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Switzerland]

瑞士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Switzer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莱夫.H.彻奇,伦道夫.C.海德 著,周玮,郑保国 译
图书标签:
  • 瑞士历史
  • 瑞士
  • 欧洲历史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国家历史
  • 西方历史
  • 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7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A Concise History of Switzerland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4
字数:2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有图有内容,游学*选书,让全世界中国人一起来执书看世界!!!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简称CUP)隶属于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于1514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是世界上*大的教育和学术出版社之一。
  东方出版中心(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简称OPC)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于1976年。出版《世界历史文库》40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化苦旅》(余秋雨)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12卷(沈志华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8卷本(沈志华、杨奎松)、《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30卷。
  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选择我们东方出版中心?
  1)因为剑桥看中我们有《世界历史文库》40种丛书五年制作、营销经验!!!
  2)因为剑桥看中我们有强大的电商京东的支撑!!!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提供版权,东方出版中心组织整理,翻译,编辑来共同出版,可以说此套图书的出版将会在东方出版中心已出版的40种《世界历史文库》的
  基础上大幅再增加《日本史》、《新西兰史》、《苏格兰史》、《尼泊尔史》、《中亚史》、《东亚史》、《意大利史》、《英格兰史》、《巴西史》、《南非史》、《埃及史》、
  《毛里塔尼亚史》、《印度洋史》、《瑞士史》、《威尔士史》、《撒哈拉以南非州史》、《印度尼西亚史》、《缅甸史》、《罗马帝国史》、《斯洛伐克史》、《墨西哥史》、
  《加勒比海史》、《玻利维亚史》等等等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瑞士虽然地处欧洲中心,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欧洲,但它的历史在英语国家常被忽视。本书全面追溯了这个迷人却被忽略的欧洲国家从中世纪末期到当代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全书以探讨当代瑞士面临的挑战作结,这些挑战同样也是它的邻国所面对的,也造就了今天的瑞士。

本书有着丰富的插图,并伴随着批评性的分析和引人注目的小短文,给学者、学生、普通读者和前往瑞士旅行的人士提供了一份饶有趣味的读物。



作者简介

克莱夫·H.彻奇(Clive H.Church )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的荣休教授,也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院士、萨赛克斯大学的访问教授、瑞士弗里堡大学的国家研究基金委员,著作有《瑞士政治和政府》等。

伦道夫·C.海德( Randolph C.Head)是加州大学的欧洲史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美国哲学学会和纽伯里图书馆的研究员。他著有大量关于早期现代瑞士的论文和其他文章,并出版了两部专著。


目录

插图、表格、地图

致谢

缩写

绪论构建瑞士:时间,虚构和历史

第一章瑞士之前:贵族、共同体和危机(1000-1386)

第二章创立瑞士邦联(1386-1520)

第三章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分裂的瑞士(1515-1713)

第四章旧制度(1713-1798)

第五章革命和争议(1798-1848)

第六章铸造新民族(1848-1914)

第七章战争的冲击(1914-1950)

第八章“特例”的年代(1950-1990)

第九章1989年以来:回归常态?

年表

词汇表

延伸阅读

索引


精彩书摘

1914年的瑞士是欧洲的国家体系中一个自信且相对民主的一员。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萧条交织的影响将要考验瑞士的凝聚力和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瑞士中立施加了严峻的压力,特别是在语言统一及经济保障方面。由此产生的冲突导致了战争末期的一次爆发,让国家的内政和外交都转向了新的政治方向。两次大战的间隔带来了更加极端的经济问题,连带着剧烈的社会分化,又常常受到外部的刺激。

面对着1930年代愈发紧张的欧洲局势,瑞士人开始未雨绸缪,准备防御外敌。它比1914年更加团结,准备更加充分,还制定了被称为“阿尔卑斯山中防御工事” 的防守战略。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无法避免被卷入德国的战时经济,以及1944年开始和同盟国的纠葛。瑞士人民通过强化自己的民主统一和资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困境中自豪地复兴,但也更加孤立、让外界失去了信任。事实上,瑞士在欧洲大战及其他事件中所遭受的苦难比很多外界人士意识到的更多。



