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在深入调查和分析我国体育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健康第1”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科学体育意识、体育观、健康观为目标,以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与研究了体育学科与体育运动文化内容。总体来看,《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对在新时期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体育运动文化体系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体育观、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共十一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与分析了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从结构和内容来看,《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为第1部分,重点研究了体育科学体系,第1章阐述了体育概念,体育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目的与任务、体育科学学科内容等基本知识;第二章从体育整体观、体育价值观、人文体育观、科学体育观四个方面对科学体育观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章为体育运动的学科基础理论,重点分析了体育运动与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学科联系;第四章则着重解析了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宗教、军事等社会诸要素的相互关系。第五章至第十一章为第二部分,重点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文化进行了研究,这些体育运动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休闲体育运动文化、体育运动赛事文化与欣赏,在阐述不同类型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提出了体育运动赛事欣赏的内容与方法,这对于读者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文化、欣赏体育运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曾伟,男,1979年生,四川南充人,硕士。现任职于四川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民族体育、体育文化。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已发表学术科研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走进体育科学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
第二节 体育的基本形态与功能
第三节 体育的目的及任务
第四节 体育科学的学科及其体系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二章 建立科学体育观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体育整体观
第二节 体育价值观
第三节 人文体育观
第四节 科学体育观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三章 体育运动的学科基础理论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与生理学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心理学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运动学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与其他学科基础理论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四章 体育与社会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体育与政治
第二节 体育与经济
第三节 体育与教育
第四节 体育与艺术
第五节 体育与宗教
第六节 体育与军事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五章 家庭体育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家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家庭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家庭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六章 校园体育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校园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七章 群众体育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群众体育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群众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群众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八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九章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十章 休闲体育运动文化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休闲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休闲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第十一章 体育运动赛事文化与欣赏
【本章导读】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体育运动竞赛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第三节 体育运动赛事美的欣赏
第四节 不同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的欣赏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
一、体育的目的
我国体育的目的是根据我国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遵照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提出的。我国政府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确立了我国体育的目的和发展目标: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第一,这一体育目的和发展目标的提出,是符合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的基本功能的。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因此,体育完全可以承担,也必须承担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职能。
第二,这一体育目的和发展目标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和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的建设发展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随着生活资料的富有余裕,闲暇时间的日趋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渴望生活得愉悦和健康长寿。体育本身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方面,体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三,尽管现代社会在经济上趋于全球一体化,但由于国家的存在和民族的差异,特别是不同的政治体制的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对抗,因此,世界需要找到一种对抗的形式,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找到一种自我展示的方式,体育则因为本身的特点和特殊功能而成为世界和平时期最佳的对抗形式和展示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从本质上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橱窗,特别是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几乎是将本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全面地展示出来。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也需要通过国际体育赛场表现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参与国际体育领域的竞争,是体育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体育的任务
体育的任务应是体育目的的体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我国体育工作总的目标和基本方向。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实现体育的目的,就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
体育所具有的本质的和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因此,我国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为此,1975年5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在全国实施。199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至2010年)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体质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人体的质量,即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体质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与个体的遗传变异、生活环境、营养条件、运动状况和个人生命发展、生命活动特点等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质又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由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而在后天影响的诸因素中,经常地、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对体质的改变最为积极有效。
