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简明的技术史著作,全书将远古至20世纪末的技术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章,尽量将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果说清楚,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科学状况设一专节介绍。在绪论中,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史的理论问题;在最后一章中,则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同时精选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历史性插图,做到图文并茂,以达到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本书适合从事科学技术史、经济史、社会史、工程技术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姜振寰 ,1944年2月生,山东掖县(莱州)人。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2013年年底退休。现任及曾任学术职务: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史、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技术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第一节 技术的萌芽
第二节 制陶、狩猎与农耕
第三节 金属的使用
第四节 手工业技术
第五节 交通运输
第六节 建筑
第七节 人类早期文明
第二章 从古希腊罗马到欧洲中世纪、阿拉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希腊时期的技术
第三节 罗马时期的技术
第四节 欧洲中世纪农业技术的进步
第五节 欧洲中世纪的动力、建筑与军事技术
第六节 阿拉伯帝国的技术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技术文明
第一节 从殷商至春秋战国
第二节 从秦汉至南北朝
第三节 从隋唐至宋元
第四节 明清时代(1840年前)
第四章 工场手工业时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与列奥纳多?达芬奇
第三节 动力技术的改进
第四节 钟表与印刷术
第五节 玻璃工业
第六节 煤炭的开采和运输
第七节 高炉炼铁及技术著作的大量问世
第八节 造船业
第五章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三节 蒸汽机的发明与革新
第四节 机械加工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无机化学工业
第六节 近代的交通与通信技术
第七节 欧洲大陆与美国、日本的工业化
第六章 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力技术的兴起
第三节 交流发电机与输变电
第四节 电的早期应用
第五节 冶金、无机化工与橡胶
第六节 农药与化肥
第七节 内燃机的发明
第八节 汽车与公路运输
第九节 近代军事技术
第十节 大量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七章 20世纪前半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科学管理与生产的自动化
第三节 航空工业的兴起
第四节 电子、无线电、影视与印刷术
第五节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
第六节 军事新技术
第七节 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与食品的贮存
第八章 20世纪后半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
第三节 航天技术
第四节 可控热核反应的利用
第五节 交通运输技术的新进展
第六节 激光、光纤与通信新技术
第七节 新材料技术
第八节 生物技术
第九节 现代医学科学与技术
第十节 信息战时代的军事技术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的技术发展
第一节 洋务运动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移植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基础的确立
第十章 技术文明与技术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一位老匠人打磨珍宝,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偏执和对整体的宏观把握。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为高明,它深知何时该放慢脚步,细致描摹某一关键发明的诞生场景,何时又该疾驰而去,概括性地指出某个技术分支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失败的技术”的角度。很多技术史著作倾向于歌颂成功,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那些看似夭折的方案,它们为何失败?是超前于时代?还是缺乏配套的支撑体系?这种对“弯路”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技术发展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试错和修正的合集。这种谦逊而又批判性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尘封已久的故事,引人入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技术演进的观察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文化与技术互动”这一主题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作者没有将技术视为中立的工具,而是探讨了技术是如何被文化选择、塑造,并最终反过来塑造特定文明特性的。例如,对印刷术在欧洲和东亚不同发展轨迹的对比分析,就极其精妙,它揭示了技术传播的文化土壤有多么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力量的,它不使用浮夸的词藻,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构建起令人信服的论点。它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机械和电路,赋予了鲜活的历史生命和深刻的人类意义,让人在了解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类自身历史局限与伟大并存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是鬼斧神工,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梭时空的能力,能将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看似零散的技术节点,编织成一张宏大而又精密的脉络图。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幕后英雄”的挖掘,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却常常被教科书忽略的发明家和工程师。比如,关于蒸汽机演变的部分,不再是简单的“瓦特改良”,而是深入探讨了材料学、冶金术以及当时社会对能源需求的相互作用,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没有满足于罗列技术名词,而是试图去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驱动力,以及技术如何反过来重塑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长河,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技术飞跃是如何一步步积累和酝酿的,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洞察力的培养,让人学会用更深远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工具和系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结构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技术史线性叙事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多维交叉”的写作手法,而不是传统的“时间轴”推进。例如,在谈论某项材料科学突破时,作者会立即跳转到它对同时期军事、农业乃至艺术领域的影响,随后再回溯到催生这项突破的社会经济压力。这种跳跃式的、网状的叙事结构,非常贴合技术爆炸的真实状态——各种领域往往是相互激发、并行演进的。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项发明,而是将其放入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去理解。它让人意识到,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工程奇迹,而是社会需求、资源禀赋和基础科学相互博弈的复杂产物,读完后会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构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发展脉络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但市面上的许多著作往往要么过于偏重某一时期的科学原理,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偏向大众科普,深度不足。而这本作品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用相对直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工程概念,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严谨性。比如在论述信息技术起源时,它没有停留在电子管或晶体管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溯到了更早期的计算理论基础和逻辑学的发展,将数学抽象思维与物理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人理解技术进步的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革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连接性”,它能让你看到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现代的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智慧传承,这种贯穿始终的哲学思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绝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