《阿尔卑斯之巅的变迁:一部欧洲心脏地带的权力、多元与生存史》 本书并非追溯阿尔卑斯山脉深处那个小型联邦国家的漫长演进,而是深入剖析了欧洲大陆核心地带,那些地理、文化和政治力量如何塑造了权力结构,以及不同族群如何在极端复杂的地缘环境中寻求生存与认同的宏大叙事。我们的焦点将聚焦于那些驱动更广阔欧洲历史进程的关键冲突、王朝更迭和思想浪潮,而非特定山地共同体的内部发展。 第一部分:罗马的遗产与蛮族的迁徙——欧洲文明的底层架构 在引人入胜的序章中,我们将时间拨回到古典时代的黄昏。本书将详细描绘罗马帝国在其权力边缘的挣扎,特别是对阿尔卑斯山脉周边重要交通枢纽的控制权争夺。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峙,更是法律、语言和信仰体系渗透与抵抗的历史。我们考察了凯尔特、日耳曼以及后来的伦巴第等部落迁徙的波澜壮阔。这些民族的融合与冲突,构成了中世纪早期欧洲版图的底层纹理。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族群的大迁徙如何催生了日后分散化的权力中心,以及古典遗产如何在新的统治者手中被重新诠释。 随后的篇章将深入探讨卡洛林王朝的兴衰及其对欧洲政治地理的深远影响。查理曼帝国的瓦解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权力真空的体现,这为地方领主和主教的崛起提供了沃土。我们将详细分析封建制度在不同区域的变异性——即所谓的“分散式统治”如何成为欧洲政治形态的常态,而非例外。对于那些地理上处于帝国边缘地带的公国和伯国,本书审视了它们如何在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宗主权下,悄然积累起事实上的自治权,为日后民族国家的萌芽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烈焰与王朝的角力——信仰与世俗权力的重塑 本书的中间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十六世纪那场席卷欧洲的宗教巨变。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教区的内部辩论,而是将视野扩展到宗教改革如何被利用、被资助、被抵制,从而成为欧洲主要王权巩固或削弱的工具。路德的学说如何为北方的世俗君主提供了摆脱罗马教廷经济与政治控制的绝佳借口?加尔文主义的严格伦理如何反哺了新兴的商业阶层,进而影响了资本积累的模式? 我们将对比分析法国的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的本质。前者是王权内部对统一信仰的强力推行与地方贵族抵抗的血腥冲突;后者则是神圣罗马帝国这架摇摇欲坠的庞大机器,在外部势力(如法国和瑞典)干预下,演变成一场决定欧洲均势的代理人战争。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阐明“主权国家”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战火中最终成型的,并探讨其对国际法和外交实践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三部分:启蒙的光芒与革命的洪流——现代欧洲的诞生 进入十八世纪,本书转向了思想的革命。我们考察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何批判专制主义的弊端,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在巴黎的沙龙、伦敦的俱乐部,乃至更偏远的知识分子圈层中传播并生根发芽。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并非仅限于书本,而是成为挑战既有社会契约的实际武器。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那场彻底颠覆欧洲秩序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引发的拿破仑战争。这不是对某一特定地区革命进程的细致描述,而是着重于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政治抱负如何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旧有的封建残余和王朝联盟。他的征服行动,无意中起到了“现代化”欧洲的作用——通过推行统一的法律、行政体系,并激发了被占领土上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的“老牌”强权试图通过“均势原则”来重建一个稳定、保守的国际秩序。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被新兴的工业革命力量、自由主义诉求和日益高涨的民族自决愿望所侵蚀。我们审视了十九世纪欧洲列强在殖民地扩张中的竞争,以及这些全球性的权力游戏如何反作用于欧洲内部的政治张力。 第四部分:工业的隆隆声与意识形态的对决——百年危机的阴影 在本书的尾声,我们将聚焦于工业化进程对欧洲社会结构的彻底瓦解与重构。蒸汽机和钢铁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塑造了新的阶级结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对工业化挑战的回应:德国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模式,与英国的自由放任模式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们将探讨二十世纪初,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军备竞赛以及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竞争,如何共同将欧洲推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这场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彻底崩溃,也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本书的收束点,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以及它为随之而来的更严峻的意识形态冲突(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埋下的难以愈合的裂痕。 通过以上宏观的叙事,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关于欧洲腹地权力流动、文化碰撞与社会转型的全景图,它关注的是驱动历史前行的普适性力量,而非特定小国的地方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极为出色,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研究这个主题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非常审慎,并且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解释,总是会并列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但绝不以“终极真理”自居。这种谦逊而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近现代历史的梳理,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精神防御”政策,以及冷战后在欧洲一体化浪潮中的自我定位调整,都处理得非常及时和尖锐。书中对“全球化”对瑞士传统中立性带来的冲击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迫使读者思考:在一个日益紧密连接的世界里,一个以主权和自治为核心理念的小国,其历史经验将如何适应未来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瑞士,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瑞士的深度框架,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历史著作。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克制与力量感。它避开了那种过度煽情或学院派的晦涩,采取了一种既有学者严谨性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讲故事”的腔调。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军事冲突或外交斡旋时,笔触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例如,在描述马里尼亚诺战役之后瑞士雇佣兵的深刻反思时,作者用寥寥数语勾勒出那些从战场归来的战士们眼中对“权力”与“稳定”的全新认知,那种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此外,书中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性政治事件的挖掘也十分到位,它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于伯尔尼、日内瓦这些传统强权,而是将那些边远山区或新加入邦联的州所经历的独特挑战也纳入考量,使得整个瑞士的画像更加立体、去中心化。这种叙事上的广度,让读者得以一窥联邦内部复杂的地方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永恒拉锯战。读起来,你不会感到被信息的洪流淹没,反而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被稳健地引导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解谜之旅”。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贯穿始终的主题进行多维度的交叉探讨。比如,它将“中立性”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军事实用主义,逐步升华为一种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国际立场,这个过程的铺陈极其细腻。作者在处理宗教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时,没有仅仅停留在苏黎士和日内瓦的教义之争,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语言区、不同经济模式的州如何利用宗教分歧来巩固或挑战自身的权力结构,这种社会学视角的介入,极大地拓宽了历史分析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无缝融合,比如十九世纪工业化初期,铁路建设如何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联邦权力整合的隐形推手。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理解瑞士,绝不能将其视为一个静态的、与世隔绝的“手表工厂”,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不断在多样性中寻求平衡的动态实体。这种多线叙事和深层结构分析的能力,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通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妙的政治社会学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匠心,那种沉稳的米白色调,配上简洁的金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触及历史深处的庄重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带着一丝温润的触感,翻动间沙沙作响,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事件在耳边低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从最早的凯尔特部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属地位,再到关键的孔科德会议,每一个转折点都处理得如同精密机械的咬合,既不显得突兀,又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那些对于早期邦联形成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的描绘,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史料罗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侧面描绘,比如阿尔卑斯山脉的地理特征如何塑造了瑞士人与世隔绝却又相互依存的性格,这种环境决定论的分析,让冰冷的史实立刻鲜活了起来。书中对于那些早期山地公社的自治精神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那种植根于土地、抵抗外来强权的朴素愿望,是理解现代瑞士联邦精神的基石。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愿意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摩挲的“伙伴”型历史读物。

