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境

琴·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成琳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音乐
  • 艺术
  • 文化
  • 传统
  • 中国古典
  • 乐器
  • 静心
  • 修身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97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9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琴·境》是作者李成琳2010年《时光滴落》之后的一本全新而个性的作品集。由“琴”与“境”两大部分的内容构成。“琴”是以古琴为主题的系列散文,主要叙述抗战陪都的琴人琴事及当下古琴文化生态的片段。“境”以作者的即兴随笔为主,记游、赏景,享受当下,积沙成塔。“琴”与“境”,长短结合,交替呈现。
  《琴·境》是研究某一地、某一文艺的丰富资料,尤其是对于重庆地区的古琴历史、古琴生态,具备独特的史学价值、文艺价值。

作者简介

  李成琳(1962年5月-2017年7月),散文作品入选《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写意沙坪坝——中国当代作家散文镜像》等书,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重庆市文学奖”“重庆首届散文大奖”“重庆十年散文精品奖”等;新闻作品多次获“中国人大新闻奖”及“重庆新闻奖”等。
  出版有《夏日心情》、《生命的“后花园”——抵达精神自由的审美之舟》(与黄建华合著)、《新VS旧——关于文明的二人对话》(与黄建华合著)、《时光滴落》、《济航——重庆巴县中学教育之道抉微》(与黄建华合著)等著作。

目录

断章:琴为心音,境随心转(代自序)
琴一
醒琴
这样的夜晚
天风地图
元音袅袅,白云悠悠

境一
这个春天
无言之大美
清香而柔软的时光
旧时光
四季
踏歌而行
彩云之南

琴二
清风入弦
兰馨于室
清如琴
一溪云外琴何在?

境二
那夏
奔西昌
白马山小札
那个盛夏的北戴河
偷来的光阴
山居吟
从湘西到黔东

琴三
印象·丁承运
茶与古琴的对话
百年高罗佩
古琴荟片羽

境三
秋之味
清欢
那些闪回的温情片段
英伦之行点滴
在山西
川北·蜀南
江津记忆

琴四
放牛巷的“春天”
琴记三则
冯玉祥·天风琴社·陪都记忆
琴聚

境四
冬之韵
从冬入春
在海南过年
微言片语
天意人缘的素艳
曾经的缤纷与青葱
告别
陪伴

附录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李成琳:散文是弹给自己的古琴
十年蔚成林

精彩书摘

  《琴·境》:
  立秋后一天,是个周日,太阳依然生猛。怀揣着一份忐忑的兴奋,独自穿行于枇杷山斑斓的树影里。
  来到山脚下一幢古旧的楼前,散乱堆叠的残缺的石雕、石碑,散发着光阴的味道,一张古旧的竹帘躺在石梯上,安详的绿在白花花的阳光里依然安详。摁响那枚古旧的门铃,仿佛转瞬之间,那道厚重木门便悠然而开,一张诚实的脸迎门而立,微笑,点头,毋需多语。进门,出示身份证,填写登记册,在“事由”一栏里填写的是“醒琴”。
  然后,另一道门打开了。教室一般空旷的屋子里,“躺”着四张古琴,名副其实的古琴,一张唐琴,两张宋琴,一张明琴。他们在博物馆的文物库里一“睡”就是数十年!古琴专家说,从物质层面修复的古琴,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唤醒,需要日日的弹奏以唤起他们往昔的记忆。
  并非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些古琴,但只有今天,是我独自一人和四张名琴共处一室。一个人,整整一个下午,独享四张名琴的饕餮盛宴!忐忑,兴奋,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深深地吸一口气,用目光向他们一一致意。四张琴,就好像四位优雅的古人,静若处子般,等候着我与他们的对话。
  坐下来,面对的是一张充满沧桑感的斑驳古琴,暗朱红的色调,通体的流水兼小牛毛断纹,琴额上镶嵌着一块淡绿的翡翠,岳山、琴尾及雁足都是深红的檀木,再配以蚌徽,透着苍古而端庄的韵味。一指下去,有钟磬金石之声,也有恬淡清真之韵,仿佛岁月的回响悠悠而来,古朴,浑厚,饱满,苍凉,让人屏住呼吸,目眩而神迷。平凡的旋律仿佛凭空增了韵味,哪怕是错漏的乐段也别有一番韵致,丝丝入扣,弦弦人心。此时此刻,只有妙音绕梁,绵绵不绝。
  小心翼翼地翻看琴底的刻字,琴项处有一方形印章式篆文琴名——“襄”,中正端庄。相传此琴曾为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所藏。龙池两侧有铭文四行:“宋人得唐琴如拱璧,喜刊章为记,向在京师,见雷琴数张皆然。此琴既经莆阳蔡氏珍藏,定为唐制无疑。惜乎阅世已久,几经重髹,难睹庐山面目矣。”此间的“莆阳蔡氏”便是蔡襄。阴刻行楷,秀雅道劲,有岁月的浸润感。此铭文的落款时间“万历壬午小阳月”,乃公元1582年10月,距今已有428年。这张琴的“阅世”时间虽不可细考,但以唐末907年计,距今也有1103年了。穿越千年的清音,怎不让人目眩神迷、心襟荡漾?
  或许是“襄”琴给我“一抚钟情”的感觉太深厚,使得其他几张琴的“美”很难超越“襄”琴之“妙”。尽管如此,仍不影响我在一下午空旷的时间里静静地对其一一“品读”。
  眼前的“凤鸣”琴形制宽大,琴底项部刻有篆书“凤鸣”,其下阴刻行草四言诗两行:“凤皇来仪,鸣于高岗。文章瑞世,其道大光。”前两句应衍自《诗经》,以明“凤鸣”琴名之由来。另有落款:“景祜元年春日,清画堂主人题。”款下有一方章,篆文为:“王元颖印。”清画堂主人与王元颖无考,不知是制琴者还是藏琴者。而景祜为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其元年为1034年,据考证,此琴的制作年代即在此年甚至更早,距今已近千年无疑。
  “凤鸣”在修复之前琴头残损厉害,琴面无弦,有十余道让人伤感的挫斫痕,就是被当作普通木头随意挫斫过的痕迹。不知这张曾经“鸣于高岗”的古琴,如何在岁月的尘埃里无奈蒙尘,如何在愚昧的伤害里无助哀鸣。但岁月流逝,怎样的尘埃也难掩其瑞世大光,怎样的伤害也难湮其凤鸣大音。轻轻地抚抹,柔润而苍凉的琴声仿佛在传递着“劫后余生”的宽厚与豁达……
  “松石间意”是四张古琴中抚弹时间最短、阅读铭文时间最长的一张琴。这张琴本身也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整个琴底基本被铭文覆盖。这些题刻从北宋至明至清,既有书法的价值,更有文学的韵味,投射着历代文人超然恬淡、朴素脱俗的情怀,让人感慨而流连。
  ……

