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情,首都风范
*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由北京文史馆专家撰写,专业性极强,对于研究北京城水域的历史、发展变迁等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对于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促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出版物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通过北京的中轴线追溯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轨迹,反映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本书从金至清朝代更迭过程中,历朝历代对北京中轴线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并分析中轴线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轴线的政治、文化、经济功能,体现了中轴线在北京都城史上的重大意义及北京在世界古都中的地位。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2年,是市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单位。文史馆馆员有众多文史领域专家、名家,知识层次高,社会影响力大。多年来,文史馆注意发挥馆员专长,积极开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宣传工作,1992年创办《北京文史》杂志,并先后出版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多部著作。逐步形成了“有责任,有能力,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室馆独特优势,为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思路。
第一章
前言 009
都城溯源 015
《周礼· 考工记》:中轴线的理想设计 027
汉长安城:宫城中轴线的高度发展 032
汉魏洛阳城与曹魏邺城:宫城中轴线向都城中轴线的过渡 039
隋唐长安城:都城中轴线的确立与发展 049
燕下都中轴线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 055
第二章
都城定基 057
北京城溯源 069
古燕国琉璃河城与蓟城 074
隋唐幽州与辽南京 078
女真族的崛起与金、宋灭辽 087
海陵王夺权与迁都 098
海陵王营建金中都 104
结语—金中都的中轴线及其评价 118
第三章
煌煌大都 123
大蒙古国的崛起和攻占金中都 131
忽必烈营建上都城 142
忽必烈营建大都城 147
大都城的设计者刘秉忠 155
大都城的规划模式 159
大都城的中轴线 170
第四章
壮丽北京 183
明代初创与靖难之役 192
迁都北京及都城营建 203
明代北京中轴线的形成 220
明代北京中轴线的布局与内涵 231
第五章
鼎盛京师 249
清军入关与政治中心地位的继承 258
京城驻防与政治新局 272
清代前期中轴线的修缮与建设 286
清代中期中轴线的完善与定型 297
第六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结晶 309
择中而立、皇权至上 318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330
等级秩序、人伦规范 343
《易经》八卦、阴阳五行 357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并从中汲取到新东西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深度挖掘”和“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对已知信息的简单复述,更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解读和联系。书中对于某些历史遗迹的分析,提供了许多过去我从未留意到的侧重点,这些见解新颖而富有启发性,促使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周遭环境。这种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和探索欲望的特质,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娓娓道来,令人获益良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展现出一种古典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学院派的生硬和干巴巴的论述,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文学色彩的散文笔法来铺陈内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形容景物时的细腻笔触,无论是对光影变化的捕捉,还是对建筑细节的刻画,都充满了画面感。读到某些描述时,我几乎可以闭上眼睛,清晰地“看到”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这种高质量的文本输出,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品位和格调,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双重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股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息。特别是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排布上的用心,那些老照片的修复得非常精良,色彩和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历史场景的生动瞬间。光是翻阅那些老照片和地图,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叙述,虽然没有深入到学术研究的深度,但作为大众普及读物,它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都相当高,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它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够循着一条清晰的思路,逐步深入了解主题。每一次章节的切换,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旅程转折点,总能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时,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令人赞叹。这种严谨的结构设计,使得即便是首次接触这个主题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不会感到迷失,体现了编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匠心。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这对于一本涉及历史和地理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轶闻趣事,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比如,在描绘某个古建筑群的变迁时,它并没有单纯罗列时间轴上的事件,而是通过讲述居住在附近的人们的生活片段,让历史“活”了起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厚重的历史题材变得亲切而富有烟火气。即便是对相关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并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很难想象其中间蕴含的巨大工作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