端 D 窟附近小洞西壁

第九十九幅圖片 西端 D 窟的西壁上部佛龕

第一〇〇幅圖片 西端E窟的西北壁

第一〇一幅圖片 西端H窟(西塔韆佛洞)門口

第一〇二幅圖片 西端H窟(西塔韆佛洞)門口拱洞的西側

第一〇三幅圖片 西端 H 窟門口拱洞的東側

第一〇四幅圖片 西端H窟藻井的西側

第一〇五幅圖片 西端 H 窟以西的一座石窟

第一〇六幅圖片 曼陀羅發掘的釋迦立像(笈多時代全盛期)

第一〇七幅圖片 雲岡第二窟的降魔像

第一〇八幅圖片 甘肅省敦煌韆佛洞(引自伯希和著《敦煌圖譜》)

第一〇九幅圖片 敦煌韆佛洞(引自斯坦因著作)

第一一〇幅圖片 甘肅省敦煌韆佛洞第一一一號石窟的後壁

(引自伯希和著《敦煌圖譜》)

第一一一幅圖片 甘肅省敦煌韆佛洞第一一一號石窟的右壁(同上)

第一一二幅圖片 雲岡東方大窟左側的脅侍菩薩(引自佩爾琴斯基著作)

第一一三幅圖片 坎哈那佛窟裏的釋迦如來像(笈多時代末期)

插圖目錄

第一幅插圖 第一窟乃至第九窟平麵圖(根據作者目測繪製)

第二幅插圖 第一窟壁麵上雕刻的塔 (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三幅插圖 捧博山爐菩薩立像(第一窟)(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四幅插圖 第一窟的佛像其一(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五幅插圖 第一窟的佛像其二(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六幅插圖 第二窟的佛像(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七幅插圖 第二窟三樓的菩薩像(西麵)(剝掉瞭修補部分)(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八幅插圖 第二窟中央塔下部的土俑配飾(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九幅插圖 第二窟三樓的菩薩像(東麵)(除去修補部分)(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幅插圖 第二窟中央塔上部的土俑配飾(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一幅插圖 第二窟天棚上的人物(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二幅插圖 第二窟東壁下部佛傳圖中的後宮嬉遊·太子競射(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三幅插圖 佛籟洞入口後麵的花紋(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四幅插圖 第五窟至第九窟前麵的風景(續右圖 西方諸窟)(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四幅插圖 第五窟至第九窟前麵的風景(由本書作者臨摹)(繼左圖)

第十五幅插圖 犍陀羅的火焰(轉抄自伏捨)

第十六幅插圖 犍陀羅的燭颱(轉抄自伏捨)

第十七幅插圖 東方菜園後麵的各座佛窟(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八幅插圖 菜園後麵的人柱像(其一)(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十九幅插圖 菜園後麵的人柱像(其二)(由本書作者臨摹)第二十幅插圖 東方各座佛窟平麵圖(根據作者步測繪製)

第二十一幅插圖 東方各座佛窟示意圖(由本書作者臨摹)(續右圖)

第二十一幅插圖 東方各座佛窟示意圖(由本書作者臨摹)(繼左圖)

第二十二幅插圖 雲岡風景(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二十三幅插圖 西方各座佛窟平麵圖(根據作者步測繪製)(續右圖)

第二十三幅插圖 西方各座佛窟平麵圖(根據作者步測繪製)(繼左圖)

第二十四幅插圖 第十窟、第十一窟、第十二窟的前景(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二十五幅插圖 西方第十四窟的前麵(由本書作者臨摹)(續下圖)

第二十五幅插圖 西方第十四窟的前麵(由本書作者臨摹)(繼上圖)

第二十六幅插圖 西方第十五窟的佛像(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二十七幅插圖 西方第十五窟內部的小佛(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二十八幅插圖 西方第十七窟東壁的 本(由本書作者 製)

第二十九幅插圖 第十八窟前壁麵上的浮雕人物 本(由本書作者 製)

第三十幅插圖 第十八窟群像中的一部(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三十一幅插圖 第十八窟西壁下麵的雕像(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三十二幅插圖 第七窟東壁碑文本

第三十三幅插圖 第七窟內部 本(由本書作者 製)

第三十四幅插圖 東端第一窟入口穹隆(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三十五幅插圖 西方 A 至 G 的各座佛窟(由本書作者臨摹) (續下圖)

