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The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ification of Qin dynasty]

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The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ification of Qin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今,孙兆华,李兰芳,杨继承 编
图书标签:
  • 秦朝
  • 统一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社会
  • 法家
  • 变革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0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22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ification of Qin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5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点,随后发生的历史演进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收录有关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的学术论文34篇。所论均立足学术前沿,采用新出土文献资料,探索学术热点难点问题。论文分别就秦统一时代的政治格局、经济进程、文化走向、社会风貌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若干学术收获或可推进秦史研究,有益于深化对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匈奴经营西域研究》《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社会意识研究》《秦汉交通史新识》《中国蜀道·历史沿革》《秦汉交通考古》《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论丛》等学术专著40余种。
  
  孙兆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秦汉史及出土文献研究。
  
  李兰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史及出土文献研究。
  
  杨继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目录

秦“抑商”“重商”辨
——兼说始皇帝时代乌氏倮、巴寡妇清“名显天下”
秦代商、韩国家经济干预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
“四民分业”或“重农抑商”:秦汉大一统政体社会经济
治理的制度化路径及其历史影响
——以经济学有关交换经济的生产性认识为视角
爵、官转移与文武分职:秦国相、将的出现
秦灭巴蜀再探
蕲年宫之变与秦帝国历史转折机会的丧失
东北亚走廊与“秦灭燕”
秦统一过程中的“间使”往来与用间机制探微
秦统一合理化宣传策略的形成及改进
——以初并天下诏为中心的探讨
秦始皇“议帝号”诏评议
秦始皇“久者不赦”剩义说
项羽与秦统一政体的探索
“匡饬异俗”:秦始皇天下同风的奢求
“移风易俗,天下向道”:贾谊对商君变法后秦俗的批判
略论秦代移民与中原文化的扩展
秦始皇的宗教倾向性与秦汉宗教中的齐楚传统
再论秦并天下
——认知人类学视野下的统一观念建构
秦的统一是文字、疆域和华夏族三个层面的统一
秦的灾异与符应:历史记录与史家建构
有关“秦记”的几个问题
进山还是人海:战国秦汉海洋隐逸的历史记载
《仙真人诗》考
——兼说秦帝国的思想控制
从《焦氏易林》看汉代人的秦史观
战国时期秦领土扩张及置郡背景
秦汉之际九原地区辖域变化试探
秦汉“北胡南越”战略格局的形成与突破
——兼论秦统一岭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
酉阳县小考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里耶秦简“付计”文书义解
里耶秦简中的“养”
从岳麓简“秦更名令”看秦统一对人名的影响
秦简编绳材质新探
秦诏铜箍残件与秦桶量之复原
——兼论桶量与斛量之更替
近十年中国内地秦统一研究的学术地图分析

