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

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广伦,周义保 等 编
图书标签:
  • 漫画史
  • 世界史
  • 20世纪
  • 历史
  • 文化
  • 图文
  • 普及
  • 教育
  • 青少年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5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精选了105幅历史上的时政漫画,以小短文漫谈解读的形式,抓住九个关键条目,分专题编排,一一揭示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读者在看懂一幅幅漫画的寓意之时,概览全球在20世纪的百年里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

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格局
巴尔干,大麻烦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毒气战
凡尔登战役
无限制潜艇战
坦克应用于战争
糟糕的日子过去了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威尔逊的美好愿望
美国未加入国际联盟
对德制裁
华盛顿会议
日本海军发展受限
二重奏
苏俄的困境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大爆发
萧条中的失业大军
大萧条中的富人生活
共渡难关
美国取消战争债务
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
蓝鹰运动
质疑蓝鹰
罗斯福诠释新政
汤森议案命运多舛
新政造就“暴君”?
老树产量更高
法西斯主义与绥靖政策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战争疯子
希特勒建立纳粹体制
国联难抵法西斯
德、日、意法西斯走向联合
深夜的刺杀
坠落的麻袋
谁害怕大坏熊?
惊涛骇浪中的小世界
“和平天使”张伯伦
捷克小红帽碰上大野狼
英国绥靖政策遭嘲讽
希特勒的野心
苏联的艰难抉择
苏德貌合神离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凌亚洲
双面希特勒
法兰西投降
屠龙者丘吉尔
美国援助英国
德国偷袭苏联
美英签订《大西洋宪章》
珍珠港大劫难
共庆新生儿
纳粹德国屠杀波兰犹太人
决定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磨刀霍霍向“蟒蛇”
《我的奋斗》第二卷
噩梦消逝
日本投降
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
波兰怎么办?
坚决要无条件投降!
三巨头抚慰受伤的“地球”
布雷顿森林会议
谁的孩子?
先生,我能进去吗?
联合国如何痊愈?
美苏冷战
行动派与偷窥派
欧洲的赌注
苏联的两难抉择
莫洛托夫计划出台
风从美国来
自立之路
包围柏林
空中走廊
德国分离
修建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签订中导条约
拆除柏林墙
“欧罗巴合众国”
内战中的希腊
用三条腿走路的英国
欧洲联合中的不和谐声音
欧洲联合的基石
英国的两难抉择
英国遭法拒
无声的辩论
《马约》在英国
实现单一货币的艰难之路
信息革命与全球化浪潮
核能时代来临
第一台计算机横空出世
星球大战
降半旗的月球
世界环保运动的肇始
美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
反全球化运动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一战后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非暴力不合作
印巴分治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非洲独立运动
漫画思考