第三十五幅插圖 西方 A 至 G 的各座佛窟(由本書作者臨摹) (繼上圖)

第三十六幅插圖 第十三窟的人物寫生(由本書作者臨摹)

第三十七幅插圖 犍陀羅的逾城齣傢圖

第三十八幅插圖 犍陀羅的太子競射圖

第三十九幅插圖 犍陀羅的婦女睡眠圖

第四十幅插圖 犍陀羅的後宮嬉遊圖

第四十一幅插圖 犍陀羅的馬

第四十二幅插圖 雲岡東方第一窟門口內側西壁

第四十三幅插圖 犍陀羅的婆羅門

第四十四幅插圖 雲岡東端第二窟東壁細部

第四十五幅插圖 犍陀羅的服裝

第四十六幅插圖 雲岡第五窟外庭西壁細部

第四十七幅插圖 犍陀羅的人柱像

第四十八幅插圖 雲岡的執金剛

第四十九幅插圖 犍陀羅的執金剛

第五十幅插圖 犍陀羅的忍鼕紋

第五十一幅插圖 雲岡的忍鼕紋

第五十二幅插圖 雲岡的蓮花相連花紋

第五十三幅插圖 犍陀羅的蓮花相連花紋

第五十四幅插圖 雲岡的方形蓮花花紋

第五十五幅插圖 犍陀羅的方形蓮花花紋

第五十六幅插圖 雲岡的花繩

第五十七幅插圖 犍陀羅的花繩(一)

第五十八幅插圖 犍陀羅的花繩(二)

第五十九幅插圖 犍陀羅的花繩(三)

第六十幅插圖 大同石佛 前田青村 作

第六十一幅插圖 大同石佛接引佛洞(右)及大露佛(左) 川端龍子作

第六十二幅插圖 雲岡石窟、西方一座小窟雕刻燃燈授佛記圖

第六十三幅插圖 犍陀羅窟雕刻燃燈授佛記圖

第六十四幅插圖 雲岡石窟平麵圖(由關野博士繪製)

第六十五幅插圖 第七窟前壁大龕裏的坐像的頭

第六十六幅插圖 雲岡風景(由本書作者臨摹)


精彩書摘

雲岡日錄(上)

我們從大同的旅店帶上瞭一個跑堂和一名夥夫齣發。跑堂名叫白玉堂,夥夫名叫 方喜。

小白今年二十五六歲,乾淨利索而且聰明機靈,所以,很快就和我們混熟瞭。

打發小白去買蠟燭,他卻遲遲不歸。我們住的地方是石窟寺裏麵的一間廂房,是 一座名叫“東客殿”的客房(見第二十四幅圖片)。在那間漆黑的房間裏愣瞭一會兒神, 今天一天所感受的印象以及時時湧來的激動之情錯雜無序地在我的心頭搖曳衝撞;同 時,身處異國他鄉時自然而然會襲來的不安感與此處這超齣想象的寒冷空氣融在一起, 一陣緊似一陣地逼近全身。遠處,毛驢拉長瞭那特有的、魯鈍的悲聲在夜空中嘶鳴。 院子裏的狗也此起彼伏地狂吠瞭起來。

寺廟裏的僧人給我們送來瞭紅色的大蠟燭,把它往一隻木製的燭颱上插。由於燭颱座眼過粗,蠟燭插得不太穩。挺大的一根蠟燭,發齣的光卻不夠亮堂。 過瞭一會兒,小白端來瞭茶壺和開水,終於,房間裏有瞭幾分人氣兒。 在黑暗的房間裏,自然而然地,我反復迴味起瞭今天下午看到那些石窟後所得齣的印象,內心交錯著幾欲跪地膜拜的愛慕之情和忍不住想衝嚮隨便一個什麼人立刻大打齣手的滿腔怒火。前者,是緣於古代美術不朽的美麗帶給我的驚喜;後者,則是齣 於對那些最近對佛像進行的粗劣修復所生齣的反感。如果你也年紀尚輕並且是初次來 訪的話,我相信也一定會獲得相同的第一印象吧。

而如今,幾次三番進行修復的可怖的魔掌已經如火災或者傳 病一樣蔓延起來。 如果想一睹雲岡風采的話,那麼,至少應該趁早現在就來。如若來遲,遲來多久必定 就會與多少件寶物失之交臂。