前言/序言

  丙申除夕,待新年的钟声及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彻底平息之后,我仍无法入睡。辗转之间,房间里空气净化器睡眠模式的超低音也在暗夜里放大。与其煎熬,不如放下。便通过蓝牙,点开我喜欢的一个音乐公众号,音量调到最低,旋律如水般流出,舒缓,细腻,缥缈,如影随形的忧郁而惆怅的基调,如此匹配这个新旧交替的无眠暗夜。倾听,在旋律里漫游,梦幻一般的深情与慰藉,不知今夕何夕!依然无法入睡。寻出手机里收藏的古琴曲,点开溥雪斋先生的《普庵咒》,恍若另一个时空!如此熟悉的旋律在如此静谧的夜里,竟有一种腾空而起的陌生感和俯瞰感,让我透过空净澄澈的琴音,看到天地如此之大!曲中的坚定、从容和慈悲,弥漫,渗透,于身心里荡漾,仿佛抵达灵魂的缝隙,驱逐着陈年旧岁所积淀的纷扰。质朴而肃穆的琴声牵引着我,慢慢地入静,禅定,渐入梦中……
  很多无眠的夜晚,是古琴,如熨帖的时光,让我栖息。
  与古琴的缘分,初始来自文字,《诗经》里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阮籍写“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陶渊明道“乐琴书以消忧”,李白叙“闲坐夜月明,幽人弹素琴”,苏东坡叹“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诗文里的琴,真的可如白居易所言“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吗?
  记得某年赴泰国一孔子学院进行古琴文化交流,遇见一位古典文学的博士生,他在古琴音乐会后特地找到我们,说他在古典文献里阅读了那么多关于古琴的诗文,今天终于聆听到现实里的琴音!他所表达的遗憾和欣慰,让我颇多共鸣。
《琴·境》是一部旨在探索古琴艺术深邃魅力与人文底蕴的著作。本书并非对具体古琴曲目进行解析,也非音乐理论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试图呈现古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乃至生活方式。 全书围绕“琴”与“境”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是士大夫精神的象征,是修身养性的媒介,是沟通天地、感悟自然的桥梁。在书中,“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古人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理想,甚至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我们将回顾古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其起源的传说,到宫廷雅乐的庄重,再到文人阶层的雅趣,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风格流派,勾勒出古琴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而“境”,则关乎古琴所营造的意境,以及演奏者与听者在音乐中共同体验的精神境界。这种“境”是多层面的:它可以是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可以是独处静思的空灵澄澈,可以是怀古伤今的深沉悠远,也可以是寄情山水的超然物外。本书将深入探讨古琴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巧妙地勾勒出这些丰富的精神“境”界。我们并非直接描绘某一首曲子的具体情景,而是尝试解析古琴音乐在唤起听者内心共鸣方面的力量,是如何通过“声”来触动“心”的。 本书不侧重于技术性的演奏指导,也不会详细讲解复杂的乐理知识。相反,它更致力于挖掘古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思考。例如,古琴的“静”与“慢”,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种精神的庇护?古琴的“虚”与“实”,如何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空无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古琴的“和”,又如何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理念相互印证?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切入,试图勾勒出“琴·境”的轮廓。例如,可能会涉及古琴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如何将弹琴视为一种日常的修行;古琴与中国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启发,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图景;甚至,古琴所传递的“士人风骨”,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得以延续和转化。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雅致而不失生动,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以期让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够领略古琴艺术的魅力。我们希望通过对“琴”作为载体、“境”作为体验的深入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古琴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它所能给予我们的精神启迪。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或许会产生一种置身于古人悠然雅致的生活场景之中,聆听一曲古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深远。 总之,《琴·境》是一次关于古琴文化的精神漫游,一次对中国传统审美与哲学意趣的深度探索。它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古琴的世界,感受那份超越音符的生命力,体悟那份融于心灵的深邃意境。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您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心灵栖息地的一扇窗,一段意蕴悠长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琴·境》,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与其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一系列细腻而深刻的片段,它们如同水墨画般层层晕染开来,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个庞大而又私人的精神图景。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对情感的捕捉尤为精准,那种细微的、难以言喻的悸动,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遗忘”与“铭记”的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无数信息淹没,许多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而这本书,却仿佛在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值得我们用心地去珍藏,去回味。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是否也曾忽略了那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也曾因为匆忙而将一些珍贵的“境”悄悄遗忘。书中,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令人沮丧,而是一种洗涤,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教会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可能隐藏着不平凡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琴·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它没有激烈的起伏,也没有磅礴的气势,但却能缓缓地渗透到你的心底,触动你最柔软的神经。作者的文字,就像琴弦一样,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发出不同的“音符”。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清越嘹亮,但无论如何,都充满了生命的韵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时间”的描写,它没有将时间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生命的痕迹。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琴·境”。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深刻的启迪,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

