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

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昌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关中士人
  • 思想史
  • 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
  • 907-1911
  • 社会文化史
  • 地方史
  • 精英文化
  • 历史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5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本书的主题即是阐述当关中地区自宋代以降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以后,该地区的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考察了关中士人如何建立了三对观念:国家/地方,官方/非官方,中央/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近一千年来士人的自我身份建构等问题。

作者简介

王昌伟(Chang Woei Ong),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硕士,哈佛大学博士。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地方史。曾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杰出教师奖。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专著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 (2008)以及《李梦阳、明代南北差异和士人学术》(2016)。两书皆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

目录

引 论 .................................................................................. 1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时期:“新的起点” ............................ 18
关中与唐宋转型期的士人 .................................................. 19
士人与国家关系的演变 ...................................................... 30
张载学派的独特视野 .......................................................... 39
第二章 金元时期:“黑暗时代” ....................................... 62
异族统治与士人阶层 .......................................................... 63
《中州集》诗人群,1175—1215 ......................................... 74
一个多元的世纪,1200—1300 ........................................... 80
道学的兴衰,1250—1368 .................................................. 93
第三章 明清时期:“文艺复兴” ..................................... 107
危机与机遇 ....................................................................... 109
一个“非官方”士人群的形成,1450—1500 .................. 122
张载遗产的多重运用,1500—1600 ................................. 128
冯从吾与关学的形成,1596—1627 ................................. 135
体用不二,1644—1911 .................................................... 144

结 论 .............................................................................. 163

