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延安是母親 她用小米和延河水把我們哺養
延安是熔爐 她用思想的火焰把我們鍛煉成鋼
延安是燈塔 她的光芒指引我們走嚮勝利和解放
延安是聖地 是我們永遠崇拜和嚮往的地方
內容簡介
延安是母親,延安是熔爐,延安是燈塔,延安是聖地。來自四麵八方的革命者、愛國青年衝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嚮延安。他們學習瞭革命理論、文化知識,也見證r那段崢嶸歲月……
《延安風尚》藉助一個個延安時期真實的曆史畫麵和圖像記錄,通過闡釋一段段曆史記憶和情景故事,多側麵展示延安時期的時代風貌、社會風尚,以及從中所體現的令人神往的精神狀態。
作者簡介
王紀剛,副研究員。陝西省閤陽人。現為中國延安乾部學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擔任中國延安乾部學院培訓部副部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延安,物質生活雖然簡樸、艱苦,上作與勞動雖然緊張,但我們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存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體會到的。使人想起李白的佳句:“此麯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迴聞。”
——魯藝美術係學員 古達
★我們的全體成員有一種同樣的感覺,好像我們進入瞭一個不同的國度和遇見瞭不同的人民。在共産黨那裏,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象和力量。
——駐延安美軍觀察組成員 約翰·S·謝偉思
目錄
奔嚮延安
抗大,抗大
大魯藝
歌聲中的延安
《黃河大閤唱》
《遊擊隊歌》
《延安頌》
延安晚會
看電影
延安交誼舞
文化俱樂部
延安的體育活動
南泥灣開荒
崢嶸歲月
韆群一傢
延安勞模
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張聞天《齣發歸來記》
文化掃盲
理論學習
馬列主義的最高學府——延安馬列學院
延安電波
延安中山圖書館
毛澤東的演講範兒
投豆豆——延安選舉
生活檢討會
改造二流子
新秧歌運動
文藝傢下鄉
雙擁運動
精兵簡政
日本八路的搖籃:延安日本工農學校
中外記者團在延安
美軍觀察組在延安
第三隻眼看延安(代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有一個地方,地處西北荒原,條件艱苦,交通不便,卻如同磁石一樣吸引和召喚著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備方人士、青年學生、愛國僑胞紛至遝來。她以不可思議的“魔力”感染甚至動員瞭來自國內外的記者、民主人士、軍政官員,有人感嘆:我要是在這裏繼續待下去,可能也會變成一名共産主義者,而有的人則義無反顧地留在這兒一起戰鬥,甚至在抗戰前綫獻齣瞭寶貴的生命……
有一個地方,從來是作為精神的傢園,靈魂的聖地,給瞭無數生長於斯、生活於斯、戰鬥於斯的人們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寄托,令他們牽腸掛肚、難以忘懷;也令更多的人心懷崇敬,真誠嚮往……
這個地方,就是一延安!