精彩书摘

  《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关于秦郡问题,古今众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研究,清代学者尤其着力,然终未能形成统一意见。近年来,随着秦简、玺印、封泥等考古资料中新秦郡名的不断出现,秦郡研究再成热点。辛德勇对清季以来秦郡研究的学术史做过仔细的整理和比较,在此恕不赘言。林少平也对清代以来有关秦郡考证的论著进行了系统考察,他认为既有的研究成果在考证方法上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时间坐标体系。时间坐标是研究历代政区的基本工具。二是未考虑秦末变革因素。秦末变革虽短促,但对秦代政区的影响不可忽视。秦郡考证必须具有正确的思路,建立科学的方法。实际上,关于秦郡问题,尤其是秦统一前后置郡问题,学界一些论著已经通过建立时间坐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了动态考察,但林氏所强调的这两点确实值得我们在现在及未来的秦郡研究中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九原郡是否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所分三十六郡之一,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的秦郡名单中是否还有它,秦末汉初到底有无九原郡的建制?凡此种种,学界目前尚无一致意见。本文拟以始皇十三年(前234)秦攻占赵九原郡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前221-前214)和秦末汉初三个时段,动态考察九丸原地区的辖域问题,希望能对秦郡问题乃至秦汉边疆政区的研究有所助益。
  。赵长城的分布与赵九原郡的辖域
  史念海、辛德勇等先生认为,秦之九原郡沿袭于赵。本文赞同其说,其论证过程周详、细密,于此不赘。囿于史料寡少,战国时期赵国九原郡的辖域情况,我们一直不甚明了,但九原辖域及其变化,对我们厘清秦统一前后,九原地区是否置郡,意义重大,是我们研究秦郡、秦边疆政区地理时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因而,重视使用考古材料与实地调查资料,当是我们进一步廓清九原郡域问题的必然选择。如辛德勇就说,虽然九原确为赵郡,但是不能简单地依据秦九原郡的疆域范围,来推定赵九原郡的境域界线,从而也不能据此确定赵国的西北边界。赵国西北边界的具体走向,还需要通过其他因素来加以确定。九原的疆界,既然不能作为确定高阙位置的依据,那么,依据前引《史记》卷一○○《匈奴列传》的记述,当时赵武灵王长城,是“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要想确定高阙的位置,就只有从高阙所在的赵武灵王长城和阴山山脉的走向人手了。其实,关于九原郡域的考察,难点主要在于其西北边界的确定,而赵长城的分布无疑也是我们推测赵九原郡界址的关键。
  辛德勇依据文献史料,尤其是现代考古调查的成果得出,阴山(今乌拉前山和大青山)南麓的长城遗迹无疑就是赵武灵王所修“并阴山下”的长城,并以此为基础判定,至“并阴山下,高阙为塞”之长城上的高阙,不应是狼山上的石兰计山口,而只能是在乌拉前山上,推测乌拉特前旗张连喜店附近的大沟口很可能即为战国高阙的所在地。既已确定了赵武灵王长城的走向与高阙的位置,辛德勇最终认为,赵九原郡的西北边界也只能是阴山长城。
  ……

