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學科文化的角度對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過程進行瞭係統研究,基於在美國一所研究型大學的田野調查,提煉齣五種博士生培養方式及其學科文化特質。本書指齣,教師對博士生的培養活動因學科文化的不同而産生差異,學科文化就其價值取嚮而言影響瞭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理念的形成,並形塑瞭不同學科教師培養博士生的方式與師生互動結構。除瞭描繪、分析不同學科博士生培養的差異性圖景,本書也力圖將博士生培養這一議題置於全球情境下討論,就博士生培養製度改革與政策製定進行反思,並提齣若乾“麵嚮學科文化的博士生培養”的政策建議。
王東芳,1984年生,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2012年),2010—2011年受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訪學。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與比較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博雅教育等。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復旦教育論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等雜誌發錶學術論文多篇。研究成果獲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奬、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天津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奬、聯校教育社科醫學研究論文奬等。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5)
一 問題提齣(5)
二 基本概念(6)
三 研究意義(9)
第二節 文獻評述(11)
第三節 研究思路(19)
一 理論基礎(19)
二 研究思路(32)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37)
一 建製民族誌(37)
二 案例大學(41)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2)
一 準備工作(43)
二 資料的收集(46)
三 資料的分析(48)
第三節 研究的質量檢測(52)
一 有效性(52)
二 推廣性(55)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素,甚至有些單調,但正是這種低調的風格,讓人對內容本身産生瞭更強烈的期待。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這本書的,當時我對“學科文化”這個概念還比較模糊,隻是覺得這個標題聽起來很有深度。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套非常嚴謹的章節結構,仿佛在暗示這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作者似乎沒有過多地在引言部分進行煽情的鋪墊,而是直接切入瞭核心議題,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對於時間寶貴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中那種沉穩而又不失犀利的筆觸,他似乎總能精準地把握住問題的癥結,並用精煉的語言將其剖析齣來。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學科背景下的知識積纍,他引用瞭大量的案例和理論,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盡管內容涉及的領域較為寬泛,但作者的邏輯綫索始終清晰,沒有絲毫的散亂感,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部經得起推敲、值得反復品味的深度思考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令人昏昏欲睡,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張力。作者在每一章的收尾處,總會留下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像鈎子一樣勾著讀者的好奇心,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章去尋找答案或更深入的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導師-學生關係”這一敏感話題時的細膩處理。他沒有流於錶麵地贊美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關係中權力結構與文化期望的相互作用,使得論述既有人情味,又不失學術的冷靜分析。這部分內容對我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産生瞭重要的啓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不同角色中所扮演的文化載體功能。整本書讀下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智力體驗,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隻是這場研討會的時間跨度更長,思考的深度更勝一籌。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宏大敘事的駕馭能力。他並沒有將博士生培養簡單地視為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具有曆史和社會意義的框架下進行審視。尤其是在討論不同學科的“隱性課程”時,作者的觀察入木三分,他揭示瞭那些不成文的規則、無形的期望是如何塑造一個青年學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我尤其喜歡他對比不同學科(比如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在“文化傳承”上的差異時所采用的辯證視角,他既肯定瞭各自的閤理性,又指齣瞭潛在的局限。這種不偏不倚、力求全麵的態度,使得書中的論述顯得非常公正和成熟。說實話,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默默地思考著自己過去的研究經曆是否也受到瞭這些“文化壁壘”的影響。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穿透力,它迫使讀者走齣自己狹隘的專業視角,去理解一個更復雜、更具張力的學術生態。這種“拓寬視野”的體驗,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雖然從藝術角度看可能略顯保守,但其學術嚴謹性卻得到瞭充分的體現。注釋部分做得非常詳盡,幾乎每一處關鍵論斷都能找到可靠的齣處支持,這對於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有爭議的學術觀點時,沒有采取一錘定音的態度,而是傾嚮於呈現多方的聲音,並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開放式提問”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書籍的智性魅力。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將復雜的概念裹上過於晦澀的術語外衣,反而緻力於將深奧的道理用清晰、富有節奏感的語言錶達齣來。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在吸收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高質量的學術對話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纔是此類專著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論證”。
評分從一個對學術界充滿好奇的旁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張極其精細的“社會地圖”。它不僅僅是關於博士生培養的指南,更是一部關於現代精英教育中權力、傳統與創新的博弈史。作者在行文時偶爾會穿插一些生動的田野觀察片段,這些碎片化的故事,如同點綴在嚴密論證中的珍珠,使得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和人性化。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比較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博士生培養模式上的差異時所錶現齣的廣博見識,這顯示齣作者並非僅囿於一隅的學者,而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觀察者。全書的結構邏輯如同一個精心構建的迷宮,層層深入,每解開一個謎團,都會引齣更深層次的思考。對於任何關心高等教育未來走嚮,或者身處其中、渴望獲得更清晰自我定位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無疑是近年來我閱讀過的,在特定研究領域內最具洞察力和啓發性的著作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