体质是由体格、体能、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几个方面构成的。
体格可以说是人体的基本“规格”,主要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体形及身体姿态。体格与人体结构的发育发达水平密切相关。
体能是指人体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即在走、跑、跳、投、攀、爬、搬运等基本活动中的能力)、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和体育运动能力(是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技能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机能是指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如脉搏、血压、吸氧量、肌糖元量等,是反映器官系统机能水平的常用指标。
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界环境改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内、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精神状态是人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综合的外部表现。通常情况下,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产生影响。良好的身体状态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又有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
前言/序言
体育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强国梦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和有效途径。《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一书的编撰充分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为当前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及社会成员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矛盾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即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体育观、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文化素养,使大学生能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服务,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和建设者。
本书在深入调查和分析我国体育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科学体育意识、体育观、健康观为目标,以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与研究了体育学科与体育运动文化内容。总体来看,本书对在新时期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体育运动文化体系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体育观、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本书共十一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与分析了体育科学与运动文化。从结构和内容来看,本书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重点研究了体育科学体系,第一章阐述了体育概念,体育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目的与任务、体育科学学科内容等基本知识;第二章从体育整体观、体育价值观、人文体育观、科学体育观四个方面对科学体育观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章为体育运动的学科基础理论,重点分析了体育运动与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学科联系;第四章则着重解析了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宗教、军事等社会诸要素的相互关系。第五章至第十一章为第二部分,重点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文化进行了研究,这些体育运动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休闲体育运动文化、体育运动赛事文化与欣赏,在阐述不同类型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提出了体育运动赛事欣赏的内容与方法,这对于读者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文化、欣赏体育运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艺术史论:跨越时空的视觉解读》 一、 导论:艺术的边界与视野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深刻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定义与边界从未停止过演变。从洞穴壁画的原始呐喊,到数字时代的虚拟沉浸,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捕捉、折射、甚至颠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艺术史论:跨越时空的视觉解读》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审视艺术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轨迹,理解其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最终学会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洞察力的眼光去“看见”艺术。 本书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艺术门类或地域,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广阔的艺术全景图。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塑造了人类视觉文化图景的重要艺术运动、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深入剖析它们所处的历史语境、哲学思潮、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创造。本书的叙事将以时间为轴,但更强调以主题和思想为线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艺术之间的潜在联系与深刻对话。 我们所说的“艺术史论”,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年代考证或人物年表。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工具,一种理解艺术背后复杂机制的途径。通过掌握艺术史论的视角,读者将能够超越对艺术作品的表面感知,深入其肌理,理解其形式为何如此,意义如何生成,情感如何传递。无论是宏伟的建筑,精致的雕塑,灵动的绘画,还是稍后的摄影、电影、装置乃至观念艺术,本书都将尝试提供一套通用的解读框架。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的“视觉素养”——一种能够主动、有选择性地观察、分析、评价视觉信息的敏感度和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图像泛滥的时代,具备这种素养尤为重要。它使我们不仅能欣赏艺术的美,更能理解艺术的“为什么”,辨别艺术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启迪,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 艺术的起源与早期文明:文字与符号的视觉化 艺术的黎明,可以追溯到人类尚未掌握复杂语言的时代。早期人类通过洞穴壁画、岩刻、雕塑等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信仰、恐惧与希望。这些原始的视觉符号,不仅是艺术的萌芽,更是人类早期认知世界、进行沟通的尝试。本书将首先回顾史前艺术,例如法国拉斯科洞窟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探讨它们可能的功能——从巫术仪式、狩猎记录到氏族图腾的象征。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古老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这些文明中,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秩序紧密相连。本书将分析苏美尔文明的圆雕与浮雕,它们如何体现对神祇的崇拜与君主的权威;探讨古埃及艺术的程式化与永恒性,从金字塔的宏伟结构到墓室壁画的生命延续;审视古希腊艺术对人体美学的极致追求,从神庙的柱式到雕塑的理想化比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理性主义精神;最后,我们将考察古罗马艺术的实用主义与写实精神,如肖像雕塑、凯旋门和建筑工程,它们如何服务于帝国统治和公民生活。 在这个阶段,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巩固权力的重要媒介。我们将强调这些早期艺术形式如何通过其象征意义、宗教功能和政治叙事,奠定了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发展的基础。 三、 中世纪的艺术:信仰与秩序的视觉史诗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的艺术进入了一个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时代。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一时期艺术的几个重要阶段和风格: 早期基督教艺术与拜占庭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在罗马晚期艺术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图像表达,如猫 [1] 窟壁画。拜占庭艺术则以其金碧辉煌的马赛克镶嵌画、庄严的神像画以及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强调神圣的、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以及帝国神权的至高无上。我们将分析拜占庭艺术独特的色彩运用、程式化的构图以及其对东方艺术的影响。 罗马式艺术: 随着蛮族入侵的结束和教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罗马式艺术在11世纪至12世纪盛行。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厚重的石墙、圆拱和筒形拱顶为特征,营造出肃穆、防御性的氛围。雕塑多集中于教堂的门楣和柱头,形象古朴、寓意深刻,常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反映了人们对宗教故事的理解和对末世的敬畏。 哥特式艺术: 13世纪至15世纪,哥特式艺术以前所未有的轻盈、高耸和光明取代了罗马式的厚重。