精彩书摘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郊外风景如画的凡尔赛镇上,1919年1月18日,“一战”后和平大会在这里举行,战胜国的领袖们商讨如何处置战败国,以及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等问题。
  出席大会的共有32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和会大门之外。大会后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组织的会议。因意大利在大战中作用不大,加上家底又薄,被英法冷落一边。所以实际上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大会的主宰。
  威尔逊是个理想主义者,早在一个月前,当他踏上血染的欧洲土地时,就被疯狂的欧洲民众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迎接。人们如痴如醉地聆听他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当然,威尔逊的使命是要将美国带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克里孟梭已是78岁的高龄,是一个没有任何幻想的年岁。1918年11月,当他听到德国已经接受停战条件之后,他不禁老泪纵横高声喊道:“我总算是等到这个报仇的日子了!”如果他还有理想的话,就是时光能倒流到1870年,要把1870年以来德国所拥有的一切成就都一笔勾销。在和会上,克里孟梭所代表的就是仇恨、偏狭和恐惧,这让他“老虎”的绰号名副其实。他才是和会的真正主人。劳合·乔治是一个现实的政客,1918年11月29日,这位英国首相表示:“德国应该赔偿这次战争的成本,但以不超出其能力所能担负的限度为原则。”
  显然,英国和法国在关于德国赔偿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克里孟梭要最大程度地羞辱德国,通过领土肢解、经济榨取、外交孤立、军事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而英国则希望不要过分削弱德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能制约俄国和法国。在这一过程中,威尔逊自然就成了调停人。会上争吵激烈,以致出现了威尔逊和克里孟梭以退出会议来要挟对方的场景。最后,各方终于达成妥协,拟定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1919年4月30日,德国代表团被召到巴黎,5月7日才接到和约文本。面对苛刻的和约,德国代表团难以接受,提出要求修改和约,但遭到拒绝。和约内容传到德国,群情激愤,柏林爆发示威游行,各界领袖竞相抨击和约。
  这幅名为《和平与未来的炮灰》(PEACE ANDFUTURE CANNON FODDER)的漫画发表在德国代表接到和约文本之后,是作者关于和约对未来德国影响的预测。画面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位于中央,走在最前面,其身后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意大利总理奥兰多。他们出席完和会正准备离开凡尔赛官,走在前面的克里孟梭仿佛听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声。“老虎”说:“奇怪!我好像听到一个孩子在哭泣!”(“TheTiger:Curious!I seem to hear a child weeping!”)在立柱后面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哭泣,其身后的地上是一张等待签署的和约。小男孩头上的文字“1940 class",在20世纪初期的欧洲语境中指的是“.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1919年的对德和约尚未签署,但画家似乎已预见到了20年后欧洲各国再次相互厮杀的场景。
  威尔逊的美好愿望
  1917年4月2日,美国对德宣战。威尔逊总统在向国会议员做宣战演说时最后讲道:“我们不想征服别人,也不想统治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于愿足矣。”不久,美国大兵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增添砝码。
  但美国政府想做的还不仅仅是派兵。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依然在欧洲和北非蔓延。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向国会致辞时提出了实现世界和平的“十四点原则”,其中的第14点是:战后“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萨拉热窝事件到大战全面爆发,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战”的爆发原因很多,但是,国际社会缺乏大国之间有效的对话机制,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敏感地区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战争危机时,国际社会因大国之间的利益纷争,往往是左右掣肘,难以遏止事态的恶化。因此,在威尔逊看来战后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组织,形成一套安全协调机制,既是战争的教训,。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体现。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举行的第一天,威尔逊总统就在大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侵略行为。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相关主题的书籍内容,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来源的痕迹。 --- 书名:《光影流转:二战后欧洲大众文化的变迁与重塑》 作者:[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出版信息] 出版社:[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此处留空]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欧洲大陆在政治、社会、经济剧烈动荡背景下,大众文化景观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历程。不同于传统历史著作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日常”与“流行”的交汇点,剖析了从战后重建的实用主义美学,到六十年代反文化浪潮,再到新自由主义时代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碎片化现象。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新秩序的萌芽(1945-1960) 战后的欧洲,面临着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创伤。这一阶段的大众文化,首先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回归正常”的渴望。 在电影领域,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其粗粝的质感和对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成为了战后欧洲电影的先声。然而,随着经济奇迹的降临,主流电影制作开始转向更为精致、更具娱乐性的叙事,特别是在法国和西德。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重建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潜藏着对战争记忆的深刻反思。广告、时尚和日常用品的设计,无不体现着一种功能至上、材料节约的实用主义美学,预示着消费社会的悄然兴起。广播和早期电视的普及,开始塑造出第一个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共同收听/观看”体验,尽管其内容仍深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广播机构的严格把控。 第二部分:反叛的浪潮与身份政治的勃兴(1960-1979) 六十年代,是欧洲社会结构被强力冲击的十年。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既有权威和陈旧观念的反思达到了顶峰。 电影迎来了“新浪潮”的时代。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以其对叙事结构的大胆颠覆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彻底改变了欧洲电影的语言。在意大利,类型片(如铅黄电影)的崛起,则反映了社会焦虑与对暴力美学的复杂迷恋。音乐方面,从英国的“入侵”到欧洲本土的迷幻摇滚和民谣复兴,青年文化首次展现出强大的、自发的创造力与购买力。时尚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属,工薪阶层的青年通过服装表达对资本主义享乐主义的批判与自我认同的探索。此时,女权主义和移民议题开始渗透到艺术表达中,为后来的文化多元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极化、技术与全球化的冲击(1980-2000) 进入八十年代,冷战末期的紧张气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欧洲大众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西欧,新浪潮运动的余波逐渐沉淀,电影制作开始更加注重商业可行性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同时,东欧剧变对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历史终结”与“身份重构”的讨论充斥了公共领域。