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

中國曆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昌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關中士人
  • 思想史
  •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
  • 907-1911
  • 社會文化史
  • 地方史
  • 精英文化
  • 曆史學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61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52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榖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關中地區在中國曆史上曾經是十三朝古都,本書的主題即是闡述當關中地區自宋代以降不再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以後,該地區的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文化之間的關係。作者考察瞭關中士人如何建立瞭三對觀念:國傢/地方,官方/非官方,中央/區域,並進一步探討瞭中國近一韆年來士人的自我身份建構等問題。

作者簡介

王昌偉(Chang Woei Ong),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學士、碩士,哈佛大學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地方史。曾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院傑齣教師奬。中國思想史方麵的研究專著包括《中國曆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 (2008)以及《李夢陽、明代南北差異和士人學術》(2016)。兩書皆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齣版。

目錄

引 論 .................................................................................. 1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時期:“新的起點” ............................ 18
關中與唐宋轉型期的士人 .................................................. 19
士人與國傢關係的演變 ...................................................... 30
張載學派的獨特視野 .......................................................... 39
第二章 金元時期:“黑暗時代” ....................................... 62
異族統治與士人階層 .......................................................... 63
《中州集》詩人群,1175—1215 ......................................... 74
一個多元的世紀,1200—1300 ........................................... 80
道學的興衰,1250—1368 .................................................. 93
第三章 明清時期:“文藝復興” ..................................... 107
危機與機遇 ....................................................................... 109
一個“非官方”士人群的形成,1450—1500 .................. 122
張載遺産的多重運用,1500—1600 ................................. 128
馮從吾與關學的形成,1596—1627 ................................. 135
體用不二,1644—1911 .................................................... 144

結 論 .............................................................................. 163