沙畹的書早在兩三年前我就開始注意瞭,卻終究沒能買到。因此,這次從公使館 的藏書裏逐一進行瞭概略的抄寫後帶來瞭。此前觀看沙畹繪製的圖譜時令我所驚嘆的 東西,及到此地一看,則完全呈現齣一副齣乎意料的模樣(這是由於反復修復時使用 的油漆、顔料等造成的後果),有時甚至驚得人目瞪口呆。

在龍門,數百座佛像的頭被 掉瞭;而在此地,卻在醜不忍睹地進行著反復修復。 屈指可數的幾座石窟的佛像,竟被弄得宛如粗鄙的喇嘛寺裏的偶像或曼陀羅一樣,色 彩艷膩、油光鋥亮。

***

然而,美好的事實無論何時永遠都不會改變其美好的本質。透過破壞和汙損之處, 如今仍然可以看到無數美輪美奐的佛像熠熠生輝。在那被醜化成妖怪一般的反復修復 的背後,依稀可以窺見佛像本身所潛藏著的那些可敬的創造者們身上的空想、熱情、 喜好與魂魄,一如透過水溝的溝底我們依然能夠望見鼕日午後的慘淡的太陽一樣。

今天的最大收獲,在於戰勝瞭備感失望的第一印象,並開始發現瞭隱藏在佛像 深處的真正的價值的存在。倘若我們隻憑最初一兩個小時的考察就輕率地絕望而歸 的話,則根本不會有幸享受到這偉大的藝術的熏陶瞭吧。

***

現在,我開始記錄今天一天的經曆瞭。清晨的大同真是景緻美妙,我們下榻於第 一處旅店的心情也很愉悅。房屋建築是司空見慣的新式旅館,一進旅店大門,迎麵就 是一麵磚砌的影壁,影壁正中央鑲嵌著“東華客棧”幾個字,此外還有寫著“連升客棧” 和“春元客棧”等注明旅館名稱以及聯係方式的招牌,排成瞭一溜兒。招牌後麵是寬敞的院子,而院子被磚瓦結構的長排平房從四麵圍住瞭。在某一處站定一望,展現在 眼前的,宛如一座運用透視畫法製作成的美術作品標本一樣,感覺如同在觀賞日本明 治初年時的街市風景圖。幾年前,我在安徽省徐州市的一傢名叫“文明客棧”的旅店 住宿時,旅店的構造也是這樣的。滿天星鬥下,白色牆壁映襯在鬱鬱蔥蔥的一片蒼 綠中,點點燈火透過窗玻璃如夢境一樣彌散著熹微的黃暈。那一次,遊子之思時隱時 現地輕輕襲來,於是,我花瞭一塊錢點瞭唱歌和鬍琴的樂班子,然後,在那傢旅館的 院子裏一邊漫步一邊在遠處欣賞他們演唱的中國樂麯的鏇律。今晨,星光雖然不似月 光一樣皎潔,但天空恰到好處地陰沉著,正好遮住瞭強烈的太陽光綫,使其不緻影響 我們已然平靜、 潤下來的心海。

客棧院子深處是老闆傢裏人所居住的後房的入口,塗著綠色油漆的門扉旁邊,若 隱若現地可以看到幾朵仿佛是安上瞭弱音器一樣的、在背陰處悄然開放的紅花在輕輕 搖曳,身著靛藍色衣裳的少女從那扇門裏進進齣齣。此外,越過房頂,那一邊土砌的 城牆(因為這座客棧位於城堡的外郭)巍然高聳,以 和的代赭色畫齣瞭一道頗具暗 示性的天空弧綫。

毛驢和馬車已經等在外邊瞭,木村君和後藤君二位騎上瞭毛驢,我坐上瞭裝載行 李的馬車,客棧的夥計則上瞭裝運廚房炊具、食物材料的另一輛馬車。

在北京時,許多人都打保票說山西省的鄉下治安方麵一點兒也不危險(指土匪之 類),所以我們也沒有怎麼戒備。隻是我們想到計劃中投宿的寺廟或許有些不便,所 以纔雇瞭一個跑堂和一名夥夫,讓他們搬運食品、炊具餐具和鋪蓋等。於是就該談談 工錢瞭。我們講好每人每天的工錢是一個半美元。

這一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驢,其次是馬車。一個身穿白色衣衫的胖女人翹著一 雙小巧的三寸金蓮騎著驢走瞭過去,馬夫在後麵跟著 雖說有幾分鄉野村氣,卻呈 現齣一派極富繪畫效果的、落後於這個時代的光景。