《琴·境》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书名本身散发出的某种古韵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却不失大气,墨色的笔触勾勒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仿佛真的能透过纸页,触摸到指尖下流淌的琴弦。我是一个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总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语言。所以,当我在书店无意间翻到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相信,伟大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都拥有连接人心的力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们在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或者在熟悉的情感中发现新的维度。《琴·境》这本书,从它书名的命名上,就给我一种“琴声入心,境随心转”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关于琴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种由琴声所营造出的,独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用文字拨动我内心最深处的弦,让我沉醉于一个由音符编织而成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境”。这种期待,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而我,正迫不及待地想踏入这个由《琴·境》开启的奇妙旅程。

评分

《琴·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园林。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经过了细致的雕琢,却又显得自然而贴切,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无论是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还是光影在墙壁上投下的斑驳,都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掘。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这本书更具魅力,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填充自己的想象,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琴·境”。它让我意识到,好的作品,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能否让你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在我看来,《琴·境》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被裹挟着向前,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注入我的生活,让我有机会重新找回那种属于自己的节奏。它没有刻意制造冲突,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力量,才更加震撼人心。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等待”与“收获”的描写,它教会我,有些美好的事物,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去等待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它让我重新理解了“慢”的意义,也让我开始欣赏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慢”的风景。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觉自己获得了什么“宝贵的知识”,但我却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对生活更为平和的态度。

评分

我一直相信,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能够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琴·境》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语言,去讲述一个个关于生活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孤独”与“陪伴”的描写,它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机会,一种与内心对话的空间。它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孤独中找到快乐,如何在陪伴中感受到温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通常不是一个喜欢过度解读文学作品的人,但《琴·境》这本书,却让我忍不住想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太过独特,太过引人入胜。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的构思上,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像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烧制和打磨,才能呈现出最终的光彩。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失去”与“获得”的探讨,它没有提供任何“鸡汤”式的慰藉,而是用一种非常真实、非常诚恳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它让我明白,失去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孕育新的可能性的契机。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从中看到一丝光芒。

评分

我通常不是那种会因为一本书的风格就轻易下定论的人,但我必须承认,《琴·境》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阅读”的传统认知。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然后迅速得出结论的书。相反,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像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一样,一点一点地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滋味。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哲思,转化为具象的意象,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空”与“满”的辩证思考,这种在东方哲学中常见的概念,通过作者的笔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解读。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融入了鲜活的生活体验,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或者被忽略的部分,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

《琴·境》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看见”的力量。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能够看见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它们放大,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的描绘,它没有将情绪简单地定义为好或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的存在,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它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在情绪的起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这种对“看见”的追求,贯穿了整本书,让我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打开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眼睛”,开始更加敏锐地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活在自己的固有认知中,而这本书,则是在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局限,去看见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更丰富的情感。

评分

《琴·境》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他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我能感觉到,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一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情感。它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作品,而是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选择”与“坚持”的描写,它没有将选择简化为容易的决定,而是展现了选择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坚持所带来的回报。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道路,往往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深刻的启示,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