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時期,桐城齣瞭一對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他們一位是太子恩師,一位配享太廟,均位達朝廷高端。那麼,張氏傢族是如何發跡的?張英、張廷玉父子為何能成為清幾代帝王的親近重臣?張氏傢族為官做人到底把全瞭什麼機理?
紀連海,著名曆史學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院成員、中國青年網絡智庫成員、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CCTV-10《百傢講壇》主講人、北京師大二附中曆史教師。曾經先後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主講《正說和珅》等56講;在上海電視颱《文化中國》欄目主講《〈孝莊秘史〉大揭秘》等105講;先後齣版數部曆史著作。
◎目錄
第一講
張傢原籍之謎/ 001
第二講
張傢的先世之謎 / 009
第三講
明清之際的張傢之謎/ 019
第四講
方傢之謎/ 027
第五講
張秉文、張秉彝兄弟之謎/ 035
第六講
張英崛起之謎/ 043
第七講
明朝滅亡前後的吳三桂 / 051
第八講
吳三桂與大清王朝的恩怨/ 061
第九講
“三藩之亂”前後的張英/ 071
張英退休以後
1697 年的時候,張英已經60 歲瞭,他自己覺得已經到瞭退休的年齡瞭。於是他自己找個機會,找個理由,說自己有病瞭,還是退休瞭吧。但是,康熙皇帝還是覺得他這個人實在是太有本事瞭,一時半會兒還離不開他,所以拒絕瞭他退休的要求。1699 年,康熙皇帝任命張英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文華殿大學士:官名。1328 年置文華殿大學士,秩正五品,本為輔導太子之官,後侍皇帝左右,以備顧問。此後閣職漸崇。清沿明製設大學士,秩正一品,文華殿前本有中和殿、保和殿銜,1748 年,省中和殿,保和殿亦不常置。乾隆後,文華殿大學士常列四大學士之首。
1701 年,64 歲的張英覺得自己的年齡實在是太大瞭,自己的身體也實在是太差瞭。所以,再次請求緻仕——也就是退休。這次,康熙皇帝答應瞭他的要求。
此後的張英迴到瞭安徽桐城龍眠山老傢。1705 年,康熙皇帝南巡,張英迎駕於江蘇淮安,康熙皇帝賜禦書榜額,白金一韆,隨至江寜。1707 年,康熙皇帝再度南巡,張英迎駕於江蘇淮安清江浦,仍隨至江寜,賞賚(lài)有加。
退休以後的這幾年間,張英也沒閑著,除瞭兩次迎駕康熙皇帝南巡之外,還寫瞭很多本書——諸如《聰訓齋語》《恒産瑣言》等。
《聰訓齋語》:此書是作者辭官歸隱後所作,對個人立身處世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從他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成熟的處世智慧,娓娓道齣他深切的關懷、叮嚀和告誡,如持傢務必節約用度,與傢人和睦相處。個人立身,則宜莊重自持,言語謹慎;與人相處,則寬大為懷,多方容讓;多投注心力於讀書學問之上,以增進內聖外王工夫。作息規律,飲食清淡以養身;寄情花木,托意山水以怡情。書中除諄諄告誡的語言外,有些評論性文字,寫得簡潔精審,令人玩味無窮。此書原本編次有些淩亂,經建國中學江煜坤、林義烈兩位老師稍作修改,將原有的四綱十二目,調整為七篇二十一目:一是立品篇,含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四目;二是讀書篇,含溫經書、習詩文、練字體三目;三是養身篇,含淡飲食、謹起居、保精神三目;四是交友篇,含簡交遊、慎擇友二目;五是怡情篇,含植花木、賞山水、識管弦三目;六是持傢篇,含節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三目;七是會心篇,含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三目。堪稱綱舉目張,有條不紊。
《恒産瑣言》:全書共十六節。第一節講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保恒産”。第二節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恒産者有恒心”的論點作為理論依據,把孟軻的“製民之産”的恒産論換成瞭地主如何“保己之産”的恒産論。第三、四、五、七、八、九等節,均論述封建地産是最好的財産。第六、十、十一至十五各節,都是談怎樣防止“鬻(齣賣)産”,並如何擴大地産的問題。在第十六節,作者以自己年輕時賣産的教訓和“五十年來”對眾多的地主傢庭興衰變化的見聞,說明“保恒産”的重要,進一步歸結齣自己寫《恒産瑣言》的目的。《恒産瑣言》一書,典型地錶現瞭中國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製和地主經濟的特點,說明瞭封建社會晚期土地兼並的劇烈和地主階級寄生性的遞增。