“深厚堅實的黃土,傍城東流的延河,嘉陵山上高聳入雲的古寶塔,以及那一層層、一排排錯落有緻的窯洞,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鮮。特彆是這裏的人們個個顯得十分愉快,質樸,人們之間的關係又是那麼融洽。我看到毛主席、硃總司令等人身穿粗布製服齣現在延安街頭,和戰士、老鄉嘮傢常,談笑風生,……我被深深地感動瞭。我覺得我已經到瞭另一個世界,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說這段話的,是著名攝影傢吳印鹹。他剛來延安時,隻是應邀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並且是抱著拍完片子就迴上海的態度。在延安,他享受著共産黨人對外來知識分子的特殊禮遇:每個月120元的生活津貼。須知,當時作為中共領袖的毛澤東、硃德每月也就隻有5塊錢。一年多後,片子拍攝即將結束,時年40歲的吳印鹹毅然做齣瞭留在延安的決定,參加八路軍!並按照八路軍的標準拿著每月1塊錢的津貼。
作為第一個來到陝北采訪的外國記者,美國人斯諾迴顧自己四個月的采訪,“是一段極為令人振奮的經曆。我在那裏遇到的人們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國人。在那些獻身於他們認為完全正義的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地感受到瞭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自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過那樣的感受瞭。”
不光是斯諾,後來帶著“誰,什麼是中國共産黨?”疑問的不少外國記者、外國政要、外軍將官,也都在與延安接觸之後,不約而同地主動發聲,嚮外界錶達自己對延安的由衷敬意。用美國記者愛潑斯坦的話來說,現在我能夠做的,就是將我們知道的告訴全世界人民。
而那些在延安長期生活的人,對延安的體會尤為深刻:
在延安,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管你學問多少,本事大小,總能找到你能乾的工作,發揮你的長處。隨著形勢變化,工作崗位也經常變化。今天你當班長,說不定過幾天就讓你當連長;今天你領導他,不久他又領導你;變來變去倒把人變聰明瞭。懂得瞭崗位的變化,職務升降,都是形勢需要、工作需要,一般人很少計較。而且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往往發展得比計較得失的人更好。延安人在這方麵受到的教育,是終身受用的。
——這是先後在延安抗大、馬列學院等學校學習,後來長期在延安工作的王仲方的肺腑之言。
難怪有人感慨:在延安,物質生活雖然簡樸、艱苦,工作與勞動雖緊張,但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可能體會到的。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瞭李白的佳句:“此麯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迴聞。”並由衷誇贊:延安的水是甜的,延安的小米是香的,延安的人是親的。
曆史,是最客觀的存在。
曆史,值得記錄,更值得記憶。
延安所體現的無處不在的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的今天,尤其值得珍視。
更不用說,紅色中國正是從這裏一步步穩健地走來。
習近平同誌指齣:“曆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曆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瞭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瞭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延安時期的十三年,是我們黨以及中國革命不斷發展、成熟、壯大的十三年,也是中國共産黨局部執政取得傑齣成就的十三年。深入挖掘延安十三年的紅色文化,傳承延安記憶中的紅色基因,對於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弘揚革命傳統,意義重大而緊迫。
《延安風尚》 一、 曆史背景與時代烙印 《延安風尚》並非僅是一部簡單的書名,它承載著一個特定時代的光輝與艱辛,一個民族在睏境中孕育希望的生動寫照。要深入理解這部作品,首先需要將目光投嚮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那是一個中華民族麵臨生死存亡考驗的年代,外敵入侵,內戰紛擾,無數仁人誌士在黑暗中摸索,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延安,這座黃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市,在那段歲月裏,成為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中心,是無數熱血青年心中的聖地,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轉摺點。在這裏,中國共産黨確立瞭自己的指導思想,形成瞭獨特的政治路綫和組織原則,並通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贏得瞭全國人民的擁護,改變瞭中國的命運。 “風尚”,這個詞匯,在這部作品的語境下,絕非僅僅指代某種衣著打扮或生活習慣的潮流。它更深層次地代錶著一種精神特質,一種價值觀的引領,一種行為準則的規範,以及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氛圍。在延安,這種“風尚”是在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環境中,在對理想的堅定信念驅動下,在集體主義的熏陶下,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和沉澱下來的。它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意誌的體現,一種凝聚力的源泉。 《延安風尚》試圖捕捉和描繪的,正是這樣一種宏大背景下,個體與集體、理想與現實、革命與生活的交織與碰撞。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去理解那些構成“延安風尚”的豐富內涵。 二、 核心主題與精神內核 《延安風尚》的核心在於對一種特定時代精神的深入挖掘與呈現。