前言/序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2014年立项以来,课题组按照研究计划进行了认真的工作。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庆柱、彭卫,吉林大学张鹤泉,香港科技大学吕宗力,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陈文豪等著名秦汉史学者协商咨询,充实并完善了研究计划,各子课题研究均及时启动。2015年4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研究》主编彭卫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简帛研究》主编杨振红研究员等专家与会。项目设计及实施方案得到与会学者的肯定。5个子课题:史党社教授主持的“秦国的崛起与秦的统一”、孙家洲教授主持的“秦统一的政治学研究”、孙闻博讲师主持的“秦统一的军事学研究”、张忠炜副教授主持的“秦统一的管理学研究”、刘瑞研究员主持的“秦统一的考古学研究”各有收获。
  王子今、孙家洲、孙闻博参加编撰的陕西师范大学版“秦直道研究丛书”,王子今、史党社、刘瑞、孙闻博参加编撰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也可以看作与此项目研究主题密切关联的学术工作。特别是刘瑞作为考古领队进行的秦上林苑遗址、战阿房宫遗址、战国秦栎阳城址、秦郑国渠遗址的发掘调查工作分别获得了一些全新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对研究进展的推进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有力支持。张忠炜担任执行主编完成的《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一书已于2016年6月正式出版。运用高新设备而采集最为准确、清晰的彩色及红外图像,汇集众多学者之力参与审校而保证释文精准,精心研究以揭示其价值,是《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的主要学术特点。
  截至2016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之前,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了与“秦统一”有关的历史遗存的多次实地考察,如:1.秦直道北段遗迹(内蒙古达拉特旗一包头)考察(王子今,2014年6月);2.自贡盐产遗迹与盐运古道考察(王子今,2014年9月);3.荔枝道(万源一宣汉段)考察(王子今,2015年3月);4.里耶秦城与秦简考察(孙家洲、王子今、张忠炜、孙闻博,2015年4月);5.姜女石秦行宫遗址调查(孙家洲、王子今、张忠炜、孙闻博,2015年6月);6.甘肃河西走廊西段秦遗址考察(史党社,2015年7月);7.宁夏一内蒙古中南部、东南部战国秦遗址考察(史党社,2015年7-8月);8.山东战国秦遗址考察(史党社,2015年5月、2016年7月);9.广西兴安秦灵渠工程遗址考察(孙闻博,2015年11月);10.自贡盐运陆路暨川黔古盐道综合考察(王子今,2015年12月);11.荔枝道米仓道(达州段)考察(王子今,2016年3月);12.河南战国秦遗址考察(史党社,2016年5月);13.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秦汉城址考察(王子今,2016年6月)等。
《大汉雄风:汉代国家的构建与治理》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它不仅是秦朝短暂帝国经验的继承者,更是在制度创新、思想文化整合与疆域拓展方面,奠定了后世两千年中华帝国基本框架的关键阶段。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汉代如何从秦末的战乱中迅速恢复元气,逐步构建起一个稳固、高效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并探讨这一体系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内外关系以及塑造民族精神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汉代历史的复杂性与深度。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政权巩固(西汉初期) 秦朝的速亡给天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严苛的法律和无休止的劳役是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汉高祖刘邦在“马上得天下”后,面对的现实是百废待兴与异姓王国的威胁。本部分将详述汉初中央政府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郡国并行制的复杂性: 分析了汉初为安抚功臣和前秦贵族而实行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混合模式(郡国并行制)。重点考察了这种制度在地方治理上的有效性与潜在的政治风险,特别是“七国之乱”的爆发与平息,如何标志着中央对地方控制权的逐步收紧。 黄老之治的实践: 探讨了文景二帝时期,统治思想如何向道家无为思想倾斜,政府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预,让社会经济得以自然恢复。通过对赋税制度、律令的简化,展现了早期汉代经济的繁荣基础。 国家意识形态的初步奠定: 虽然此时儒家尚未成为官方正统,但对法家遗产的审慎继承与修正,以及对“与民休息”理念的推行,构成了汉初治理哲学的底色。 第二部分:武帝之治与帝国体制的成熟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是汉朝国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帝国治理体系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点。 儒家独尊的确立: 详细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被采纳,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儒家伦理如何被系统地融入到官僚选拔、法律解释和道德教化之中,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合法性。 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 考察了武帝时期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如设立尚书台的雏形),以及如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推恩令”的精妙设计,如何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彻底瓦解了地方割据势力。 国家垄断经济的试验: 深入研究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这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极大地充实了国库,支持了对外战争,但也暴露了国家干预经济可能带来的弊端,如地方豪强与地方官吏的勾结腐败。 第三部分:边疆战略与大帝国格局的形成 汉代的疆域远超秦朝,其边疆政策的成功是构建强大帝国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匈奴的决战与和亲政策的演变: 梳理了汉初对匈奴采取的屈辱性“和亲”政策,以及卫青、霍去病领导的对漠北用兵,如何根本性地扭转了汉匈关系。分析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如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地理基础。 西域的经略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重点探讨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战略意义,以及汉朝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过程,标志着汉代国家治理范围第一次大规模地延伸至中亚腹地。 对南方与东北方的整合: 考察了汉朝对岭南、闽越以及朝鲜半岛(设立乐浪郡)的军事与行政手段的渗透,展现了汉代多元族群的初步融合过程。 第四部分:社会经济结构与士人阶层的兴起 稳定的国家需要健康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阶层。 土地兼并与社会矛盾的积累: 剖析了自汉武帝晚期开始,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流民或佃农的社会现实。分析了豪强地主阶层(士族前身)的壮大及其对中央政府财政的侵蚀。 察举制的运作及其异化: 深入分析了察举制(特别是孝廉科)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如何与儒家道德标准相结合。然而,随着豪族对地方资源的垄断,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举孝廉,父别居;无父母,行吟游”的讽刺现象,为东汉的党锢之祸埋下了伏笔。 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生活: 描述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以及商业贸易在支撑帝国运转中的角色。 第五部分:从“中兴”到衰亡:东汉的转型与内在危机 光武中兴虽然恢复了帝国的元气,但东汉的体制继承了西汉晚期未能解决的根本性矛盾。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 详细阐述了皇权相对弱势下,外戚(皇后家族)与宦官(皇帝近侍)集团如何系统性地介入国家最高决策层,成为影响中央政局的两大政治势力。 党锢之祸的深刻影响: 分析了士人集团(清流派)与宦官集团之间的长期斗争,以及党锢之祸如何导致了大量有识之士被排挤出政治舞台,削弱了帝国的自我纠错能力。 谶纬迷信与意识形态的倒退: 考察了东汉中后期,官方意识形态如何受到谶纬迷信的侵蚀,皇帝权威受到神化,加剧了政治的非理性倾向。 第六部分:汉代遗产:留给后世的制度蓝图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汉代对中国历史的决定性贡献,这些贡献超越了秦朝的短暂实践。 成熟的官僚制度: 汉代确立的以三公九卿为核心,辅以后期发展起来的尚书、中朝系统为枢纽的行政架构,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国家机器的基本模型。 统一的文化认同: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渗透至社会各阶层,塑造了“汉人”这一核心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疆域的奠定与州郡的管辖模式: 汉代通过军事和行政手段确定的核心疆域,以及其对边郡的管理经验,为后世王朝维持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本书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如居延汉简)与传世史料,试图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汉代国家治理图景,揭示汉朝如何从一个新兴政权成长为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帝国典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秦朝统一进程的史学著作,感触颇深。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将秦的统一仅仅描绘成一场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深入剖析了这场历史变革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为考究,尤其是在阐述秦国如何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国家层面的彻底转型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剧烈的社会震荡与制度创新。书中对“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的解读,不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而是细致分析了这些措施对中华文明长远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以及在短期内如何有效整合庞大疆域的政治运作机制。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帝国”是如何从无数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奠定中国两千年政治版图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智慧与魄力,以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必然性。