音乐界,合成器和电子乐的兴起,使得声音景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并催生了新的舞曲文化。 电视娱乐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地方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的竞争,导致了节目内容的分众化和娱乐至死的倾向。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加速,好莱坞大片的强势进入,迫使欧洲本土文化生产者必须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寻找更具竞争力的叙事策略。这一时期的文化产品,开始大量反思全球化、消费主义与个体疏离的主题,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化浪潮做好了铺垫。 核心论点: 本书认为,二战后的欧洲大众文化并非简单的模仿或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在持续的内部张力(代际冲突、东西方对立、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定义和抵抗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运动,都伴随着一次文化形态的深刻重塑,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复杂、多元且不断对话的欧洲文化图景。本书通过对大量具体案例(电影片段、流行歌曲、时尚趋势、电视节目)的细致梳理与分析,力求还原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欧洲大众精神史。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文化研究、社会学、媒介史和艺术史的理论框架。 案例驱动: 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以具体流行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作为分析的基石。 时空跨度广: 完整覆盖了二战后至世纪之交的五十年关键转型期。 深度挖掘: 揭示了大众消费品背后所承载的政治隐喻和民族心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带有“跨界”标签的书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它们只是为了追求新奇而显得松散无力。然而,《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偏见。它的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完全不会因为图像的介入而显得思维跳跃。作者似乎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框架,用以串联起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历史表达。比如,它讨论了日本战后“怪兽”形象的流行,如何从对原子弹恐惧的投射,一步步演变为对全球化冲击的文化反应,这种跨越几十年的文化基因分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你首先在“看热闹”,欣赏那些有趣的旧画;接着你开始“分析”,思考这些图像背后的社会动因;最后你会“反思”,意识到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也正在以某种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被未来的“老漫画”所记录和评判。这种思维的延伸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历史读物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完全避开了那种“英雄史观”的叙事套路,转而聚焦于“被遗忘者的历史”是如何通过漫画这种媒介被记录和表达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和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描绘战后欧洲的重建时期,一些描绘普通家庭生活、工人阶级挣扎的漫画被挑了出来,它们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无奈的幽默感。我记得其中一幅描绘移民潮的漫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异乡人的彷徨,那种无声的控诉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过去学习的历史,是不是过分强调了政治精英和军事胜利,而忽略了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体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补充视角。它不仅是历史书,更是一部“图像人类学”的入门指南,教会我们如何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去解读社会情绪和集体潜意识。阅读过程非常治愈,因为它充满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而不是冰冷的事件罗列。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细致入微,带领我们穿梭回那个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我原本以为,历史书读起来总会有点枯燥乏味,但《老漫画中的世界史2(20世纪)》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嵌入到那些泛黄的、充满时代烙印的漫画帧格之中。比如,当谈到一战后的社会思潮时,作者并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引用了当时流行漫画中人物的夸张表情和讽刺性的对白,那种视觉冲击力和历史的温度感是纯文字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漫画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情绪的晴雨表。通过分析几幅不同国家、不同主题的漫画,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没有沦为简单的“图解历史”,而是深刻地挖掘了媒介变迁对历史认知的影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那个世纪的印象,原来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不被重视的“通俗文化”里。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非常过瘾。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通透”。它把二十世纪那个复杂、矛盾且充满戏剧性的百年历史,解构得极其清晰明了,而且是用一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完成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宣传”和“批判”之间的微妙界限的能力。书中展示了大量官方宣传漫画,那些光鲜亮丽的口号是如何通过漫画的夸张手法进行灌输的,紧接着,作者又立刻展示了地下或讽刺漫画如何对这些官方叙事进行解构和反击。这种正反面的对比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历史事件的立体感和张力。我甚至觉得,对于那些对历史感到厌倦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世界观的“钥匙”。它让你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声音,而是一场由无数张嘴、无数张画笔共同参与的、持续不断的对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一个历史爱好者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解读角度。

评分

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老漫画”和“世界史”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听起来有点像小孩子的读物。但读完前三章,我的看法彻底转变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那种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作者在引用漫画作为史料的同时,对背景的考证也极其扎实,每一张插图的出处、创作年代、乃至画风的演变,都有详尽的注释和分析。比如,书中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宣传漫画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在最简单的图像语言中被构建和传播的机制。我感受到的不是历史的沉重,而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如何从看似幼稚的图像中,抽取出最尖锐、最复杂的政治信息。更别提排版设计了,那种故意做旧的纸张质感和字体选择,完美地营造出一种“时间胶囊”的感觉,让人仿佛真的捧着一本从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淘回来的旧书在阅读。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跨界尝试,它让硬核的历史研究变得可亲近,同时又保持了应有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