参考书目 ........................................................................... 171
索 引 .............................................................................. 190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一书: --- 《秦汉帝国:权力、文化与社会重塑》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或虚构学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或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写真实年份或虚构年份] 页数: 约620页(含插图与索引) 装帧: 精装,配有地图与彩色插图 ---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奠基时期——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兴衰历程。 它并非仅仅是线性编年史的复述,而是通过深入的社会结构分析、文化思想的演变考察,以及对帝国权力运作机制的细致解剖,力求重构这一宏伟帝国在创建、巩固和最终瓦解过程中的复杂面貌。 秦汉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影响深远,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政治传统、思想范式和民族认同。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的叙事窠臼,将焦点置于“帝国构建”这一动态过程本身,探讨秦朝的激进变革如何被汉朝的制度性继承与调适所吸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而富有韧性的统治框架。 第一部分:帝国的诞生与制度的熔炉(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00年) 本部分集中探讨秦的短暂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统治。我们审视了秦始皇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强力碾碎了周代以来的封建残余,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官僚体系。书中尤其关注“焚书坑儒”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法家思想的绝对化与知识精英阶层的抵制之间的张力。秦的速亡并非偶然,而是过度集权和对地方精英忽视的必然结果。 随后,作者详细分析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刘邦的成功不在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而在于其对秦制弊端的深刻认识与审慎的修正。我们探讨了“郡国并行制”这一临时妥协如何演变为地方势力崛起的隐患,以及汉初的“黄老之学”在恢复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汉武盛世下的权力重塑与思想转型 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在于汉武帝时期对帝国结构进行的根本性重塑。随着帝国的版图扩张和外部威胁(尤其是匈奴)的常态化,中央权力需要更具渗透性、更具合法性的思想武器。 儒学的国家化 是本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本书不仅描述了董仲舒的思想如何被采纳,更深入剖析了儒家学说如何被“汉化”,从早期的先秦哲学演变为服务于皇权稳定和官僚选拔的官方意识形态。我们考察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知识界长达千年的路径锁定效应。此外,本书还对汉代经济史进行了细致考察,包括盐铁官营政策对民间商业阶层的影响,以及帝国对边疆资源的有效控制如何维持了庞大的军事开支。 第三部分:帝国的内化:文化、社会与日常生活 超越了宫廷政治和宏大叙事,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帝国构建对社会肌理的渗透。我们探讨了汉代士人阶层的崛起,他们不再仅仅是地方贵族,而是通过教育和对经典文本的掌握,成为帝国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 书中对汉代法律体系 的分析尤为详尽,展示了国家暴力机器如何通过严密而复杂的成文法和判例,规范从田亩纠纷到官吏腐败的各个层面。在文化层面,本书考察了谶纬之学的流行现象。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形态的交汇点,谶纬反映了社会对天命转移和帝国未来的集体焦虑,也为后世的改朝换代提供了潜在的理论资源。 此外,对丝绸之路 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贸易路线本身,而是将其视为帝国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动脉。我们分析了张骞出使西域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汉朝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作物和宗教观念的流动。 第四部分:中央的衰落与地方的崛起 本书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西汉末年中央权力结构从内部开始的侵蚀。土地兼并的加剧、外戚和宦官势力的坐大,以及对地方豪强管束力的减弱,共同构成了帝国衰落的复杂图景。 我们考察了王莽改制的尝试,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语境中——一个试图用儒家理想主义来修正被精英阶层侵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失败案例。王莽的改革,从土地再分配到货币改革,其失败不仅在于执行力上的不足,更在于其违背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绿林、赤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何利用社会结构性的矛盾,敲响了西汉的丧钟,为东汉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结语:秦汉遗产的持久影响 本书总结了秦汉帝国留下的不可磨灭的遗产:一个统一的政治概念、一个高度发展且相对稳定的官僚行政系统、一套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基础,以及一个必须依靠儒家道德框架来正当化其统治的中央集权模式。秦汉的经验与教训,构成了此后中国历史不断循环、不断自我修正的底色。 《秦汉帝国:权力、文化与社会重塑》 适合所有对古代政治哲学、社会史、帝国构建理论,以及中国早期文明奠基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跨学科的分析视角,为理解“何以为中国”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涵盖了千年历史的著作,其叙事结构无疑是一大挑战。如何平衡地方史的特殊性与全国思想史的普遍性?我揣测,作者大概率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或阶段性聚焦的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编年史。例如,可能会设置几个关键的断代节点,如唐末藩镇割据的余波、宋代理学的兴盛与关中的适应、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以及清代对学术控制的加强等。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关中士人的思想活动嵌入到更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中去考察,比如地方经济基础对文化生产力的影响,那将是非常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地域文化对国家思想格局的塑造”的独特模型。这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审视传统知识精英群体的路径,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坚韧与变迁。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关中士人命运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味,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作者对那个特定地理区域——关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陕西地区——士人的深入挖掘,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都知道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如何将这种核心地位投射到具体的“士人”群体上,并梳理他们从唐末五代(907年)到清末民初(1911年)近千年的精神轨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如何处理这种时空跨度中的连续性与断裂感。例如,在安史之乱后的权力重构中,关中士人的身份认同是如何演变的?他们是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脉络之间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相信是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我希望书中不只是罗列名士的生平,而是能构建出一个有机的知识分子生态网络,展示他们在不同朝代的政治气候下,如何调整其思想立场和学术旨趣,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史”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机也颇具意味。1911年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而关中士人在这个剧变的十字路口上,他们的思想遗产将如何被新思潮所接纳或摒弃?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晚清部分的处理,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年代,传统士人的危机感必然达到顶峰。他们面对西学东渐、革命思潮的冲击,是选择坚守儒家经典中的“经世致用”,还是在被动或主动中完成了向“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型?如果能展示出不同派系的关中士人如何应对“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并分析其思想的继承性与决裂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层面,而是成为了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我希望作者能避免将这个群体简单地标签化为“保守”或“开明”,而是呈现出其内部的复杂张力与挣扎,毕竟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模糊地带。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一部好的译作,其行文流畅度至关重要。我担心过于直译的学术语言可能会让国内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优秀的译者是如何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注入符合中文语境的表达习惯的。对于思想史这种高度依赖概念辨析的学科来说,术语的准确翻译简直是成败的关键。比如,“士”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演变,如何用精准的中文词汇来对应原文的微妙差别,这需要译者深厚的学养。如果书中在关键概念的引入或阐释上能做细致的注释或导读,那就更贴心了。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带领读者平顺地进入作者的论证逻辑,而不是生硬地堆砌史料的叙述方式。毕竟,我们读历史,除了求知,也追求一种思维上的享受和启发,流畅自然的文字是达成这种体验的基石。

评分

读完初略的介绍,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的学术水准定然不低,毕竟是纳入了“海外中国思想史译丛”。这种丛书的背景通常意味着其研究视角可能带有某种超越本土史学的独特洞察力,也许能提供一种“他者”的审视角度来观看我们自己的历史。我非常好奇,海外学者是如何界定“关中士人”这个范畴的,他们是否更侧重于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或是区域性的文化资本积累等角度去分析?书中若能对比关中士人与其他区域士人(比如江左、巴蜀)在政治参与度和学术风格上的差异,那就太精彩了。更进一步讲,在中央权力不断向东南转移的过程中,关中作为昔日龙兴之地,其士人的“失落感”或“固守”心态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和行为中的?我设想,作者也许会从碑刻、地方志乃至私人著述中,发掘出那些不为传统“正史”所重视的微小证据,从而勾勒出一个在历史大势中略显边缘化但又始终无法被割裂的知识群体形象。这种细致入微的田野式考据,是衡量一部思想史著作深度的关键。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评分

给朋友买的,她选的书,她应该喜欢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支持支持支持

评分

凑单买的,大概翻了翻,发现很难懂,嗯,还是喜欢看小说

评分

凑单买的,大概翻了翻,发现很难懂,嗯,还是喜欢看小说

评分

非常喜欢,很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