评分

让我感到最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多元文化共存”这一核心议题时的深刻洞察力。瑞士的复杂性在于其语言和文化的并存,而这本书没有将此视为一种需要被“解决”的难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富有活力的动力源。作者非常巧妙地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析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在身份认同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联邦制度的设计中被制度化、被接纳。例如,书中对联邦法院在处理跨文化冲突时的判例分析,展现了法律工具在维护语言平等与文化特性方面的微妙平衡。这种对“共识政治”的探讨,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析——比如如何协调不同文化区在教育政策和对外关系上的分歧——来展现其运作的复杂与不易。这让我对“瑞士模式”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政治结构概念,深化到了一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共生的状态。它成功地展示了,这个国家之所以能维持长期的稳定,恰恰在于其对内在矛盾的承认与制度化处理。

评分

新书,薄薄一层塑料袋,每次都这样包装,新书物流后秒变旧书。除了京东没人这样对待新书。如果京东都是一帮不读书的人在搞,那就能理解了。这本书在中间幸免于难,因为有上下两本书挡箭,遇到天灾人祸总有人要倒霉总有人成为牺牲品,这次的的牺牲品就是阿根廷史和印度史,本来颜值很高,现在都毁容了。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世界历史文库中的新成员,填补了国内有关瑞士史的出版空白,尽管此书的选题仍不合适,篇幅不够,尤其对于中世纪瑞士史的分量过少。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瑞士历史比较冷门,正好看一看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东方剑桥历史文库,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讲可做入门,毕竟有些小国家的国别史很难找到啊。

评分

东方剑桥历史文库,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讲可做入门,毕竟有些小国家的国别史很难找到啊。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