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时期的对外战场,按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唐行政区划对吐蕃军事部署的影响,特别是吐蕃军事进程的地域性特征和军事区划特征,划分为河湟、西域、河西、关陇、剑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七大区域。吐蕃军事设置由初期的三勇部、下勇部、中勇部分别对应西域战场、河湟战场和西洱河战场,之后逐渐演变为所谓“四方戍边元帅”统帅的“四方”之军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吐蕃中节度”和吐蕃在西域的同一级军事机构。
西域绿洲地理条件限制了吐蕃军事军事进攻的路线,而在绿洲西域盆地内部则以控制绿洲及其之间的交通命脉、密集防戍点来显示其军事优越性。河湟地区汇聚了多条吐蕃向外掠夺扩张的军事交通线路,是吐蕃军队突破唐军防线的重要地点。针对河西走廊,吐蕃军队以祁连山纵谷为主要通道,采取点对点的攻击方式构建军事攻防体系。在关陇战场上,吐蕃军队受草场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战事目的性强、重掠夺。在剑南西川战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艰险的交通条件迫使吐蕃军队放弃旧有的快速游动作战战术而改行城防攻守的作战战术。西洱河地区地形复杂,诸蛮部落众多,吐蕃设立都督府,以统治神川铁桥两岸的诸蛮部落,而纯粹的军事行动则主要在磨些江以北。吐蕃在南部疆域的军事受山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空间较小。
朱悦梅,女,1969年生,上海市人,2002-2004年,师从西北民族大学李并成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师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辛德勇教授攻读中国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北民族历史与宗教、藏族历史。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藏研究》、《西域研究》、《军事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译文9篇,出版专著有《甘州回鹘史》,文献整理并出版格萨尔史诗《索波马宗》(1部2册)。先后主持并完成有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民政部相关项目等。
吐蕃在本土实行部落军事联盟制度,作战特征是以部落为单位的集军政产为一体的征发方式。在向青藏高原周缘各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理条件的制约,不论是部落制的军队给养、征兵等制度,还是军事建置及其体系,吐蕃统治者都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其中地理条件对吐蕃军事的纵深发展更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军事地理进程为线索,梳理了七大自然地理单元中内容丰富且各自不同的人文差异性,丰富了人们对历史时期吐蕃民族社会发展的认识。
——朱士光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在青藏高原兴起的吐蕃王朝曾经与唐朝有过长达200年的纠结,用战争与和亲交替演绎了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又不同凡响的篇章,唐蕃人民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文以历史军事地理的视角,从西域、河湟、河西、关陇、剑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等七个地理区域,对吐蕃王朝的军事活动做了详细的梳理和描述;以吐蕃势力军事扩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为线索,进一步考证吐蕃王朝在不同时期军事建制的演变。笔法娴熟,旁征博引,考论结合,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吐蕃军事活动所揭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和互动。
——李孝聪
本书首次利用历史学、地理学、地名学、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疏理和探讨了唐代吐蕃军事地理,很好地回答了吐蕃军事制度、军事力量构成及其地理配置、军事给养地理特点、对外军事进程和军事地理方略等前人未解决的重要历史军事地理问题。并根据军事地理相关情况,解析了当时人们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开发程度。使用的资料包括汉文史籍、古藏文史料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游记、报告等,论证精当,结论可信,填补了以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为主体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空白。
——郭声波
本文以吐蕃王朝时期军事地理演进过程中军队构成、组织形式、建制体系、建置特征、兵源结构、给养方式、军事地理地望等要素为出发点,全面展开了对吐蕃王朝军事地理特征的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对唐蕃战争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冷兵器时代自然地理要素对军事、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做出了全面的考论。
——韩茂莉
这是一本探索性很强的著作。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向称薄弱。而且以往的研究多专注于汉族聚居地区。本书就吐蕃王朝的军事地理分七个区域展开讨论,运用大量的汉文、藏文乃至西文、日文的文献,探颐索隐,视野宏阔,工作厚重,创获良多。既大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推进,同时也切实推进历史地理的学科建设。
——张伟然
目 录
绪 论
一 课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 写作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方向
五 本课题对地理区域划分的说明
第一章 吐蕃军制及军事扩张之地理基础
第一节 吐蕃王朝军事地理背景
一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 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的划分、特征及
相互关系
三 青藏高原与周边自然地理单元的关系
第二节 吐蕃军事扩张的初期准备
一 吐蕃王朝的军政制度及其军事化特征
二 吐蕃经济发展与对外扩张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王朝军事部落的分布
第四节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的军事地理区位
第二章 西域绿洲地理与吐蕃军事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与西域的交通
附 西域地区参考地图
第二节 吐蕃用兵西域的军事地理
一 吐蕃王朝初期与唐朝在西域争夺的军事地理
二 吐蕃攻打小勃律的军事地理方略
三 吐蕃在“十姓四镇”之地的武装力量配置
四 吐蕃在帕米尔地区的交通及其军事界限的构成
五 西域绿洲地理对吐蕃军事作战的影响
第三节 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置