陰沉得烏濛濛的廣闊的天空下,一麵巨大的土砌城牆巍然聳立著,而它也自成一 統地呈現齣瞭一片神奇的具有透視效果的建築手法,氣勢雄渾,令人驚詫。

第一座門叫作“玄鼕門”,第二座叫“北門”,北門上方建有一座樓閣,樓閣上 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雪中鎖鑰”四個大字。從相當於外城的玄鼕門到內城的北門 之間大約一公裏的道路實在是景緻優美。烏濛濛的天空與土牆和黃土結構的懸崖之間 是一頃旱田,田裏尚未收割的高粱呈現齣一片明燦燦的金黃色,輕輕演奏著賞心悅耳 的陣陣鞦音。


前言/序言

主編序

木下杢太郎(1885-1945),原名太田正雄,本職為醫師,但同時又是詩人、劇作傢和宗教美術學者。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科,專攻皮膚醫學,後留學法國,成為皮膚科領域的權威。其多纔多藝,在天主教、美術史等研究方麵也都取得瞭卓越成就。曾主持過南滿醫學堂,辭職後,漫遊中國、朝鮮及歐洲諸國,留下瞭大量素描和隨筆作品。有25捲本《木下杢太郎全集》(岩波書店)。

木下杢太郎於1920年9月遊曆雲崗,為當地精湛的石窟藝術所陶醉,滯留17日,並記下《雲崗日錄》。後齣版的《大同石佛寺》(與木村莊八閤著、1921年),即此次參觀考察記錄之匯總,是作者眾多著作中特彆重要的一部,也是日本諸多雲崗文獻中十分獨特的一部。遺憾的是,由於遭遇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初版本多半焚失。1938年木下單獨改訂齣版,兩年多時間再版三次,成為暢銷書。可以說,通過其作傢的文筆,雲崗石窟纔廣為日本讀者所知。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並非完全學究式的研究考證,而是從一個敏銳的文學傢和美術史傢的角度,對石刻造像及其藝術所做的觀感和描述。讀來形象生動,令人陶醉。另外,本書還附有113幅十分清晰的照片和作者手繪的67幅素描插圖,對復原雲崗石窟的曆史,研究中國石窟藝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捲主編 張明傑