參考書目 ........................................................................... 171
索 引 .............................................................................. 190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曆史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中國曆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 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一書: --- 《秦漢帝國:權力、文化與社會重塑》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作者或虛構學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真實齣版社或虛構齣版社名] 齣版年份: [此處可填寫真實年份或虛構年份] 頁數: 約620頁(含插圖與索引) 裝幀: 精裝,配有地圖與彩色插圖 --- 內容簡介 本書追溯瞭中國曆史上最為關鍵的奠基時期——秦漢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興衰曆程。 它並非僅僅是綫性編年史的復述,而是通過深入的社會結構分析、文化思想的演變考察,以及對帝國權力運作機製的細緻解剖,力求重構這一宏偉帝國在創建、鞏固和最終瓦解過程中的復雜麵貌。 秦漢帝國,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其影響深遠,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政治傳統、思想範式和民族認同。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史學的敘事窠臼,將焦點置於“帝國構建”這一動態過程本身,探討秦朝的激進變革如何被漢朝的製度性繼承與調適所吸收,最終形成一個穩定而富有韌性的統治框架。 第一部分:帝國的誕生與製度的熔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00年) 本部分集中探討秦的短暫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統治。我們審視瞭秦始皇如何通過郡縣製、統一文字與度量衡,強力碾碎瞭周代以來的封建殘餘,構建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官僚體係。書中尤其關注“焚書坑儒”背後的意識形態衝突——法傢思想的絕對化與知識精英階層的抵製之間的張力。秦的速亡並非偶然,而是過度集權和對地方精英忽視的必然結果。 隨後,作者詳細分析瞭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及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劉邦的成功不在於軍事上的絕對優勢,而在於其對秦製弊端的深刻認識與審慎的修正。我們探討瞭“郡國並行製”這一臨時妥協如何演變為地方勢力崛起的隱患,以及漢初的“黃老之學”在恢復社會生産力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漢武盛世下的權力重塑與思想轉型 本書的核心論述之一,在於漢武帝時期對帝國結構進行的根本性重塑。隨著帝國的版圖擴張和外部威脅(尤其是匈奴)的常態化,中央權力需要更具滲透性、更具閤法性的思想武器。 儒學的國傢化 是本階段的標誌性事件。本書不僅描述瞭董仲舒的思想如何被采納,更深入剖析瞭儒傢學說如何被“漢化”,從早期的先秦哲學演變為服務於皇權穩定和官僚選拔的官方意識形態。我們考察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對中國知識界長達韆年的路徑鎖定效應。此外,本書還對漢代經濟史進行瞭細緻考察,包括鹽鐵官營政策對民間商業階層的影響,以及帝國對邊疆資源的有效控製如何維持瞭龐大的軍事開支。 第三部分:帝國的內化:文化、社會與日常生活 超越瞭宮廷政治和宏大敘事,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帝國構建對社會肌理的滲透。我們探討瞭漢代士人階層的崛起,他們不再僅僅是地方貴族,而是通過教育和對經典文本的掌握,成為帝國運轉不可或缺的工具。 書中對漢代法律體係 的分析尤為詳盡,展示瞭國傢暴力機器如何通過嚴密而復雜的成文法和判例,規範從田畝糾紛到官吏腐敗的各個層麵。在文化層麵,本書考察瞭讖緯之學的流行現象。作為一種民間信仰與官方意識形態的交匯點,讖緯反映瞭社會對天命轉移和帝國未來的集體焦慮,也為後世的改朝換代提供瞭潛在的理論資源。 此外,對絲綢之路 的研究不再局限於貿易路綫本身,而是將其視為帝國對外關係和文化交流的動脈。我們分析瞭張騫齣使西域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漢朝對世界的認知框架,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作物和宗教觀念的流動。 第四部分:中央的衰落與地方的崛起 本書以細緻的筆觸描繪瞭西漢末年中央權力結構從內部開始的侵蝕。土地兼並的加劇、外戚和宦官勢力的坐大,以及對地方豪強管束力的減弱,共同構成瞭帝國衰落的復雜圖景。 我們考察瞭王莽改製的嘗試,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語境中——一個試圖用儒傢理想主義來修正被精英階層侵蝕的中央集權體製的失敗案例。王莽的改革,從土地再分配到貨幣改革,其失敗不僅在於執行力上的不足,更在於其違背瞭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加速瞭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綠林、赤眉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何利用社會結構性的矛盾,敲響瞭西漢的喪鍾,為東漢的建立埋下瞭伏筆。 結語:秦漢遺産的持久影響 本書總結瞭秦漢帝國留下的不可磨滅的遺産:一個統一的政治概念、一個高度發展且相對穩定的官僚行政係統、一套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基礎,以及一個必須依靠儒傢道德框架來正當化其統治的中央集權模式。秦漢的經驗與教訓,構成瞭此後中國曆史不斷循環、不斷自我修正的底色。 《秦漢帝國:權力、文化與社會重塑》 適閤所有對古代政治哲學、社會史、帝國構建理論,以及中國早期文明奠基過程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結閤跨學科的分析視角,為理解“何以為中國”提供瞭深刻而豐富的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曆史長河中關中士人命運的書,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感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香味,仿佛把我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作者對那個特定地理區域——關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陝西地區——士人的深入挖掘,真的讓人耳目一新。我們都知道關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如何將這種核心地位投射到具體的“士人”群體上,並梳理他們從唐末五代(907年)到清末民初(1911年)近韆年的精神軌跡,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處理這種時空跨度中的連續性與斷裂感。例如,在安史之亂後的權力重構中,關中士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演變的?他們是如何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脈絡之間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的?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交織,相信是此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我希望書中不隻是羅列名士的生平,而是能構建齣一個有機的知識分子生態網絡,展示他們在不同朝代的政治氣候下,如何調整其思想立場和學術旨趣,這纔是真正的“思想史”的魅力所在。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一部好的譯作,其行文流暢度至關重要。我擔心過於直譯的學術語言可能會讓國內讀者感到晦澀難懂。因此,我更關注的是,優秀的譯者是如何在忠實原意的基礎上,注入符閤中文語境的錶達習慣的。對於思想史這種高度依賴概念辨析的學科來說,術語的準確翻譯簡直是成敗的關鍵。比如,“士”在不同時期的內涵演變,如何用精準的中文詞匯來對應原文的微妙差彆,這需要譯者深厚的學養。如果書中在關鍵概念的引入或闡釋上能做細緻的注釋或導讀,那就更貼心瞭。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帶領讀者平順地進入作者的論證邏輯,而不是生硬地堆砌史料的敘述方式。畢竟,我們讀曆史,除瞭求知,也追求一種思維上的享受和啓發,流暢自然的文字是達成這種體驗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時機也頗具意味。1911年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而關中士人在這個劇變的十字路口上,他們的思想遺産將如何被新思潮所接納或摒棄?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晚清部分的處理,那是一個思想爆炸的年代,傳統士人的危機感必然達到頂峰。他們麵對西學東漸、革命思潮的衝擊,是選擇堅守儒傢經典中的“經世緻用”,還是在被動或主動中完成瞭嚮“知識分子”角色的轉型?如果能展示齣不同派係的關中士人如何應對“救亡圖存”這一時代主題,並分析其思想的繼承性與決裂點,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層麵,而是成為瞭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性建構的一個重要參照係。我希望作者能避免將這個群體簡單地標簽化為“保守”或“開明”,而是呈現齣其內部的復雜張力與掙紮,畢竟曆史的真實往往隱藏在模糊地帶。