尖拱、飞扶壁、玫瑰窗等结构创新,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得以极大拓展,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下,营造出神圣而梦幻的氛围。雕塑也变得更加自然、富有情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叙事更加细腻。本书将深入探讨哥特式艺术如何体现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与艺术表达相融合。 中世纪艺术的核心在于“教化”与“神化”。它将抽象的宗教教义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让普通民众得以感知和理解。同时,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宏伟规模,也彰显了教会的权威与荣耀。 四、 文艺复兴:人性的觉醒与古典的回响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从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本书将重点分析: 意大利文艺复兴: 从乔托对现实的初步关注,到马萨乔对透视法的运用,再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巨匠的巅峰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们重新发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将焦点从神转向人,赞美人的理性、情感和创造力。本书将详细解读《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大卫》的完美体魄,《雅典学院》的智慧对话,以及画家们在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方面取得的突破。 北欧文艺复兴: 与意大利的古典主义不同,北欧的文艺复兴更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绘。范·艾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丢勒的版画精确性和博斯神秘的想象世界,都展示了北欧艺术独特的魅力。本书将分析两地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文艺复兴的辉煌篇章。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他们不再仅仅是工匠,而是被视为具有独立思想和创造力的天才。这一时期对人体比例、解剖结构、透视空间、明暗处理等技法的深入研究,为后世的写实主义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张扬与形式的探索 在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和谐之后,艺术进入了更加激动人心、装饰性更强的阶段。 巴洛克艺术: 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以其强烈的动感、戏剧性的光影对比、丰富的色彩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下,天主教会利用巴洛克艺术来增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欧洲各国君主也利用其奢华来彰显权力和财富。本书将剖析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光影、贝尼尼雕塑的动态感、鲁本斯作品的热烈奔放,以及凡·戴克笔下贵族肖像的优雅。 洛可可艺术: 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则更加轻盈、精致、私密,强调优雅、感性与享乐。它主要流行于法国宫廷和贵族沙龙,以其不对称的曲线、柔和的色彩、精美的细节和充满情趣的主题为特征。布歇、华托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贵族生活的闲适与浪漫。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体现了艺术家对情感表达和形式创新的大胆追求,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西方艺术的表现语言。 六、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理性与情感的对决 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艺术也随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应: 新古典主义: 受到启蒙运动理性和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重新推崇,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强调秩序、理性、和谐、道德教化。大卫的《马拉之死》和《拿破仑的加冕》等作品,以其严谨的构图、清晰的线条和宏大的叙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浪漫主义: 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理性主义的冰冷,浪漫主义艺术家将目光投向个人情感、主观体验、想象力、自然风光以及民族历史。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充满了革命激情,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康斯太勃尔和小小小特纳的作品则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与融合,揭示了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 七、 现代艺术的开端:告别传统,拥抱变革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艺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革新。本书将重点关注: 现实主义: 库尔贝、米勒等艺术家试图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和劳动,拒绝理想化,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 印象派: 莫奈、雷诺阿、德加等艺术家摆脱了工作室的束缚,走向户外,捕捉光线和色彩在瞬间的变幻,强调对“印象”的直接呈现。本书将深入分析印象派的技法革新,如分解色彩、并置笔触,以及他们如何重新定义“绘画”本身。 后印象派: 梵高、高更、塞尚等艺术家在继承印象派对色彩和光线的探索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体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内在结构。梵高对情感的炽烈表达,高更对异域色彩的运用,塞尚对几何形态的分析,都为后来的现代艺术流派奠定了基础。 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 这些流派则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神秘的意象和装饰性的形式。 现代艺术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实验、颠覆与探索的时代,艺术家们开始质疑传统的审美标准,探索新的表现媒介和思想维度,为20世纪的艺术革命拉开了序幕。 八、 20世纪的艺术:多元的激流与观念的革命 20世纪是艺术史上最为动荡和多元的时期,各种流派层出不穷,艺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带领读者经历这场视觉的盛宴: 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 强调色彩的大胆运用、空间的解构和对现代生活的表现,如马蒂斯的纯粹色彩,毕加索的破碎视角,博奇奥尼的运动速度。 表现主义: 侧重于表达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体验,如蒙克的《呐喊》。 抽象艺术: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艺术家试图通过纯粹的形式、色彩和线条来表达精神世界,摆脱对现实的描摹。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挑战理性,拥抱偶然,探索潜意识和梦境,如杜尚的现成品,萨尔瓦多·达利的奇幻世界。 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观念艺术: 战后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从强调个体的精神力量到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再到对艺术本质的追问。本书将关注艺术家如何通过观念、行为、装置等非传统形式来创作,以及艺术与生活、政治、哲学的界限日益模糊。 20世纪的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一次彻底洗礼。艺术家们大胆地质疑、实验和创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充满挑战的视觉遗产。 九、 当代艺术的视野:全球化、技术与跨界 进入21世纪,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全球化、技术化、跨界化的趋势。本书将探讨: 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如何交流、碰撞,以及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等议题如何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体现。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拓展艺术的边界。 艺术与社会议题: 当代艺术如何关注环境、性别、社会公正等现实问题,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介入和表达。 艺术市场与策展的生态: 探讨当代艺术的展示、传播和流通机制,以及艺术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十、 结语:艺术史论的意义与价值 《艺术史论:跨越时空的视觉解读》的旅程至此,我们希望读者已经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艺术史观。艺术史论并非是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是一种动态的、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史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以及我们自身。 本书提供的并非是“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工具箱”。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与多义性,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在与过去对话,也都在为未来提供启示。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开启艺术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引导您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中,发现美的真谛,洞察思想的脉络,并最终,以艺术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注:[1] 猫 [1] 窟壁画,此处为示例,实际内容应为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