初稿於2016年夏鞦之交

同年仲鼕稍作修改



敦煌遺書:絲綢之路上的信仰與生活 一捲跨越韆年的敦煌文書的精粹匯編,深入解讀公元四世紀至十一世紀,河西走廊腹地,佛教信仰、世俗生活、社會結構乃至文化交流的生動圖景。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主題的單一論述,而是從浩如煙海的敦煌文獻寶庫中,精選並係統梳理瞭數韆份被學界忽視或分散研究的珍貴文本,旨在勾勒齣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中古社會側麵。我們的目光將聚焦於那些構成當時社會肌理的日常記錄、經濟往來、法律文書以及民間信仰的碎片。 第一部分:佛土之濱的經濟脈絡——沙州屯田與商業往來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其經濟活動是區域文化繁榮的基礎。本部分詳盡考證瞭唐宋時期,敦煌地區寺院與世俗勢力在土地占有、灌溉係統維護以及農産品貿易中的復雜關係。 首先,我們對“寺戶”與“官戶”的經濟責任進行瞭細緻的辨析。通過對多份“田畝簿冊”的交叉比對,揭示瞭耕地分配的動態變化,以及在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麵前,政府、寺院和佃戶之間如何進行風險共擔與利益再分配的契約關係。我們發現,寺院不僅是精神中心,更是重要的土地管理者和信貸提供者。多份“藉貸契約”顯示,普通百姓時常需要嚮寺院藉貸榖物或金錢以渡過青黃不接之時,其利息計算方式和追償機製,反映瞭當時金融活動的樸素形態。 其次,本書深入探討瞭絲綢之路上的“轉口貿易”。敦煌作為東西方貨物的中轉站,其商業稅收和市場管理製度具有獨特的意義。我們分析瞭“市籍文書”,從中還原瞭敦煌城內主要商道的布局、主要交易的貨物種類(如來自中原的絹帛、來自西域的香料、以及本地生産的毛皮),並考察瞭“行會”的雛形及其對物價的間接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記錄瞭與粟特商人以及吐蕃使節之間貿易往來的“牙帖”,揭示瞭跨文化商業交流中的語言障礙、估值標準以及法律仲裁的實際操作流程。 第二部分:信仰的滲透與世俗的救贖——民間宗教實踐的細微差彆 敦煌的宗教氛圍濃厚,但本書所關注的並非宏大的教義辯論,而是信仰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中,成為支撐他們麵對睏苦的支柱。 我們著重考察瞭“功德緣起”文本的變異。這些文本是信眾為積纍功德而修建佛塔、供養僧侶、抄寫經捲的記錄。通過比對不同階層人士的“緣起”,可以清晰地看到,富商的功德往往體現為大規模的物資捐贈和宏偉的塑像供奉,而貧苦農戶的“功德”則可能僅僅是貢獻一斛粟米,或是在經捲末尾題寫一句話祈求子嗣平安。這種差異,構建瞭一幅“功德社會學”的圖像。 此外,本書對敦煌地區流行的本土化神祇崇拜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在官方佛教之外,對“社神”、“土地龍神”的祭祀活動,在敦煌的地方誌和祈禳文中占據瞭顯著位置。我們發現瞭許多描繪“祈雨儀軌”的文書,這些儀軌往往是儒傢禮製、道傢方術與佛教密宗元素雜糅的産物,展示瞭中古時期宗教信仰的高度綜閤性。通過對“解冤、度亡”類儀式的文本分析,我們理解瞭普通民眾如何通過宗教儀式來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衝突、疾病睏擾乃至對死亡的恐懼。 第三部分:律法與秩序——敦煌社會的治理結構與法律執行 敦煌地區的治理結構,在唐宋更迭及吐蕃占領時期,經曆瞭復雜的演變。本部分側重於那些記錄瞭社會衝突與司法裁決的法律文書。 “案捲記錄”是本部分的核心材料。我們收集並整理瞭大量涉及“婚姻訴訟”、“邊界糾紛”、“債務追償”的判詞。敦煌的法律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方鄉紳和僧侶的調解,中央集權的律法往往需要經過地方層麵的“變通”。例如,在處理“逃亡奴婢”案件時,判詞中常齣現對奴婢逃亡原因的細緻詢問,如果逃亡是由於主人的虐待或長期欠薪造成,則判決會傾嚮於減輕奴婢的懲罰,這反映瞭地方良知對法律條文的柔性修正。 “戶籍與徭役”製度的細節也得到瞭重構。通過“編戶簿”的殘片,我們得以重建敦煌城內不同區域的戶等結構,以及他們需要承擔的徭役種類,包括修建城牆、維護河渠,以及為過往使團提供運輸服務的任務。這些文書是研究中古時期基層國傢權力如何有效觸達偏遠邊疆社會的重要物證。 第四部分:文人的餘光與生活的印記——非正式文本的啓示 除瞭官方和宗教文本外,大量散落在敦煌的“手稿”、“塗鴉”、“便簽”等非正式文獻,為我們提供瞭最接近鮮活曆史的視角。 本書選取瞭多篇“私人尺牘”進行深度解讀。這些信件的用詞口語化,內容多是關於傢人安康的問候、囑托親友代購物件、或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例如,一位戍邊士兵寫給傢鄉妻子的信中,詳細描述瞭自己如何省下津貼為孩子製作一個木製小馬的經過,這種細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邊疆士卒情感世界的認知。 此外,我們對“習字殘頁”和“童子書”的分析錶明,當時的教育普及程度高於傳統想象。這些文本中包含瞭大量的漢字初階讀物、口訣以及簡單的算術練習,揭示瞭在軍事屯墾的背景下,對基礎識字能力的實際需求。 總結: 《敦煌遺書:絲綢之路上的信仰與生活》通過對分散的曆史碎片進行細密而審慎的重組,力圖還原一個立體、復雜、充滿煙火氣的中古社會。它拒絕宏大敘事的單嚮度,轉而關注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個體聲音、細微的經濟活動和日常的信仰實踐,為研究絲綢之路沿綫的社會史、宗教史和經濟史,提供瞭多維且堅實的文本基礎。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敦煌文獻從單純的“佛學寶庫”或“藝術源泉”的單一標簽中解放齣來,展現其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真正潛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大膽,它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推進方式,而是像一幅由無數碎片精心拼接而成的馬賽剋畫捲。起初閱讀時,我感到一絲睏惑,因為作者似乎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維度之間跳躍,看似毫無關聯的片段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瞭一種隱秘的內在聯係。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也正因如此,每一次“頓悟”的時刻都顯得格外珍貴和震撼。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意象和象徵手法,使得文本的解讀空間被無限拓寬,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力量,沒有刻意煽情的橋段,卻能讓讀者在平靜的文字中體會到深沉的情感暗流。這種剋製的美學,比直白的傾訴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來,閱讀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而非被動的接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搭配上字體排版的精妙考量,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厚重而又寜靜的氣息。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無可挑剔,閱讀時不會有任何刺眼的眩光,長時間沉浸其中也絲毫不會感到疲勞。初次翻閱時,我就被作者行雲流水的文字功底所摺服,那些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獨到的見解,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入瞭某種特定的時空場景之中。尤其是對於光影變化的捕捉,簡直到瞭令人叫絕的地步,寥寥數語便勾勒齣栩栩如生的畫麵感,讓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驚擾瞭那一刻的寜靜。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作者極高的藝術修養和對文字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極為講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每一個段落和標點符號都有瞭呼吸的空間,讀起來節奏感極強,毫不拖遝。整體而言,從視覺到觸覺,再到精神層麵的愉悅,這本書都提供瞭頂級的閱讀體驗,無疑是近年來精裝書中的典範之作。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其內在蘊含的巨大情感張力,然而這種張力卻被包裹在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敘述之下。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高處的觀察者,冷靜地記錄著世間百態,卻在不經意間,通過極小的側寫或一個眼神的描寫,釋放齣足以擊穿人心的情感力量。它沒有歇斯底裏的呐喊,也沒有煽情的鋪墊,所有強烈的情感都內化為角色行為的微小改變或者環境氛圍的細微波動。這種“不動聲色勝有聲”的敘事技巧,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藝術品位。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去捕捉那些潛藏在文字錶層之下的復雜人性和未言明的隱秘情愫。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振”,那不是簡單的代入,而是一種靈魂深處的共鳴,仿佛作者精準地觸碰到瞭我生命中某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這本書需要慢品,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真正體會到那份深藏不露的、撼動人心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同陳年的佳釀,初嘗或覺平淡無奇,但迴味之後,那種醇厚的味道便會漸漸在舌尖彌散開來,久久不散。作者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駕馭那些看似最樸素的詞匯,將其組閤成富有韻律感和哲理性的句子。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放慢語速,甚至需要輕聲誦讀那些精妙的段落,纔能完全領會其中蘊含的節奏和韻味。它不像一些當代作品那樣追求新奇的詞藻堆砌,而是迴歸到語言的本質——精確、有力且富有張力。尤其是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或自然景色的轉換時,那種語言的張力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現代的銳利。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獨白劇,每一個字都在精準地占據其應有的位置,沒有一絲贅餘,這種對文字純粹性的堅守,在當下浮躁的文壇中顯得尤為可貴。

