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清新活潑甚至有些幽默的語言風格,敘述古老漢字走過的麯摺曆程,講述漢字背後蘊藏的傳奇故事,特彆是將近些年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有趣漢字故事收入其中,為讀者平添瞭許多茶餘飯後的話題。本書力求告訴我們漢字來自哪裏、現在過得咋樣、未來會走嚮何方,能幫助我們寫準漢字、讀準漢字、理解並使用好漢字。
吳永亮,1962年1月27日生,江蘇溧水人,漢族,中共黨員。1980年考入濟南陸軍步兵指揮學校,1998年就讀山東省乾部函授大學,現就職於山東省新聞齣版廣電局。多年來從事報刊、圖書齣版管理工作,在《青年記者》開闢“讀報劄記”“話說部首”“我讀《現漢》”,在《中學生讀寫》雜誌開闢“字說字畫”“撲朔迷你”“形似神非”,在《祝你幸福》雜誌開闢“字裏情懷”等專欄。獲得《中國青年報》第一屆金牌讀者,全國齣版工作者協會校對專業委員會專傢庫成員。
代序 《中國漢字的故事》後麵的故事/ 1
文字與世界/ 1
文字地帶/ 3
文字代錶/ 9
楔形文字/ 10
古埃及聖書字/ 11
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12
甲骨文/ 14
漢字與中國/ 15
八卦中真能占蔔齣漢字嗎/ 20
繩結裏的漢字情結/ 25
木刻裏鑲嵌著文字密碼/ 27
岩畫藏著漢字許多玄機/ 28
倉頡造字/ 32
漢字與甲骨/ 37
骨刻文/ 42
話說龍骨/ 45
美國發現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 51
漢字與六書/ 55
指事字/ 59
象形字/ 60
形聲字/ 63
會意字/ 68
轉注字/ 72
假藉字/ 73
漢字與字體/ 77
金文/ 80
篆文/ 89
隸書/ 96
楷書/ 98
行書/ 102
草書/ 106
話說宋體和黑體字/ 109
漢字與讀音/ 115
古代注音法/ 118
現代注音方法/ 123
兒化音/ 136
不可念錯的地名/ 137
不可念錯的姓名/ 140
漢字與部首/ 143
部首曆史迴顧/ 145
偏旁與部首/ 153
跟著部首去認字/ 155
漢字與避諱/ 159
避諱由來/ 161
國諱/ 164
傢諱/ 177
聖諱/ 182
官諱/ 184
惡名諱/ 187
生活諱/ 189
避諱技巧/ 193
漢字與文字獄/ 197
重慶“彭水詩案”/ 199
名字惹禍/ 200
《南山集》案/ 201
維民所止案/ 202
《字貫》案/ 205
明朝文字獄/ 206
烏颱詩案/ 207
崔杼弑其君/ 209
趙盾弑否?/ 210
漢字的繁簡/ 211
中華民國之前的漢字簡化/ 214
中華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 216
新中國漢字簡化/ 220
第一次漢字簡化/ 221
第二次漢字簡化/ 224
《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簡介/ 229
《通用規範漢字錶》簡介/ 230
颱灣繁簡之爭/ 237
香港繁簡之爭/ 239
周邊國傢漢字簡化/ 240
漢字繁簡之未來/ 241
漢字的未來/ 244
新中國漢字字錶一覽錶/ 246
名人與造字/ 247
秦始皇造“秦”字/ 250
秦始皇改“辠”為“罪”/ 250
吳國皇帝為兒造字/ 251
南漢皇帝造“?”/ 260
武則天造字上癮/ 260
硃元璋改字懲腐/ 264
隋文帝改“隨”為“隋”/ 265
六個有造字記錄的字/ 265
洪秀全用“囯”代“國”/ 268
王安石拼齣“囍”字/ 268
陸羽與“茶”/ 269
劉半農與“她”/ 269
魯迅與“猹”/ 271
齊白石與“烤”/ 271
夏衍與“搞垮”/ 272
重慶大足石刻“怪字”成謎/ 272
騰衝怪字聯等你來解/ 274
螞蟻造字/ 276
錯字與彆字/ 279
第五版人民幣有錯字/ 285
故宮旌旗上的字錯瞭/ 287
故宮日曆也錯瞭/ 289
著名景區內著名錯字/ 291
天下第一錯字——避暑山莊/ 292
花港觀魚/ 293
“蟲二”與風月無邊/ 294
眀乎?明乎!/ 295
多一點少一點之風流宛在/ 298
富不齣頭,文章通天/ 299
“碑”上一撇去哪瞭/ 301
一橫“亙”五颱/ 302
報恩院報不完的恩/ 303
天下第一關/ 304
全聚德中“德”少瞭一橫/ 305
漢字與藝術/ 307
書法中的漢字藝術/ 310
漢字閤體藝術/ 313
漢字藉同共生/ 314
漢字字謎藝術/ 315
標誌中的漢字藝術/ 318
郵票中的漢字藝術/ 324
報紙版式中的漢字藝術/ 326
書籍名稱的漢字藝術/ 330
雕塑中的漢字藝術/ 332
實物漢字藝術/ 333
油菜花海遊“龍”字/ 333
植樹造齣“毛主席萬歲”/ 334
煙花盛開大羊字/ 335
喬傢大院組成囍字/ 335
光綫摺射齣漢字藝術/ 336
主要參考資料/ 338
坦白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往往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流於錶麵,變成簡單的字源小品集。然而,這本書明顯避開瞭這兩個陷阱。它的學術根基極其紮實,但行文卻保持著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流暢和優雅。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漢字“審美”層麵的挖掘,這往往是其他同類書籍所忽略的。它不僅僅討論“字是什麼意思”,更進一步探討瞭“這個字看起來美不美”,以及這種美學觀念是如何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而演變的。比如,魏晉時期對“骨力”的追求,與唐代楷書的“法度森嚴”之間的內在聯係,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書法大傢們在案前沉思,如何將情感注入到墨與紙的接觸之中。這種對技術與藝術交織點的洞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它讓我意識到,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造型藝術載體,這拓展瞭我對漢字的理解維度,從符號學轉嚮瞭藝術史的範疇。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震撼,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坐在溫暖的燈光下,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似乎深諳如何將那些復雜的文字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的故事片段。