评分

评价四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史料挖掘和细节呈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读起来能感受到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比如,书中对于秦统一进程中,后勤补给线的构建和地方土著的安抚策略的描述,极其细致入微。它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秦军强大”,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军工生产、屯田制度以及移民政策层面,展示了一个高效、无情的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转起来的。这种对微观层面的精细打磨,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统一并非只是几个大人物拍板决定的事情,而是无数基础性工程和制度建设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部分专业术语和地名需要查阅,但正是这种密集的细节,铸就了本书的厚重感和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迫使读者以一种更具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眼光去看待古代国家的组织能力。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跳脱了传统史书那种刻板、略显枯燥的叙述模式,采取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法来重构历史场景。特别是描绘崤函之战前后,秦军的战略布局和对各国合纵连横策略的破解过程,简直像是一部高智商的博弈大戏。作者似乎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也十分精准,无论是秦始皇在统一前后的踌躇满志,还是六国贵族在覆灭前的挣扎与不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虽然历史的严谨性是首要考量,但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策略,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非常适合对古代战争史和政治权谋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评价五 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秦统一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先秦思想碰撞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并追溯了其在秦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路径,同时也对比了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在面对“如何治理一个广阔的统一体”这一难题时的局限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全书的论述显得立体而丰富。我特别欣赏它对“文化整合”的探讨——如何利用统一的文字和标准化的礼仪,来消弭不同地域间的文化隔阂,从而塑造一种超越地域的“秦人”乃至后来的“汉人”身份认同。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有了一种更加动态和建设性的理解,认识到“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划定,更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精神重塑工程。

评分

评价三 我对这本书中对“意义”部分的探讨尤为赞赏。很多关于秦统一的论著往往止步于描述“如何完成统一”,而这本书则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这种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一概念的塑造过程。作者没有回避秦朝速亡带来的负面评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分析。例如,书中讨论了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制度优越性,指出其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体制的创新,即便是在秦朝覆灭后,也很快被汉朝所继承并优化,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运行的基本框架。这种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不再局限于王朝更迭的皮毛,而是直指国家形态演变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想要理解中国政治文化基因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提供了深刻见解的参考书。

评分

新书一出就想买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评分

工作需要,打折购入,送货速度快,折扣给力。

评分

京东囤货活动中。。。。。。

评分

书很好,快递也很快,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京东囤货活动中。。。。。。

评分

新书一出就想买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评分

好!!!!!!!!!!?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优惠,物流快!好评!

评分

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