評分

深入閱讀之後,我感受到作者對“時間”這一宏大命題的獨特處理方式。他似乎對傳統綫性的時間觀嗤之以鼻,而是將時間視為一種可塑、可逆轉、甚至可以被情感扭麯的物質。書中的時間感是流動的、碎片化的,有些瞬間被無限拉長,細緻入微地剖析,而另一些重要的轉摺點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仿佛作者在刻意引導我們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永恒”。這種對時間維度的解構和重組,讓原本可能略顯平淡的日常敘事,立刻增添瞭一種形而上的深度。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過的事情,更是在探討“當下”的重量以及“過去”如何持續地影響和重塑著“現在”。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甚至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剛剛經曆瞭一段跨越瞭數個世紀的心靈旅程,對“存在”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步,這種智識上的啓發是極其難得的。

評分

這套日本前輩學者的中國調查報告,終於齣版瞭,這本之前有江蘇美術齣版社的版本,不同翻譯對比一下也不錯,整套的話實在是彌足珍貴,開本很大,也算對得起這個價格瞭!

評分

好書,書中的一些內容今天已經難以再見

評分

很喜歡的一套書,活動期間真劃算

評分

就是《大同石佛寺》,裏麵有些文章是寫給和辻哲郎的信箋,附帶手繪圖,這個人是醫生,又是畫傢,畫過百花譜。和辻哲郎的《風土》去年被重版過,《古寺巡禮》也齣瞭,就是開版太小瞭。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

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真的不是一般用心,成果要看一下,也要防止@西亡我之心不死

評分

很喜歡的一套書,活動期間真劃算

評分

期待已久的作品,以前隻看過pdf

評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歡喜歡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