一 吐蕃的 khrom
二 堡寨(rtse)
三 吐蕃在西域的基层军事设施
第四节 吐蕃军事制度在西域的调整
一 吐蕃在西域实施管理的社会基础
二 从出土文献看吐蕃进入西域的部落
三 从兵源看吐蕃军队建设制度的变化
四 绿洲农业地理对吐蕃军队补给制度的影响
五 吐蕃的军事与宗教
第五节 吐蕃军事与绿洲地理
第三章 吐蕃在河湟地区与唐朝的争夺
第一节 河湟地区地理交通与唐蕃战争的关系
一 河湟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交通
二 唐蕃古道的河湟段路线
三 青海湖西南的军事地理交通
四 河湟地区北部与河西走廊的军事地理交通
五 河湟地区与陇右地区的军事地理交通
六 吐蕃东向扩张的军事地理交通
第二节 吐蕃在河湟地区的军事空间布局
一 大非川战役唐军的行军路线
二 吐蕃初入河湟地区后军队集结的地点及其进攻路线
三 吐谷浑伏俟城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及唐大非川之败的内因
附 河湟地区参考地图,结论可信,填补了以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为主体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空白。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极具匠心,采用了“大背景铺陈—关键节点深入—地理要素横切”的复合结构,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军事史变得层次分明。比如,当谈到赤松德赞时期的对外扩张,作者并没有急于描述战争的胜负,而是先用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当时吐蕃对高原畜牧业的集约化管理如何为长期远征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这种从“生产力”角度切入历史事件的分析视角,非常新颖。此外,书中对吐蕃与周边政权(如唐朝、南诏、大小勃律)的军事互动,采取了“多视角互证”的方法,引用了大量敦煌文书、摩崖碑刻以及波斯史料的记载进行相互印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事件的立体感。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让人读来手心微微出汗,深感历史的复杂性与魅力。
评分初读这本巨著的绪论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它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通史叙述,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史料细节中去“考古”。作者对于吐蕃早期历史的界定,就引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赞普早期文献的交叉比对,甚至对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年代推算,都给出了详尽的推导过程和不同学派的观点辨析。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靠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军事地理概念时的逻辑推演——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战役,而是将气候、地形、物产与兵源调动、粮草运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数学般精确的建模分析。读完导论,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对传统史学研究的范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硬壳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褐色,上面烫金的“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心思,字体排列得错落有致,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色的高克重纸张,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手绘地图和古籍拓片复刻,无论是线条的精细度还是色彩的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那些关于唐蕃古道和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图,简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风云变幻。这样的用心,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学术力作的尊重与珍视,让阅读体验从内容延伸到了视觉和触觉的全面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史学界的“清流”。它摆脱了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僵硬的、充斥着晦涩术语的窠臼,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注入了大量的叙事张力。作者的笔法时而如泰山压顶般雄浑有力,描绘高原上铁骑如卷席般席卷而来时的气势;时而又变得如同山涧溪流般细腻委婉,解析吐蕃贵族内部的权力倾轧与文化融合的微妙过程。特别是描述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时,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柏海上的牛羊气味,能感受到雅鲁藏布江畔凛冽的寒风。这种高度的文学性与历史考据的完美结合,让这部专业研究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疆域的兴奋感,让人欲罢不能,极大地拓宽了非专业读者对吐蕃历史的认知边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对于“地理”要素的探讨,远远超出了传统地图学或地貌学的范畴,它将地理视为影响社会结构和军事策略的“活的变量”。作者详细论证了高原的垂直生态系统是如何塑造了吐蕃独特的军事动员机制——比如不同季节在不同海拔地区进行的兵力集结与休整策略的差异。书中对“河源”概念的深度解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河流的起点,更是吐蕃在意识形态上寻求“天命所归”的文化地理标识。通过对吐蕃与中原政权在边境地带的长期拉锯战进行地理制高点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为什么某些山隘和河流渡口能够反复成为决定性的战场,这种将地理深度绑定到政治和军事决策层面的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古代边疆冲突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全新工具。
评分帮别人买书的,希望真有用吧
评分虽有塑料包装,但撕开塑料却发现书很脏,而且外表还有小的破损。
评分帮别人买书的,希望真有用吧
评分好喜欢好喜欢的装帧设计,休闲时候看看真好!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同学的作品,支持一下
评分书的内容非常好,快递很给力,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点赞!
评分绝世好书,对于研究吐蕃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全书考据严谨,史料充足,字字皆有依据,满满的干货
评分帮别人买书的,希望真有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