這種精神,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去理解: 1. 理想主義與革命熱情: 在那個時代,國傢危難,民族復興的使命感空前強烈。延安作為革命的中心,匯聚瞭無數懷揣著共産主義理想的青年。他們放棄優渥的生活,投身革命洪流,即使條件艱苦,生活睏頓,也依然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支撐著自己。《延安風尚》將著力展現這種純粹而熾熱的理想主義,以及它如何成為驅動個體和集體前進的強大動力。 2. 艱苦奮鬥與自力更生: 延安的物質條件是極其匱乏的,特彆是長期的戰爭和封鎖,使得一切都顯得捉襟見肘。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延安軍民展現齣瞭驚人的創造力和韌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並非空談,而是體現在瞭生産、建設、生活的方方麵麵。從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到發展手工業、創辦報刊,再到紡織、縫紉,無不體現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延安風尚》將深入描繪這種不畏艱難、剋服萬難的實踐精神,以及它如何塑造瞭延安人民堅韌不拔的品格。 3. 團結互助與集體主義: 在艱苦的環境中,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集體的力量則是無窮的。延安的革命鬥爭和建設,是依靠著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的。互幫互助、互相鼓勵、同甘共苦,成為瞭那個時代最為寶貴的品質。無論是在戰場上並肩作戰,還是在後方共同生産,抑或是為瞭共同的目標而學習討論,都體現瞭深厚的集體主義精神。《延安風尚》將細緻地呈現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它如何成為戰勝一切睏難的基石。 4. 樸素而真誠的人際關係: 在物資匱乏、政治環境單純的延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粹和真誠。沒有過多的功利算計,更多的是同誌般的關懷和戰友情誼。這種樸素而真誠的情感,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溫暖。從領導者到普通戰士,再到後方工作人員,大傢在共同的目標下,形成瞭平等、尊重、理解的良好關係。《延安風尚》將力圖還原這種質樸而動人的情感聯結。 5. 勤儉節約與反對奢侈: 延安的“風尚”還體現在對物質生活的態度上。極度的簡樸是那個時代的常態,反感和抵製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政治上的自覺。《延安風尚》將揭示這種對物質的淡泊,以及對精神追求的執著。 三、 敘事視角與藝術手法 《延安風尚》在敘事上,將力求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具體的事件場景,將抽象的“風尚”具象化、鮮活化。 1. 人物群像的塑造: 作品將不會局限於描繪某一個或幾個核心人物,而是力圖勾勒齣一個豐富的人物群像。這些人物可能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經曆,但他們都匯聚在延安,共同書寫著曆史。有滿懷報國熱情的青年學生,有經驗豐富的工農乾部,有堅定的革命戰士,也有默默奉獻的普通群眾。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展現“延安風尚”在不同人群中的體現。 2. 細節的力量: 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作品更將注重細節的捕捉。例如,一件打著補丁的衣服,一頓粗茶淡飯,一次通宵達旦的會議,一次充滿激情的演講,一次簡單的互助行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和精神風貌。作品將通過精雕細琢的細節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延安風尚”的溫度和質感。 3. 場景的再現: 延安的特定場景,如寶塔山下的窯洞,楊傢嶺的會議室,南泥灣的田野,鳳凰山麓的校園,都承載著特殊的曆史記憶。作品將著力描繪這些具有代錶性的場景,通過場景的烘托,進一步強化時代氛圍,深化主題錶達。 4. 語言的樸實與力量: 作品的語言風格將力求樸實、自然,避免過於華麗的辭藻,但同時又要充滿力量,能夠準確地傳達情感和思想。模仿那個時代人們的語言習慣,用最真誠、最樸實的語言,講述最動人的故事。 四、 作品的意義與價值 《延安風尚》的創作,旨在: 重溫曆史,銘記初心: 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迴望延安,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曆程,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以及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傳承精神,啓迪當下: 延安的風尚,其核心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團結互助、理想主義等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作品希望能夠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傳遞下去,激勵當代人剋服睏難,勇攀高峰。 理解中國,塑造自我: 延安風尚是中國革命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它,就是理解中國革命的基因,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同時,通過對這種精神的認識,也能夠幫助讀者塑造更加堅韌、更加有擔當的自我。 《延安風尚》並非一部沉湎於過去的懷舊之作,而是希望通過對曆史的深刻反思,汲取精神力量,為麵嚮未來提供不竭的動力。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的艱辛與輝煌;它是一盞明燈,指引著前進的方嚮。作品將以一種真誠、深刻、感人的方式,嚮讀者展現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延安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