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品先贤韬略,纵览往世兴衰,看清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和走向。
★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和全局视角,将中华民族独有的谋略智慧精彩呈现。
★ 用文学的语言,通俗写史,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体会运筹帷幄的魅力现场。
★ 以史为鉴,在历史的镜前,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
★ 战国时代是个群雄竞逐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谋略迸发的时代。本书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针对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谋略,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解读。
“韬略平天下”丛书按照年代,共分为8册,再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代中国历经的千年风云巨变以及蕴含其间的智慧和谋略。细品先贤韬略,纵览往世兴衰,看清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们,倾注全力,用文学的语言,通俗写史,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体会运筹帷幄的魅力现场。
《战国韬略》是“韬略平天下”系列丛书中的战国卷。春秋无义战,列国兼并,东周式微,战国时代拉开序幕。二百年间,群雄蜂起,风云激荡,纵横捭阖。诸侯或以力争,或以智取。策士奔走于道路,朝秦暮楚;智士论辩于朝堂,宦海弄潮;谋士献计于幕后,运筹帷幄。诸子百家,群星闪耀;三教九流,各有机巧。他们共同在中华文明史上描绘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中国兵学史》《皇位更迭》《中国谋略事典》《孙子兵法辞典》等作品。
第一章
周:夹缝图存
平衡外交 / 003
转患为利之道 / 009
弱者何以自处 / 014
寡谋而亡国 / 019
第二章
魏:虎头蛇尾
魏文侯独步中原 / 025
吴起的传奇 / 033
霸业中落 / 038
信陵君的风度 / 046
苦撑危局 / 056
第三章
韩:四战恃谋
韩昭侯与申不害 / 065
傍秦以自救 / 071
无奈的抉择 / 076
韩非论权术 / 080
第四章
楚:大国颓败
从危亡到复兴 / 091
楚怀王误国 / 096
春申君的胆识 / 103
楚国的覆灭 / 109
第五章
齐:东方称雄
田氏代齐 / 117
齐威王的南面术 / 121
孙膑神机妙算 / 126
孟尝君的私智 / 131
从极盛到溃败 / 140
田单出奇复国 / 146
自毁藩篱 / 152
第六章
燕:保守一隅
苏秦说合纵 / 157
燕昭王求贤 / 164
乐毅伐齐 / 168
趁火打劫 / 173
荆轲刺秦王 / 176
第七章
赵:南守北攻
从大夫到诸侯 / 187
赵武灵王的创举 / 193
蔺相如与廉颇 / 201
两强相争之道 / 207
平原君的做派 / 213
名将陨落 / 221
第八章
秦: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 / 227
司马错攻蜀 / 237
张仪说连横 / 241
远交近攻 / 250
吕不韦擅权 / 264
李斯与嬴政 / 272
吞并六国 / 277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解决问题所凭借的力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权力、财力、暴力和智力。谋略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方法,属于一种智力博弈。这种智力博弈不仅保存于经典著作,而且跃动于现实生活。每一个社会角落都有谋略的闪光,每一段历史河流都有谋略的结晶。特别是乱世重谋略,竞争重谋略,交往重谋略。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谋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而且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竞逐时代。
齐国处于东方,楚国处于南方,秦国处于西方,燕、赵两国在北方,韩、魏两国居中央。它们像一只只雄狮,彼此厮杀,左右着天下的大势。所谓“七雄”之外,还有一些弱小的国家,像鲁、宋、卫、中山诸国。它们像一只只羔羊,只能在夹缝中委曲求全,对天下形势的演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然而,无论是厮杀,还是在夹缝中求存,各国诸侯都会采取各种谋略,以应对各种问题。于是,从谋略的角度来审视战国的历史,就成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统一的时代。
就天下大势而言,这个时代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家分晋到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并立于世,是一个多极竞争阶段;从商鞅变法到五国攻齐,齐秦两国主宰天下,是一个两强对峙阶段;从五国攻齐到秦并六国,秦国对山东六国拥有绝对优势,是一个一国独胜阶段。秦国原本较为落后,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开始走上富强的道路,经过历代君臣的苦心经营,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不断地向外拓展,终于吞并六国,构筑起一个统一王朝。所以,这个时代充分证明:统一是历史的大趋势。
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改变时势。战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既有开明有为的君主,如魏文侯、齐威王、秦孝公和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又有变法图强的政治家,如李悝、吴起和商鞅;既有驰骋沙场的军事家,如孙膑、乐毅、田单、赵奢、白起和王翦,又有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如苏秦和张仪;既有闻名天下的士人领袖,如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吕不韦,又有叱咤风云的刺客,如豫让和荆轲。正是这些英雄人物,不仅书写了个人的历史,而且影响着时代的进程。
战国时代是一个谋略迸发时代。
在先秦诸子中间,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比较,兵家、法家、纵横家最为重视谋略。这三家所持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建构起不同的谋略理论。大体说来,法家侧重于政治问题,兵家侧重于军事问题,纵横家侧重于外交问题,因而对谋略理论的建构,就形成三个主要流派:兵家谋略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论著,法家谋略有《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论著,纵横家谋略有《苏子》《张子》《鬼谷子》等论著。这三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中国传统谋略理论的主要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时代, 需要我们仔细地品味和咀嚼。