評分

讀完初略的介紹,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本書的學術水準定然不低,畢竟是納入瞭“海外中國思想史譯叢”。這種叢書的背景通常意味著其研究視角可能帶有某種超越本土史學的獨特洞察力,也許能提供一種“他者”的審視角度來觀看我們自己的曆史。我非常好奇,海外學者是如何界定“關中士人”這個範疇的,他們是否更側重於從社會結構、教育體係,或是區域性的文化資本積纍等角度去分析?書中若能對比關中士人與其他區域士人(比如江左、巴蜀)在政治參與度和學術風格上的差異,那就太精彩瞭。更進一步講,在中央權力不斷嚮東南轉移的過程中,關中作為昔日龍興之地,其士人的“失落感”或“固守”心態是如何體現在他們的著作和行為中的?我設想,作者也許會從碑刻、地方誌乃至私人著述中,發掘齣那些不為傳統“正史”所重視的微小證據,從而勾勒齣一個在曆史大勢中略顯邊緣化但又始終無法被割裂的知識群體形象。這種細緻入微的田野式考據,是衡量一部思想史著作深度的關鍵。

評分

這部涵蓋瞭韆年曆史的著作,其敘事結構無疑是一大挑戰。如何平衡地方史的特殊性與全國思想史的普遍性?我揣測,作者大概率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或階段性聚焦的模式,而不是簡單的編年史。例如,可能會設置幾個關鍵的斷代節點,如唐末藩鎮割據的餘波、宋代理學的興盛與關中的適應、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對士人階層的影響,以及清代對學術控製的加強等。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關中士人的思想活動嵌入到更廣闊的政治經濟背景中去考察,比如地方經濟基礎對文化生産力的影響,那將是非常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審視“地域文化對國傢思想格局的塑造”的獨特模型。這種自下而上、由內而外審視傳統知識精英群體的路徑,往往能揭示齣宏大敘事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堅韌與變遷。

評分

湊單買的,大概翻瞭翻,發現很難懂,嗯,還是喜歡看小說

評分

非常有趣的新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質量很好,內容經典,非常滿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湊單買的,大概翻瞭翻,發現很難懂,嗯,還是喜歡看小說

評分

質量很好,內容經典,非常滿意。

評分

湊單買的,大概翻瞭翻,發現很難懂,嗯,還是喜歡看小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