我尤其欣賞他對“錯彆字”背後文化心態的探討,這絕非簡單的語法糾錯,而是牽扯到古人對“正音”“正形”的執著,反映瞭古代士大夫階層對文化純粹性的維護。讀到某些字詞的“身世之謎”時,那種恍然大悟的愉悅感是難以言喻的。比如,某個看似普通的字,其最初的形態竟然與某項古代的生産工具息息相關,這種關聯性揭示瞭漢字與早期社會生活實踐的緊密捆綁。我發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是在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交流方式。它提醒著我們,我們今天使用的每一個漢字,都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蛻變”,每一次筆畫的增減、結構的調整,都對應著社會形態、哲學思潮的巨大變遷。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探源,讓人對漢字産生一種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
評分讀完此書,我感到自己的“閱讀”習慣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以前看到陌生的字詞,可能隻關注其含義,現在則會不自覺地去想象它最初的樣子,去推測它與其他字的關聯。這本書成功地在我的心中播下瞭一顆“漢字考古學傢”的種子。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消遣讀物,而是那種會讓你時不時地想翻閱、想查證的工具書兼文學作品。它的價值在於,它將一個龐大且看似遙遠的文化體係,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有溫度的故事,重新拉迴到瞭讀者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中國文化的全新的視角——從最基礎的“符號”切入,去理解整個文明的運行邏輯和審美情趣。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文化傳承、符號學、或者僅僅是對“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感到好奇的人。這本書的厚度,恰到好處地平衡瞭知識的密度與閱讀的愉悅感,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文化投資。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嚴格的年代順序,而是像一個優秀的導遊,帶著讀者在曆史的各個關鍵節點上停留、駐足、深入觀察。有時候,它會聚焦於某一個特定部首的傢族史,比如“水”部,從“水、川、江、河”的演變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古代先民對水係的認知和敬畏。這種微觀層麵的剖析,反而比宏觀的曆史梳理更能讓人産生代入感。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敢於對一些流傳已久的“字源傳說”進行審慎的批判性審視,不盲目附和,而是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證,提齣更具說服力的解釋。這種嚴謹與批判性思維的結閤,使得全書的權威性得到瞭保障,讓讀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時,也能獲得知識的準確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假藉”和“轉注”的討論,這些看似抽象的古代語言學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變成瞭古代文人在信息傳遞受限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智慧來“變通”文字的生動案例,充滿瞭人性的光輝。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光是“中國漢字的故事”這幾個字,就仿佛能觸摸到中華文明深處那古老而堅韌的脈絡。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充滿瞭期待,它承諾要講述的,絕不僅僅是枯燥的字形演變,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我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個橫竪撇捺背後,都蘊含著先民們觀察世界、記錄生活的智慧結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漢字如何從象形圖畫逐漸抽象化、規範化,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比如,甲骨文時期的占蔔記錄,金文中的禮器銘刻,乃至隸書的興起對書寫效率的提升,這些都應該被賦予生動的敘事。一個好的漢字故事,應該能讓我感受到,手中的每一個方塊字,都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活著的曆史,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我期待作者能夠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漢字這一獨特的錶意文字體係,在世界文字之林中傲然挺立的姿態,以及它如何承載起數韆年詩詞歌賦、哲學思想的重量。如果書中能輔以大量高清的圖例和有趣的考據,那就更完美瞭,讓文字的魅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文化體驗。
評分好
評分質量很好,正版,物流快。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名社好書,這個係列都不錯。
評分名社好書,這個係列都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給傢裏人買的。好好好。
評分名社好書,這個係列都不錯。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給傢裏人買的。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