1708 年,張英和他的妻子先後病逝,謚文端。死後葬於桐城市城西北7.5 公裏的龍眠鄉雙溪村的“金雞地”。張傢迎來瞭張廷玉的時代。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便是“酣暢淋灕的智力博弈”。作者在架構曆史事件時,展現瞭高超的布局能力,信息量的鋪陳恰到好處,總能將復雜的政治鬥爭抽絲剝繭,清晰地展示齣各方勢力的角力過程。讀到精彩處,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或人物的微妙反應。它不僅僅是曆史陳述,更像是一部高智商的懸疑劇,隻不過凶手和受害者都是曆史的必然性。作者對權謀和智慧的描摹,達到瞭極高的水準,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思維也得到瞭極大的鍛煉和拓展,對於理解權力運作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帶領我親身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瑣事,在作者的筆下卻摺射齣深刻的時代背景與人物性格。尤其是在描繪權力的運作和朝堂之上的暗流湧動時,那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人在為人物的智慧摺服的同時,也為他們的處境感到一絲涼意。書中對人性的復雜刻畫尤為精彩,那些身居高位的賢者,並非完美無瑕的神祇,他們的掙紮、權衡與取捨,都展現瞭鮮活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充滿哲理的段落,它們不僅僅是對過往曆史的迴顧,更像是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深刻隱喻,引人深思。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魅力的佳作,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一提,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內文的字體選擇和行間距處理,都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這對於一部內容紮實的史學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內容上,作者對當時士紳階層的日常生活習俗、禮儀規範的細緻描摹,構建瞭一個非常逼真的生活場景,這使得那些曆史事件不再漂浮在空中,而是深深植根於具體的社會土壤之中。這種細節的堆砌,非但沒有拖遝,反而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和沉浸感。它像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每一個鏡頭都經過瞭仔細的打磨,旨在還原一個真實而豐滿的曆史切麵,非常適閤想要深度瞭解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讀者。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古典韻味,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沉浸其中。它並非那種追求情節高潮迭起的通俗讀物,而是更注重思想的深度和曆史脈絡的梳理。我欣賞作者那種紮實的研究功底,大量引用的史料和考據,為整部作品奠定瞭堅實的基石。然而,正是這種嚴謹,使得部分篇章的閱讀體驗略顯沉重。不過,對於真正熱愛鑽研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這種“厚重感”恰恰是其價值所在。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生態和士大夫精神的解讀,提供瞭許多新穎的視角,打破瞭我以往對那個年代的刻闆印象。它像是一麵棱鏡,將復雜的曆史事件摺射齣多維度的光芒,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掩蓋的真實麵貌。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溫度”。盡管它講述的是宏大的曆史敘事,但作者卻總能找到切入點,讓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那種對曆史人物命運的關懷,滲透在每一個字裏行間。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決策背後傢庭情感的側寫,就處理得極其精妙,它揭示瞭“公”與“私”在特定曆史境遇下的撕扯。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重大曆史轉摺點時,那種冷靜而富有同理心的筆調,不急於批判或贊頌,而是努力去理解“為什麼是這樣”。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讓我感覺仿佛與書中的人物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買瞭讀一讀,寓教於樂其中
評分包裝的太簡陋瞭。做大瞭狂妄瞭。
評分買瞭讀一讀,寓教於樂其中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好的産品
評分確實沒有聽過,所以買這本書看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