本书的撰写旨趣,不在于寻求社会发展规律和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而在于审视谋略、谋略理论和谋略家及其历史作用。作者希望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针对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谋略,作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解读。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已经不属于“找规律”、“还面目”的范围,倘若硬要给它一个分类,大致可以归为鉴赏史学。“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历史叙事是一种深刻而显明的言说形式,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深刻地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为一个对权谋学一直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深度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作品。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期待。它并没有将那些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权衡和最终的抉择。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真实,甚至能体会到他们做出某些“非人道”决策时的内心煎熬。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每当读到一个关于背叛或结盟的章节,我总会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是否真的别无选择。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过程,比单纯接受信息要来得更有价值。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场中的复杂人性,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历史题材的书籍,尤其是那种能深入剖析古代智慧的,总能从中汲取到很多在现代社会也适用的道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亲眼见证那些谋士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作者的文笔老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描述得清晰明了,让人在阅读时丝毫没有晦涩感。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君主、每一个谋士,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让人在赞叹之余,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深刻,既没有盲目歌颂,也没有过度批判,而是将历史的真相呈现给读者,引导我们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权谋的艺术。读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对“策略”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种感觉就像是偷学到了一个大人物的秘密武器。
评分坦白讲,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点“挑战”的心态的,毕竟战国史料浩如烟海,要从中提炼出清晰的脉络并不容易。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像是搭建了一个精密的舞台,将各个诸侯国的兴衰沉浮组织得井井有条,丝毫没有那种历史堆砌的杂乱感。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被忽略的次要人物和边缘事件的处理,既不喧宾夺主,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个局势将如何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了解了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看”历史,如何透过表面的烽火狼烟,看到深层的力量博弈和战略意图。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收藏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了解得并不算深入,更多是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层面。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更像是在解构一个复杂的系统。作者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慧眼,将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动机和精妙布局一一揭示出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描绘那些惊心动魄的智斗时,总能找到非常恰当的比喻,让一个外行人也能立刻明白其中的奥妙。比如,他对某个合纵连横的策略分析,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一下,琢磨自己若是身处其中,会如何应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感觉自己也成了一个半个“战略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有味道的,古朴典雅,拿在手里就有种厚重感,非常符合其内容的主题。翻开内页,那种字体排版和留白的处理都显得非常考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上,作者对于不同学派思想的交融与碰撞也有独到的见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是历史的一大看点,而这本书没有将这些思想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去分析,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我特别喜欢看作者对比不同流派在面对同一困境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那种思想上的交锋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展现其极限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